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老年高 血压患者血尿酸的影响。 方法 观察5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 药前后血尿酸、尿素氮(BUN)、肌酐(Cr)、血钾(K+)、血钠(Na+)、血氯化物(Cl- )的变化及临床症状。 结果 服药后血尿酸升高〔2、4周和6 周 分别为(375.63±114.01)μmol.L-1、(394.71±98.72)μmol.L -1和(352.44±138.81)μmol.L-1〕,与服药前〔(277.23±64.48)μ mol.L-1〕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BUN、Cr、K+、Na+ 、Cl无明显变化。服药后有40例患者血尿酸升高。其中,8例(14. 55%)血尿酸呈暂时性升高;32例(58.18%)血尿酸呈持续性升高,5例(9.08%)出现关节疼痛 、红肿等症状。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卡托普利,引起 血尿酸升高,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症状,应该监测血尿酸变化。
作者:邓学科;杨柏松;魏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老年人肺不张近年来有增多趋势,统计我院1992~1999年共收治肺不张57例,其中老年 肺不张51例行胸部X线摄片、胸部CT及纤支镜检查,现将检查结果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1例中,男37例,女14例,年龄60~72岁,平均64.3岁,病程1周至 1年8月,所有病例均摄正、侧位X线胸片,同时做胸部CT检查,确诊为肺不张。主要症状: 咳嗽、咳痰49例,咯血或痰中带血30例,胸痛23例,发热31例。51例患者术前均检查心电图 及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在无禁忌证情况下再行纤支镜检查。
作者:程治增;姚和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绝经后妇女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以逆转因卵巢功能衰退对骨质的影响。但对绝经前曾口服 外源性雌激素,如避孕药,是否对绝经后妇女骨密度有所影响,目前尚有争论。本文对1999 年来我院体检的妇女中,收集曾服过避孕药的自然绝经后妇女29例,以观察其应用口服 避孕药对骨密度的影响,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观察对象 ①观察组:29例,平均年龄为(60.1±6.8)岁,其服药1~5年 者13例,5年以上者16例。②对照组:选择相同条件的29例未用过避孕药的妇女,其 平均年龄为(62.1±4.8)岁。2组妇 女均排除有代谢性及内分泌疾病,或有过激素替代疗法(HRT)治疗者,以及使用对骨 密度有影响药物的妇女。
作者:孔玉屏;盛一芳;李慧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通常认为老年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机体老化有 关,尤其是大脑组织发生老年退行性改变的同时,心理功能也随之老化,心理防卫及心理适 应能力也减退,一旦遭遇到精神挫折,缺乏社会支持,心理活动更难于维持平衡,促 使疾病的发生。老年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及发 病机制1.1 中枢神经系统生化的改变 随着增龄,中枢神经系统可产生各种生化的改变,中枢神经递质和神经内分泌的改变,如去 甲肾上腺素系统、5-羟色胺系统、乙酰胆碱系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等变化,对老年 抑郁症的发病起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瑞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 障碍。60岁以上人群中30%~65%出现抑郁症状。抑郁是老年人自杀的重要促发因素, 自杀是抑郁为严重的负性后果。然而抑郁仍有其他症状。抑郁常导致严重的情绪痛苦,从 而减 少社会和躯体的活动,失眠、厌食和功能不良。不幸的是,老年抑郁常未被识别和未得到治 疗。 具有内因性病变基础的抑郁,一般指脑部和神经系统的生物学和神经化学改变或内分泌系统 改变所引起的抑郁,通常称之为原发性抑郁。对各种丧失、应激、生活方式改变或外在事件 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则称之为境迁性或反应性抑郁。抑郁可继发于其他疾病或药物应用,属于 继发性抑郁。
作者:翟书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主要探讨老年哮喘气道反应 性及治疗特 点。 方法 老年哮喘50例(激素治疗组28例 及非激素治疗组2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48例、健康老年人30例。观察肺活量(VC) 、一秒率(FEV1/FVC%)、一秒量(FEV1)及支气管扩张试验的疗效。 结果 老年哮喘者VC、FVE1、FEV1/FVC%与COPD 病人相差不明显(P>0.05),但低于健康老年人(P<0.05)。支气管扩张试验,老 年哮喘高于COPD及健康老年人(P<0.01)。激素组哮喘患者VC、FEV1、FEV1/F VC%与非激素组无明显差别(P>0.05)。FEV1变异率,激素组较非激素组病人改 善明显(P<0.05)。 结论 支气管扩张试验是鉴别及诊 断老年哮喘有价值的方法,糖皮质激素较单用平喘药物疗效更确实。
作者:于化鹏;王富强;邓火金;黄颉;刘玉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吲哒帕胺(寿比山)是近年问世的一种新型降压药,具有利尿和钙拮抗剂作用,降压效应较好。该药廉价、服药方便,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该药顺从性较好。但该药引起低钾血症应予以重视。本文对自1994~1999年应用寿比山治疗老年高血压引起低钾血症16例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均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男10例,女6例,年龄60~78岁,平均67.5岁。其中合并高脂血症、冠心病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脑血栓后遗症1例,糖尿病3例。16例患者血压波动范围在(210~150)/(110~95)mmHg。13例常规口服寿比山2.5mg每日1次,3例短期口服该药5mg,每日1次。服用时间为1周~2.5年不等。16例分别合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脑血液供给、降糖、调节血脂药及小剂量其他类型降压药。
