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动态血压监测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施丹晔;陆璟园;原爱红

关键词:高血压, 动态血压监测, 肾脏损害
摘要: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分为无早期肾脏损害组(Ⅰ组)和早期肾脏损害组(Ⅱ组),各43例,并选取43例健康老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肾功能指标检测和ABPM.结果 Ⅱ组的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及24 h压力负荷均显著高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β2-MG、lgUAER均与24h SBP、DBP及24 h压力负荷呈现正相关关系,尿β2-MG与24 h DBP及24 h压力负荷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ABPM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筛检有利于及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对症治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加巴喷汀和卡马西平治疗新诊断老年癫(癎)的疗效及药物保留率比较

    目的 评价加巴喷汀和卡马西平治疗新诊断的老年癫(癎)的有效性和保留率. 方法 将47例新诊断的老年癫(癎)患者随机分为加巴喷汀组和卡马西平组,分别予以加巴喷汀或卡马西平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发作控制情况和药物的保留率差异. 结果 治疗48周加巴喷汀组药物保留率为79.2%,卡马西平组为4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巴喷汀组总有效率为75.0%,卡马西平组总有效率为69.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加巴喷汀治疗老年癫(癎)与卡马西平疗效相当,48周的药物保留率显著高于卡马西平,提示加巴喷汀可作为治疗老年癫(癎)的一线药物.

    作者:王根娣;钟建国;陈红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预防老年人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围手术期护理

    近年来,腹腔镜手术广泛开展,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的并发症已有报道.老年人由于术后活动减少、静脉穿刺造成血管损伤、血液高凝等原因,术后形成静脉血栓的概率大大增加.为了减少老年人腹腔镜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加强围手术期的护理,尤其是术后护理,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2009年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共完成>65岁老年人腹腔镜手术320例,并给予密切围手术期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极低,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及预防措施报道如下.

    作者:施艳;车晓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动态血压监测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分为无早期肾脏损害组(Ⅰ组)和早期肾脏损害组(Ⅱ组),各43例,并选取43例健康老人作为正常对照组,均进行肾功能指标检测和ABPM.结果 Ⅱ组的血β2-微球蛋白(β2-MG)、尿β2-MG、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4 h收缩压(SBP)、24 h舒张压(DBP)及24 h压力负荷均显著高于Ⅰ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β2-MG、lgUAER均与24h SBP、DBP及24 h压力负荷呈现正相关关系,尿β2-MG与24 h DBP及24 h压力负荷呈正相关关系. 结论 ABPM在诊断老年高血压早期肾脏损害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筛检有利于及时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临床对症治疗.

    作者:施丹晔;陆璟园;原爱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吗替麦考酚酯合用甲泼尼龙诱发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肺曲霉菌病1例报道

    1 病例资料患者女,56岁,因间断咯血4月余于2013年9月2日入院.4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咯血,呈鲜红色,量较少,未予重视,之后4月间断咯血4次.2013年8月11日中午患者再次无诱因下出现咯血,约4~5口,呈鲜红色,含有泡沫,自服“云南白药”治疗,晚间咯血加重,量约为200 ml,伴心慌、胸闷、大汗及呼吸困难,无晕厥黑矇,至当地医院急诊,查血常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0.1×109/L,红细胞计数为3.7×1012/L,血红蛋白为100 g/L,血小板计数为101×109/L,凝血功能、肿瘤指标无明显异常,予头孢唑肟、左氧氟沙星抗感染,氨甲环酸、白眉蛇毒血凝酶止血,咯血一度控制好转,8月17日晚再次咯血量约30 ml,8月22日将头孢唑肟调整为头孢哌酮舒巴坦,症状控制可.8月27日患者再次出现咯血,量较少,此后间断咯鲜红色血液.

    作者:施春花;任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结核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进展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TB-DILI)是老年结核病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常因此不得不调整抗结核治疗方案甚至中断抗结核治疗,从而导致菌株耐药、复治、治疗失败,严重情形可导致病人由于重症DILI贻误抗结核治疗致结核病情恶化而死亡.重症DILI也可能发生死亡的严重后果.

