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国发;刘桂成;张晏光;董学新;耿应梅;杨蕾
例1,患者女,48岁.因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人工起搏器.心电图(图1)除Ⅰ导联外,各导联见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约65次/min,P波后继以QRS波.除aVR见窦性P-QRS-T波顺序出现,P-QRS-T正常,频率65次/min外,余导联QRS波或前或中或后见脉冲信号,频率约68次/min,QRS波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型,Ⅰ导联无P-QRS波,见双腔起搏器脉冲信号后继以T波,频率67次/min,Ⅱ导联见部分QRS前有脉冲信号,频率60~68次/min,随着心房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图1).
作者:陈凤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慢心率与快心率对QT离散度(QTd)正常值界定的影响.方法分析5 863例正常人中的391例窦缓与192例窦速的QTd,并与正常心率组对照.结果窦性心动过速的男性组与男女混合组的QTd减少,与正常心率组对照P<0.01,差异显著,窦缓中各组的QTd有所减少,但与正常心率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正常人慢心率及快心率都不同程度影响QTd正常值,故在界定QTd正常值时,应将其剔除.
作者:伍国发;刘桂成;张晏光;董学新;耿应梅;杨蕾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窦房传导反向文氏现象伴P-R间期逐渐延长(假性房室传导二度Ⅰ型文氏现象)极为罕见.临床尚未见报告,我们从12 000例24h DCG中发现1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法亮;吴茜 刊期: 2004年第03期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39岁.因颈部外伤后1h急诊入院.体查:T36.8℃,BP 90/68mmHg,P 48次/min,神志不清,两侧瞳孔等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浅表,两侧呼吸音对称,心率48次/min,心音低,未闻及心脏杂音.双侧第2肋以下浅感觉消失,四肢肌力0级,病理征阳性.
作者:蒋勇;王福军;向芝青;瞿锡祥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儿女,11岁.风湿性心肌炎2年,阵发性心慌伴头晕6h就诊.查体:BP 80/50mmHg,心率140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描记术示:左房略大,二尖瓣少量返流.图1(Ⅱ导联连续记录)示:P波规律出现,P波时间0.08s,振幅0.3mV.P-p间期0.26s,频率230次/min,P-R间期不固定,R-R间期不等,室率130~140次/min,房率>室率.QRS多呈正常传导,在较长的R-R间期后有1~2次的QRS波终末宽钝.
作者:程书兰;牛景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83岁.因间歇性心悸、胸闷2月余而就诊.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轴左偏-19°,P-R间期0.22s,宽大畸形的QRS时限>0.12s,与正常窦性QRS波交替出现,其前均有窦性P波,V2呈RR'型,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图A).半小时后,复查常规心电图:P-R间期为0.22s,QRS波正常,V6出现间歇性宽大畸形的QRS波,时限>0.12s,其前均有窦性P波(图B).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合并一度房室传导阻滞?③舒张晚期室性早搏二联律.
作者:陈伟;杨天福 刊期: 2004年第03期
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但对于有些在安静状态下心电图正常,时感胸闷甚至胸痛者,仅凭心电图检查正常就草率排除冠心病是不科学的.需借助运动平板做进一步检查.即给予受检者一定量的心脏负荷,使心脏大耗氧量(mvo2)增加.如超过冠状动脉供氧能力时便能出现心肌缺血现象.引起心绞痛及相应ST-T的改变.借此来估计受检者有无冠心病.
作者:贠慧;刘国英;高琛;黄莺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7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上行为aVR导联、下行为aVF导联记录.上行见P波倒置,P-R间期固定0.20s,QRS时限及形态正常,P波规律出现,p-p间距相差0.10s,第1个P-p间距1.42s.下行aVF导联见P波直立,P-R间期固定0.20s,P-P间距逐渐缩短,然后出现1个长的P-p间距;长的p-p间距之前的P-P间距短;长P-p之后的第1个P-p间距是所有短P-p间距中长者;长p-p间距短于任何2个短p-p间距之和.
作者:王玉霞;马晓晖;李玉莲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77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图1为DCG 3导同步记录的V1、V3不同时段的心电图片段.图1A(17:44:47)为V1、V3导联同步记录片段.f-f间距0.17s,频率353次/rmin.R-R间距不等.V1呈QS型,V3呈qR型.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42岁.阵发性心慌6个月.查体:体温36.8℃,脉搏20次/min,血压12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心率80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心脏超声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作者:王艳萍;牛景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54岁.临床诊断:心悸待查.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p间期规则,频率79次/min.12导联心电图示右室上部室性早搏(PVS).