作者:缪京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明确与围手术期心肌缺血之相关因素及与手术后心脏事件发生的关系,以期提出预防措施,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方法 观察102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有无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 结果 发生围手术期缺血有38例,86.8%表现为无症状心肌缺血,仅5例(13.2%)有症状。患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绞痛、有心衰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缺血发生明显增高。有糖尿病患者高3.5倍,有心衰者高5.4倍。有围手术期缺血的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脏并发症的比例明显增高(高11倍)。 结论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是围手术期心脏事件发生的预警指标;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包括心肌梗死)大部分为无症状心肌缺血;有心绞痛和心衰病史的患者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发生明显增高。
作者:刘玲玲;王士雯;谭端军;申俊梅;刘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老年人常见心血管基础病因以及导致的心脏结构与功能的改变。 方法 对1 000例老年人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按年龄、病因分组,分别测量左房内径(LAD)、短轴缩短率(FS%)、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PWT)、右室舒张末左右径(RVDd)、右房收缩末左右径(RAD)、舒张早期大流速/心房收缩期大流速(E/A)。 结果 患者主要集中在60~69岁、70~79岁2个年龄组,病因主要集中在冠心病(39.3%)、高血压病(18.5%)。LAD、E/A,在60~69岁、80岁以上年龄组差异显著,冠心病、高血压病组LA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病组的IVST、PWT明显增高,E/A在各组均小于1,尤以冠心病、高血压病组为低。 结论 年龄及各种心血管疾病可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作者:金玉华;陆惠华;方宁远;郑迪辉;邬亦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旨在探讨依膦联用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老年男性POP患者分成A(单用依膦)、B(间歇期连用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2组,连服2疗程,分别测定治疗前后腰椎骨密度(BMD)、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尿吡啶酚(PYD)及脱氧吡啶酚(DYD)、血清骨钙素(BGP),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疼痛缓解率及骨折发生情况。 结果 32例POP患者服用依膦后能够明显缓解腰背痛及改善髋、膝关节痛,其缓解率分别为85.2%、82.6%,无1例发生骨折。A、B 2组对疼痛缓解率无差异。A组治疗前后BMD、BGP升高明显(P<0.01,P<0.05)。sTr-ACP、PYD、DYD明显下降(P<0.005),而B组变化更显著(P<0.001)。 结论 依膦对POP患者具有较强抑制骨吸收,降低骨丢失率,提高骨密度及转换率,而间歇期连用钙剂及活性维生素D可增强依膦抗骨质疏松疗效。
作者:黄明炜;徐剑刚;陶连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院急诊科1998年9月至1999年9月收治老年人急性肠系膜血管闭塞症4例,均因无法早期诊断,痛失抢救时机而死亡,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死亡4例中男女各2例,平均年龄69岁(64~78岁),分别误诊为急性胃炎1例,急性阑尾炎1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腹膜炎休克1例。后确诊方法为剖腹探查1例,广泛小肠切除1例,肠系膜上动脉多普勒检查1例,血便并腹穿血性液1例。
作者:史连洋;阎安;史桂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衰老机制较为公认的学说——自由基学说认为,随着增龄的退行性变化是由于体内自由 基的副作用引起的。为探讨机体衰老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我们采用老龄大鼠为衰老动物模 型,以青年大鼠为对照,测定其血清、脑、胸腺、肺、垂体等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 ,过氧化脂质的分解产物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实验动物为健康的Wistar老龄大鼠12只,年龄为18.5月以上,健康青年大鼠10 只,年龄为2.5月。TAOC药盒由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提供,MDA药盒与SOD药盒由本 所研制。1.2 方法 TAOC测定为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MDA为荧光法,SOD为化学发光法。