    作者:王琳;周计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小骨窗开颅手术时机选择对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究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手术时机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治疗的90例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时机分为早期组和超早期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分值、Barthel指数、中国卒中量表评分标准(CSS)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再住院率. 结果 (1)2组患者术后6月CSS分、NIHSS评分均较术前降低,Barthel指数较术前上升;术后6月末,超早期组CSS分、Barthel指数、NIHSS评分重型、中型、轻型与早期组差异显著(P<0.01).(2)超早期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胃肠道反应、消化道出血、泌尿系感染、再出血、再住院比例均显著低于早期组(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损伤程度大大降低,且日常生活能力显著提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应在超早期行显微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作者:周宇;陈淳;邓发斌;李元斌;郭川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中镇痛效果的应用观察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对全麻下老年结直肠癌手术患者术中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40例,年龄60~ 70岁,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2组,腹横肌平面阻滞组联合全麻组(T组)与全麻对照组(C组)各20例.麻醉诱导后,T组在超声引导下行腹横肌平面阻滞,每侧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C组仅做全身麻醉不做神经阻滞.记录切皮前(T0)及切皮后1 min(T1),切皮后10 min(T2),切皮后30 min(T3)患者的血压、心率以及术中舒芬太尼的总用量. 结果 与C组相比,T组切皮时血压、心率波动明显减少,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腹横肌平面阻滞定位准确、效果确切,能有效增强老年患者结直肠癌术中镇痛的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作者:余伊;徐磊;鲍红光;史宏伟;陈宝林;胡夏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有效治疗方式选择

    目的 分析老年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的有效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 方法 选择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老年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接受介入栓塞治疗的对照组(36例)、接受再次手术切除治疗的观察组(36例),比较2组患者的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时间、肝纤维化指标及甲胎蛋白(AFP)等水平的差异. 结果 观察组1年、3年、5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透明质酸(HA)、Ⅲ型原胶原(HPC-Ⅲ)、AF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对于老年原发性肝癌手术切除后复发癌患者,再次行手术切除肝内复发病灶可以更好地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肝纤维化水平及肝癌特异性指标水平,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少华;程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初期炎症、营养代谢指标与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初期炎症及营养代谢指标变化,以及对近期全因死亡的影响. 方法 426例老年稳定型冠心病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急性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随访感染后90 d内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及炎症、营养代谢指标的变化,探讨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 90 d随访结果显示,426例研究对象中死亡37例,死亡率为8.7%.感染组死亡率显著高于非感染组(13.2%比1.8%,P<0.01).90 d死亡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血浆尿素氮和前白蛋白是90 d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血浆尿素氮和前白蛋白水平能够独立预测感染后近期全因死亡的风险,积极预防感染和纠正营养代谢障碍可能有益于改善预后.

    作者:赵晓茜;杜瑞雪;肖铁卉;郑瑾;朱兵;骆雷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踝肱指数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相关并发症的相关性及ABI的影响因素. 方法 抽选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40例老年T2DM患者,采用多普勒血流探测仪检测ABI,根据ABI高低分为低ABI组(ABI≤0.9,49例),正常ABI组(0.9<ABI≤1.3,44例),高ABI组(ABI> 1.3,47例),比较3组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I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 3组在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尿酸(UA)及肌酐(Cr)水平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脑梗死、冠心病、下肢及颈动脉硬化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统计学差异,且低ABI组患者脑梗死、冠心病、下肢及颈动脉硬化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是ABI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多普勒血流探测是一种简单、无创、经济的检查方法,ABI可作为预测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简易指标,T2DM患者应加强ABI、血脂、血糖水平的检测,尤其是年龄大、糖尿病病程长以及存在脑梗死的患者.

    作者:俞海燕;郭晓珍;唐伟;殷雪莲;孔亚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肺结核影像学特点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历史悠久,后果严重.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1],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肺结核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逐年上升[2],且误诊、漏诊率较高,临床诊疗不典型.早发现、早诊断及积极、全程治疗对老年肺结核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老年肺结核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总结、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老年肺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便于提高诊断率.

    作者:王武章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

    目的 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肠癌细胞系HT-29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的HT-29细胞,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加入同等体积的培养基,实验组用不同浓度(15~120 μg/ml) EGCG分别处理24、48、72 h,MTT比色法测定其对HT-29细胞增殖的影响;EGCG(浓度分别为0、15、30、60μg/ml)处理HT-29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分光光度计检测Case-pase-9相对活性,Rho123探针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2、Akt、p-Akt、p-GSK-3β的表达. 结果 EGCG能有效抑制HT-29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EGCG(15、30、60 μg/ml)作用于HT-29细胞48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1.6%、23.4%、34.5%;Bax表达量上调,而Bcl-2表达量下调;Case-pase-9相对活性显著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此外,EGCG可抑制p-Akt及其下游蛋白p-GSK-3β的表达.结论 EGCG可通过抑制HT-29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Akt信号通路,继而激活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作者:计春燕;谭诗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罕见巨大子宫内膜息肉致子宫内翻脱垂1例

    1 病例患者84岁,因发现阴道肿物3年,脱出阴道外口5h,于2014年7月1日22:50急诊入院.患者绝经30年,3年前因“不规则阴道流血”住院治疗,查体发现宫颈外口一约4 cm×4 cm大小的肿物,住院后肿物取活检,病理诊断:子宫内膜息肉.家属考虑患者年龄较大,拒绝手术,出院.出院后阴道内仍间断不规则少量流血,5h前用力小便时,发现阴道脱出一肿物,伴少量流血,下腹坠痛,急诊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72次/min,呼吸频率19次/min,血压145/80 mmHg.

