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循证医学

赵兴胜;于海霞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循证医学证据, 老龄化社会, 高血压患者, 临床医师, 居民营养, 降压治疗, 健康状况, 调查资料, 患病率, 关注点, 发病率, 增长, 显示, 人群, 年龄
摘要: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为49%.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高血压患者越来越多.老年高血压有其固有的特点,老年高血压的降压治疗已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关注点,其循证医学证据尚少,正在积累中.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空腹血糖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近期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空腹血糖(FPG)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及其与心功能、冠脉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方法 根据患者入院次日静脉FPG水平,将235例AMI患者分为2组:FPG正常组(n=72):FPG <6.1 mmol/L;FPG升高组(n=163):FPG≥6.1 mmol/L;比较2组入院时killips分级、1周左室射血分数(LVEF)、冠脉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住院30 d病死率. 结果 (1)基线情况无差异的2组入院时killip分级、1周LVEF无显著差异,FPG升高组Gensini积分显著高于FPG正常组;(2)相关分析显示FPG与LVEF呈负相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PG升高对于总体住院30 d病死率及溶栓治疗住院30 d病死率均有显著预测价值. 结论 FPG升高为院内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且可反映冠脉病变严重程度.

    作者:郭红梅;徐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80岁以上老年男性痴呆程度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检测≥80岁老年男性痴呆程度、颈动脉硬化程度及血脂等相关指标,探讨≥80岁老人痴呆程度的影响因素. 方法 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生化指标,多普勒超声确定颈动脉硬化评分,简化长谷川量表测定患者痴呆指数,运用SPSS软件分析其相关性. 结果 即使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颈动脉硬化评分列为控制因素,载脂蛋白A1( ApoA1)与痴呆程度仍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他血脂项目、尿酸、颈动脉硬化评分均与痴呆无显著性相关. 结论 ApoA1是影响痴呆程度的独立作用因素,其作用可不依赖供血因素,甚至不依赖血脂转运功能而实现,较之于影响缺血因素及血脂代谢因素的途径,其他途径在影响≥80岁老年人智力方面的作用可能更加重要.

    作者:冯德光;王鲁妮;吴军;彭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方法 7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均行24h动态血压检测、颈动脉超声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根据24 h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2组:勺形组40例及非勺形组30例,并对2组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左室肥厚(LVH)及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 结果 CAS及LVH检出率非勺形组均高于勺形组(P<0.01);2组间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舒张压(24hDBP)、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24hSBPL、24hDBP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勺形组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舒张压(dDBP)、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dSBPL、dDBPL)高于非勺形组(P<0.05).勺形组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舒张压(nDBP)、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值(nSBPL、nDBPL)明显低于非勺形组(P<0.01).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变化的消失与靶器官损害关系密切,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作者:黄燕;顾宁;庞家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估的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TK-1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及介入治疗后效果评估的意义. 方法 应用免疫印迹-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28例健康人及5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1月后的血清TK-1 水平,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肝癌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清TK-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介入治疗1月后TK-1水平显著下降(P<0.01).介入治疗1月后血清TK-1水平<2 pmol/L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3 pmol/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血清TK-1检测在原发性肝癌的辅助诊断、疗效监测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艾敏;陶晨;文剑;张永臣;戴峰;陈刚;赵红;赵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PFNA微创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27例临床分析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易发的一种骨折,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其发病率也明显增高.因保守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差,并发症多,病死率高,近年来对无绝对手术禁忌证的老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8年10月至2011年6月应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微创治疗27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取得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杨国进;钱忠升;刘玉林;陈为民;王国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时期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不典型病原检测结果分析

    目的 调查3个时期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及军团菌感染状况,为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01年10月至2004年6月[称为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2005年7月至2007年10月及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称为围甲流期)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492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入院当天及入院后7~10d行血清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IgM抗体及7种常见病毒IgM抗体检查,对3个期间的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492例患者支原体IgM抗体阳性80人次(16.26%)、衣原体IgM抗体阳性46人次(9.35%)、军团菌IgM抗体阳性25人次(5.08%)、病毒IgM抗体阳性118人次(23.99%).“围SARS期”不典型病原体总检出率及军团菌、合胞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及风疹病毒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2个时期.不典型病原体抗体在起病20d内的检出率较高. 结论 不典型病原体仍为老年CAP的重要致病原,其中以支原体感染为常见.前后对比围SARS期间病毒感染更为普遍.老年CAP患者不典型病原体感染率无明显上升,部分有下降趋势.在起病20 d内多数不典型病原体感染患者IgM抗体可检出阳性.

