罗少群
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右心室梗死(RMI)的临床诊断愈来愈受到人们重视.因常规12导联心电图往往很难反应右室的病变情况,故临床上常常漏诊.
作者:曹丽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了解电流流经体内的途径与心脏损伤程度及心电图改变关系.方法对50例电击伤患者,21例(A组)心脏在电流入口(即触电部位)、出口间,29例(B组)心脏不在电流出入口间,均作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检测及入院24h常规12导联心电图及出院前心电图检查.结果A组的CK-MB为(31.9±3.2)u/L,其中17例CK-MB异常,心电图异常4例.B组CK-MB为(12.5±2.5)u/L,其中4例心肌酶异常,心电图全部正常.结论在电击伤患者中,心脏在电流流经途径之间,其所受损伤程度远大于其它途径.
作者:刘鸿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血管病在当前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有证据说明冠心病的发病中若干危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包括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1];且随着危险因素的增多和危险程度的增高,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作者:张姝兰;李敬涛;王斌;于洪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5岁.主因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于2003年6月24日入院.患高血压病10年.查体:BP 15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无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肌酶:肌酸激酶(CK)72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0 u/L,谷草转氨酶(AST)87u/L,乳酸脱氢酶(LDH)221 u/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心电图(本文展示V1~3导联记录):窦性心律;P-p间期0.68s,频率88次/min,P-R间期由0.28s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漏(3:2、4:3),其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3mV;QRS波Ⅱ、Ⅲ、aVF呈QR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③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4相阻滞.给予扩冠、溶栓、抗凝等处理.次日心电图:窦性心律,下壁AMI,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郭丽娟;张颖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旨在了解潜艇人员疗养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方法本文对63例长航后潜艇人员分别在疗养前及疗养后,通过12导联体表同步心电图进行了QT离散度的检测,并与63例未行长航的潜艇人员进行配对性t检验分析.结果潜艇人员长航后在疗养前与疗养后QT离散度具有显著差异,经过疗养后潜艇员的QT离散度也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结论疗养对长航后潜艇员恢复健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朱强;彭海燕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女,11岁.风湿性心肌炎2年,阵发性心慌伴头晕6h就诊.查体:BP 80/5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房略大,二尖瓣少量返流.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示:P波规律出现,P波时间0.08s,振幅0.3mV.P-p间期0.26s,频率230次/min,P-R间期不固定,R-R间期不等,室率130~140次/min,房率>室率.QRS多呈正常传导,在较长的R-R间期后有1~2次的QRS波终末宽钝.
作者:程书兰;牛景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窦室传导较为少见,现将所见1例报告于后.患者男性,48岁.患慢性肾小球炎半年,近来出现心慌气短,神志模糊,呼吸快而深症状,给予血液透析,透析前实验室查血钾、钠、氯化物分别为8.2mmol/L、137mmol/L、103mmol/L,CO2结合力为16mmol/L.
作者: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肺栓塞(PT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包括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羊水栓塞、空气栓塞等.PTE的心电图改变主要由其病理生理所决定.PTE发生后,机械性阻塞肺血管,肺血管床横截面积减少,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后负荷增高.PTE主要通过肺动脉压增加和右心室负荷加重影响心电图改变.
作者:谢连英;蒋萍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38岁.2002年3月12日行车途中突然语言不清,右半身无力倾倒,当时无恶心、呕吐及抽搐.来院就诊查体:血压118/60mmHg,心率45次/min,双肺呼吸音粗,无病理性杂音,腹软无殊.右上下肢浅感觉减退,肌张力低,上肢肌力Ⅱ+级,腱反射未引出,病理征(+).临床诊断:脑栓塞、运动性失语.
作者:柏晓梅;刘尚武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Lev氏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现报告1例.患者男性,68岁.发作性眩晕5年,间歇性黑蒙3年.患者45岁时体检心电图示右束支阻滞,5年前因眩晕发作而作心电图证实有一度房室阻滞,病因不明.
