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不典型文氏现象3例

狄寿华;董林松;魏颖;纪桂花

关键词:房室结双径路, 传导, 不典型, 文氏周期,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实验室检查, 超声心动图, 常规心电图, 心室, 临床诊断, 导联, 波振幅, 重叠, 胸透, 胸闷, 心肺, 脱漏, 体检, 皮疹, 节律
摘要:例1患者男,21岁.因近1月内反复出现全身皮疹伴胸闷、乏力就诊.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以往体健,未曾作过任何检查.体检:心肺正常,X线胸透、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常规心电图节律为窦性,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5~0.1mV,T波倒置;长V1导联记录(图1)示:在p-p间期基本规整的情况下,可见2种文氏周期的P-R间期交替出现.一种是P1-R至P4-R及P8-R至P11-R,其间期由0.12-0.18-0.24-0.31s下传心室;另一种是特长的P5-R至P6-R及P12-R至P13-R,其间期由0.48-0.64s下传心室,直到P7、P14受阻,QRS波脱漏结束文氏周期.其P6、P7、P13、P14重叠于T波升肢中,使T波振幅增高.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19例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Af)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9例WPW合并Af的室率、f波、R-R间距变化,QRS波形,以及心电轴等表现.结果19例室率为160~230次/min,平均180次/min;当心室率>180次/min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动范围为0.18~0.76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在心室率<180次/min时为完全预激、典型预激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无1例电轴处于无人区.结论WPW合并Af的心电图特征是:快速的室率;f波少见,仅在长间距偶见;R-R间距绝对不等,出现长R-R间距大于短R-R间距的2倍;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典型预激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Brugada等对于室上性过速伴差异性传导与室速程序鉴别方法,对于WPW并Af的心电图诊断,应用时有可能造成误诊.

    作者:杨剑峰;沈咏菊;王鑫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方法观察15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全部病人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消失.结论儿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诱发所致,治疗原发病可控制.

    作者:忻悦;顾兆坤;王士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P波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P波大时限(Pmax),P波离散度(Pd)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通过12导联心电图同步测定60例房性心律失常的Pmax和Pd,并与对照组比较,探讨Pmax和Pd对房性心律失常诊断的相关性.结果房性心律失常组的Pmax和P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当Pmax≥110ms,Pd≥40ms时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作者:王伊敏;金卫东;侯黎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甲亢并低钾麻痹与单纯低钾麻痹伴心脏传导阻滞的相关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合并低钾麻痹与单纯低钾麻痹伴心脏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比分析两者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性别、平均年龄、心脏传导阻滞类型、发现心脏传导阻滞时的血清钾初始平均浓度,心电图恢复正常时补钾平均总量和平均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两者除心脏传导阻滞的类型有显著差异外(P<0.01),在上述其他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两者在心脏传导阻滞类型方面有显著差异.两者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机理与低钾有关,但不尽相同.通过及时足量补钾、辅以补镁,心脏传导阻滞在较短时间内可完全恢复正常.其补钾平均总量分别为17.8g及23.2g,补钾平均时间分别为88h及103h.

    作者:金富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地戈辛血药浓度监测78例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地戈辛血药浓度的因素.方法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地戈辛血药浓度,有效血药浓度范围0.5~2.0ng/ml[1].结果共监测78例,<0.5ng/ml为14例,0.5~2ng/ml范围内为52例,>2.0ng/ml为12例.结论影响地戈辛血药浓度的原因复杂,临床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很有必要.

    作者:潘志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交接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交替

    异位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交接区或心室,可单独出现或以各种形式并存.如果二者重叠并存在于同一心动周期内称为双重性心动过速,先后交替出现者称为交替性心动过速.本文报道1例交接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VT).

    作者:刘宗军;陈万春;汪藯青;金惠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常规心电图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不适伴恶心6h,而来我院胃肠科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好.体温:36.5℃,心率71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压120/80mmHg,呼吸平稳,上腹部轻压痛.既往无类似病史.心电图检查示:导联Ⅰ呈QS型,V1~3呈RS型,RV3 RV2<RV1,V4~6呈QR型,且Q波宽而深>0.04s,V3~5的ST段弓背抬高,长Ⅱ导联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P波宽>0.12s.心电图诊断:①左心房肥大;②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③室性过早搏动.入院后给予血清心肌酶检查:CK、CK-MB、LDH升高.临床诊断: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电图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导致冠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代表冠脉不同病变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ACS的诊治和预后判断中,心电图起着重要作用.它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近年冠心病与心电图研究方面的许多新观点和认识.因其病情变化快,临床表现及危险性差异性大,但具有可救治性,因此加强早期识别其危险分层,并采取积极、合理的干预措施尤为重要.

    作者:李玉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与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DCG)检查在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领域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特别在基层医院是心血管疾病检查的重要检查手段,且为广大医生及患者所接受.但在慢性冠脉供血不足患者中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认为静态心电图检查已可确定其有无缺血,且多数认为冠心病者仅以心肌缺血改变为主要依据,忽略了其它表现.

    作者:朱丽华;郝冬娜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75岁.因头部隐痛于近日加重,起搏器植入4个月而入院.临床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糖尿病、冠心病、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规心电图:窦性心律,心室起搏心律.

