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珮;朱萍;徐耀文;张文;汪关煜;陈楠
目的探讨碱烧伤初期家兔球结膜微循环(BCM)变化规律及机制,并进一步研究纳络酮(NAL)对烧伤后初期微循环的紊乱是否有改善作用.方法将20只成年健康家兔随机平均分为烧伤组和烧伤+NAL组,观测致伤前和致伤后共五个时相,分别为烧伤前30 min、烧伤后即刻、烧伤后30、60120 min(分别记录为T0、T1、T2、T3、T4);烧伤+NAL组在致伤后立即给予静脉注射NAL干预.结果两组后四个时相的总积分和形态、流态、周围状态的积分值分别与自身T0时相比较,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或P<0.001),且对红细胞聚集状态、流速以及微血管管径分别进行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碱烧伤后家兔的球结膜微循环有严重的改变;而NAL对微循环的变化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作者:邵洪波;张庆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初步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腹膜透析(PD)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19例1999年1月起始行PD治疗患者,按BMI分为低体重组(BMI<20 kg/m2)、正常体重组(20≤BMI<25 kg/m2)及超重肥胖组(BMI≥25 kg/m).采集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RRF、Kt/V、血清白蛋白(SA)、Hb、CRP、心血管并发症以及转归等,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与正常体重的PD患者相比,低体重者死亡率较高(42.11%对21.67%,P<0.05),而超重肥胖患者预后更差(52.5%对21.67%,P<0.01).超重肥胖的PD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者(P<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这些PD患者的BMI与其CRP(r=0.79,P<0.01),SA(r=0.58,P<0.01),Hb(r=0.32,P<0.05)呈正相关,而与其Kt/V(r=-0.36,P<0.05)负相关.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BMI≥25 kg/m与PD患者死亡率独立相关(风险比例,1.31;95%可信限,1.20~1.54;P<0.05).结论低体重、尤其是超重肥胖PD患者预后不佳,BMI≥25 kg/m是值得关注的死亡危险因素.
作者:吴珮;朱萍;徐耀文;张文;汪关煜;陈楠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如何从更深层次,更高起点进一步发展微循环事业,是微循环学界同仁共同关心的问题.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生理研究室、微循环研究中心田牛教授于2004年6月向我国47位微循环学界专家发函,恳听专家们对目前临床微循环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先后共收到24份书面答复(其中专家教授21位,中级职称3位;从事基础研究17位,临床研究7位).他们的精辟论述对我们有启发,对微循环发展有意义.现将24份书面答复加以摘要汇总,供广大微循环工作者共同参考.
作者:李玉珍;田牛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调脂合剂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调脂合剂,对照组口服血脂康,疗程5周,均于治疗前后测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结果调脂合剂治疗后TC、TG、LDL-C均显著降低(P<0.01),HDL-C显著升高(P<0.05),且优于血脂康组(P<0.05);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均显著下降(P<0.05或P<0.01),优于血脂康组(P<0.05).结论调脂合剂治疗高脂血症,改善血液流变性均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刘孟安;姜学连;赵岩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通过甲襞微循环检查帮助临床确诊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分型和诊断.方法对确诊的42例儿童过敏性紫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具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为明确诱发病因的病例经甲襞微循环检查,提示以广泛性毛细血管炎性损害改变为主要病理变化,同时因临床分型不同,微循环改变也有所不同.结论甲襞微循环检查对儿童过敏性紫癜的临床确诊及分型有重要的协诊作用.
作者:赵晚霞;刘琼英;刘超;陈明;李克蓉;周锦妍 刊期: 2005年第02期
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型心肌病由于心肌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大量不可逆性丧失,心肌细胞通过肥大加以代偿或疤痕组织替代,终致心功能不全.传统药物、介入、外科手术等血运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肌供血、缓解临床症状,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好的治疗手段已成为目前临床当务之急.
作者:方志成;黄从新;王玮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赵宝钢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检测高分子右旋糖酐法致高血黏度大鼠模型血液有形成份及血液流变性指标,寻找其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高血黏度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连续检测模型组动物10日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有形成份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白细胞、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和血小板逐渐减少-全血黏度升高-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浆黏度呈正相关增高趋势-血沉增快非常明显,5 d后保持在极快水平.结论高分子右旋糖酐可引起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升高,红细胞破坏,红细胞比容和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附壁,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作者:樊勇;白德成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三组疾病胸腹水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及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的表达及其鉴别诊断意义.方法TF和TFPI采用ELISA法测定抗原表达.结果胸腹水TF水平和TFPI水平,恶性肿瘤组(570.04±627.53)ng/L,(28.60±15.57)μg/L和结核病组(283.82±143.16)ng/L,(31.16±12.26)μg,/L明显高于肝硬化组(60.83±66.87)ng/L,(7.84±5.45)μg/L,P<0.01.TF/TFPI比值则为恶性肿瘤组(32.17±44.19)明显高于结核病组(13.55±13.15)和肝硬化组(11.22±9.05,P<0.05).在恶性肿瘤组中,胸腹水癌细胞阳性组的TF表达(1106.92±1244.28)ng/L高于阴性组(331.08±295.84)ng/L,P<0.05.而阳性组的TFPI水平(27.35±17.75)μg/L与阴性组(30.34±13.20)μg/L无明显差异(P>0.05).TF/TFPI比值则为阳性组(59.59±65.10)明显高于阴性组(11.54±8.37,P<0.01).结论检测胸腹水TF和TFPI并分析TF/TFH比值可以作为临床实验室有鉴别诊断意义的辅助指标,同时还可了解疾病的某些病理机制,尤其是肿瘤的某些生物学行为.