    作者:林淑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己糖激酶-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己糖激酶-Ⅱ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2002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1例乳腺癌患者的手术标本,所有肿瘤组织均经术后病理学检测结果证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己糖激酶-Ⅱ蛋白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量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乳腺癌组织中己糖激酶-Ⅱ的阳性表达率为70.4%,显著高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11.3% (P<0.05);进一步研究发现,己糖激酶-Ⅱ的阳性表达情况与乳腺癌患者的年龄、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和病理类型无关,与患者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相关(P<0.05);己糖激酶-Ⅱ阳性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的患者(P=0.026). 结论 己糖激酶-Ⅱ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升高,对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泉源;魏涧;严礼琴;王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孟鲁司特钠片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孟鲁司特钠片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基础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孟鲁司特钠片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和肺功能. 结果 治疗3月后,研究组患者总控制率为92.5%,对照组总控制率为75.0%,2组总控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胸闷、喘息和咳嗽症状缓解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和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孟鲁司特钠片联合硫酸镁注射液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哮喘症状和肺功能改善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玲;万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BNIP3在心肌梗死GK糖尿病大鼠中的表达及氯化钴对心肌细胞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制作糖尿病大鼠和非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模型,研究BNIP3在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中的表达,探讨慢性氯化钴处理对糖尿病大鼠血糖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应用体质量200 ~ 250g的雄性GK(Goto-kakizaki)糖尿病大鼠及其对照雄性Wistar大鼠,通过开胸手术结扎麻醉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在体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模型制作前测量血糖,手术成功后分组喂养大鼠3周.3周后,测量血糖,剪取心脏,检测缺血坏死区BNIP3的表达. 结果 与GK假手术组及心肌梗死组相比,GK心肌梗死+氯化钴处理组血糖降低;与GK心肌梗死组相比,GK心肌梗死+氯化钴处理组BNIP3基因表达减少;与Wistar假手术组及Wistar心肌梗死组相比,Wistar心肌梗死+氯化钴组血糖未见明显变化,与Wistar心肌梗死组相比,Wistar心肌梗死+氯化钴处理组BNIP3蛋白及基因表达亦无明显变化. 结论 慢性氯化钴处理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减少BNIP3凋亡基因在缺血坏死区的表达,表明高血糖可能促进心肌细胞凋亡,降低血糖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王聿杰;齐国先;郑晓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肠益方治疗63例湿热蕴结型老年大肠癌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运用肠益方治疗湿热蕴结型老年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63例>60岁的老年大肠癌术后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其中湿热夹瘀治疗组23例,湿热兼虚治疗组25例,给予肠益方治疗3月;对照组15例,给予平消胶囊治疗3月.对比分析各组治疗前后卡氏生活质量(KP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细胞免疫、肿瘤标志物及安全性等指标. 结果 (1)KPS评分:湿热兼虚治疗组KP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2)中医症候积分:3组中医症候总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湿热兼虚治疗组治疗后中医症候总积分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各项中医单项症候及对照组的“面色萎黄”症候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细胞免疫:湿热夹瘀治疗组CD8+、CD4+/CD8+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变化;安全性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湿热蕴结型老年大肠癌术后患者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肠益方加减治疗后,能改善中医临床症候,提高生活质量;并且对免疫功能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肠益方临床运用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程悦蕾;陈晓宏;朱惠蓉;姚依勍;韩晓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肺结核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病是世界第二大致死性传染病,而长期通过化疗方式治疗,会使慢性繁殖的结核分枝杆菌产生细菌耐药性[1],给结核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多棘手的问题.在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肺结核已成为主要的传染源,老年肺结核的治疗原则与成人肺结核相同,但老年病人复治病例多,体质差,并发症多,不良反应发生率高[2].目前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方法仍无实质性突破,因此,讨论老年肺结核的治疗新方法对控制我国结核病的流行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高绪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延续护理在老年肝癌癌痛患者中的应用

    肝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高且复发率高的肿瘤,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老年肝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威胁老年健康的第3大疾病[1].而老年癌痛患者存在症状表现不一,对疼痛的描述有差异,对疼痛的自我管理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2].由于我国目前的护理模式中,住院护理与家庭护理完全脱节,致使老年肝癌癌痛患者出院后很难得到正确有效的家庭护理,因此迫切需要医护人员为其提供一系列后续治疗和延续性护理(continuing care)来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毛锦雯;徐艳;杜益平;郁红菊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前言——重视和加强老年肺结核的综合防治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球结核病疫情逐渐上升,结核病再次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国际上日益被确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结核病疫情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严重性仅次于印度,位居全球第二.就我国而言,结核病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与老年肺结核的流行有关.在我国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老年肺结核已成为主要的传染源之时,重视和加强老年肺结核的综合防治有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高绪胜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