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8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动态心电图分析

贾邢倩;王凤秀;马伟

关键词:病态窦房结, 动态心电图, 资料, 收集
摘要:本文收集了1993年5月~1998年11月在我院确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88例资料,从动态心电图的角度进行分析讨论.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运动试验PtfV异常与超声心动图A/E的关系

    目的了解运动试验(ET)Pffv1异常与超声心动图(UCG)A/E的关系.方法对159例ET Pffv1改变与UCG A/E关系的对照,观察运动中出现的Ptfv1异常和UCGA/E改变.结果 ET中诱发Ptfv1异常合并ST-T异常组(A组n=25)及单一Pffv1异常组(B组n=35)中,UCG检出A/E异常者96.0%及91.4%,检出率均非常显著高于ET正常组(D组n=50)(P<0.001)及单一ST-T异常组(C组n=49)(P<0.001).结论提示运动诱发Pffv1异常与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有关,可作为早期反映此种功能异常的心电指标.

    作者:黄佐贵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424例老年人健康普查心电图分析

    对1424例离退休老干部心电图普查发现,随年龄增长,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增高,异常心电图总检出率59.2%,提示对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作者:张海平;顾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表现为原发性房颤的房室结多径路传导2例

    原发性房颤并不少见,有认为5%的阵发性房颤为原发性[1].现报告2例房室结多径路传导者的首发心律失常,均为原发性房颤. 例1 患者男,28岁.因阵发性心悸3年第3次入院.

    作者:包文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对66例无症状心肌缺血的研究

    自1961年动态心电图(DCG)应用于临床以来,对冠心病(CHD)、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的检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如何提高对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的检出率,仍是心血管疾病防治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作者:杜凤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速性交接区心动过速伴前向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65岁.10年内常有一过性两眼发黑,嘴唇青紫、乏力现象.临床诊断冠心病.1997年10月24日本院门诊检查,心电图Ⅱ导联显示:未见窦性P波,有逆行P波(P-),P--P-间期匀齐为0.76s(频率79次/min,QRS波呈室上性,P--R间期由0.16s→0.20s→0.24s→0.54s逐渐延长到P-后QRS波脱漏,脱漏后P--R间期又缩短为0.16s,又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R-R间期不规则,长的R-R间期<2倍短的R-R问期.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停搏或Ⅲ°SAB;②加速性房室交接区心动过速伴前向文氏现象.

    作者:李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慢性心肌炎表现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女孩,10岁.因晕厥1d于1999年10月29日收入我院.患儿入院前1d在校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厥,呼之不应,经抢救1h后清醒.醒后觉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并吐出胃内容物.当地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白杏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短P-R综合征时房早P′-R间期达0.12s 1例

    患者女,37岁.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心病.心电图(ECG)示:PI、Ⅱ、avF直立PaVR倒置,本帧ECG除Ⅰ导联外,均有提前出现的室上性QRS,其前有P′波P′-R=0.12s,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作者:许智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体位对病毒性心肌炎者房室传导功能影向1例报告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机能改变有关.其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有关体位对VMC(心电图多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AVB))房室传导的影响报道不多.

    作者:张永生;刘涌;苏广智;胡敏;庞继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假阳性的临床意义

    本文分析55例经冠脉造影术者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患者的有关资料.结果显示TET假阳性者女性多于男性、运动时间长、高峰时心率、血压及达到预测心率的百分比高.提示TET出现单个导联或Ⅱ、Ⅲ、aVF导联阳性的可靠性低,尤其是女性.

    作者:李业莲;刘树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运动负荷试验QTC间期延长的意义探讨

    本文采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观察冠心病诊断中,QTc延长与ST参数价值对比.

    作者:王莉真;刘亚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巨大J波致心室颤动1例

    患者男,59岁.胸闷、胸痛5d,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曾诊断为冠心病.发病时胸痛较重,呈阵发性,每d 3~5次,每次2~3min缓解,有时伴有向双臂放射,且大汗.住院4d后突发室颤死亡.心电图(ECG)分析(图1):HR 62次/min,P-R 0.18s,QRS0.08s,Q-T 0.40s,平均心电轴+77°,Ⅱ、Ⅲ、aVF、V5、V6ST段压低0.1~0.2mV,V1~3上抬0.1mV.V1~3可见巨大J波,尤以V2导联为著,J波电压0.5mV,时间0.06s.

