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蔡竞蕙;梁英妹;吴寒
目的探讨老年保健干部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访问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 006例60岁以上的老年保健干部进行了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结果 889例(88.4%)有慢性病史,居前2位的是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是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的重要因素;生活质量客观评价,良10.2%,中81.1%,差8.7%. 结论应针对老年保健干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吴瑾;牛秀凤;周燕敏;姚我清;刘瑞雪;邓建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罗比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长,麻醉效果确切,低浓度时产生明显的感觉和运动阻滞分离,对中枢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毒性小.作者在老年人用低浓度罗比卡因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并与低浓度布比卡因术后镇痛效能进行比较.
作者:金文毅;渠磊秋;陈厚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对48例2型糖尿病肾病(G1组)患者尿液、血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HA体外刺激培养上清液(CPBMCs)中的TNF-α含量进行检测,并与46例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G2组)及48例健康人(G3组)比较. 结果 G1组尿液和血浆中的TNF-α含量明显升高,其尿液中含量(450.29±99.75)fg*L-1与G2组(74.72±18.57)fg*L-1和G3组(59.90±9.55)fg*L-1比较,P均<0.01.血浆中含量(387.45±82.06)fg*L-1与G2组(58.91±11.03)fg*L-1和G3组(47.25±6.22)fg*L-1比较,分别为P<0.05和P<0.01.G2组与G3组之间比较,尿液及血浆中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G1组患者CPBMCs中的TNF-α含量与G2组,G3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 结论尿液和血浆中TNF-α含量检测可能作为判断DN病情活动的一项有意义指标.
作者:李伟民;傅祖植;李华;周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正常老年人与脑梗死患者血总同型半胱氨酸(serum 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差异,并了解给予营养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后血tHcy的变化. 方法共有214例入选者,脑梗死组:112例,男91例,女21例,63~80岁,平均(73.2±4.1)岁,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正常老年人组102例,男84例,女18例,61~78岁,平均(72.5±4.3)岁,2组年龄及性别无显著差异,吸烟的程度及年份予以控制,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肾功能减退者予除外,避免影响结果.入选者在测定各项检测指标后,各组各随机分成2组,干预治疗组及非干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患者予服用叶酸1.25mg qod,维生素B12 8μg qd,10月后,再予复查各项指标. 结果 2组血tHcy水平不相同,脑梗死组(16.03±5.06)μmol*L-1,正常老年人组为(11.69±3.04)μmol*L-1,存在显著差异(P<0.01);血tHcy水平越高,叶酸水平越低,相关分析发现血t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在脑梗死组分别为r=-0.413,-0.36;正常老年人组r=-0.329,-0.209.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tHcy水平均有下降,与非干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1).当血tHcy值超过老年人的正常值(≥15μmol*L-1)时,其脑梗死的优势比OR值为4.9,95%CI:2.85~8.61.脑梗死组干预治疗前后因脑梗死再次入院的人数,非干预组比干预组为多.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tHcy水平较高,补充营养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助于降低血tHcy水平,以减少高tHcy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作者:黄延焱;程梅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老年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用ELISA法测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老年人、正常年轻人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浓度. 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浓度高于正常老年人和正常年轻人(P<0.01);另外正常老年人的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高于正常年轻人(P<0.01) 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我们认为血清sICAM-1,sVCAM-1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观察指标.
作者:沈华;蔡竞蕙;梁英妹;吴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国际上里程碑性的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已充分显示调脂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冠心病的益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病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基础研究也显示,他汀类调脂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有调脂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调脂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作者:叶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平均寿命增加,社会的老龄化日趋明显.老年急性重症胆管炎(ASCT)病例在日常诊疗工作中的比重日益突出.我院普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0年1月共收治≥60岁符合ASCT诊断标准病人105例,现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陈齐良;梁春立;赵中辛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以来72例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经过及资料. 结果 72例中,50例与鼻中隔偏曲有关患者施行了鼻中隔矫正术并取得良好止血效果,其中有2例因再次鼻出血复行血管栓塞术止血;有10例无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行数字减影造影及血管栓塞术成功止血;另有12例在鼻内窥镜下检查及止血且效果良好. 结论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应考虑施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数字减影造影及血管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鼻内窥镜下检查及止血效果好且痛苦小,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立新;熊新高;汪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从国内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NHL发病的高峰在20~40岁,约占50%,而在西方国家,NHL的发病中位年龄一般在60~70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延长,NHL患者病例数也可能随之增高.我们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NH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老年患者和青壮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
作者:蔡竞蕙;张冰;王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8%,而且随增龄而增加,85岁以上则高达33%.认知障碍的严重阶段即为痴呆.据调查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将转化为痴呆[1].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中内分泌紊乱所致激素分泌和作用的异常是导致老年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正成为近年来老年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激素与认知的相关研究文献.
