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误诊1例

李燕榕;林开铅;张榕燕

关键词:急性血吸虫病, 输人性病例, 误诊, 福建省
摘要: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并误诊1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国务院血防联系点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探索高山峡谷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模式,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5年4月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点,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4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防治成果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泥敷与堆敷灭螺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及其灭螺效果

    目的 观察泥敷、堆敷灭螺中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灭螺效果的关系.方法 土壤样品分别采自四川省普格县的4个地区,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灭螺试验分别计算3 d和7 d钉螺死亡率.结果 各组土壤中的氯硝柳胺含量分布很不均匀,采用堆敷火螺的特兹乡甲木村先锋组、长寿村新建组表层土与深层土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泥敷灭螺的荞窝镇安木足村五组与特兹乡长寿村米石组因间隔时间不同,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堆敷灭螺法在灭螺13个月后,土壤中仍残留一些氯硝柳胺,并且还有一定的灭螺效果,钉螺死亡率高达21.26%;钉螺3、7 d死亡率与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306(P均<0.05).结论 堆敷灭螺法因结合了环境改造,灭螺效果优于泥敷法;2种灭螺方法的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均匀,其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何明祯;周艺彪;周颖;王海银;依火伍力;刘刚明;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嘉兴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螺情监测

    目的 掌握水网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以村为单位轮流普查、重点环境抽查、联防互查、设监测点打捞漂浮物、监测点诱螺和对来自流行省(市)的船只自制细网兜捞刮等方法查螺.结果 在5个县(市、区)8个乡(镇)38个村查到292个有螺条块、6 701框钉螺,面积53.5 hm2.钉螺高密度104只/0.1 m2,捕捉并解剖钉螺66 073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02个监测点打涝漂浮物431 t,设诱螺草垫37 384块,调查外来船只17 998只,均未查到钉螺.结论 嘉兴市存在残存钉螺,但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今后螺情监测的重点是20年内曾有钉螺的周围环境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环境.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顾伟玲;吴益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5~2008年眉山市东坡区血吸虫病监测

    2005~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从5.86%下降到0.19%,耕牛感染率从4.82%下降到0;钉螺面积在6 140~32 020 m2之间,钉螺密度在0.23~3.95只/0.1 m2之间,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万学祥;王志祥;刘青;蔡兴平;郭永祥;吴子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抗体比较

    目的 比较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感染情况.方法 对380例正常孕妇和417例不孕不育妇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M抗体.结果 380例正常妊娠孕妇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6%、2.37%、0.52%、0,总阳性率为3.16%;417例不孕不育妇女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0%、5.28%、0.24%、1.92%,总阳性率为9.83%.结论 不孕不育妇女TOX-IgM、CMV-IgM、HSV-IgM明显高于正常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作者:冯丽瑾;王榴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血吸虫病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例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人群分类研究、效果评价指标研究、材料设计制作研究、不同目标人群干预模式和干预终目标研究.

    作者:殷晖;胡广汉;陈海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发展史,以及吡喹酮、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一些中草药在治疗和控制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朝晖;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误诊1例

    本文报道了福建省输入性急性血吸虫病并误诊1例.

    作者:李燕榕;林开铅;张榕燕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状.方法 采用现场随机问卷方式调查荆州市20~65岁家庭主妇,统计正确应答数,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结果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6.80%和98.40%,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盲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7.50%,低于小学至高中文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获取血防知识途径主要来自宣传年画.结论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达到现行目标要求,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作者:范青兰;何亮才;赵耀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现场大面积强螺杀粉剂杀灭钉螺效果

    目的 观察4%强螺杀粉剂在现场大面积江滩地区的杀螺效果.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有螺滩地用50 g/m24%强螺杀粉剂和2 g/m2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分别在清障与不清障环境下进行喷粉和喷洒法灭螺,并于施药后3、7、15 d和12个月,分别观察滩地钉螺死亡情况和活螺密度.结果 在清障环境下,灭螺后3、7 d和15 d的近期杀螺效果,除3 d喷洒法杀螺率高于喷粉法外(X23d=4.682 2,P<0.05),7 d和15 d杀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d=0.042 6,X215d d=0.624 7,P均>0.05);在未清障环境下,3、7 d和15 d喷粉法杀螺率显著高于喷洒法(X23d=4.845 6,X27d=3.878 6,X215d=4.601 0,P均<0.05).但两药12个月后无论清障或未清障,滩地除活螺密度降低外,其杀螺率与近期效果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4%强螺杀粉剂的近远期杀螺效果好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适宜远离水源江滩和大面积滩地灭螺.

