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敏;陶晨;文剑;张永臣;戴峰;陈刚;赵红;赵伟
房间隔缺损(ASD)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分为继发孔型、原发孔型和静脉窦型.外科手术关闭ASD是标准治疗方法,尤其是原发孔型ASD.近40年来,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继发孔型ASD成为安全有效的手段.研究显示介入治疗儿童和成年ASD有良好的中远期疗效.由于多数先天性心脏病在青少年和成年早期已经治疗,老年时期未治疗的先天性心脏病以ASD为主.然而老年ASD患者由于自身情况的复杂性,老年期经导管介入关闭ASD具有特殊的挑战.
作者:周陵;谢渡江;李小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34例≥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J)治疗组18例,采用鼻胃管治疗组16例,摄入同等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时间>2月. 结果 经肠内营养支持后,全部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2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EG/J治疗组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鼻胃管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中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还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吴宁;黄方;齐玉琴;陈雪松;张兴虎;万文辉;钱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老年人胃癌癌前变化的胃癌发病率,确定老年人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 方法 完成随访的287例对象入选时平均年龄(79.44±11.69)岁,其中男204例,女83例.在1980年1月至2009年6月期间胃镜病理诊断为胃癌癌前变化,每隔1~3年随访胃镜及活检.对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OR值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 入选对象胃镜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177例,肠化生75例(其中Ⅰ型36例,Ⅱ型20例,Ⅲ型19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5例.随访共发现胃癌21例,胃癌发生率为7.32%,年平均发生率0.75%.其中继发于萎缩性胃炎4例,胃癌发生率为2.26%,年平均发生率0.23%;Ⅰ型肠化生1例,胃癌发生率为2.78%,年平均发生率0.29%;Ⅱ型肠化生1例,胃癌发生率为5.00%,年平均发生率0.51%;Ⅲ型肠化生6例,胃癌发生率为31.58%,年平均发生率3.25%;低级别上皮内瘤变9例,胃癌发生率为25.71%,年平均发生率2.65%.有吸烟史、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Ⅲ型肠化生分别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 老年人胃癌癌前变化的胃癌年平均发生率为0.75%,吸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Ⅲ型肠化生是老年人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老年人胃癌癌前变化的胃镜监测.
作者:黄海;史冬梅;于晓峰;赵尚敏;陈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A组37例接受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B组31例术前灌注化疗,C组15例直接手术治疗.检测手术前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癌组织中PCNA、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和增殖指数(PI),比较3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结果 A组术后癌细胞AI较治疗前增加,PI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B组癌细胞Al较治疗前增加;PI较治疗前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的AI高于B组,PI低于B组; 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A组较B组下降. 结论 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可使中晚期肺癌癌组织AI增加,P1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下调.
作者:祝淮阳;熊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冠心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挑战.目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微创是其大的优点.本文简要阐述了老年人冠心病的特点及介入治疗注意点.
作者:陈漫天;沈成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世纪60年代Dotter首次成功为1例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83岁女性患者施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非常迅猛,治疗范围也由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几乎全身的血管,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1],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下面就老年人重要的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秦永林;柏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对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联合病因诊断流程要求,分析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效果. 方法 按照我国咳嗽指南,对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明确者,再采取病因诊断流程,包括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鼻窦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进行病因判断和临床治疗. 结果 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明确病因76例次.老年人慢性咳嗽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3例次(30.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6例次(21.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2例次(15.8%),药源性咳嗽(DC)9例次(11.8%),脑血管疾病7例次(9.2%),肺间质纤维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变应性咳嗽(AC)、左心功能不全各1例次(各占1.3%),病因未明4例次(5.3%).单一病因31例(59.6%),二重病因11例(21.2%)、三重病因5例(9.6%)、四重病因1例(1.9%). 结论 CVA、UACS、GERC和DC是常见的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根据常见病因采取经验性治疗与病因诊断相结合,可较好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诊疗需求.
