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忻悦;顾兆坤;王士为

关键词:小儿紊乱性, 房性心动过速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方法观察15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全部病人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消失.结论儿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诱发所致,治疗原发病可控制.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房室结双径路传导伴不典型文氏现象3例

    例1患者男,21岁.因近1月内反复出现全身皮疹伴胸闷、乏力就诊.临床诊断: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以往体健,未曾作过任何检查.体检:心肺正常,X线胸透、超声心动图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常规心电图节律为窦性,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05~0.1mV,T波倒置;长V1导联记录(图1)示:在p-p间期基本规整的情况下,可见2种文氏周期的P-R间期交替出现.一种是P1-R至P4-R及P8-R至P11-R,其间期由0.12-0.18-0.24-0.31s下传心室;另一种是特长的P5-R至P6-R及P12-R至P13-R,其间期由0.48-0.64s下传心室,直到P7、P14受阻,QRS波脱漏结束文氏周期.其P6、P7、P13、P14重叠于T波升肢中,使T波振幅增高.

    作者:狄寿华;董林松;魏颖;纪桂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者体外循环的心电图影响

    目的观察单用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直视手术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CHD者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和对照组.IPC组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min缺血~5min再灌注的IPC,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C)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不进行IPC方案.2组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复跳后及IPC期间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s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s内完全恢复.IPC期间,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开放升主动脉后4例自动复跳,3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心脏复跳后60min未发现ST-T改变.对照组2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药物干预后终止),5例患者心脏复跳后出现T波倒置或双向,3例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降低,复跳后60min仍有2例ST-T改变未恢复.2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对照组有3例转后单次应用多巴胺,心脏复跳后60min时IPC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显著改善心肌对缺血耐受能力,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韦方;邓云坤;李正伦;张大国;刘秀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脏神经症时呈现肺性P波的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症心电图出现肺性P波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出现肺性P波的心脏神经症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17~35岁的男性,体形瘦长者8例,适中者4例.主诉均为胸痛伴胸闷.心率在90~105次/min之间,心电图示单纯Ⅱ、Ⅲ、aVFP波高尖>0.25mV,治疗后随症状消失肺性P波也消失.结论肺性P波可较少出现于心率偏快,体形瘦长的中青年男性心脏神经症心电图中,且为可逆性.

    作者:赵晖;王桂玲;戚平平;张永红;高玮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单纯性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U波倒置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38例单纯性U波倒置心电图作分析.结果多见于冠心病(占42%)、高血压病(占34%)及左心室负荷加重的心血管疾病.结论U波倒置可预示着左心室受损.

    作者:侯黎娜;范莼;王颖;王伊敏;吴超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脏病动态心电图监测386例分析

    目的探讨监测心脏病患者24h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386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各种心脏病中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颤动(Af)多见于风心,其次为冠心和肺心;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作者:王琍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概述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VT)与室颤之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早由法国学者Dessertence于1996年提出,他根据心电图特征而命名.心动过速发作时,室性QRS主波方向围绕基线进行上下扭转,同时伴有QRS波振幅和频率变化,呈阵发性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时间长者可致阿-斯综合征发作,甚至引起猝死.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将Tdp归类于多形性VT,实际上它是多形性VT的一种特殊类型.Tdp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病因及治疗不同于一般的VT,有其独特性.

    作者:白素云;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4相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女,73岁.因突发胸闷憋气半天,加重1h来诊入院.体检:T 37℃、BP140/100 mmHg,心率7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3/6双期杂音,心浊音界向左侧扩大,双肺未闻及罗音.实验室检查:血糖15.6mmol/L.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病(Ⅲ期);Ⅱ型糖尿病.入院时心电图表现(如图1,同步Ⅰ~Ⅲ导联):窦性心律、心率70次/min,P-R间期0.14~0.28s,且呈进行性延长直至P波之后QRS波脱漏为一文氏周期,P波呈3:2或4:3下传心室.长R-R间期小于2倍短R-R间期,如此周而复始,符合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AVB)图形.每次漏搏后的窦性QRS波宽大畸形,时间大于0.12s,在Ⅲ、V1导联上呈rS形,r波纤细,S波宽钝,QRS电轴左偏;Ⅰ、V4~V6导联呈R波形,R波宽钝,Ⅰ导联的ST段呈下斜型下移及T波倒置改变.

    作者:于俊英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保护性临时食管心室起搏1例

    患者女,56岁.因反复发作晕厥.黑矇6年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近10年.常规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图1A.胸片示:右上肺叶背段肺不张,伴少量胸水,心影呈普大型,以左室大为主.为明确肺部病变性质,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为防止心脏意外发生,决定采用经食管保护性心室临时起搏.

    作者:舒桂琴;阎胜利;方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分析宽QRS波心动过速

    宽QRS波的心动过速(WCT)是指频率>100次/min和QRS波时限≥120ms的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VT)和某些室上性心动过速(SVT)都可以表现为WCT,其临床意义处理原则是不同的.及时准确认定WCT的性质是很重要的.