作者:夏丽婵;陈朱;田晓红;陈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因胸闷、心悸就诊.图中起始部P波消失,代之以F波.而R1~R10间F波为正向,形态锯齿状,其间无等电位线,为Ⅱ型房扑,随后R10~R13间F波由正向逐渐变浅并由正向变为负向,即由Ⅱ型房扑转变为Ⅰ型.
作者:魏留臣;王春兰;徐韬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4岁.因胸闷、气促5d就诊.心电图检查(见图1A)TV3,V4倒置,深度3~4mm,双支对称,TV5双向,STV3~V5呈水平型压低1~1.5mm,即行双嘧达莫试验,静脉注射双嘧达莫54mg(0.75mg/kg),注射后即刻TV4、V5由倒置、双向变为低平;(图1B)TV4、V5注射后6min由低平变直立,TV6较试验前略增高,STV4、V5仍呈水平型压低.
作者:彭晓榕;苏桂珠;丁希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上行为aVR导联、下行为aVF导联记录.上行见P波倒置,P-R间期固定0.20s,QRS时限及形态正常,P波规律出现,p-p间距相差0.10s,第1个P-p间距1.42s.下行aVF导联见P波直立,P-R间期固定0.20s,P-P间距逐渐缩短,然后出现1个长的P-p间距;长的p-p间距之前的P-P间距短;长P-p之后的第1个P-p间距是所有短P-p间距中长者;长p-p间距短于任何2个短p-p间距之和.
作者:王玉霞;马晓晖;李玉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男性,6岁.因心律失常人院.体检:BP 100/7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心电图(图1)示:异位心律,律不齐.Ⅱ、V1可见锯齿状F波,等电位线消失,F-F间期为0.28s,频率214次/min,每出现1次或2次F波即有1次QRS波,室率为120次/min.心电图诊断:异位心律,心房扑动(房室传导比例为1~2:1).
作者:洪梅;刘劲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通常情况下,V1、V2导联R/S<1,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综合分析方可做出准确诊断,现对R/S>1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房宣传导时间延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本文通过对两组人群的观察,辨别P-R间期延长的性质.方法2组观察者均作卧位、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心电图.部分观察者接受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照组(B)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多恢复正常,DCG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者少,病例A组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仍延长者多.DCG出现二度AVB者也较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P-R间期延长者,要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资料、P-R间期延长的具体表现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作者:张文篪;王美如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70岁.阵发性心悸、胸闷2W,气急1d来诊.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查体:BP 150/90mmHg,心率136次/min,律齐.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
作者:蒋向真;张胜伟;魏伟 刊期: 2004年第03期
例1男,7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右半结肠癌.图1为术后当天突发心悸、胸闷时急诊描记.Ⅱ导联示窦性心律,125次/min,P-R间期0.14s,有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有窦性P波,因P-R间期明显短于窦性P-R间期,可判为室性起源.
作者:刘云;阳晖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6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变异性心绞痛.心电图基本心律为窦性心律,P-P间期均齐,频率60次/min,P-R间期0.18s.V5导联ST段水平下移0.1mV,Q-T间期0.40s.动态心电图(图1为不同时段的V5导联片段),每条中的R4均提前出现,其前无P'波,考虑为交接性早搏,其后分别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分别为室性早搏、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交接性早搏诱发室性早搏、成对室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
作者:哈迪拉;王健斌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49岁.因反复发作心悸4年,再发1h入院.每次发作均呈突发、突止,持续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心电图示:各导联QRS波前均无P波,R-R间期长短交替规律出现.长R-R频率143次/min,短R-R频率166次/min,QRS波后紧随一逆行P′波(aVR、V1导联明显).R-P′间期恒定约70ms,P′-R间期长短交替,长P'-R间期0.32s,短P′-R间期0.26s,相差60ms.心电图诊断:房室结多径路并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田军;熊敏;席连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