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马秀英;侯华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心肌缺血, 特点及规律, 动态心电图, 临床, 监测, 报告
摘要:对1996年3月~2002年9月间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探讨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报告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的特征

    目的探讨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室性早搏(PVS)的心电图特征.方法对比150例(A组)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PVS及100例(B组)有心脏病的PVS心电图.结果A组的QRS波大部分呈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图型,光滑、无切迹,振幅≥20mm,时限<0.14s,T波与QRS主波方向相反,且升降支不对称.结论A组在心电图上存在许多有鉴别意义的特征.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V1、V2导联R/S>1的心电图鉴别诊断及临床意义

    对V1、V2导联R/S>1的102例进一步明确诊断.多次行心电图检查,部分参考心脏彩超及心电向量图.V1、V2导联R/S>1,可见于正常变异、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右心室肥厚(RVH)、心肌梗死(MI)、间隔支传导阻滞、室间隔肥厚、A型预激综合征(WPW)、右位心、气胸、急性肺栓塞、Brugada综合征.

    作者:乔燕燕;汪吉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100例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HRV)是窦性心动周期变异程度及规律的反映,是分析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方法;是判断多种心血管疾病预后的一个相对独立、与心源性猝死相关性较好的指标.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72例病毒性心肌炎心电图分析

    心肌炎在我国可谓多发病、常见病,且大多为病毒(尤其是柯萨奇病毒为主)所引起.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常用的实验室检查特异性差,确诊有一定的困难,心电图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报告如下.

    作者:黄雪峰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替性A型预激综合征1例

    患者男,60岁.因心悸来院就诊.心电图为就诊时记录,心率107次/min,P波顺序出现,P-P匀齐,P-R长短交替,每间隔1次出现有δ波的宽QRS伴P-R缩短;无δ波的正常窄QRS伴正常的P-R.

    作者:张利敏;耿旭红;靳芬生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平板运动试验心率上升缓慢的意义

    平板运动试验(TET)是心血管疾病中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心率是终止运动的指标.在试验中常常遇到随运动量的增加而心率不相应上升的现象,对此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尚缺乏系统的分析报告.

    作者:李芬;冯宏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颤动2例

    预激综合征(WPW)并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率为11.5%~39%,当发生Af时,激动可沿房室结或旁道下传,由于旁道不应期较短,故可发生快速心室反应,导致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猝死.我们近遇到2例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严霞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EH)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昼夜变化规律.方法74例高血压患者中30例发生脑出血(A1组),44例发生脑梗死(A2组).以47例Ⅰ期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B组).均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A1组与A2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均较B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A1组与A2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或消失或减弱,SBP与DBP夜间下降值均明显小于B组.但A1组较A2组更明显,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1、A2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后者峰谷消失,A1组尤甚.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玉冰;李海珍;莫丽丽;杨健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房室传导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24岁.发现有先心病多年,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12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97年曾发作过室上速,近来又感心悸、胸闷.

    作者:王春兰;赵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21例冠脉造影与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对比分析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中,冠脉造影已成为金标准.作为无创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活动平板试验(TET)因其简便、实用、可靠也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其敏感性和预测准确性可达75%[1].

    作者:孙秋月;俞蓉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探讨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可能为心肌梗死(CMI)和猝死的先兆,早期发现可进行合理治疗,对预防MI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冬娜;李枢;朱丽华;赵巧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大块肺栓塞溶栓前后心电图变化

    患者男,53岁.因反复右侧胸痛1月,加重伴呼吸困难4h人院.既往体健.体检:T 36.4℃,P 130次/min,R24次/min,BP 80/60mmHg,神清,急性痛苦面容,口唇紫绀,颈静脉无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界不扩大,心率130次/min,律齐,心音不低钝,未闻及杂音,P2不亢进.

    作者:谢绍峰;朱恒青;丁于海;谢旭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性早搏致心房颤动及不纯性心房扑动1例

    患者男,67岁.因间歇性心悸、胸闷半年入院.体检:T36.7℃,P40次/min,BP 120/80mmHg,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彩超示: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左心耳血栓形成,双侧心房扩大,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作者:靳怡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16例文献资料分析)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生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一度AVB)者比较常见,引起二度AVB相对少见,并发三度AVB者更少.

    作者:姜锡平;常庆华;芮勤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Brugada综合征临床研究进展

    约5%的心源性猝死患者并没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或诱发因素[1].这部分患者除预激综合征和长QT综合征以外,Brugada综合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此综合征是以心电图V1~V3导联ST段抬高、多变、心脏结构无明显异常,多形性室性心动速(VT)或心室颤动(VF),和晕厥的反复发作、心脏性猝死为特征的一组患者.

    作者:石建平;杨永忠;赵梦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井下瓦斯爆炸所致CO中毒63例心电图分析

    1996年至今,共收治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一氧化碳(CO)中毒者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丽;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变异型心绞痛致ST段抬高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48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1年余,加重2月.疼痛难以忍受,伴出汗.常在凌晨4~5时或起床后发作.

    作者:刘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T波电交替(TEA)与室性心律失常(VAR)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2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与分析.结果TEA者其24h DCG检出VAR Lown氏3级以上者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TEA者.结论TEA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影响,对折返和触发激动引起的VAR都能有效预测,不失为临床参考的一项有效指标.

    作者:蔡丹;陈德芳;薛秉文;官文芳;曹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ST-T诊断

    冠状动脉(冠脉)循环改变可引起冠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损害.心电图是早用于诊断急、慢性冠脉供血不足(简称慢供)的方法.

    作者:仪忠直;王爱萍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Ⅱ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24h动态血压监测

    原发性高血压病(EH)与Ⅱ型糖尿病关系十分密切,二者均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齐连芬;方业明;刘晓洁;李川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