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抗体比较

冯丽瑾;王榴红

关键词:TORCH感染, 正常妊娠, 不孕不育, ELISA
摘要:目的 比较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感染情况.方法 对380例正常孕妇和417例不孕不育妇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M抗体.结果 380例正常妊娠孕妇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6%、2.37%、0.52%、0,总阳性率为3.16%;417例不孕不育妇女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0%、5.28%、0.24%、1.92%,总阳性率为9.83%.结论 不孕不育妇女TOX-IgM、CMV-IgM、HSV-IgM明显高于正常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状.方法 采用现场随机问卷方式调查荆州市20~65岁家庭主妇,统计正确应答数,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结果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6.80%和98.40%,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盲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7.50%,低于小学至高中文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获取血防知识途径主要来自宣传年画.结论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达到现行目标要求,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作者:范青兰;何亮才;赵耀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洪泽湖地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 440 m2,打捞漂浮物412 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 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 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孙道宽;杨文洲;李倩;桑从杰;王启龙;李书梅;张翠萍;许金峰;袁守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影响血水草生物碱灭螺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 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 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 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作者:刘铭;黄琼瑶;彭飞;刘年猛;孙慧;吕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南水北调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 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 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 cm和2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 e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 cm和1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 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 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 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 对/0.16 m2时,难以增殖.结论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作者:梁幼生;汪伟;李洪军;陶永辉;许永良;神学慧;黄轶昕;戴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扬州市渔船民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抗体比较

    目的 比较正常妊娠和不孕不育妇女血清TORCH感染情况.方法 对380例正常孕妇和417例不孕不育妇女,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特异性TORCH系列IgM抗体.结果 380例正常妊娠孕妇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MV)、风疹病毒(RUV)、单纯疱疹病毒(HSV)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26%、2.37%、0.52%、0,总阳性率为3.16%;417例不孕不育妇女中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40%、5.28%、0.24%、1.92%,总阳性率为9.83%.结论 不孕不育妇女TOX-IgM、CMV-IgM、HSV-IgM明显高于正常孕妇,TORCH感染与不孕不育密切相关.

    作者:冯丽瑾;王榴红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云南省山丘平坝型流行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杨坤;李宏军;杨文灿;施学文;起云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 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汪天平;陈更新;操治国;何宗贵;张世清;韩世民;崔道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差异,为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蚊虫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单个蚊虫NSE活性.结果 抗敌敌畏(Rd)和抗残杀威(Rp)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敏感(S)品系,抗氯氰菊酯(Rc)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与S品系相近.S、Rd、Rp、Rc 4种品系淡色库蚊3日龄雌雄成虫NSE活性均为雌性大于雄性.结论 测定NSE活性可判断蚊虫抗药性状况,不同性别蚊虫应分别制定判断标准.

    作者:李士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收集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资料进行分析.2003~2008年共报告急血100例,分布于5个县(市)23个乡(镇)40个行政村,2003年发生1起突发疫情,2008年无病例报告.6~9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大理州急血疫情稳定,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教育是控制急血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作者:戴文新;王尚位;刘榆华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5~2008年眉山市东坡区血吸虫病监测

    2005~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从5.86%下降到0.19%,耕牛感染率从4.82%下降到0;钉螺面积在6 140~32 020 m2之间,钉螺密度在0.23~3.95只/0.1 m2之间,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万学祥;王志祥;刘青;蔡兴平;郭永祥;吴子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细菌、螺旋体病类的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类的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寄生虫病类的疟疾、血吸虫病共10种疾病,病人109 445例,死亡795例,病死率为0.73%.疟疾发病人数多,其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病死率为100%.鼠疫、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全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玉溪外均为重病区.发病群体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特别是炭疽、狂犬病、疟疾为明显.不同疾病发病年龄组不同,高发群体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民工,以疟疾发病群体广泛.结论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形势严峻.加强监测与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严防大疫发生是防控的主要策略.

    作者:栾玉泉;杨春光;张再兴;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急性肺型血吸虫病1例

    本文报道了儿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例,常规胸部X线片,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肺型血吸虫病.

    作者:蔡雨;李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目的 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X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X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 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 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吴子松;汪仕安;徐亮;刘洪斌;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血吸虫病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例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与灵芝孢子鉴别

    本文通过显微镜观察服用过灵芝类保健品患者的粪便涂片及正常华支睾吸虫虫卵涂片.灵芝孢子为长圆形、壁厚、无盖、无肩峰和小棘,内无毛蚴;而华支睾吸虫虫卵似芝麻粒,呈淡黄褐色,有卵盖及肩峰结构,卵壳内含有一成熟毛蚴.在常规涂片镜检中应仔细观察,正确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高绪锋;张松涛;张守勇;黄新明;郑勇;孙召金;杨承夺;王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大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 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作者:陈栋良;李岳生;粟占三;李静;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植物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观察

    目的 研究洲滩草本植物的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Roberts比较法检测植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排斥或吸引作用.结果 10%茅草根、野胡萝卜草茎、猫眼草叶和根、地菜叶、苔草茎等洲滩草本植物的浸出液能够非常显著地排斥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而小蓟、问荆浸出液作用则相反.结论 植物的他感作用能够影响毛蚴的趋向性.

    作者:张爱华;边藏丽;邓德明;杨建明;彭小春;刘洋;何昌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发展史,以及吡喹酮、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一些中草药在治疗和控制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朝晖;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