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直立倾斜试验中出现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1例

贾志越;董改英;来春林

关键词:直立倾斜试验, 儿茶酚胺, 脑地形图, 辅助检查, 心电图, 脑电图, 杂音, 晕厥, 饮酒, 心率, 心肺, 洗澡, 男性, 门诊, 颈椎, 患者
摘要:患者男性,50岁.因饮酒及洗澡时各晕厥1次,于2003年5月12日在我院门诊.检查一般情况好,心肺(-),心率68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辅助检查:颈椎片、心电图、脑电图、脑地形图、CT、MRI均正常,随行直立倾斜试验.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MIC-Ⅰ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用于食管调搏

    食管心脏调搏作为无创性电生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近年已取得一定进展,食管调搏过程中除了需要电生理刺激仪外,还需要1个满意的记录系统,目前国内应用的记录系统有2种①心电图仪:80年代多用单导联心电图仪,缺点是体表心电图和食管心电图不能同步记录,只能将图形作模拟同步分析,时距测量准确性差,易导致误诊,心电图纸耗量大.随后改用3导联或6导联心电图仪同步记录,克服了上述缺点,时距测量准确,误判减少,目前各地医院多采用;②心电生理记录仪:是好的记录仪,可以任意选择导联,既可记录食管单极还可记录食管双极滤波心电图,P波清晰,心律失常时可清楚显示异位或逆行P波,并可以在电刺激下同时进行记录,对单个或多个折返激动也能记录到心房激动顺序,提高了诊断率,这是心电图仪不能做到的,但投资大成本高.自2003年8月以来,我们采用北京世纪今科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研发的MIC-Ⅰ型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做食管心脏调搏记录仪,充分利用该仪器的功能特点完成全部检查,取得非常满意的效果,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作者:杜云蕙;唐尚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常规心电图诊断不典型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57岁.因上腹部不适伴恶心6h,而来我院胃肠科就诊.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尚好.体温:36.5℃,心率71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血压120/80mmHg,呼吸平稳,上腹部轻压痛.既往无类似病史.心电图检查示:导联Ⅰ呈QS型,V1~3呈RS型,RV3 RV2<RV1,V4~6呈QR型,且Q波宽而深>0.04s,V3~5的ST段弓背抬高,长Ⅱ导联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P波宽>0.12s.心电图诊断:①左心房肥大;②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③室性过早搏动.入院后给予血清心肌酶检查:CK、CK-MB、LDH升高.临床诊断:急性前侧壁心肌梗死.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脏神经症时呈现肺性P波的研究

    目的研究心脏神经症心电图出现肺性P波的原因,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例出现肺性P波的心脏神经症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12例均为17~35岁的男性,体形瘦长者8例,适中者4例.主诉均为胸痛伴胸闷.心率在90~105次/min之间,心电图示单纯Ⅱ、Ⅲ、aVFP波高尖>0.25mV,治疗后随症状消失肺性P波也消失.结论肺性P波可较少出现于心率偏快,体形瘦长的中青年男性心脏神经症心电图中,且为可逆性.

    作者:赵晖;王桂玲;戚平平;张永红;高玮玮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原发性心肌病患者心电图90例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肌病(PMD)与心电图(ECG)异常的关系.方法对90例患者ECG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0例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显示:心律失常发生率88.8%(80/90),伴ST-T改变60%(54/90),左室大(右)和高电压33.3%(33/90),异常Q波14.4%(13/90).限制型心肌病(RCM)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00%,肥厚型心肌病(HCM)为97.6%,扩张型心肌病(DCM)为(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与(P<0.01),RCM(100%)与HCM(97.6%)无显著性差异(P>0.01).ST-T改变发生率:HCM(67.4%)和DCM(62.5%),与RCM(33.3%)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HCM(67.4%)和DCM(62.5%)无显著性差异(P>0.01).异常Q波发生率:HCM(30.2%)与DCM、RCM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MD与心电图异常具有相关性.

    作者:张琴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急性肺栓塞心电图1例

    患者男,60岁.因患肺癌于2003年6月10日行右肺上叶切除术.当日下午4时手术顺利结果.术前血压105/68mmHg,心电图正常.次日上午8时,患者突然胸痛、胸闷憋气,呼吸急促,并呈进行性加重,直至昏迷.此时体温39℃,心率143次/min,心电图示:肢体导联低电压(图略).2h后记录其特征:①窦性心动过速;②SⅠ QⅢTⅢ型;③RBBB;④Ⅰ、aVL、V1~V6的ST段呈斜性下移0.05~0.1mV.⑤肺型P波.⑥T波:Ⅲ、V1倒置;Ⅱ、V2~V3平坦;V4~V6负正双向.⑦QRS低电压(图略).

