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明雄
目的研究组织学上无冠状动脉明显狭窄的高龄大鼠(n=10)心肌细胞膜上Na+-K+-ATP酶、Ca++-Mg++-ATP酶的活性与心电图改变间的关系.方法 16只Wistar大鼠用无机磷法测定Na+-K+-ATP酶与Ca++-Mg++-ATP酶活性.结果与低龄大鼠(n=6)比,此种高龄大鼠ST段明显抬高(P<0.05),两种酶的活性明显降低(P<0.05),两者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 Na+-K+-ATP酶与Ca++-Mg++-ATP酶活性降低是此种高龄大鼠心电图异常并导致心功能障碍的原因之一.
作者:钱睿哲;杨诗春;张国平;金惠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应用LDF测定幼儿、学龄前、学龄期三组健康儿童足甲襞微区血流量,并探讨体位变化对儿童足甲襞微区血流量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庆富;翟君鹤;刘军;周慧敏;赵秀荣;王玉萍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急、慢性盆腔炎妇女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特点.方法随机选择急性盆腔炎患者22例,慢性盆腔炎39例,以及正常妇女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高切和低切粘度、血浆粘度、血沉、血球压积、血沉方程K值、纤维蛋白原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 (1) 急性和慢性盆腔炎妇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压积外,其余指标均处于异常状态;(2) 急性盆腔炎妇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除高切粘度和压积外,其余指标的异常程度均比慢性盆腔炎更为显著.(3) 纤维蛋白原在急性盆腔炎中均超过6g/L,而在慢性盆腔炎中均低于6g/L.结论急性和慢性盆腔炎妇女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妇女相比都具有异常改变.
作者:孙慧谨;江芹;吴德霞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中风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多种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较高,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国内对针刺治疗中风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不但开发了很多有效的针刺治疗方法,而且在探讨针刺治疗中风的机理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现就近八年来针刺治疗中风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月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通过新鲜血与储存不同时间库血的血流变性状对比,探讨库血红细胞的血流变性能,以求在输血时予以重视.方法选择储存期≤5天(A组)、6~10天(B组)、>10天(C组)、新鲜血(D组)各15份血样,应用LIANG-100电脑血粘仪分别测定全血高、低切粘度,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性.结果随着库血储存时间延长,红细胞变形力下降,聚集性增高,血粘度增加,其原因为红细胞变形力下降,细胞硬化所致.结论 (1)避免大量输库血;(2)应用降低红细胞聚集性,增加变形性药物;(3)血流变学异常者输血宜监测.
作者:张焰;刘萍;丁浩中;胡瑜;陈正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70例高血脂症患者的血脂、血液流变学及甲襞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服用血脂康每次0.6g,每日2次.疗程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治疗后血脂、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明显改善(P<0.05~0.01).结论血脂康有明显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粘度、改善微循环作用,是治疗高脂血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药物.
作者:张宁新;吕美霞;王黎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随着糖尿病(DM)诊治水平的提高,病人生存时间延长,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亦增多.我们对DM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采用脉络宁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长贵;田微丽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缺血动物经高压氧暴露后软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及与血细胞粘附变化特点新的检测技术.方法沙鼠24只,阻断双侧颈动脉造成脑缺血损伤,再置于100~400kPa不同氧压暴露,出舱后经脑灌流固定,取软脑膜制片,用OPTON显微镜和微循环TV录像装置观察微血管及血细胞的图像变化.结果采用这一技术,能够显示动物在脑缺血损伤及在高压氧暴露后血细胞流变特性,亦能显示脑缺血损伤动物经高压氧暴露后血细胞由聚集状态转为正常,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细胞粘附减轻和脑微血栓减少等形态改变.结论软脑膜铺片技术可为脑损伤的组织学检查提供大量信息,对脑缺血性损伤的病理诊断有应用价值.
