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契;尹震宇
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的发展应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过去纤支镜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呼吸专科领域,在呼吸系统疾病诊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床边便携式纤支镜因其使用简洁、方便,在非呼吸科住院患者特别是危重病患者气道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应用范围主要包括:建立有效人工气道、判断创伤患者有无气道损伤、清除堵塞管腔的气道分泌物、为下呼吸道感染提供良好的病原学诊断方法等[1].
作者:陈雪松;吴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检测≥80岁老年男性痴呆程度、颈动脉硬化程度及血脂等相关指标,探讨≥80岁老人痴呆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多普勒超声确定颈动脉硬化评分,简化长谷川量表测定患者痴呆指数,运用SPSS软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即使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颈动脉硬化评分列为控制因素,载脂蛋白A1( ApoA1)与痴呆程度仍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他血脂项目、尿酸、颈动脉硬化评分均与痴呆无显著性相关. 结论 ApoA1是影响痴呆程度的独立作用因素,其作用可不依赖供血因素,甚至不依赖血脂转运功能而实现,较之于影响缺血因素及血脂代谢因素的途径,其他途径在影响≥80岁老年人智力方面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作者:冯德光;王鲁妮;吴军;彭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新的神经保护因子,其对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性研究较少.我们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作为辅助用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周伟宏;吴永华;张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膀胱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女均可患病,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3∶1~4∶1[1-2].膀胱癌多见于>50岁的老年人,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膀胱癌首次发现时约70% ~ 80%为非肌层浸润性,其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达40% ~ 80% [2-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常用的治疗方法[4].TURBT术中常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是导致术中膀胱穿孔、肠管损伤和盆腔血管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应用电极翻转侧切法为34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进行了TURBT术,均有效避免了剧烈的闭孔神经反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升;乔迪;祝黎洁;戴枫;秦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正常高值血压者综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 筛选420名干部的体检资料,对其中6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半年生活方式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前后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半年后对其中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服用3月后再次复查动态血压. 结果 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半年后血压无明显改善(P>0.05).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3月后血压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 部分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加用松龄血脉康降压效果显著.
作者:刘芳;丁翊;吕孙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A组37例接受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B组31例术前灌注化疗,C组15例直接手术治疗.检测手术前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癌组织中PCNA、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和增殖指数(PI),比较3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结果 A组术后癌细胞AI较治疗前增加,PI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B组癌细胞Al较治疗前增加;PI较治疗前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的AI高于B组,PI低于B组; 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A组较B组下降. 结论 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可使中晚期肺癌癌组织AI增加,P1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下调.
作者:祝淮阳;熊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对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联合病因诊断流程要求,分析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效果. 方法 按照我国咳嗽指南,对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明确者,再采取病因诊断流程,包括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鼻窦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进行病因判断和临床治疗. 结果 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明确病因76例次.老年人慢性咳嗽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3例次(30.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6例次(21.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2例次(15.8%),药源性咳嗽(DC)9例次(11.8%),脑血管疾病7例次(9.2%),肺间质纤维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变应性咳嗽(AC)、左心功能不全各1例次(各占1.3%),病因未明4例次(5.3%).单一病因31例(59.6%),二重病因11例(21.2%)、三重病因5例(9.6%)、四重病因1例(1.9%). 结论 CVA、UACS、GERC和DC是常见的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根据常见病因采取经验性治疗与病因诊断相结合,可较好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诊疗需求.
作者:吉宁飞;蒋雄斌;黄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应用经直肠塞入2%利多卡因浸泡的消毒棉纱进行直肠表面麻醉在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中的镇痛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109例需行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术的患者随机分成A、B组.术前A组以2%盐酸利多卡因20 ml浸泡的消毒棉纱塞入直肠行表面麻醉5 min后取出,B组患者以20 ml生理盐水浸泡的消毒棉纱塞入直肠5 min后取出,术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其术中疼痛程度. 结果 2组患者术中平均VAS分值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VAS分值明显低于B组. 结论 应用利多卡因以保留灌肠方式将2%盐酸利多卡因10 ml浸泡的消毒棉纱塞入直肠行直肠表面麻醉是一种方便易行、安全有效的局麻方法,可明显减轻前列腺活检术患者的疼痛,缓解患者紧张与恐惧心理.