    作者:陈东勤;李莹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心电图19例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心房颤动(Af)的心电图特征,探讨其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9例WPW合并Af的室率、f波、R-R间距变化,QRS波形,以及心电轴等表现.结果19例室率为160~230次/min,平均180次/min;当心室率>180次/min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动范围为0.18~0.76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在心室率<180次/min时为完全预激、典型预激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无1例电轴处于无人区.结论WPW合并Af的心电图特征是:快速的室率;f波少见,仅在长间距偶见;R-R间距绝对不等,出现长R-R间距大于短R-R间距的2倍;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典型预激及正常QRS波的不同组合.Brugada等对于室上性过速伴差异性传导与室速程序鉴别方法,对于WPW并Af的心电图诊断,应用时有可能造成误诊.

    作者:杨剑峰;沈咏菊;王鑫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1概述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介于室性心动过速(VT)与室颤之间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早由法国学者Dessertence于1996年提出,他根据心电图特征而命名.心动过速发作时,室性QRS主波方向围绕基线进行上下扭转,同时伴有QRS波振幅和频率变化,呈阵发性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时间长者可致阿-斯综合征发作,甚至引起猝死.近年来国内学者主张将Tdp归类于多形性VT,实际上它是多形性VT的一种特殊类型.Tdp的心电图特征、发生机制、病因及治疗不同于一般的VT,有其独特性.

    作者:白素云;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检出房室传导阻滞38例分析

    目的评价动态心电图(DCG)对房室传导阻滞(AVB)的诊断价值,特别是间歇性及夜间发生者.方法对DCG检出的38例AVB者作回顾分析.结果AVB可发生于有器质性疾病者,可也见于正常人.结论对于有心悸、胸闷者应做DCG,以利诊断.

    作者:陈静;衷芝芬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12导联动态心电图临床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24h全息动态心电图(DCG)是受检者在日常活动状态下连续记录24h内的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完整的反映了心电各种变化,可对一过性高危性的心律失常进行定性和对心肌缺血进行定量分析,且不受患者体质及运动能力的限制,弥补了常规12导联静态心电图和平板运动试验的不足,为心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临床上实用、高效、无创伤性诊断技术.过去2~3导联同步记录DCG仅能模拟某些常规体表心电导联,无法判断心电图平均电轴及分支性传导阻滞及心肌梗死、心肌缺血、束支阻滞异常心搏的定位诊断,所以现在多采用12导联同步记录的DCG.

    作者: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过量吸毒表现心房颤动心电图2例

    例1男,26岁.吸毒史4年,突发呼吸困难,昏迷0.5h,送入我院急诊救治.入院体检:T 36.5℃,P 136次/min,R 14次/min,BP 60/40mmHg.双侧瞳孔等大缩小呈针尖样,反射迟钝.心率136次/min,心音强弱不等,心律不齐.心电图(图略)各导联未见P波,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R-R间期不等,平均心率130次/min.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入院后急诊给予吸氧、强心、兴奋呼吸中枢等对症治疗,给予西地兰、洛贝林、阿拉明、多巴胺等药物相应处理,患者意识恢复,生命体征渐趋平稳,心电图转为窦性心律(图略).

    作者:唐克;张伊壁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双重性室性逸搏心律呈手风琴样改变伴ST-T阶梯现象

    患者男性,77岁.因心悸、胸闷1年,头晕1W,晕厥1次入院.体检:T 36.5℃,BP 128/68mmHg,心率44次/min,律整,脉搏短绌,心尖搏动呈抬举性搏动,主动脉区闻及粗糙舒张期杂音,心界向左下扩大.超声心动描记术示主动脉轻度关闭不全,左室壁肥厚.X线胸片:主动脉型心,左室壁肥厚.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

    作者:林毓群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龄胃癌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的临床观察与监护

    高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较高,在实施胃癌手术应激状态下,极易发生休克、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是外科手术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我科自1998年5月~2004年5月收治15例高龄胃癌(60岁以上)术后并发心肌梗死者,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蕾;朱艳华;王文;郭艳艳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方法观察15例小儿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点及心电图变化.结果全部病人心律失常为持续性,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控制原发病后心律失常消失.结论儿童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多为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诱发所致,治疗原发病可控制.