    作者:李琳;刘晨;王红阳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翻转电极侧切法在膀胱侧壁肿瘤电切术中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临床研究

    膀胱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3.2%,是我国泌尿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男女均可患病,男女发病率的比例约为3∶1~4∶1[1-2].膀胱癌多见于>50岁的老年人,并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膀胱癌首次发现时约70% ~ 80%为非肌层浸润性,其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达40% ~ 80% [2-3].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是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常用的治疗方法[4].TURBT术中常出现闭孔神经反射,是导致术中膀胱穿孔、肠管损伤和盆腔血管神经损伤的主要原因.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们应用电极翻转侧切法为34例膀胱侧壁肿瘤患者进行了TURBT术,均有效避免了剧烈的闭孔神经反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吴升;乔迪;祝黎洁;戴枫;秦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老年人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学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医学影像学和临床治疗学相结合的新兴学科,在心血管领域,目前已经涉及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以及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因仅需局部麻醉、不需开胸、患者痛苦小、术后恢复快,其应用日益广泛.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包括起搏治疗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两大类.老年人常具有基础疾病复杂、心脏结构及功能常伴有退行性病变等特点,其介入治疗有其特殊之处.

    作者:余洪松;李晓宏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评估

    目的 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老年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68例老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存活组49例和死亡组19例.测定入科时与治疗6h后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动脉血气分析,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及早期(6 h)乳酸清除率.同时,以早期乳酸清除率10%为临界值分为高、低乳酸清除率2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 治疗前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动脉血乳酸p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APACHEⅡ评分、氧合指数等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h后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早期乳酸清除率、动脉血乳酸水平、PaCO2、PaO2、氧合指数等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病死率为4.7%,显著低于低乳酸清除率组6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评估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初始治疗效果及预后的指标,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作者:徐梅华;蔡克银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年女性血骨转换指标变化的临床观察

    目的 分析40 ~ 80岁女性血清中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骨钙素(N-MID)及甲状旁腺素(PTH)的变化规律,以及这几项指标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中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的含量. 结果 PINP、β-Crosslaps及N-MID在50 ~ 59岁年龄段开始明显升高(P<0.05),随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TH在70~80年龄段开始明显升高(P<0.05).PINP、β-Crosslaps及N-MID与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r=-0.256~-0.134,P均<0.05);PTH与FN及Troch的BMD呈显著负相关(r=-0.138、-0.201,P均<0.05).与正常骨量组比较,低骨量组(除Ward's部位外)和骨质疏松(OP)组妇女的PINP及N-MID显著升高(P均<0.05);低骨量组和OP组妇女的β-Crosslaps均显著升高(P<0.05);在L1~4及FN区域,低骨量组妇女的PTH显著升高(P均<0.05),在FN、Ward及Troch区域,OP组妇女的PTH显著升高(P均<0.05). 结论 高骨转换状态是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而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能反映女性随年龄和绝经变化的骨转换状态,监测这几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OP.

    作者:叶竹;刘坚;王应立;韩炜;杨健;邓伟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对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影响

    目的 探讨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 A组37例接受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B组31例术前灌注化疗,C组15例直接手术治疗.检测手术前后癌细胞的凋亡指数(AI)、癌组织中PCNA、bcl-2和p53蛋白的表达和增殖指数(PI),比较3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变化. 结果 A组术后癌细胞AI较治疗前增加,PI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B组癌细胞Al较治疗前增加;PI较治疗前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均较治疗前下调.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的AI高于B组,PI低于B组; 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A组较B组下降. 结论 术前热疗联合灌注化疗可使中晚期肺癌癌组织AI增加,P1下降,bcl-2、p53蛋白阳性表达下调.

    作者:祝淮阳;熊瑜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的MMP-9、TNF-α、VEG影响及疗效观察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作为新的神经保护因子,其对脑血管病的神经保护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于急性脑梗死的脑保护性研究较少.我们将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Hu-EPO)作为辅助用药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同时监测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

    作者:周伟宏;吴永华;张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对老年肺心病并发心力衰竭者血浆BNP、ET-1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时血浆脑钠素(BNP)、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1,商品名:凯时)对其影响. 方法 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4例)和常规治疗组(14例).常规治疗组为降肺动脉压、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并加用鼻导管给氧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同时加用Lipo-PGE1注射液治疗,分别观察治疗10 ~ 14 d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心率(HR)、呼吸频率(RR)、血压、血氧饱和度( SaO2)、肺动脉压(PAP)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浆BNP、ET-1变化. 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治疗组治疗10 ~ 14 d后,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明显,其SaO2和LVEF显著升高(P<0.05),PAP、HR、RR显著下降(P<0.05).Lipo-PGE1治疗后血浆BNP、ET-1水平随心衰的纠正而显著降低(P<0.01),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PAP呈显著正相关(P<0.05). 结论 Lipo-PGE1在改善老年慢性肺心病伴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降低PAP的同时,也降低患者血浆BNP、ET-1水平,提示Lipo-PGE1可通过多环节对老年慢性肺心病心力衰竭治疗过程发挥作用.

