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现场大面积强螺杀粉剂杀灭钉螺效果

吴晓波;马玉才;薛在泉;高扬;吴锋

关键词:钉螺, 强螺杀粉剂,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江滩, 灭螺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4%强螺杀粉剂在现场大面积江滩地区的杀螺效果.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有螺滩地用50 g/m24%强螺杀粉剂和2 g/m2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分别在清障与不清障环境下进行喷粉和喷洒法灭螺,并于施药后3、7、15 d和12个月,分别观察滩地钉螺死亡情况和活螺密度.结果 在清障环境下,灭螺后3、7 d和15 d的近期杀螺效果,除3 d喷洒法杀螺率高于喷粉法外(X23d=4.682 2,P<0.05),7 d和15 d杀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d=0.042 6,X215d d=0.624 7,P均>0.05);在未清障环境下,3、7 d和15 d喷粉法杀螺率显著高于喷洒法(X23d=4.845 6,X27d=3.878 6,X215d=4.601 0,P均<0.05).但两药12个月后无论清障或未清障,滩地除活螺密度降低外,其杀螺率与近期效果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4%强螺杀粉剂的近远期杀螺效果好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适宜远离水源江滩和大面积滩地灭螺.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人群分类研究、效果评价指标研究、材料设计制作研究、不同目标人群干预模式和干预终目标研究.

    作者:殷晖;胡广汉;陈海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血吸虫病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例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影响血水草生物碱灭螺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 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 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 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作者:刘铭;黄琼瑶;彭飞;刘年猛;孙慧;吕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5~2008年眉山市东坡区血吸虫病监测

    2005~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从5.86%下降到0.19%,耕牛感染率从4.82%下降到0;钉螺面积在6 140~32 020 m2之间,钉螺密度在0.23~3.95只/0.1 m2之间,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万学祥;王志祥;刘青;蔡兴平;郭永祥;吴子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与灵芝孢子鉴别

    本文通过显微镜观察服用过灵芝类保健品患者的粪便涂片及正常华支睾吸虫虫卵涂片.灵芝孢子为长圆形、壁厚、无盖、无肩峰和小棘,内无毛蚴;而华支睾吸虫虫卵似芝麻粒,呈淡黄褐色,有卵盖及肩峰结构,卵壳内含有一成熟毛蚴.在常规涂片镜检中应仔细观察,正确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高绪锋;张松涛;张守勇;黄新明;郑勇;孙召金;杨承夺;王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急性肺型血吸虫病1例

    本文报道了儿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例,常规胸部X线片,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肺型血吸虫病.

    作者:蔡雨;李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南水北调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 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 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 cm和2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 e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 cm和1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 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 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 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 对/0.16 m2时,难以增殖.结论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作者:梁幼生;汪伟;李洪军;陶永辉;许永良;神学慧;黄轶昕;戴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治糜灵栓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作用

    目的 观察治糜灵栓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药物治糜灵及对照药物甲硝唑配制大豆蛋白胨液体药物培养基,接种临床分离的阴道毛滴虫,培养24 h,观察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升高,虫体裂解,密度下降.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5 mg/ml.结论 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耿志辉;李天舒;刘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目的 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 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作者:陈红根;曾小军;熊继杰;姜唯声;洪献林;胡神助;郭家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误诊1例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并误诊1例.

    作者:李燕榕;林开铅;张榕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无害化处理效果评价

    目的 调查2008年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建造和使用情况,评价其对粪便处理的卫生学和环境学效果,为指导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0%的10个县(市、区)的20个改厕村,随机抽取300座已经改造的无害化卫生厕所,现场勘察三格式化粪池的建造是否符合要求.采集无害化卫生厕所进口粪稀、出口粪液样品,实验室检测粪大肠菌群(FC)、寄生虫卵、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氨氮(AN)等指标.计算进、出口FC的平均合格率,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结果 在调查的3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中,构筑物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600份样品中均未检出寄生虫卵.进、出口FC平均合格率分别为16.00%和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783,P<0.01),出口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00%、47.67%和8.67%.结论 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完成情况较好.无害化卫生厕所对粪便中FC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COD、BOD5和AN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需做进一步处理.

    作者:李健;金小林;徐祥珍;沈明学;吉兆华;江文才;高琪;陈晓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扬州市渔船民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嘉兴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监测

    目的 掌握水网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以村为单位轮流普查、重点环境抽查、联防互查、设监测点打捞漂浮物、监测点诱螺和对来自流行省(市)的船只自制细网兜捞刮等方法查螺.结果 在5个县(市、区)8个乡(镇)38个村查到292个有螺条块、6 701框钉螺,面积53.5 hm2.钉螺高密度104只/0.1 m2,捕捉并解剖钉螺66 073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02个监测点打涝漂浮物431 t,设诱螺草垫37 384块,调查外来船只17 998只,均未查到钉螺.结论 嘉兴市存在残存钉螺,但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今后螺情监测的重点是20年内曾有钉螺的周围环境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环境.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顾伟玲;吴益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抗体比较

    目的 比较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感染情况.方法 对380例正常孕妇和417例不孕不育妇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M抗体.结果 380例正常妊娠孕妇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6%、2.37%、0.52%、0,总阳性率为3.16%;417例不孕不育妇女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0%、5.28%、0.24%、1.92%,总阳性率为9.83%.结论 不孕不育妇女TOX-IgM、CMV-IgM、HSV-IgM明显高于正常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作者:冯丽瑾;王榴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书评

    欣悉朱荫昌、吴观陵、管晓虹教授主编的<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一书已出版,并有幸获得赠本,拜读后感到眼前一亮,倍感兴奋.

    作者:陈红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国务院血防联系点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探索高山峡谷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模式,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5年4月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点,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4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防治成果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泥敷与堆敷灭螺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及其灭螺效果

    目的 观察泥敷、堆敷灭螺中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灭螺效果的关系.方法 土壤样品分别采自四川省普格县的4个地区,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灭螺试验分别计算3 d和7 d钉螺死亡率.结果 各组土壤中的氯硝柳胺含量分布很不均匀,采用堆敷火螺的特兹乡甲木村先锋组、长寿村新建组表层土与深层土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泥敷灭螺的荞窝镇安木足村五组与特兹乡长寿村米石组因间隔时间不同,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堆敷灭螺法在灭螺13个月后,土壤中仍残留一些氯硝柳胺,并且还有一定的灭螺效果,钉螺死亡率高达21.26%;钉螺3、7 d死亡率与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306(P均<0.05).结论 堆敷灭螺法因结合了环境改造,灭螺效果优于泥敷法;2种灭螺方法的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均匀,其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何明祯;周艺彪;周颖;王海银;依火伍力;刘刚明;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植物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观察

    目的 研究洲滩草本植物的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Roberts比较法检测植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排斥或吸引作用.结果 10%茅草根、野胡萝卜草茎、猫眼草叶和根、地菜叶、苔草茎等洲滩草本植物的浸出液能够非常显著地排斥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而小蓟、问荆浸出液作用则相反.结论 植物的他感作用能够影响毛蚴的趋向性.

    作者:张爱华;边藏丽;邓德明;杨建明;彭小春;刘洋;何昌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洪泽湖地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 440 m2,打捞漂浮物412 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 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 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孙道宽;杨文洲;李倩;桑从杰;王启龙;李书梅;张翠萍;许金峰;袁守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