    作者:仪忠直;李民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腮腺炎并发心肌炎致T波改变1例

    患者女,28岁.因两耳垂下肿瘤5d伴胸骨后不适1d来院求诊,门诊留观治疗.患者自诉5d前无明显诱因下,觉两耳垂下肿痛,第2d发热,T 38℃,未服药体温降至正常,不伴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及咳嗽、咯痰、气急等,不伴呕吐、腹痛腹泻,后渐觉两耳垂下肿大,昨天开始感到胸骨后隐痛不适,不伴心悸、胸闷、气急.体检:T 36.8C,P 78次/min,R20次/min,BP14/10 KPa,神清,一般情况可,巩膜无黄染,双耳垂下可及肿大的肿块,质软,轻触痛,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腮腺口无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HR齐,第1心音正常,胸部X线未见异常.

    作者:徐雅萍;陶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0例心电图缺血改变与冠心病QT离散度关系的分析

    QT间期离散度(QTd)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离散程度[1-3].QTd异常增大,标志着心室肌复极化的不一致性增加,与室速(VT)的发生密切相关[4],被认为是发生室性折返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基础.

    作者:谢华;何国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右室心肌病心电图及临床特征(附2例报告)

    心肌病(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脏病,但以右心扩大为主要表现的CM则较为少见.我院于近期收治了2例CM病人,现将其心电图(ECG)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王俊芬;王燕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平板运动试验中67例阳性病例分析

    本文对67例平板运动试验(TET)阳性者、67例阴性者的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如下.

    作者:赵霞;王丽芝;肖建斌;韩碧银;金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86例不稳定心绞痛QT离散度的变化

    近年来研究发现QT离散度(QTd)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力衰竭发生猝死及室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倍受临床重视.但对不稳定心绞痛QTd的变化报告较少.我们测定了86例不稳定心绞痛治疗前后QTd,旨在探讨不稳定心绞痛与QTd的关系.

    作者:孟立军;曹广智;王文英;刁树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交接性反复搏动节律伴室内差异性传导呈二联律1例

    患者男,64岁.因反复心悸、胸闷半个月入院.查体:血压正常,双肺呼吸音清,心界无扩大,HR84次/min,律不齐,呈二联,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A2>P2.超声心动图(UCG)未见异常,血生化检查正常.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作者:洪鹭蓉;张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动态心电图1000例临床应用分析

    动态心电图(DCG)是美国生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于1957年发明,故又称Holter监测.自1961年应用临床以来,DCG应用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由于它1次可连续记录24h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变化,对于监测一过性心肌缺血及短暂的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作者:徐爱华;周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P波形态呈反面镜向时左房速1例

    患者女,24岁.10年前开始有游走性关节痛,曾患风湿性全心炎.1年前因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狭窄合并关闭不全、心力衰竭入院.体检:二尖瓣面容,口唇轻度紫绀,心尖搏动于左六肋间锁骨中线外5cm处,可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明显扩大,HR 82次/min,律齐,P2>A2,心尖部闻及双期杂音,肝大.x线胸片见左房、右室、左室增大、食管吞钡见左房段明显压迹.心电图(ECG)(图A)示:窦性心律,82次/min,P-R间期0.20s,P波时限0.13s,电轴+58°,PI、Ⅱ、Ⅲ、avL、avF、v3.6直立,呈双峰,后峰明显高于前峰;PaVR倒置,Pv1、v2、v3R正负双相,Pffv1=-0.05mm@s;V1呈RS型,R/S<1,R波见明显切迹,V5呈qRS型,SI、aVL、V4-6较宽.

    作者:钟慧民;江声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9例胺碘酮过量及其处理

    目的探讨胺碘酮过量的原因及其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患者胺碘酮过量的原因、治疗措施及其预后情况.结果胺碘酮过量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心动过缓,过量的原因与负荷量过大及合并应用具有负性传导作用的药物有关;对胺碘酮过量所致的心动过缓,阿托品治疗无效,而异丙肾上腺素可使部分患者心率增快5~m次/耐n,伴有血液动力学紊乱者需放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结论胺碘酮的负荷量不宜过大,临床应用中应注意个体化原则及药物的相互作用;胺碘酮过量患者的预后尚良好.

    作者:向定成;邱建;吴兴泉;何建新;马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