    作者:忻悦;顾兆坤;王士为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房颤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

    目的探讨房颤(Af)发生前的心电图演变特点.方法分析74例Af发生前的静息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按有、无器质性心脏病分为A、B 2组,比较不同年龄组Af发生前心电图改变与临床疾病关系.结果Af发生前心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与患者的年龄段、原有器质性心脏病密切相关(84.6%).有的呈一过性,与迷走神经兴奋或受到外来刺激有关.结论在年龄较大或原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当心电图出现与Af密切相关的异常改变时,应考虑为Af前兆,采取积极的治疗,对阻止或延缓Af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梁坚坚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蟾酥中毒引起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1例

    患者女,82岁.临床诊断为贲门癌,未行手术作化疗治疗,因当天上午服用蟾蜍汤后不久出现反复恶心、呕吐伴腹泻、稀便数次.当地医院就诊随即转入我院.体格检查:血压130/60mmHg,心率38次/min,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直径为0.3cm左右,光反射存在.两肺呼吸音粗,腹软、腹部压痛不明显,双下肢未浮肿.血常规、血电解质及肾功能大致正常.图1为急诊Ⅱ导联心电图:未见P波、心室率38次/min,QRS形态正常.下行R3为窦性夺获.心电图诊断窦性静止、交接性逸搏心律伴窦性夺获.临床诊断:急性蟾酥中毒.经肾上腺素静脉滴注、排毒、降低血钾等治疗,心电图恢复大致正常,患者症状渐消失.

    作者:王祎;胡伟国;梁寿彭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医学生心电图实习的教程设置

    目的在多年的心电图教学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教学经验.方法编写一套教学图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分析心电的基本现象.结果通过实习方法的改进,明显提高了实习医生快速识图的能力.结论从而使其在短暂2W内对典型、不典型、疑难的心电图都能有正确的分析水平.

    作者:朱映红;周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缺血预适应对先天性心脏病者体外循环的心电图影响

    目的观察单用冷停搏液与缺血预适应(IPC)加冷停搏液联合应用对先天性心脏病(CHD)心内直视手术者心电图的影响.方法CHD者20例,随机分为缺血预适应组(IPC组)和对照组.IPC组阻断升主动脉前实施3min缺血~5min再灌注的IPC,然后阻断升主动脉,灌注冷(4C)St Thomas停搏液,心脏完全停跳后开始心内手术.对照组不进行IPC方案.2组于并行循环前、开放升主动脉复跳后及IPC期间观察心电图变化,同时记录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IPC组阻断升主动脉期间ST段降低(阻断30s时发生),开放升主动脉后ST段在15s内完全恢复.IPC期间,4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开放升主动脉后4例自动复跳,3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一过性室性早搏,心脏复跳后60min未发现ST-T改变.对照组2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后复跳者出现频发室性早搏(药物干预后终止),5例患者心脏复跳后出现T波倒置或双向,3例伴ST段水平或下斜型降低,复跳后60min仍有2例ST-T改变未恢复.2组血流动力学维持平稳,对照组有3例转后单次应用多巴胺,心脏复跳后60min时IPC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则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IPC可显著改善心肌对缺血耐受能力,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作者:韦方;邓云坤;李正伦;张大国;刘秀伦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现状与未来

    1回顾心电学史上有两项重要的发明:Einthoven发明的心电图(ECG)于1903年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了1924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1957年美国Holter发明了动态心电图(又称DCG监测).这是留给全人类伟大、珍贵的遗产.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心脏病动态心电图监测386例分析

    目的探讨监测心脏病患者24h时心电图的变化.方法比较分析386例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诊断.结果各种心脏病中为常见的是出现房性心律失常,而冠心、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但心衰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15),说明室性心律失常与左心功能减退无相关性.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易引发猝死.心房颤动(Af)多见于风心,其次为冠心和肺心;房室传导阻滞则多于病毒性心肌炎;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在冠心病、心绞痛中发生率较高.结论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心律失常评估有着很大意义.

    作者:王琍玫 刊期: 2004年第06期

  • 高钾血症致窦-室传导及P波电交替1例

    患者女,72岁.因间断咳嗽、咳痰、气短6年,加重伴双下肢浮肿1月入院.体查:BP 130/90mmHg.颜面、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肺闻及散在性中小水泡音.心界无扩大,心音遥远,HR 88次/min,肝肋缘下3cm,双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超声心动图示右房、右室扩大.血钾3.17mmol/L.临床诊断:①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三度;②低钾血症.入院后给予抗感染、平喘、祛痰及口服卡托普利12.5mg,3/d等治疗.同时给枸橼酸钾1.45g,3/d口服.入院当日心电监护描记CM5导联心电图(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min.入院次日再次加服氯化钾3.0g,分3次服.

    作者:曾潮峰 刊期: 2004年第06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