    作者:石亚君;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不典型文氏现象3例

    例1患者男,21岁.因近1月内反复出现全身皮疹伴胸闷、乏力就诊.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以往体健,未曾作过任何检查.体检:心肺正常,X线胸透、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常规心电图节律为窦性,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5~0.1mV,T波倒置;长V1导联记录(图1)示:在p-p间期基本规整的情况下,可见2种文氏周期的P-R间期交替出现.一种是P1-R至P4-R及P8-R至P11-R,其间期由0.12-0.18-0.24-0.31s下传心室;另一种是特长的P5-R至P6-R及P12-R至P13-R,其间期由0.48-0.64s下传心室,直到P7、P14受阻,QRS波脱漏结束文氏周期.其P6、P7、P13、P14重叠于T波升肢中,使T波振幅增高.

    作者:狄寿华;董林松;魏颖;纪桂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检出房室传导阻滞38例分析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特别是间歇性及夜间发生者.方法对DCG检出的38例AVB者作回顾分析.结果AVB可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者,可也见于正常人.结论对于有心悸、胸闷者应做DCG,以利诊断.

    作者:陈静;衷芝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妊娠妇女短P-R间期与LGL综合征的关系

    近年来,许多分析和研究认为P-R间期缩短可以是变异型James束传导异常引起,也可以是一种非传导异常所致.本院从门诊、住院孕妇中随机抽取970例进行分析,发现在孕妇中P-R间期缩短的现象远较其他年龄相仿的非孕女性比例要高得多(P<0.001);同时对其在分娩6个月后进行追踪随访,绝大部分人P-R间期恢复正常.

    作者:严霞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平板运动致WPW综合征消失1例

    患者男,40岁,间歇性心前区不适1年余,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正常,血压140/90mmHg,心率83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静态心电图示:B型WPW综合征,P-R间期<0.08s,QRS波0.122s,起始部粗钝,呈σ波,P-J间期0.24s,V1~3导联的QRS波主波向上,V4~6主波向下.运动前平卧位时的心电图示:B型WPW(图1A),患者诉轻微心悸.站立时(图1B),WPW综合征与正常图形交替出现.

    作者:陈明;谭晓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析宽QRS波心动过速

    宽QRS波的心动过速(WCT)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SVT)都可以表现为WCT,其临床意义处理原则是不同的.及时准确认定WCT的性质是很重要的.

    作者:张忠华;邹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多发性脑梗死致交接性心律伴明显J波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突发性左侧肢体乏力3h而入院.体检:T 36.2℃,BP 110/65mmHg,意识模糊,精神萎靡,心率60次/min,律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胸部X线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CT检查显示:多发性脑梗死灶.临床诊断:多发性脑梗死.心电图检查(图1)示:各导联未见明显P波,可见节律较匀齐的QRS波,频率59次/min.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1例

    患者男,60岁.因患肺癌于2003年6月10日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当日下午4时手术顺利结果.术前血压105/68mmHg,心电图正常.次日上午8时,患者突然胸痛、胸闷憋气,呼吸急促,并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此时体温39℃,心率143次/min,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图略).2h后记录其特征:①窦性心动过速;②SⅠ QⅢTⅢ型;③RBBB;④Ⅰ、aVL、V1~V6的ST段呈斜性下移0.05~0.1mV.⑤肺型P波.⑥T波:Ⅲ、V1倒置;Ⅱ、V2~V3平坦;V4~V6负正双向.⑦QRS低电压(图略).

    作者:陈东勤;李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作者: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阵发性房颤其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仪对21例PAf(A组)窦律及房颤时LAD、LVEF、s-LAmax、LAEF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B组)及18例(C组)慢性房颤(CAF)者进行对比.结果①PAf患者窦律时左心房较正常人扩大,左心房功能减低,E/A比值降低且<1.②PAf发生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功能明显降低,而左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③CAF比PAf者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功能进一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PAf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对预防和治疗均有指导作用.③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筛选PAf的重要方法.

    作者:孙文琴;孙方利;于小林;钟志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MIC-Ⅰ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用于食管调搏

    食管心脏调搏作为无创性电生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已取得一定进展,食管调搏过程中除了需要电生理刺激仪外,还需要1个满意的记录系统,目前国内应用的记录系统有2种①心电图仪:80年代多用单导联心电图仪,缺点是体表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不能同步记录,只能将图形作模拟同步分析,时距测量准确性差,易导致误诊,心电图纸耗量大.随后改用3导联或6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克服了上述缺点,时距测量准确,误判减少,目前各地医院多采用;②心电生理记录仪:是好的记录仪,可以任意选择导联,既可记录食管单极还可记录食管双极滤波心电图,P波清晰,心律失常时可清楚显示异位或逆行P波,并可以在电刺激下同时进行记录,对单个或多个折返激动也能记录到心房激动顺序,提高了诊断率,这是心电图仪不能做到的,但投资大成本高.自2003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MIC-Ⅰ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做食管心脏调搏记录仪,充分利用该仪器的功能特点完成全部检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杜云蕙;唐尚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