作者:朱军;尹丙姣;薛存宽;袁彬;朱咸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严重腹部损伤的围手术期佳处理措施。 方法 对52例老年腹部损伤患者的致伤原因、损伤程度、损伤脏器、合并伤、原发疾病、受伤后救治时机、手术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治愈45例,病死7例,病死率13.46%;3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MOF),2例死于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死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各1例。 结论 老年腹部损伤死亡率高,快速有效的改善和纠正休克,及早手术,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积极处理原发病和合并伤,术后合理的综合治疗可提高老年腹部损伤的救治成功率。
作者:龚伟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各种事故增多,老年人颅脑外伤有所增加,死亡率也 较高,老年人颅脑外伤的救治已日益被重视。我院自1989~1999年共收住院60岁以上老年颅 脑外伤患者108例,本文就其临床特点及治疗上应注意的有关问题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老年组男63例,女45例,男:女为1∶1.14;年龄60~69岁58 例 ,70~79岁42例,80岁以上8例,平均为69.1岁。同期对照组非老年患者264例,男162例, 女102例,平均45.3岁。
作者:倪红斌;梁维帮;陈明基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引起老年人腰腿痛常见原因之一,目前CT已成为诊断腰椎间盘病变主要 手段。现将我院52例老年人腰椎间盘退行性变的CT表现进行分析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我院1998年3月至2000年4月期间,无明确外伤史经CT诊断为腰椎间盘退变 的5 2例,其中男21例,女31例,年龄60~86岁,平均66.6岁。病程2周~10年,平均3.5年。 腰痛14例,腰痛伴双下肢放射痛16例,腰痛伴单下肢放射痛16例,单下肢麻木、疼痛4例, 双下肢麻木、疼痛2例,间歇性跛行5例。
作者:孙海辉;卢叶灿;王虎;李惠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前认为,血液流变性的异常变化是造成糖尿病并发症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对于老年 糖尿病患者,在控制其原发病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以减少并发症的 发生和发展。为了解银杏叶片(商品名舒血宁片)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本 研究对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口服舒血宁片前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晓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顾 问 (以姓氏笔画为序) 许同庆 牟善初 何慧德 陈可冀 郑 集 耿德章 主 编 刘昕曜 副主编 王士雯 曾传贤 宋问俨 常务编委 (以姓氏笔画为序) 王一镗 王年吉 王传馥 杨 玉 张贞浏 陈家伟 周一明 周明秀翟书涛 编 委 丁克祥 王茂斌 王赞舜 邓开叔 石津生 叶 平 孙宁生 李一庄朱元珏 朱志明 朱泰来 朱高章 曲 镭 刘力夫 刘江生 吴爱勤杨蕊敏 杨德同 何熹延 沙允文 张国楼 张洪泉 张韬玉 陈志哲陈君坤 陈 琪 陈惠萍 陈 鑫 林世和 林修功 罗发瑞 周士枋周志耀 周景春 郑金旭 赵志泉 柳秉乾 段宝祥 侯 杰 施文海祝玉成 祝浩强 袁建平 殷凯生 徐其昌 曹克将 黄新吾 曾尔亢谢海宝 鲍圣德 蔡海江 潘伯荣 蹇在金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和总结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梗阻与出血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方法 对1984年以来经我科手术治疗的253例老年BPH患者进行分析、总结。 结果 采用开放手术45.06%,经尿道电切54.94%,术前残余尿大于50 ml者56.12%,有尿潴留史者35.97%,以血尿为主诉者7.95%;术后需扩张尿道者12.25%,发生2次出血者5.52%。 结论 梗阻与出血是老年BPH的两大主题,诊断和治疗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应予以充分重视。
作者:王宝太;郝民安;李洪亮;万恒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对86例老年糖尿病人机会感染进行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常见机会致病菌及临床特点。 方法 从住院的老年糖尿病人中筛选机会感染者86例,分析其致病菌、感染部位、血糖、血浆蛋白、血纤维蛋白原、血红蛋白及尿蛋白等。 结果 主要危险因素是高血纤维蛋白原、低白蛋白血症和高血糖等。常见的感染部位是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双足、躯体皮肤及败血症;常见的机会致病菌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菌及链球菌。 结论 老年糖尿病人易发生机会感染,致病菌呈多样性,在抗感染治疗中应积极改善器官功能和支持治疗。
作者:陈述林;张华芸;华秀峰;王大平;高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合并房 颤时血压和房颤对脑梗死危害程度。 方法 整理梗死前后 不同时段高平均动脉压(MAP)和住院时脑梗死MRI和CT资料。 结果 高血压病人入院前MAP均低于过去数值(P<0.01);低血压组(LCI)和正常 血压 组(NCI)入院后MAP较入院前高(P<0.01)。高血压组(HCI)和房颤组(HCIA)病 灶多、面 积大(均P<0.01)。 结论 高血压、低血压和房 颤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子,降压过度和房颤均可致脑梗死发生。
作者:康建利;丁殿勋;徐武夷;孙玲;王士雯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