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中龙;张良洁;李景芝
患者男,82岁.因咳嗽、咳痰1W伴气喘加重入院.临床诊断:急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Ⅲ期,冠心病.图示:V1导联连续记录,上行P1、2,下行P5、6系窦性P波,P-P间距0.90s及0.86s,P-R间期0.22~0.24s.上行P′3、6、9,下行P′2、4、10形态高尖,联律间期为0.82s的同源房早,下传的P′-R间期为0.12s.
作者:刘中龙;张良洁;李景芝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室晚电位(VLP)的检测对预示室速(VT)、室颤(VF)的发作,筛选有心源性猝死(SCD)风险的高危病人,预防SCD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叶良鑫;季章荣;费民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7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气促加重2d于2001年9月14日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4年.体检:BP 150/80mmHg,P 42次/min,R 18次/min.
作者:吴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许多医院使用的心电图机型各不相同,其中单导和12导同步仪都有使用.两者对P-R间期的测量方法不同,现对其异常检出率加以比较,报告如下.
作者:黄志标;付金香;林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心悸、胸闷、气促1d入院.2年前患下壁心肌梗死.体检:双肺无异常,心率120次/min,心电图(图1)示:上2条Ⅱ、Ⅲ导联为同步记录,R1与R8呈QR型,宽0.10s,R8之前有高尖P波,P-R间期0.16s,其余QRS波呈rsR型,宽0.14s,其前后均无P波,心室率120次/min.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VT),R8为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者,显示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图形.
作者:姜文清;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性,38岁.3年前因心肌炎曾住院治疗,近期因心悸于门诊就医.图为Ⅱ导联记录.窦性P波,P-P间期略不齐,平均65次/min,QRS时间正常.
作者:李景芝;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52岁.因胸前区憋闷、心悸10d就诊.查体:体温36.6℃,心率64次/min,BP130/80mmHg,心肺未闻及异常.自述1年前有过类似症状,心电图诊断为:①窦性心律;②提示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Ⅱ、aVF的q波<R 1/4、时间<0.04s,Ⅲ的q波>R 1/4、时间≥0.04s,V7、V8 q波时间0.03s,V9q波时间≥0.04s,V7的q波<R1/4、V8、V9 q波>R 1/4,T波低平,V1呈R型、V2、V3呈Rs型伴T波直立)见图(1).心电向量图诊断为:①陈旧性下壁正后壁心梗;②ST-T环改变.
作者:娜苏勒玛;张伊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给临床心电学注入了活力,使这门古老的心电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电图临床应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而深入.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性,82岁.因头晕、腹痛2d就诊.体检:心率72次/min,律不齐,心音强弱不等,图示P波直立,时限0.06s,P-P间期为0.36s,节律规则,心房率167次/min,QRS波呈室上性型,V1呈rS型.P~R间期不一致,R-R间期不匀齐,但有一定的规律性,见梯形图.
作者:沈世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25岁.因车祸致多发性外伤急诊入院,血压测不清,呼吸急促,心音低,律不齐,瞳孔时大时小,深昏迷.临床诊断:原发性脑干损伤、双侧血胸、脾脏破裂、左侧胫骨骨折.急诊心电图(图1A)示:心房颤动,R-R间期不规则,平均心室率75次/min.
作者:孙晓东;齐治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女,72岁.因头昏、四肢发麻伴心悸2d入院.体检:血压180/100mmHg,心律不齐,未闻及杂音,有高血压病史10年,冠心病史5年.
作者:朱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心电图(ECG)的临床应用已有百年之久,自上世纪后叶起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检查、诊断方法,对心脏电生理的了解更是前所未有.
作者:张文篪;庄霖鹏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者血压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随机选取糖尿病人63例,按有无周围神经病变(PND)的症状(或体征),分为A组(有)、B组(无).同时选取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正常对照组(C组)31例.比较3组24h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白昼(d)及夜间(n)的SBP、DBP、HR,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例数及夜间血压(nBP)下降率.结果①3组24h SBP无明显差异(P>0.05),24h DBP则依次序为A组>B组>C组(P<0.01).②nBP下降率A组<B组<C组,A、B两组均<10%,C组>10%.③A、B两组自身昼夜H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①糖尿病者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减弱程度与病程(DC)及有无PND呈正相关.②通过ABPM了解血压昼夜节律性改变,以判断有否自主神经病变及其程度,是一个可应用的、可靠的指标.
作者:郑林林;张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心悸1月余,近日加重收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呼吸22次/min,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左右,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
作者: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例1患儿女,7岁.体查发现心前区杂音6年,门诊以先心(室缺)收入院.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在全麻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位于室上嵴约0.5cm×0.5cm大小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缺修补,及右室流出道环行白斑及部分室壁肌束切除.第2d做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第7d及出院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为CRBBB.
作者:马伟;卢铖;王凤秀;贾邢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为分析40岁以下人群心肌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对24例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岁以上男性多见(95.5%),12例接受冠脉造影,83.3%(10/12)显示有冠脉粥样硬化.
作者:孙中波;张琴;卢一郡;张文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患者男,76岁,有吸烟史,反复胸闷心悸、不适半月加重2h急诊收入院.入院时心电图呈窦性心律、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示阵发性房颤,慢-快综合征,ST-T改变.
作者:张洪钦;程文钦 刊期: 2003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AMI)(A组)与非糖尿病AMI(B组)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A组患者86例,并以同期B组患者120例为对照组,观察其临床症状、主要并发症及住院病死率等.结果A组的发病年龄略高于B组,临床症状以非典型胸痛、胃肠道反应为明显,且显著高于B组(P<0.01).其次为呼吸困难、意识障碍(P<0.05),与B组比较并发泵衰竭多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室壁瘤无明显性差异(P>0.05).A组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P<0.01),死亡原因主要是泵衰竭.结论糖尿病AMI病人缺乏典型胸痛,并发泵衰竭明显,预后差,病死率高.
作者:张琴 刊期: 2003年第05期
进行性营养不良症是一种肌肉组织变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其心电图改变有时酷似心肌梗死,要引起高度警惕,以免误诊.
作者:詹慧 刊期: 2003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