作者:王勇;张华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1,商品名:凯时)对其影响. 方法 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常规治疗组为降肺动脉压、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Lipo-PGE1注射液治疗,分别观察治疗10 ~ 14 d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氧饱和度( SaO2)、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变化. 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0 ~ 14 d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Lipo-PGE1治疗后血浆BNP、ET-1水平随心衰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Lipo-PGE1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水平,提示Lipo-PGE1可通过多环节对老年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治疗过程发挥作用.
作者:陆卫东;殷少军;祝炜;李瑾;李微;樊美红;张毅琴;林桦;陈维杰;董福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笔者也曾经观察到RDW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2],近来有研究报道肾功能损害与血脂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远期预后有关[3-4],而关于RDW与肾功能的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RDW与血肌酐浓度的观察,以探讨RDW与肾功能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作者:杨文;常艳;于晓红;张春燕;王玉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68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49例和死亡组19例.测定入科时与治疗6h后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早期(6 h)乳酸清除率.同时,以早期乳酸清除率10%为临界值分为高、低乳酸清除率2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治疗前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动脉血乳酸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动脉血乳酸水平、PaCO2、PaO2、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为4.7%,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初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徐梅华;蔡克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3个时期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感染状况,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01年10月至2004年6月[称为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及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称为围甲流期)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492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当天及入院后7~10d行血清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IgM抗体及7种常见病毒IgM抗体检查,对3个期间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492例患者支原体IgM抗体阳性80人次(16.26%)、衣原体IgM抗体阳性46人次(9.35%)、军团菌IgM抗体阳性25人次(5.08%)、病毒IgM抗体阳性118人次(23.99%).“围SARS期”不典型病原体总检出率及军团菌、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风疹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时期.不典型病原体抗体在起病20d内的检出率较高. 结论 不典型病原体仍为老年CAP的重要致病原,其中以支原体感染为常见.前后对比围SARS期间病毒感染更为普遍.老年CAP患者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率无明显上升,部分有下降趋势.在起病20 d内多数不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IgM抗体可检出阳性.
作者:李琳;刘晨;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心血管领域,目前已经涉及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因仅需局部麻醉、不需开胸、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其应用日益广泛.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起搏治疗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两大类.老年人常具有基础疾病复杂、心脏结构及功能常伴有退行性病变等特点,其介入治疗有其特殊之处.
作者:余洪松;李晓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郭红梅;徐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血管系统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由于老年人自身脏器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呈退行性改变、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情复杂且变化急剧,治疗难度大,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的影响,成为老年人患病率及致死率高的疾病.老年人中常见的心血管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瓣膜病、外周血管病等.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并不能使得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介入治疗应运而生.
作者:童嘉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估的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28例健康人及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1月后的血清TK-1 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1月后TK-1水平显著下降(P<0.01).介入治疗1月后血清TK-1水平<2 pmol/L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3 p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血清TK-1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艾敏;陶晨;文剑;张永臣;戴峰;陈刚;赵红;赵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Hcy的影响. 方法 150例老年高血压2级患者和8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Hcy的测定.再将高血压组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B组给予氢氯噻嗪(12.5 mg,2次/d)治疗,监测2组患者血压均能控制在< 140/90 mmHg,在给药前及给药1、3月后分别进行Hcy测定. 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A组治疗后Hcy含量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于B组(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人Hcy增高,缬沙坦可降低Hcy的含量.
作者:毛善奎;朱灿宏;彭良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老年高血压有其固有的特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关注点,其循证医学证据尚少,正在积累中.
作者:赵兴胜;于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易发的一种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其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因保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老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微创治疗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国进;钱忠升;刘玉林;陈为民;王国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世纪60年代Dotter首次成功为1例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83岁女性患者施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非常迅猛,治疗范围也由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几乎全身的血管,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1],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下面就老年人重要的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秦永林;柏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