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30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马秀英;侯华

关键词: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冠心病患者, 无症状心肌缺血, 特点及规律, 动态心电图, 临床, 监测, 报告
摘要:对1996年3月~2002年9月间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探讨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报告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房性早搏致心房颤动及不纯性心房扑动1例

    患者男,67岁.因间歇性心悸、胸闷半年入院.体检:T36.7℃,P40次/min,BP 120/80mmHg,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二尖瓣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彩超示: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左心耳血栓形成,双侧心房扩大,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

    作者:靳怡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胸外伤致心肌挫伤引起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20岁.左后背部被架子车砸伤10h入院.入院前患者不慎被5m高处的架子车掉下砸伤左后背部.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较差,面色苍白,痛苦病容.

    作者:杨军玲;张新;张波;毛鹏琪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变异型心绞痛致ST段抬高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48岁.发作性胸骨后疼痛1年余,加重2月.疼痛难以忍受,伴出汗.常在凌晨4~5时或起床后发作.

    作者:刘玲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井下瓦斯爆炸所致CO中毒63例心电图分析

    1996年至今,共收治煤矿井下瓦斯爆炸致一氧化碳(CO)中毒者63例,报告如下.

    作者:周国丽;张国范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QT离散度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QT离散度(QTd)主要反映心室肌复极的不稳定性,而心率变异(HRV)主要反映自主神经活性及其平衡协调关系.HRV是公认的非创伤性的评价自主神经活动的一种方法,而QT间期受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显示出昼夜的节律性改变.

    作者:冯湘红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室性心动过速的周期重整

    患者男性,76岁.因心悸、胸闷、气促1d入院.2年前患下壁心肌梗死.体检:双肺无异常,心率120次/min,心电图(图1)示:上2条Ⅱ、Ⅲ导联为同步记录,R1与R8呈QR型,宽0.10s,R8之前有高尖P波,P-R间期0.16s,其余QRS波呈rsR型,宽0.14s,其前后均无P波,心室率120次/min.考虑为室性心动过速(VT),R8为房性早搏下传心室者,显示出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的图形.

    作者:姜文清;顾法霖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并交替文氏型房室阻滞伴QRS波2:1交替1例

    患者女,47岁.临床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心电图Ⅱ导联(图1)示:P波消失,代以大小一致,均齐的锯齿状扑动波(F波),Ⅱ、Ⅲ、aVF导联F波倒置,心房率350次/min,为Ⅰ型心房扑动.

    作者:蒋勇;向芝青;王福军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肌缺血过程中暂时性Q波异常

    本文对15例冠心病患者在急性心肌缺血过程中,观察到暂时性Q波异常.10例出现于心绞痛,3例为心源性休克、2例为阵发性呼吸困难.

    作者:郑红岩;白凤英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T波电交替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对T波电交替(TEA)与室性心律失常(VAR)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112例住院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查与分析.结果TEA者其24h DCG检出VAR Lown氏3级以上者其发生率显著高于无TEA者.结论TEA不受束支阻滞和心律不齐影响,对折返和触发激动引起的VAR都能有效预测,不失为临床参考的一项有效指标.

    作者:蔡丹;陈德芳;薛秉文;官文芳;曹明芳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交接区并行心律致干扰性房室脱节1例

    患者男性,26岁.因发作性心悸1月余,近日加重收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呼吸22次/min,血压120/70mmHg,心率100次/min左右,律不齐.心前区可闻及2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两肺呼吸音正常.

    作者: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扩张型心肌病左心功能不全者QTd、QTcd的观察

    本文对18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并左心功能不全者的QT离散度(QTd)、梗死的QTd(QTcd)进行观察,并与24例正常成人作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QTcd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作者:苏虹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高血压脑卒中不同类型的动态血压监测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EH)脑出血与脑梗死患者的昼夜变化规律.方法74例高血压患者中30例发生脑出血(A1组),44例发生脑梗死(A2组).以47例Ⅰ期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B组).均作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结果A1组与A2组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均较B组升高,有显著差异(P<0.05).A1组与A2组的血压昼夜节律或消失或减弱,SBP与DBP夜间下降值均明显小于B组.但A1组较A2组更明显,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B组与A1、A2组血压昼夜波动规律明显不同.前者呈双峰双谷型,后者峰谷消失,A1组尤甚.结论血压的昼夜波动变化特点与发生脑卒中的类型有密切关系.

    作者:李玉冰;李海珍;莫丽丽;杨健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动态心电图对无痛性心肌缺血探讨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可能为心肌梗死(CMI)和猝死的先兆,早期发现可进行合理治疗,对预防MI和猝死有重要意义.

    作者:郝冬娜;李枢;朱丽华;赵巧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300例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观察

    对1996年3月~2002年9月间30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DCG)监测,探讨其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的临床特点及规律报告如下.

    作者:马秀英;侯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双侧束支阻滞伴间歇性三分支阻滞发展为三度房室阻滞1例

    患者男,76岁.因反复心悸、胸闷气促加重2d于2001年9月14日入院.有高血压、冠心病史14年.体检:BP 150/80mmHg,P 42次/min,R 18次/min.

    作者:吴莉莉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心房扑动伴交替性房室传导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24岁.发现有先心病多年,曾诊断为室间隔缺损.12岁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97年曾发作过室上速,近来又感心悸、胸闷.

    作者:王春兰;赵东华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先心手术后致右束支阻滞3例

    例1患儿女,7岁.体查发现心前区杂音6年,门诊以先心(室缺)收入院.入院后查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缺损.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在全麻下行室缺修补术,术中见位于室上嵴约0.5cm×0.5cm大小缺损,并右室流出道狭窄,行室缺修补,及右室流出道环行白斑及部分室壁肌束切除.第2d做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第7d及出院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为CRBBB.

    作者:马伟;卢铖;王凤秀;贾邢倩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伴二度I型AVB及快径路蝉联现象1例

    患者女性,38岁.3年前因心肌炎曾住院治疗,近期因心悸于门诊就医.图为Ⅱ导联记录.窦性P波,P-P间期略不齐,平均65次/min,QRS时间正常.

    作者:李景芝;张良洁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变异分析

    为了解心率变异(HRV)对老年高血压病(EH)预后的预测价值,对121例EH者HRV执行如下.

    作者:黄志标 刊期: 2003年第05期

  • 中国现代临床心脏电生理学创始人-陈新

    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迅猛发展,给临床心电学注入了活力,使这门古老的心电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心电图临床应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应用广泛而深入.

    作者:卢喜烈 刊期: 2003年第05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