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吴子松;汪仕安;徐亮;刘洪斌;姜庆五
收集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资料进行分析.2003~2008年共报告急血100例,分布于5个县(市)23个乡(镇)40个行政村,2003年发生1起突发疫情,2008年无病例报告.6~9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大理州急血疫情稳定,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教育是控制急血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作者:戴文新;王尚位;刘榆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 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 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 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作者:刘铭;黄琼瑶;彭飞;刘年猛;孙慧;吕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洲滩草本植物的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Roberts比较法检测植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排斥或吸引作用.结果 10%茅草根、野胡萝卜草茎、猫眼草叶和根、地菜叶、苔草茎等洲滩草本植物的浸出液能够非常显著地排斥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而小蓟、问荆浸出液作用则相反.结论 植物的他感作用能够影响毛蚴的趋向性.
作者:张爱华;边藏丽;邓德明;杨建明;彭小春;刘洋;何昌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差异,为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蚊虫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单个蚊虫NSE活性.结果 抗敌敌畏(Rd)和抗残杀威(Rp)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敏感(S)品系,抗氯氰菊酯(Rc)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与S品系相近.S、Rd、Rp、Rc 4种品系淡色库蚊3日龄雌雄成虫NSE活性均为雌性大于雄性.结论 测定NSE活性可判断蚊虫抗药性状况,不同性别蚊虫应分别制定判断标准.
作者:李士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杨坤;李宏军;杨文灿;施学文;起云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报道了儿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例,常规胸部X线片,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肺型血吸虫病.
作者:蔡雨;李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 440 m2,打捞漂浮物412 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 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 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孙道宽;杨文洲;李倩;桑从杰;王启龙;李书梅;张翠萍;许金峰;袁守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 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作者:陈红根;曾小军;熊继杰;姜唯声;洪献林;胡神助;郭家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湖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初期实施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项目村)为试点,开展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调查项目实施后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项目实施1~2年后,8个项目村改厕和建沼气池覆盖率、安全用水覆盖率和耕牛淘汰率分别为37.1%、65.9%和18.4%;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66%,阳性螺密度下降了76.75%,钉螺感染率下降了58.97%.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朱红;蔡顺祥;黄希宝;涂祖武;曹慕民;代凌风;高华;陈艳艳;利国;肖瑛;周晓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大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 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作者:陈栋良;李岳生;粟占三;李静;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水网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以村为单位轮流普查、重点环境抽查、联防互查、设监测点打捞漂浮物、监测点诱螺和对来自流行省(市)的船只自制细网兜捞刮等方法查螺.结果 在5个县(市、区)8个乡(镇)38个村查到292个有螺条块、6 701框钉螺,面积53.5 hm2.钉螺高密度104只/0.1 m2,捕捉并解剖钉螺66 073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02个监测点打涝漂浮物431 t,设诱螺草垫37 384块,调查外来船只17 998只,均未查到钉螺.结论 嘉兴市存在残存钉螺,但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今后螺情监测的重点是20年内曾有钉螺的周围环境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环境.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顾伟玲;吴益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综述了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人群分类研究、效果评价指标研究、材料设计制作研究、不同目标人群干预模式和干预终目标研究.
作者:殷晖;胡广汉;陈海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细菌、螺旋体病类的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类的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寄生虫病类的疟疾、血吸虫病共10种疾病,病人109 445例,死亡795例,病死率为0.73%.疟疾发病人数多,其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病死率为100%.鼠疫、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全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玉溪外均为重病区.发病群体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特别是炭疽、狂犬病、疟疾为明显.不同疾病发病年龄组不同,高发群体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民工,以疟疾发病群体广泛.结论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形势严峻.加强监测与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严防大疫发生是防控的主要策略.
作者:栾玉泉;杨春光;张再兴;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状.方法 采用现场随机问卷方式调查荆州市20~65岁家庭主妇,统计正确应答数,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结果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6.80%和98.40%,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盲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7.50%,低于小学至高中文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获取血防知识途径主要来自宣传年画.结论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达到现行目标要求,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作者:范青兰;何亮才;赵耀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治糜灵栓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药物治糜灵及对照药物甲硝唑配制大豆蛋白胨液体药物培养基,接种临床分离的阴道毛滴虫,培养24 h,观察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升高,虫体裂解,密度下降.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5 mg/ml.结论 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耿志辉;李天舒;刘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4%强螺杀粉剂在现场大面积江滩地区的杀螺效果.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有螺滩地用50 g/m24%强螺杀粉剂和2 g/m2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分别在清障与不清障环境下进行喷粉和喷洒法灭螺,并于施药后3、7、15 d和12个月,分别观察滩地钉螺死亡情况和活螺密度.结果 在清障环境下,灭螺后3、7 d和15 d的近期杀螺效果,除3 d喷洒法杀螺率高于喷粉法外(X23d=4.682 2,P<0.05),7 d和15 d杀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d=0.042 6,X215d d=0.624 7,P均>0.05);在未清障环境下,3、7 d和15 d喷粉法杀螺率显著高于喷洒法(X23d=4.845 6,X27d=3.878 6,X215d=4.601 0,P均<0.05).但两药12个月后无论清障或未清障,滩地除活螺密度降低外,其杀螺率与近期效果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4%强螺杀粉剂的近远期杀螺效果好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适宜远离水源江滩和大面积滩地灭螺.
作者:吴晓波;马玉才;薛在泉;高扬;吴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为探索高山峡谷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模式,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5年4月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点,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4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防治成果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