    作者:张忠华;邹竟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蟾酥中毒引起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1例

    患者女,82岁.临床诊断为贲门癌,未行手术作化疗治疗,因当天上午服用蟾蜍汤后不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伴腹泻、稀便数次.当地医院就诊随即转入我院.体格检查:血压130/60mmHg,心率38次/min,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直径为0.3cm左右,光反射存在.两肺呼吸音粗,腹软、腹部压痛不明显,双下肢未浮肿.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肾功能大致正常.图1为急诊Ⅱ导联心电图:未见P波、心室率38次/min,QRS形态正常.下行R3为窦性夺获.心电图诊断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伴窦性夺获.临床诊断:急性蟾酥中毒.经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排毒、降低血钾等治疗,心电图恢复大致正常,患者症状渐消失.

    作者:王祎;胡伟国;梁寿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龄胃癌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的临床观察与监护

    高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在实施胃癌手术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收治15例高龄胃癌(60岁以上)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蕾;朱艳华;王文;郭艳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直立倾斜试验中出现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1例

    患者男性,50岁.因饮酒及洗澡时各晕厥1次,于2003年5月12日在我院门诊.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心率6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颈椎片、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CT、MRI均正常,随行直立倾斜试验.

    作者:贾志越;董改英;来春林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呈手风琴样改变伴ST-T阶梯现象

    患者男性,77岁.因心悸、胸闷1年,头晕1W,晕厥1次入院.体检:T 36.5℃,BP 128/68mmHg,心率44次/min,律整,脉搏短绌,心尖搏动呈抬举性搏动,主动脉区闻及粗糙舒张期杂音,心界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描记术示主动脉轻度关闭不全,左室壁肥厚.X线胸片:主动脉型心,左室壁肥厚.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作者: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妊娠晚期妇女心电图150例分析

    本文分析150例妊娠晚期妇女的心电图表现,与150例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作对比,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50例孕妇均妊娠36W以上(A组),2000年12月~2002年12月在我校附属医院行产前心电图常规12导联检查,年龄23~35(平均27)岁.既往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史,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胸闷、心悸、气急等症状,但可排除妊娠期心脏病.另选非妊娠健康同龄妇女150例为对照组(B组),年龄20~33岁.采用惠普12导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机(纸速25mm/s,增益10mm/mV),专人进行测定分析.短p-R间期诊断标准:正常窦性心律,心率在60~100次/min,p-R间期<0.12s,QRS波时间正常,QRS波起始部无预激波;ST-T异常:ST段压低>0.05mV,T波振幅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2组心电图改变,统计学上用卡方(x2)检验.

    作者:陈幼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老年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108例分析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心脏结构及功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其传导系统也随之发生变化,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24h动态心电图是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可以明显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因此,我们回顾分析了108例老年患者动态心电图及其临床资料,旨在探讨老年患者心律失常的特点.

    作者:谢红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窦性心律伴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73岁.因突发呼吸困难、胸闷10h入院.体检:T36.1℃,P 68次/min,R 22次/min,BP 135/95mmHg,颈静脉充盈,左侧胸大肌皮下扪及起搏器.呼吸运动度增强,双肺叩清音,呼吸音粗,布满干湿性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68次/min,心音低钝,心尖区可闻及3/6SM,肝肋下3cm,剑下5cm.X线示:双肺纹理增粗,心影增大.心脏彩超示: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关闭不全.临床诊断为:①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②永久起搏器置入术后.心电图(图1A)示:V1导联可见到P波,频率85次/min,心室率150次/min,QRS波皆呈R型,一宽一窄、一低一高,两种形态交替;宽者0.20s,窄者0.16s.

    作者:郭宏;孟凡杰;何燕;顾法霖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阵发性房颤其血流动力学研究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利用多普勒超声仪对21例PAf(A组)窦律及房颤时LAD、LVEF、s-LAmax、LAEF进行检测,并与20例正常人(B组)及18例(C组)慢性房颤(CAF)者进行对比.结果①PAf患者窦律时左心房较正常人扩大,左心房功能减低,E/A比值降低且<1.②PAf发生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功能明显降低,而左心房大小无明显变化.③CAF比PAf者左心房明显扩大,左心房功能进一步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PAf的血流动力学有显著性改变.②超声心动图有助于评价PAf发生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对预防和治疗均有指导作用.③动态心电图(DCG)是临床筛选PAf的重要方法.

    作者:孙文琴;孙方利;于小林;钟志欢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对心衰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检测体会

    心衰患者因猝死而死亡,约占总病死率的40%~60%,其中大部分与心律失常有关,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现对108例心衰患者的动态心电图(DCG)及临床资料报告于后.

    作者:李毅民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交接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交替

    异位心动过速可发生在心房、交接区或心室,可单独出现或以各种形式并存.如果二者重叠并存在于同一心动周期内称为双重性心动过速,先后交替出现者称为交替性心动过速.本文报道1例交接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VT).

    作者:刘宗军;陈万春;汪藯青;金惠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