作者:任燕红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再灌注治疗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与房室传导阻滞(AVB)和右室AMI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80例下壁AMI作回顾性分析.结果①治疗前再灌注治疗组(A组)与非再灌注治疗组(B组)AVB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后A组与B组AVB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③治疗后B组安装起搏器患者人数、死亡率、住院天数均高于A组(P<0.05、0.05、0.05).④合并右室AMI者右冠脉近端闭塞比例明显高于单纯下壁AMI者(P<0.05).⑤心律失常、休克、泵衰竭严重并发症单纯下壁AMI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右室AMI者(P<0.05),且治疗前合并右室AMI者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与B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0.05、0.05),治疗后3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5、0.05、0.05).结论及时成功的再灌注治疗能改善房室结的传导功能,降低合并右室AMI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改善合并AVB和/或右室AMI的下壁AMI者的预后.
作者:王幸;徐国林;朱韵;李皓;徐旭华;钱大慈;张仁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55岁.主因胸骨后压榨样疼痛3h于2003年6月24日入院.患高血压病10年.查体:BP 150/80mmHg,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4次/min,律齐,心音低顿,无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浮肿.心肌酶:肌酸激酶(CK)728 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70 u/L,谷草转氨酶(AST)87u/L,乳酸脱氢酶(LDH)221 u/L.肝功能、肾功能均在正常.心电图(本文展示V1~3导联记录):窦性心律;P-p间期0.68s,频率88次/min,P-R间期由0.28s逐渐延长,直至QRS波脱漏(3:2、4:3),其后继以宽大畸形的QRS波;STⅡ、Ⅲ、aVF弓背向上抬高0.3mV;QRS波Ⅱ、Ⅲ、aVF呈QR型.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③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并4相阻滞.给予扩冠、溶栓、抗凝等处理.次日心电图:窦性心律,下壁AMI,一度房室阻滞.
作者:郭丽娟;张颖轩 刊期: 2004年第03期
起搏心电图是自主心律与起搏节律的混合体.近十年来随着起搏器功能的日趋完善,起搏心电图表现得越来越复杂多变,成了目前心电领域的一个难点.
作者:陈德芳;曹明芳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37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查心电图发现心律失常.因加重于2003年8月2日就诊.患者无咽痛、发热史.查体及有关实验室、X线检查未发现任何异常.
作者:李乐燕;时莉;张兆辉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女性,32岁.展起时双睑浮肿1年,有时下肢浮肿.既往体健,血压120/80mmHg,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08次/min,P-R间期长短交替,P-R间期0.06s,QRS时间0.12s,预激波幅大.P-R间期0.08s,QRS时间0.10s,预激波小,V1、V2无P-R段,预激波与QRS主波向下,旁道途径于右前.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交替性完全性与不完全性预激综合征.
作者:宋灼华 刊期: 2004年第03期
DCG在心律失常诊断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3年来104例阵发性心慌、心悸病人的DCG检测结果,与常规ECG做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陈素霞;李爱清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69岁.患高血压、冠心病十余年,因双束支传导阻滞(一度AVB伴间歇性LBBB)安置全自动DDD型双腔起搏器5年,近日前来复诊.心电图(图1上行)示:整帧心电图时而为自身心律,心率68次/min,一度AVB,P-R间期0.24s~0.26s,频发性室性早搏;时而为双腔起搏心律,起搏脉冲频率70次/min,起搏器房室传导间期(A-V)为240ms-280ms.心室起搏信号V之后的QRS形态各异,为室性融合波.
作者:党群 刊期: 2004年第03期
患者男性,54岁.因胸闷、气促5d就诊.心电图检查(见图1A)TV3,V4倒置,深度3~4mm,双支对称,TV5双向,STV3~V5呈水平型压低1~1.5mm,即行双嘧达莫试验,静脉注射双嘧达莫54mg(0.75mg/kg),注射后即刻TV4、V5由倒置、双向变为低平;(图1B)TV4、V5注射后6min由低平变直立,TV6较试验前略增高,STV4、V5仍呈水平型压低.
作者:彭晓榕;苏桂珠;丁希英 刊期: 2004年第03期
目的房宣传导时间延迟在心电图上表现为P-R间期延长,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现象.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本文通过对两组人群的观察,辨别P-R间期延长的性质.方法2组观察者均作卧位、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心电图.部分观察者接受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对照组(B)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多恢复正常,DCG出现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者少,病例A组坐位、下蹲运动试验后P-R间期仍延长者多.DCG出现二度AVB者也较多.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P-R间期延长者,要结合患者年龄、临床资料、P-R间期延长的具体表现作出正确的临床诊断.
作者:张文篪;王美如 刊期: 2004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