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玉涛;赵红梅;侯宽永
心房颤动(Af)是老年人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通过对老年Af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老年人Af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其治疗的状况.
作者:张丹凤;夏向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84岁.因突发晕厥20 min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及慢性肾功能不全等病史,心电图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及左前分支阻滞,近2月来口服呋塞米(商品名:速尿)20 mg/d,螺内酯(商品名:安体舒通)40 mg/d,贝那普利(商品名:洛汀新)10 mg/d.
作者:郭丛兰;王瑞芳;李正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80岁患者外科疾病手术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对普外科收治的≥80岁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71例进行疾病种类、合并症、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的分析. 结果 79.5%(136/171)的病人存在不同类型的合并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40.4%(69/171),共69例,123例次:①感染82例次(肺部感染33例次,泌尿系统感染15例次,切口感染16例次,其他18例次),其中真菌感染15例;②器官功能不全29例次(急性心力衰竭12例次,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次,其他9例次);③其他并发症12例次.手术死亡9例,病死率5.3%(9/171). 结论高龄不是外科疾病的手术禁忌,做好围手术期的处理及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朱建平;张宗明;陈以安;李刚;宿砚明;黄庆荣;杨俊雄;袁炯;杨堂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老年血尿酸(UA)水平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将164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正常对照组,尿酸酶法检测其血UA浓度,采用直线相关和回归分析血UA和冠脉病变两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冠心病组血UA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血UA和冠脉病变计分呈显著正相关(r=0.232,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UA对冠脉病变计分呈独立的正相关影响. 结论血UA升高可能是老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刘昌慧;白玉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在社区老人(65~100岁)中,抑郁症患病率男性2.7%,女性4.4%;在基层护理诊所看病的老人,抑郁症患病率5%~10%[1];在家庭护理,护理之家和综合医院住院的老人,抑郁症患病率高达14%.还有许多抑郁症状不符合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重性抑郁症诊断标准,如心境恶劣、居丧和伴抑郁心境的适应障碍,约为重性抑郁症的2倍[1].
作者:汪春运;喻东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以持续性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大危害是其并发症,主要有大血管病变(脑卒中、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微血管病变(如视网膜病、肾病)以及外周神经病变,常常导致患者残疾和死亡.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且并发症发生时间有缩短倾向.
作者:江钟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和有高危因素者养成日常大肌群节律性运动锻炼的习惯,可以产生心血管适应,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力和肌力,改善生活质量,并有可能预防冠心病(CAD)的发生和发展[1].所有的医务人员都应该熟悉并强调积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2].
作者:励建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由于人口的老龄化,>70岁冠心病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手术(PCI)明显增多.在PCI后联合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已成为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常用的方法之一.本文旨在探讨>70岁老年患者联合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缪京莉;侯晓平;尹巧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即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itroglycerin-mediated dilation,NMD)、血浆血管内皮活性因子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水平以及普罗布考对上述指标及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影响. 方法分别于口服普罗布考(0.5g,每日2次,持续12周)前后检测43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肱动脉的FMD及NMD;同时测定NO、ET和TC水平,并与40例健康老人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肱动脉的FMD及NMD均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P<0.05),NO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而ET却显著高于健康老年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口服普罗布考12周后的FMD和NM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TC水平显著降低(P<0.05),NO水平显著升高,ET水平显著降低(P<0.05). 结论 (1)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肱动脉FMD及NMD均受损;(2)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3)普罗布考能降低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胆固醇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陈德友;范利;刘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及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回顾分析了我院8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进一步探讨胸前导联ST段压低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以及ST段压低的可能机制.
作者:黄耀月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世界作业治疗师联合会明确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是通过具有某种目的性的作业及活动,促进其健康生活的一种保健专业[1].
作者:陈立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老年人常合并症较多,手术耐受力较差,围手术期病情比较复杂,总结我院1994~2004年间收治的90例≥70岁老年乳腺癌病例资料,探讨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雷玉涛;赵红梅;侯宽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有所增加,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也越来越多,血糖高低直接影响这类患者手术的耐受性及预后,良好的围手术期处理对疾病的恢复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4年1月共收治58例老年妇科肿瘤合并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的治疗,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现将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邵秀娟;郑灵芝;张慧珠;颜勤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脑血管意外的大量患者通过早期诊断、早期救治得以存活,但同时成为重度、长期残疾的主要人群.现就有关卒中综合病区、半暗区和强制诱导运动治疗方面的进展分述如下.
作者:周士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血浆内皮素-1(ET-1)、脂蛋白(a)[Lp(a)]的关系. 方法对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病变的不同分为颈动脉无斑块(NCP)组、硬斑块(HCP)组、软斑块(SCP)组,并测定上述患者ET-1,血清Lp(a)的含量. 结果颈动脉有斑块(CP)组与NCP组比较,ET-1及Lp(a)含量明显增高(P<0.01) ,SCP组与HCP组比较Lp(a)含量明显增高(P<0.01). 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与血管内皮损伤、Lp(a)代谢异常有明显关系.
作者:李虹;浦剑虹;王芬蝶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我们将鼻内窥镜与射频技术结合起来,治疗老年性鼻出血,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温晓霞;姜涛;季文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胰岛素抵抗(IR)是2型糖尿病(T2DM)发病的重要因素.对于初诊T2DM的老年患者,如不及时针对IR进行治疗,有效控制血糖水平,将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的产生[1,2].噻唑烷二酮类和二甲双胍均有降低IR、改善糖代谢和β细胞功能的作用,但两者作用机制和部位不同.本文着重比较2种药物在改善初诊老年T2DM的疗效差异.
作者:党治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明显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常见疾病之一[1],尤其是肺癌患者,由于肿瘤的侵入与损害,气道的阻塞,长期应用抗生素,接受放疗、化疗、激素药物治疗,以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等使肺癌患者呼吸道深部真菌感染呈增多趋势,应引起临床重视.
作者:陆一平;李晖;陈艳华;雷考宁;李佩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冠心病与骨质疏松骨量的关系.方法 93例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女性,其中无高血压和冠心病组(A组)53例,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组(B组)40例,经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髋部骨密度,生化检测各项血脂指标即总胆固醇(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比较2组血脂及各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变化.结果 2组患者TC、LDL-C 及腰椎骨密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TC 、LDL-C均高于B组, 腰椎骨密度低于B组;Ward三角、左侧股骨近端总骨密度、TG、HDL-C 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血管疾病与骨质疏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张咏梅;林华;王春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调查458例≥80岁老年人的视力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常规检查≥80岁老人日常生活视力及眼部情况,对合作者验光矫正屈光不正,对疑似眼病采用相应的辅助检查;统计老年人视力并比较验光矫正前后的视力;分析影响视力及致盲和低视力的原因. 结果≥80岁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视力平均0.57±0.44,盲和低视力患病率分别为3.9%和5.5%;矫正屈光不正后平均视力0.72±0.43,较验光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80岁老人平均患有2种眼病,常见眼病是白内障,严重影响视力的眼病主要是老年性黄斑病变,其次为青光眼和各种类型的视神经萎缩. 结论≥80岁老人视力下降既有眼病因素,也有屈光不正和生理老化因素.为改善老年人的视力,除积极治疗相关眼病外,还应重视屈光不正的矫正.
作者:夏群;王铮;张伟;张尧贞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