作者:宋守君;王传馥;谢素珍;华东医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鼻出血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而后鼻孔出血则多见于老年人.因多源自位于下鼻道外侧的蝶腭动脉分支鼻后外侧动脉,故出血易涌向后部;亦可源于鼻-鼻咽静脉丛.传统的治疗方法采用前后鼻孔填塞法,而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文献却较少见到.近年来,随着内窥镜技术在耳鼻咽喉科领域的进展,微波技术在医学上愈来愈多的应用,很多疾病的治疗措施得以更新.我们试将内窥镜技术与微波技术结合起来,用于老年人后鼻孔出血的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将其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作者:吴江;鲍学礼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患病率、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而老年人由于其生理、病理的特点,发病率、病死率尤高.本院自1991年1月~2000年12月共收住老年COPD患者860例,病死58例,病死率6.74%.本文就58例死亡病例,分析其致死的直接原因及各种相关因素.
作者:张蔚蔚;费建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寿命明显延长.国内外的统计表明,老年人口比例正在显著增加,我国老年人口2000年已达1.3亿多.近年来,老年肿瘤的发病率亦呈明显上升趋势,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在老年人的死因中上升至第二位.因此,老年肿瘤的防治已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郑秀立;孙蔚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生活改善及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人口构成的老龄化必然导致癌症发病率的增高.老年人常有多数器官功能减退,故老年人的癌症在诊断治疗方面与年轻人亦常有所不同.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沿海的一些地区、其死亡率仅次肺癌居第二位.在各种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年龄偏轻.1973年我们曾统计全国3 282例肝癌.其中位年龄为43.5岁.近年各地临床医师发现老年肝癌病例增多,我院收治的一组3 578例中≥60岁者603例,占16.85%.这是由于人群的免疫力增强而推迟了发病所致.
作者:杨秉辉;任正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1年~1995年间,经胸部X线、CT、超声探查或抽胸液证实的≥60岁胸膜腔积液病人54例与40岁以下非老年胸膜腔积液43例.本文就2组的临床症状、X线与CT表现、胸液检查、胸膜活检及临床诊断进行对比分析如下.
作者:程治增;姚和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研究显示血浆纤溶水平下降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纤溶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浆纤溶水平与脂蛋白代谢状况,以便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张清芬;宋光耀;李润芝;陈树春;陈景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以往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坏死心肌在4~6周才能形成瘢痕,故曾主张急性期要严格休息4~6周,但长期卧床休息可引起肌力下降、体位性低血压、便秘、坠入性肺炎、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及精神紧张、情绪焦虑等.早期康复治疗可减少或克服这些不利因素.国内已有关于AMI早期康复的报道,但对老年AMI早期康复治疗目前报道较少,本文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探讨早期2周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老年AMI患者的病情影响.
作者:陆昀;高凌;邱小忠;汤菊英;许苏民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肿瘤的生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进步,已经逐渐发展为治疗肿瘤的第四手段.面向21世纪的肿瘤治疗,抗癌药物的发展将从细胞毒性药物的攻击转向非细胞毒性靶向性药物的调节.其中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将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作者:储大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本市593例45岁以上健康男性的血脂现状. 方法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结果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男性TC、TG、HDL-C、LDL-C均值分别为4.84和5.03、1.51和1.46、1.05和1.18、3.08和3.11(mmol*L-1).TC、TG和LDL-C在70~74岁组达到高峰.老年期TC、HDL-C明显高于老年前期.两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及低HDL-C血症检出率分别为14.5%和23.3%、10.3%和12.6%、18.8%和15.1%、15.4%和6.9%,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59.0%和58.0%. 结论本组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该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高,应采取合适干预措施.
作者:朱永松;陆惠华;方宁远;虞华英;郑迪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乳腺癌是老年常见的肿瘤.但一般来说,老年乳腺癌预后较好,根据美国San Antonio database提供的资料,55岁以上的乳腺癌患者,若腋下淋巴结阴性,5年生存率可达90%.虽然老年乳腺癌的生物行为特性和临床特点目前研究资料还不很丰富,因为在多数临床试验中,70岁以上老年患者往往被排除在外.但总的来说,吾人已了解到,与青年乳腺癌相比,老年乳腺癌的细胞组成中,S期细胞比例较低,有异倍体的细胞也比较少,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GR)阳性肿瘤比例较高,即肿瘤细胞分化较好.这是因为乳腺癌的形成是经过多个步骤,并受多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响,老年人往往改变的基因数较少,因此发展较慢,到老年后才出现乳腺癌.此外,老年人乳腺癌的周围组织环境也和青年人不同,如血管新生较少,无法提供充分营养以利快速生长,淋巴和血道转移的机会也少.老年人中也容易见到发展较慢的粘液腺癌、乳头状癌等病理类型.
作者:赵体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