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膀胱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体会

马青梅

关键词:外伤, 膀胱破裂, 休克, 救护
摘要:膀胱破裂是泌尿系统损伤中的常见病,但膀胱破裂在急诊外伤中并不常见,且多合并其他器官损伤,易被其他器官损伤或休克所掩盖,单纯膀胱破裂大量出血者更是少见[1],易造成诊治延误[2],而影响急诊救护.我院急诊科2006-01~2008-12,共接诊6例外伤性膀胱破裂患者,现将急诊救护体会总结如下.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65例颅内肿瘤病理诊断的分析

    目的 分析颅内肿瘤组织类型与预后之间的关系,为防治颅内肿瘤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对65例颅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及病理检查进行分析.结果 颅内肿瘤男女发病率相近,<50岁占65%.常见胶质瘤和脑膜瘤,且多发生于中青,儿童多见髓母细胞瘤.临床表现较复杂,术前诊断主要依靠CT、临床表现等.免疫组化标记能更加明确肿瘤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等.结论 胶质瘤和脑膜瘤术后有复发倾向,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髓母细胞瘤预后差.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颅内肿瘤的组织类型鉴定、观察肿瘤分化及预后等情况.

    作者:杨普;陈琛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颈外静脉留置针角度与输液滴速的临床分析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它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但需大量补液,静注高营养液,应用具有血管刺激性药物等的患者,在抢救危重及休克患者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输液时患者须得将头偏向对侧,如若改变卧位则常可引起输液滴速不畅或不滴现象,严重影响治疗的有序进行,增加患者痛苦及护士工作量.

    作者:孙宛玲;孙会;李国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43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RDS,对其发病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探讨.结果 43例患者经抢救治疗,存活30例,死亡13例.抢救成功率69.8%.结论 ARDS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严重并发症,病死率极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胡明伟;时惠洁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疏血通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梗死的机制之一是降低血CRP水平.

    作者:张雷;张子诚;钟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高血压脑出血超早期微创清除术后护理体会

    我科2005-01~2008-12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132例进行超早期治疗,疗效满意.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改荣;王瑞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老年静脉输液患者的安全目标管理策略

    安全管理是指对患者、工作人员及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动的过程[1].静脉输液是一种侵入性操作,接受治疗的患者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输液安全成为患者担心的问题,特别是老年患者,较其他人群更易出现护理问题[2].2007-11~2008-11对在该科住院的60岁以上的老年静脉输液患者共439例,实施了系统的安全目标管理策略.取得较满意效果.

    作者:李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婴幼儿良性硬膜下积液11例治疗分析

    过性生长发育迟滞等症状.CT是诊断的主要工具,该病为自限性疾病,多数不需治疗.

    作者:鄢克坤;魏剑波;张汝林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中心供应室实施集中式管理探讨

    近几年医院中心供应室管理模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集中管理模式的中心供应室[1].从2006-11,我院中心供应室对再生医疗器物实施集中供应模式,针对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现总结如下.

    作者:贺彬;闫春荣;刘会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脑卒中颅内高压病人的护理观察与对策

    我院1997-01~2000-02共收治脑卒中病人225例,其中50例(为急重型脑卒中)均出现脑水肿颅内高压,占22.22%.现将临床评估及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姚素玲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儿童腰穿术后舒适度的分析

    腰椎穿刺术是儿科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一种常规检查,术后要求去枕平卧4~6h.由于患儿合作程度差,常因此带来头疼腰背痛,四肢麻木致使舒适度下降.为此,我科自2007-11~2008-10行腰穿术121例患儿对术后的卧位实施去枕平卧及去枕自由体位进行临床观察比较,现将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陈兴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便秘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

    本文通过对1997-01~2008-01收治我院的24例恢复期心肌梗死(AMI)患者猝死的原因分析,提示保持大便通畅在AMI恢复期的患者中同样重要.1 临床资料选择1997-01~2008-01收入我科的AMI恢复期并猝死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2~68岁(平均61±6.9岁).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22例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

    目的 探讨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 方法 自2004-01~2009-01我科共收治22例髋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针对发病因素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及有效护理措施. 结果 本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形成静脉血栓患者,应采取促进静脉血液回流、抬高患肢、监测凝血指标、观察出血倾向,在置管溶栓期间做好导管护理,并采取措施预防肺栓塞.

    作者:苗世英;梁翠英;王全收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120例产妇阴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我们于2008-06~12对120例头位初产妇进行双侧阴部神经阻滞与局部浸润联合麻醉,取得很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8-06-12我科对220例初产妇进行临床观察,此组产妇均无心肺疾病,胎心正常、羊水清,胎儿重量在2000~3500g.按住院顺序奇数为治疗组,偶数为对照组.2组在年龄孕期及生育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马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不同时期抑郁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981,P<0.05].(3)不同脑卒中发病部位抑郁障碍的发生情况不同,单一类型中脑卒中发病部位为额叶、颞叶、基底节时抑郁障碍发生率较高.结论 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不同病期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特点的差异,对急性期和慢性期卒中后抑郁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护理.

    作者:杨玉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剖宫产后早吸吮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早吸吮对母婴发病率的影响.方法 分析2005-2007年在我院行剖宫产产妇的临床资料,观察早吸吮对母婴发病率的影响.结果 术后产妇24h出血量少200ml,多700ml,>500ml者42例.2100例中术后12h哺乳并哺乳成功者占94%.早吸吮明显减低了婴儿的发病率. 结论 剖宫产后早吸吮可以降低母婴发病率.

    作者:张艳琴;康秀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护士对术后疼痛管理知识的调查

    目的 了解护士对术后疼痛管理知识的了解状况.方法 对某医院外科系统护士进行疼痛知识问卷调查.结果 护士疼痛知识的平均得分正确率为54.4%分,护龄对疼痛知识的影响有显著性区别,教育程度对疼痛认识没有显著性影响.结论 护理人员对疼痛知识的掌握需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加强疼痛知识教育.

    作者:施华;宋晓燕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改变与分析

    神经系统疾患可以引起心电图的各种变化已有报道[1-2],特别是出血性脑卒中更易出现心电图的表现.但长期以来,心电图改变对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未得到大家的重视,且易引起误诊.为了探讨心电图的改变与急性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对我院2007-02~2008-01的78例急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的心电监测,并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安民;李伟;王红宇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子宫切除患者的心理干预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入院时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护士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给予心理指导并加强与家属沟通及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子宫切除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

    作者:彭继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健康教育在预防乳腺疾病中的应用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乳腺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病死率也有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广大妇女的健康及生命[1].做好乳腺疾病的健康教育,是我们医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将1年来有关乳腺疾病健康教育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陈星慧;梁新华;龚秀丽 刊期: 2009年第18期

  •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目的 总结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 对我院5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早期护理、皮肤护理、康复护理、心理护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通过保护创面,及时输液、补血,加强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指导,56例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护理应首先防止创面感染,做好心理护理和伤后皮肤护理,并加强康复期的指导.

    作者:阚金茹 刊期: 2009年第18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