    作者:吴晓波;马玉才;薛在泉;高扬;吴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收集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资料进行分析.2003~2008年共报告急血100例,分布于5个县(市)23个乡(镇)40个行政村,2003年发生1起突发疫情,2008年无病例报告.6~9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大理州急血疫情稳定,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教育是控制急血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作者:戴文新;王尚位;刘榆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书评

    欣悉朱荫昌、吴观陵、管晓虹教授主编的<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一书已出版,并有幸获得赠本,拜读后感到眼前一亮,倍感兴奋.

    作者:陈红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影响血水草生物碱灭螺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 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 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 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作者:刘铭;黄琼瑶;彭飞;刘年猛;孙慧;吕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治糜灵栓体外抗阴道毛滴虫的作用

    目的 观察治糜灵栓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药物治糜灵及对照药物甲硝唑配制大豆蛋白胨液体药物培养基,接种临床分离的阴道毛滴虫,培养24 h,观察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升高,虫体裂解,密度下降.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5 mg/ml.结论 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耿志辉;李天舒;刘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云南省山丘平坝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杨坤;李宏军;杨文灿;施学文;起云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与灵芝孢子鉴别

    本文通过显微镜观察服用过灵芝类保健品患者的粪便涂片及正常华支睾吸虫虫卵涂片.灵芝孢子为长圆形、壁厚、无盖、无肩峰和小棘,内无毛蚴;而华支睾吸虫虫卵似芝麻粒,呈淡黄褐色,有卵盖及肩峰结构,卵壳内含有一成熟毛蚴.在常规涂片镜检中应仔细观察,正确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高绪锋;张松涛;张守勇;黄新明;郑勇;孙召金;杨承夺;王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目的 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X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X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 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 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吴子松;汪仕安;徐亮;刘洪斌;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差异,为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蚊虫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单个蚊虫NSE活性.结果 抗敌敌畏(Rd)和抗残杀威(Rp)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敏感(S)品系,抗氯氰菊酯(Rc)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与S品系相近.S、Rd、Rp、Rc 4种品系淡色库蚊3日龄雌雄成虫NSE活性均为雌性大于雄性.结论 测定NSE活性可判断蚊虫抗药性状况,不同性别蚊虫应分别制定判断标准.

    作者:李士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鄱阳湖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研究

    目的 探索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新策略,观察其防治效果.方法 在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进贤县三里乡爱国村、新和村和光辉村全面实施以机代牛、封洲禁牧、改水改厕和人居环境改造为主要内容的传染源控制措施,并辅以人畜化疗和健康教育,连续4年定期监测人群血吸虫和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钉螺感染率、水体危险性、虫卵对环境污染状况变化.结果 综合防治措施实施4年后,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原属一类疫区的爱国村由试点前2004年的11.35%下降至2008年的0.18%,下降幅度为98.41%;二类疫区的新和村和三类疫区的光辉村均下降至0.人群血吸虫感染度亦呈逐渐下降趋势.人群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由2005年的27.57%和61.98%下降至2008年的3.82%和7.47%.虫卵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轻.试点区草洲感染螺点数2004年为49个,2008年无感染螺点;感染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点数和水体危险性均大幅度下降.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在短期内控制血吸虫病传染源,取得净化草洲、有效防制人群再感染的效果,亦有利于改变疫区农民的生产结构和生产方式,并减轻其他肠道寄生虫病流行.

    作者:陈红根;曾小军;熊继杰;姜唯声;洪献林;胡神助;郭家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