作者:蔺世龙;刘景昌;辛佩珠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儿童烧伤过程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WX-753B型微循环显微镜及其图像处理系统,对52例重烧伤儿童分烧伤休克、回吸收、急性感染和创面修复四个时相进行足甲襞微循环(简称FNM)观测.本组病人平均烧伤面积29.94%±11.97%.平均年龄5.96±2.62岁.结果烧伤各阶段均存在微循环障碍.烧伤休克时以微循环痉挛为特点,回吸收时以微循环扩张充血为特点,急性感染时以微循环扩张淤血为特点,而创面修复期只存在流态和襻周异常.结论微循环障碍在儿童重烧伤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监测烧伤后微循环变化对儿童烧伤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指导治疗和判断病情均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庆富;翟君鹤;王新亭;周慧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间的关系.方法对60例住院的Ⅱ期高血压病人,20例正常人均进行球结膜微循环、血浆内皮细胞舒张因子(EDRF)、血浆内皮素(ET)、血浆循环内皮细胞(CEC)检测.结果高血压病人微循环缺血区占53.3%,正常人无一例出现,差异非常显著.高血压病人的EDRF明显降低,而ET和CEC升高,与正常人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血压病人球结膜微循环缺血区的发生与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关系密切,二者相互作用,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郭渝成;曾祖荫;雷鸣;张志高;张碧霞;陈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1 概述细胞粘附是组成非常多样化和有高度的独特个性组织的分子基础.多种多样的细胞粘附机制参与了细胞的装配,它们和细胞内的骨架结构一起决定了组织的所有结构.无论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还是生命的整个过程,细胞的粘附对于组织形态结构的形成和发挥其功能特性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宋耀明;何作云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性对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椎动脉CDFI参数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作多元回归相关分析.结果 Vm、A、Q、PI与部分流变学指标显著相关,其中Vm与ηb(80S-1),A与ηb(20S-1),Q与ηb(80S-1)分别呈独立相关性(r为-0.33、 -0.33、-0.31,P<0.05);PI则与Rηb(80S-1)、ηb(80S-1)、ηp、HCT、Fn多项指标密切相关.Vm、Q、PI均成功建立对12项流变学指标的多元拟合模型.结论①血液流变性变化可改变椎动脉血流内部阻力和流速,从而影响其血流动力学状态;② Vm、PI等CDFI参数是综合反映椎动脉血流动力学和流变学两方面状态的较灵敏指标.
作者:李党生;罗芳;王敦德;马建芳;安一明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男患,16岁,学生.住院号80047.因间断头晕1年、言语笨拙、右侧肢体运动障碍3天、心前区持续性闷痛2小时,于1998年3月30日入院.查血压26.6/18.6kPa,脉搏115/min,体温36.5℃,神志清晰,语言笨拙,心界明显向左下扩大,心率115次/分,律整齐.心前区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及舒张期奔马律.
作者:苏淑清;沙英;刘伟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肝脏是具有多种生理功能的大腺体器官.既是物质代谢中心,又是重要的分泌、排泄、生物转化和屏障器官,还是多种凝血因子合成的场所.与其功能相适应,肝脏的体液循环结构与方式复杂,且不同种属又不尽相同,因此微循环研究困难,研究结果也可因研究对象与方法不同而有一定差异.
作者:吴志全;夏景林;邱双健 刊期: 1999年第01期
作者:逸峰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动脉(VA)狭窄供血不足患者的球结膜微循环(BCM)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循环彩色图像分析系统和电脑彩色B超来分析细动脉与VA内径及其血流量等指标.结果 BCM表现为细动脉内径纤细(7.63±0.13μm),血流速度缓慢(0.41±0.11mm/s).CDFI显示VA内径狭窄(0.29±0.06cm),血液流量减少(56.80±22.28ml/min).分别与正常组(10.0±0.11μm,0.62±0.11mm/s);(0.38±0.03cm,118.32±23.41ml/min)对照,均P<0.05~0.01.BCM与CDFI分别显示的细动脉与VA的内径和血流量呈正相关.r=0.668,P<0.01;r=0.205,P<0.05.结论 VA狭窄供血不足患者的BCM与CDFI检测结果基本一致.
作者:龚梅芳;付文瑾;毛小平;吴刚 刊期: 1999年第01期
近年来,细胞凋亡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广泛的重视.人们发现有些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与细胞凋亡有关.在微循环障碍时,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与微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的关系也引起了重视[1].
作者:田涛;吴朝晖;金惠铭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红细胞膜磷脂组分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选用Spherisorb硅胶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85%磷酸(100∶10∶1.8V/V/V),波长203nm.结果 4分钟内完全分离膜的四种磷脂组分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胆碱(PC)和神经鞘磷脂(SM),低检出限为1μg/ml,至少在4μg-2000μg/ml范围内标准品浓度与峰面积积分值呈线性关系,PS、PE、PC、SM的回收率分别为98.1±2.3%、99.8±0.7%、99.4±1.8%、90.6±2.2%.结论本法适于临床检测和科研探索.
作者:马焕文;于盛茂;郭述苏 刊期: 199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咽异感症与血液流变性的关系.方法对124例咽异感症患者和36例正常人进行血粘度指标测定比较.结果有82例咽异感症患者伴有血粘度一项或几项指标增高,对表现为高粘血症的患者加用活血化瘀药物,疗效显著提高.结论血粘度指标测定对咽异感症患者的诊治有重要作用.
作者:陆明雄 刊期: 199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