    作者:陆卫东;殷少军;祝炜;李瑾;李微;樊美红;张毅琴;林桦;陈维杰;董福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正常高值血压者综合干预疗效观察

    目的 研究正常高值血压者综合干预的效果. 方法 筛选420名干部的体检资料,对其中60例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半年生活方式干预,在生活方式干预前后分别行动态血压监测.半年后对其中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服用3月后再次复查动态血压. 结果 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半年后血压无明显改善(P>0.05).32例加用松龄血脉康3月后血压有明显改善(P<0.05). 结论 部分正常高值血压者进行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加用松龄血脉康降压效果显著.

    作者:刘芳;丁翊;吕孙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构成和临床分析

    目的 对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联合病因诊断流程要求,分析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及诊治效果. 方法 按照我国咳嗽指南,对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采取经验性治疗,效果不明确者,再采取病因诊断流程,包括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支气管激发试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鼻窦CT、24 h食管pH值监测等检查,进行病因判断和临床治疗. 结果 52例老年慢性咳嗽患者,明确病因76例次.老年人慢性咳嗽病因依次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23例次(30.3%),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 16例次(21.1%),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12例次(15.8%),药源性咳嗽(DC)9例次(11.8%),脑血管疾病7例次(9.2%),肺间质纤维化、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变应性咳嗽(AC)、左心功能不全各1例次(各占1.3%),病因未明4例次(5.3%).单一病因31例(59.6%),二重病因11例(21.2%)、三重病因5例(9.6%)、四重病因1例(1.9%). 结论 CVA、UACS、GERC和DC是常见的老年人慢性咳嗽的病因,遵循我国咳嗽指南,根据常见病因采取经验性治疗与病因诊断相结合,可较好适合我国基层医院的诊疗需求.

    作者:吉宁飞;蒋雄斌;黄茂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留置中心静脉置管3例老年病人低热临床分析

    中心静脉置管(CVC)在老年科常用于给药、输血、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及危重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监测、补液等.虽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越来越多运用到老年病人中,但在老年肠外营养及危重症患者中,CVC以其快捷、简便、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广等特点,在临床上仍有广泛应用.临床上一些与留置中心静脉相关不典型的感染前驱症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总结工作体会,旨在通过对3例临床病例的分析探讨,能早期发现潜在导管相关性感染( CRI)高危患者,避免严重感染的发生.

    作者:冯契;尹震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老年2型糖尿病发生骨质疏松的临床多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 方法 根据患者的骨密度值将患者分为骨量正常(NOP)组、低骨量(LBMD)组、骨质疏松(OP)组,对比3组在年龄、糖尿病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胱抑素C(Cys C)、经皮氧分压检查(TcPO2)、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C肽(U-CP)等指标之间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与NOP组相比,LBMD及OP组年龄、病程显著性升高,U-CP显著性下降;(2)OP组BMI、Cys C显著低于NOP组;(3)OP组年龄显著高于LBMD组,而BMI显著低于LBMD组(P<0.05或P<0.01).老年T2DM患者的BMD与年龄、病程呈负相关,与BMI、U-CP呈正相关.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U-CP是BMD的正性预测因子. 结论 老年T2DM患者并发骨质疏松与多因素有关,包括高龄、低体质量、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等.

    作者:罗勇;毛晓明;张玲玲;丁波;徐小华;胡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肠内营养支持在80岁以上反复肺部感染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在≥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 对34例≥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情况进行分析.采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J)治疗组18例,采用鼻胃管治疗组16例,摄入同等热量和同等氮量,营养支持时间>2月. 结果 经肠内营养支持后,全部患者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2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EG/J治疗组反流、误吸、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次数均明显少于鼻胃管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80岁反复肺部感染患者中选择合适的肠内营养支持方式,不仅可以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还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作者:吴宁;黄方;齐玉琴;陈雪松;张兴虎;万文辉;钱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观察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对照1组、对照2组和治疗组.对照1组患者给予80 mg缬沙坦治疗;对照2组患者给予160 mg缬沙坦治疗;治疗组患者给予倍博特(缬沙坦/氨氯地平:80 mg/5mg);连续治疗12周,监测患者血压,比较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 结果 6周和12周时,治疗组患者平均坐位舒张压(msDBP)和平均坐位收缩压(msSBP)下降值均明显优于对照1组(P<0.05),与对照2组相比,msDBP下降值仍占优势(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和77.5%.治疗期间,3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结论 倍博特治疗轻中度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呈现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殷泉忠;崔俊友;李健;易桂斌;陆叶;陶金松;郑若龙;张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9例临床分析

    目的 增强对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临床特征的认识及诊断. 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科9例曾被误诊的DPB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查、肺功能及动脉血气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分析其临床特点.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有慢性咳嗽、咳痰、活动后气促的症状,合并副鼻窦炎.9例患者用阿奇霉素(500mg/d),联合抗生素、氧疗和对症、支持疗法等方法治疗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痰量减少,肺部高分辨CT提示明显好转. 结论 DPB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异性,只有正确地认识及诊断才能改善其预后.

    作者:吴群;解卫平;赵欣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