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立军;曹广智;王文英;刁树玲
患者男,69岁.自诉反复心慌,胸闷10余年,加重2月,门诊以冠心、心绞痛收入院.心电图(ECG)分析:入院第3d动态心电图(DCG)记录,可见阵发性心动过速,2:28时示:窦性心律,P-R间期0.20s,第4个为提前出现的P′-QRS-T波为房早(PAS),在此后心率加速,QRS波之后可见逆行P-波,R-P-间期为0.12s,P--R间期0.36s呈慢-快型折返性心动过速.
作者:马伟;贾邢倩;王凤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又称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SMI造成的心肌梗死,不次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因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收集Holter诊断为SMI 3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动态心电图(DCG)是美国生理学博士Norman J Holter于1957年发明,故又称Holter监测.自1961年应用临床以来,DCG应用技术得到飞速发展,由于它1次可连续记录24h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下的心电图变化,对于监测一过性心肌缺血及短暂的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依据.
作者:徐爱华;周克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局部心肌延迟除极产生的碎裂电位,文献表明VLP在心肌梗死(MI)和心肌病中检出率高,测定VLP有助于预测缺血性心脏病尤其是AMI者复杂性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关扩张性心肌病(DCM)和VLP的关系报道不多.现将我们的资料总结如下.
作者:叶忠;张克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7岁.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心病.心电图(ECG)示:PI、Ⅱ、avF直立PaVR倒置,本帧ECG除Ⅰ导联外,均有提前出现的室上性QRS,其前有P′波P′-R=0.12s,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作者:许智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心肌病(CM)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心脏病,但以右心扩大为主要表现的CM则较为少见.我院于近期收治了2例CM病人,现将其心电图(ECG)及临床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王丽;王俊芬;王燕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SⅠ SⅡSⅢ综合征属心电图的一种异常表现,指在Ⅰ、Ⅱ、Ⅲ导联都出现S波的一组综合征.现对本院发现的SⅠ SⅡSⅢ综合征113例报告如下.
作者:苗润泰;张贵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多发性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下简称本病),是临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可因此而发生病变,本文收集经药物治疗后需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的心功能资料,逐步回归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伟;徐雅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高血钾症引起特大尖耸型T波,较为罕见,近年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患者(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1~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龙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42岁.因头晕、心悸、胸闷11h,晕厥1h入院.入院诊断为:迷走神经性晕厥.入院时心电图(图略):窦律,HR 100次/min,Ⅱ、Ⅲ、aVF、V3~V6导联T波直立.入院后突然出现室速(VT)(图略):Ⅱ导联呈宽大的QS型,宽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经静注利多卡因100mg后转为窦律.
作者:李艳琴;仪忠直;闫方明;刘先仕;乔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9岁.胸闷、胸痛5d,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曾诊断为冠心病.发病时胸痛较重,呈阵发性,每d 3~5次,每次2~3min缓解,有时伴有向双臂放射,且大汗.住院4d后突发室颤死亡.心电图(ECG)分析(图1):HR 62次/min,P-R 0.18s,QRS0.08s,Q-T 0.40s,平均心电轴+77°,Ⅱ、Ⅲ、aVF、V5、V6ST段压低0.1~0.2mV,V1~3上抬0.1mV.V1~3可见巨大J波,尤以V2导联为著,J波电压0.5mV,时间0.06s.
作者:仪忠直;李民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畏光、流泪、胀痛、心慌、胸闷,未作任何治疗后1W入院.查体:T 36.5℃,脉搏47次/min,BP120/80 mmHg,双眼无红肿,结膜无充血,右眼瞳孔扩大5mm,眼球压痛明显,对光反减弱,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界无扩大,心律不齐,HR47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抗链O、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心电图(ECG)示:
作者:袁光华;邓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急性脑血管疾病可引起各种心电图改变,常规心电图检查,往往发现ST段降低,T波低平、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改变.并可引起窦速、窦缓、室早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本文对我院1994年6月~1999年6月急性脑血管病226例心电图作一分析如下.
作者:宋俊红;韩晓云;李翠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孩,10岁.因晕厥1d于1999年10月29日收入我院.患儿入院前1d在校上体育课时突然晕厥,呼之不应,经抢救1h后清醒.醒后觉胸闷、心悸、头晕、乏力,并吐出胃内容物.当地心电图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作者:白杏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性,58岁.高血压病史十余年,长期服用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和复方丹参片.于1999年12月7日因头昏、头晕、乏力、厌食2W就诊.
作者:刘正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近几年心电图U波与临床的关系,颇受临床医生重视.一是研究发现U波的改变对某些心血管病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二是长QT间期及QT间期离散度的测量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提高U波诊断水平已成为临床心电图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作者:刘山京;马智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性,47岁.平时经常胃部饱胀感,自备胃复安口服.此次服药后饱胀感无明显改善,24h内分3次口服胃复安60mg后出现面肌痉挛,心慌、胸闷、颈项强直、头后仰,并向一侧歪斜,四肢抽搐.急诊入院.
作者:刘友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休克(shock)是由于各种原因(感染、创伤、出血、心源性及过敏等),导致全身性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血流灌注不足,产生以缺血缺氧、代谢障碍及脏器损害为特征的病理生理状态.
作者:郑兰;慈书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者昼夜心率变化规律.方法对34例AMI者昼夜心率变化与2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 AMI者昼夜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健康者有显著差异(P<0.05).
作者:张君;邱奋灵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