作者:郭云武;包叶江;卢兴国;朱蕾;叶炜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杏丁注射液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将4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杏丁注射液20ml+5%葡萄糖液(GS)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14d为一疗程.结果杏丁注射液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等指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常规治疗有明显差异,临床疗效的改善与血液流变性改善一致.结论杏丁注射液可显著改变血液流变状态,并能提高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
作者:陈吉;郭小平;陈建忠;韩烨;雷蕾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麦道-尼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者34例、临床缓解期13例)及2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同时检测反应病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血小板参数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分别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475,0.527,0.468;r=0.648,0.478,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的简便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作者:姚茹冰;胡兵;郭郡浩;修春英;蔡辉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对血管新生(angiogenesis)和血管生长因子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性血管新生(theraputic angiogenesis)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即将外源性血管新生因子转入组织中增强缺血区的侧枝毛细血管新生[1].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治疗性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作者:黄健中;金学隆;安藤譲二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索高压电对机体内脏微血管及微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电烧伤后脏器损伤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复制家兔高压电烧伤模型,用WX-9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视频图像分析系统,观测肠系膜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电烧伤组肠系膜微血管形态、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周围状态均发生变化,高压电对微动脉与微静脉管径均有影响,且两者存在交互作用(P<0.001);微血管周围渗出与出血的生存曲线分析,对照组与电烧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高压电能引起家兔肠系膜微循环发生病理性改变.
作者:张晓琳;张庆富;刘勖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低温灌注液在白内障超声乳化(Phaco)手术中的效果,减轻或避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方法把无菌林格氏液经24 h低温处理(4℃)后,于术前20 min拿出待用.使用时Phaco所产生的热效应刚好被低温灌注液的温度所抵消,避免或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结果实验组: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为0级:84眼(占84.0%);角膜水肿为1级:10眼(占10.0%);角膜水肿为2级:6眼(占6.0%);于术后第三天角膜全部恢复透明.对照组:术后第一天角膜水肿为0级:48眼(占48.0%);角膜水肿为1级:34眼(占34.0%);角膜水肿为2级:17眼(占17.0%);角膜水肿为3级:1眼(占1.0%);第五天角膜恢复透明:90眼(占90.0%);另有9眼(占9.0%)Ⅳ~Ⅴ级核的于术后第7~10 d角膜基本恢复透明.两组病例术后角膜反应经统计学分析t检验:t=2.744,P<0.001,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反应明显比对照组轻.结论采用低温灌注液可降低Phaco术中产生的热效应,减少或减轻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避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提高了防盲复明手术的疗效.
作者:孙建初;刘国英;李卫;李运萍;徐建伟;赵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方法观察50例偏头痛患者的红细胞流变性、血液流变性及甲襞微循环变化,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偏头痛患者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表现为红细胞聚集性增高、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血液黏度增高,呈高黏高凝状态;甲襞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为流态异常、襻顶瘀血、异型管襻数量增多、红细胞聚集、管襻长度缩短、开放管襻数量减少、襻周渗出等.结论红细胞流变性异常、血液呈高黏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是偏头痛患者的血液微循环特征.偏头痛患者血液微循环的异常改变可能是偏头痛的病因之一.
作者:李小兵;卢军敏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表达的变化.方法光化学法诱导大鼠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测量仪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坏死区和半暗带皮层血流量,采用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局灶性脑梗死后各时间点c-fos阳性反应的表达情况.结果脑梗死后坏死区皮层血流量呈波浪样改变,3 h降至低,为正常血流量的(9.36±1.72)%,6h后回升,12 h达高峰,为正常的(31.18±1.44)%,24~48 h血流量再度下降,与3 h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半暗带皮层血流量6 h降至低,为正常皮层血流量的(30.88±7.11)%,9~48 h呈上升趋势,至48 h血流恢复至正常的(91.90±4.56)%,较其它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fos在脑梗死发生30min时半暗带区即有大量蛋白表达,并随时间的延长表达量相应增加,直至6 h达表达高峰;在梗死后3 h整个同侧皮层出现c-fos的弥漫性表达,6 h发现梗死对侧大脑皮层亦有表达.观察9 h后各个时间点的表达量逐渐减少,且只限于梗死的半暗带区.在坏死区均未见c-fos表达.结论局灶性脑梗死后皮层血流量和c-fos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规律.
作者:夏青;王贤军;夏作理;祝世功 刊期: 2005年第02期
脑梗死是一种血栓性疾病,而血小板功能和活性的改变是血栓形成的主要环节,故我们应用流式细胞仪和血细胞计数仪对60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CD62P、CD63)及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进行检测,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及功能的变化.
作者:胡芙蓉;郑优真;邵平扬 刊期: 2005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白细胞性急性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Leukemia,HLAL)去白细胞术前后的微循环学变化,指导HLAL的治疗.方法40例HLAL患者行去白细胞术,观测术前后的微循环学参数,应用t检验分析统计学差异.结果全部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完全缓解.4例DIC者1例痊愈,3例显效.甲襞微循环除管襻形态无明显改善外,血流形态、襻周状态及总积分值均有改善(P<0.01),而全部血流变学参数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去白细胞术既能迅速减轻肿瘤负荷,又能纠正患者微循环的异常,是HLAL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李骏;柴铁;褚金龙;李伟;朱洪奎 刊期: 200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