作者:吉宁飞;蒋雄斌;黄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估的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28例健康人及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1月后的血清TK-1 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1月后TK-1水平显著下降(P<0.01).介入治疗1月后血清TK-1水平<2 pmol/L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3 p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血清TK-1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艾敏;陶晨;文剑;张永臣;戴峰;陈刚;赵红;赵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对照1组患者给予80 mg缬沙坦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160 mg缬沙坦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倍博特(缬沙坦/氨氯地平:80 mg/5mg);连续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结果 6周和12周时,治疗组患者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和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与对照2组相比,msDBP下降值仍占优势(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和77.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呈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泉忠;崔俊友;李健;易桂斌;陆叶;陶金松;郑若龙;张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正常高值血压者综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 筛选420名干部的体检资料,对其中6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半年生活方式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前后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半年后对其中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服用3月后再次复查动态血压. 结果 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半年后血压无明显改善(P>0.05).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3月后血压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 部分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加用松龄血脉康降压效果显著.
作者:刘芳;丁翊;吕孙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腹股沟疝是中老年患者的多发病,在> 60岁人群中的患病率高达1%~5%[1].自从Lichtenstein提出无张力疝修补以来,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术后复发仍然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特别是中老年患者腹壁薄弱,常常伴有增加腹压的慢性疾病,如咳嗽、排尿困难、便秘等,更容易发生疝复发.目前,中老年患者尚无统一的术式,有些学者提出个体化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科治疗的50例中老年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金殷植;冯野;王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易发的一种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其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因保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老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微创治疗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国进;钱忠升;刘玉林;陈为民;王国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1,商品名:凯时)对其影响. 方法 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常规治疗组为降肺动脉压、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Lipo-PGE1注射液治疗,分别观察治疗10 ~ 14 d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氧饱和度( SaO2)、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变化. 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0 ~ 14 d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Lipo-PGE1治疗后血浆BNP、ET-1水平随心衰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Lipo-PGE1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水平,提示Lipo-PGE1可通过多环节对老年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治疗过程发挥作用.
作者:陆卫东;殷少军;祝炜;李瑾;李微;樊美红;张毅琴;林桦;陈维杰;董福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增强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特征的认识及诊断. 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9例曾被误诊的DPB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合并副鼻窦炎.9例患者用阿奇霉素(500mg/d),联合抗生素、氧疗和对症、支持疗法等方法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痰量减少,肺部高分辨CT提示明显好转. 结论 DPB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异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及诊断才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吴群;解卫平;赵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NOP)组、低骨量(LBMD)组、骨质疏松(OP)组,对比3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胱抑素C(Cys C)、经皮氧分压检查(TcPO2)、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C肽(U-C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与NOP组相比,LBMD及OP组年龄、病程显著性升高,U-CP显著性下降;(2)OP组BMI、Cys C显著低于NOP组;(3)OP组年龄显著高于LBMD组,而BMI显著低于LBMD组(P<0.05或P<0.01).老年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与BMI、U-CP呈正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U-CP是BMD的正性预测因子. 结论 老年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多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体质量、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等.
作者:罗勇;毛晓明;张玲玲;丁波;徐小华;胡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老年高血压有其固有的特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关注点,其循证医学证据尚少,正在积累中.
作者:赵兴胜;于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已有研究表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与总体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相关[1],笔者也曾经观察到RDW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2],近来有研究报道肾功能损害与血脂异常及心肌梗死的远期预后有关[3-4],而关于RDW与肾功能的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RDW与血肌酐浓度的观察,以探讨RDW与肾功能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二者在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作者:杨文;常艳;于晓红;张春燕;王玉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缬沙坦治疗前后老年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变化;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患者Hcy的影响. 方法 150例老年高血压2级患者和80例健康老年人进行Hcy的测定.再将高血压组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给予缬沙坦(80 mg,1次/d)治疗;B组给予氢氯噻嗪(12.5 mg,2次/d)治疗,监测2组患者血压均能控制在< 140/90 mmHg,在给药前及给药1、3月后分别进行Hcy测定. 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的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A组治疗后Hcy含量下降,并且下降幅度大于B组(P<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人Hcy增高,缬沙坦可降低Hcy的含量.
作者:毛善奎;朱灿宏;彭良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新的神经保护因子,其对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性研究较少.我们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作为辅助用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周伟宏;吴永华;张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郭红梅;徐标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