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平;陈更新;操治国;何宗贵;张世清;韩世民;崔道永
目的 观察4%强螺杀粉剂在现场大面积江滩地区的杀螺效果.方法 在扬州市邗江区沿江有螺滩地用50 g/m24%强螺杀粉剂和2 g/m2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分别在清障与不清障环境下进行喷粉和喷洒法灭螺,并于施药后3、7、15 d和12个月,分别观察滩地钉螺死亡情况和活螺密度.结果 在清障环境下,灭螺后3、7 d和15 d的近期杀螺效果,除3 d喷洒法杀螺率高于喷粉法外(X23d=4.682 2,P<0.05),7 d和15 d杀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7d=0.042 6,X215d d=0.624 7,P均>0.05);在未清障环境下,3、7 d和15 d喷粉法杀螺率显著高于喷洒法(X23d=4.845 6,X27d=3.878 6,X215d=4.601 0,P均<0.05).但两药12个月后无论清障或未清障,滩地除活螺密度降低外,其杀螺率与近期效果相比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4%强螺杀粉剂的近远期杀螺效果好于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适宜远离水源江滩和大面积滩地灭螺.
作者:吴晓波;马玉才;薛在泉;高扬;吴锋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筛选和鉴定可与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产生交叉反应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或其排泄分泌(ES)抗原组分,为筛选血吸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然后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其中能够与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条带,后取下对应的阳性条带进行质谱检测,对该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成功采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进行了分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S蛋白中出现了一阳性条带,分子量约为53 kDa;质谱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为未知蛋白.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ES成分中的53 kDa蛋白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交叉抗原.
作者:王英;张锡林;何谐;牛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报道了儿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例,常规胸部X线片,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肺型血吸虫病.
作者:蔡雨;李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在云南省山丘平坝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在云南省洱源县选择血吸虫病流行较严重的3个行政村,其中2个村作为实验村,在常规防治措施基础上实施有螺地带禁止放牧、定点放牧、家畜圈养、改厕和建沼气池等传染源控制措施;另1个作为对照村实施常规防治措施.通过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7年实验村居民和牛感染率均较2005年显著降低,而对照村居民感染率仍>1%;实验村感染性钉螺分布点、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3个指标均显著降低,而对照组则显著升高.结论 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山区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杨坤;李宏军;杨文灿;施学文;起云亮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调查2008年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建造和使用情况,评价其对粪便处理的卫生学和环境学效果,为指导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0%的10个县(市、区)的20个改厕村,随机抽取300座已经改造的无害化卫生厕所,现场勘察三格式化粪池的建造是否符合要求.采集无害化卫生厕所进口粪稀、出口粪液样品,实验室检测粪大肠菌群(FC)、寄生虫卵、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氨氮(AN)等指标.计算进、出口FC的平均合格率,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结果 在调查的3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中,构筑物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600份样品中均未检出寄生虫卵.进、出口FC平均合格率分别为16.00%和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783,P<0.01),出口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00%、47.67%和8.67%.结论 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完成情况较好.无害化卫生厕所对粪便中FC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COD、BOD5和AN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需做进一步处理.
作者:李健;金小林;徐祥珍;沈明学;吉兆华;江文才;高琪;陈晓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水网地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以村为单位轮流普查、重点环境抽查、联防互查、设监测点打捞漂浮物、监测点诱螺和对来自流行省(市)的船只自制细网兜捞刮等方法查螺.结果 在5个县(市、区)8个乡(镇)38个村查到292个有螺条块、6 701框钉螺,面积53.5 hm2.钉螺高密度104只/0.1 m2,捕捉并解剖钉螺66 073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602个监测点打涝漂浮物431 t,设诱螺草垫37 384块,调查外来船只17 998只,均未查到钉螺.结论 嘉兴市存在残存钉螺,但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今后螺情监测的重点是20年内曾有钉螺的周围环境及灌溉水系的下游环境.
作者:王金荣;俞文美;顾伟玲;吴益康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细菌、螺旋体病类的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类的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寄生虫病类的疟疾、血吸虫病共10种疾病,病人109 445例,死亡795例,病死率为0.73%.疟疾发病人数多,其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病死率为100%.鼠疫、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全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玉溪外均为重病区.发病群体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特别是炭疽、狂犬病、疟疾为明显.不同疾病发病年龄组不同,高发群体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民工,以疟疾发病群体广泛.结论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形势严峻.加强监测与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严防大疫发生是防控的主要策略.
作者:栾玉泉;杨春光;张再兴;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主要综述了国内外血吸虫病治疗药物的发展史,以及吡喹酮、青蒿琥酯、蒿甲醚和一些中草药在治疗和控制血吸虫病中的作用.
作者:李朝晖;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005~2008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秦家镇一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从5.86%下降到0.19%,耕牛感染率从4.82%下降到0;钉螺面积在6 140~32 020 m2之间,钉螺密度在0.23~3.95只/0.1 m2之间,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万学祥;王志祥;刘青;蔡兴平;郭永祥;吴子松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湖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初期实施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项目村)为试点,开展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调查项目实施后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项目实施1~2年后,8个项目村改厕和建沼气池覆盖率、安全用水覆盖率和耕牛淘汰率分别为37.1%、65.9%和18.4%;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66%,阳性螺密度下降了76.75%,钉螺感染率下降了58.97%.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朱红;蔡顺祥;黄希宝;涂祖武;曹慕民;代凌风;高华;陈艳艳;利国;肖瑛;周晓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 440 m2,打捞漂浮物412 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 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 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孙道宽;杨文洲;李倩;桑从杰;王启龙;李书梅;张翠萍;许金峰;袁守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 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汪天平;陈更新;操治国;何宗贵;张世清;韩世民;崔道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X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X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 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 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吴子松;汪仕安;徐亮;刘洪斌;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观察治糜灵栓体外杀灭阴道毛滴虫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实验药物治糜灵及对照药物甲硝唑配制大豆蛋白胨液体药物培养基,接种临床分离的阴道毛滴虫,培养24 h,观察药物的抗滴虫作用.结果 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加,滴虫死亡率升高,虫体裂解,密度下降.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的低有效浓度为15 mg/ml.结论 治糜灵对阴道毛滴虫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作者:耿志辉;李天舒;刘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洲滩草本植物的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Roberts比较法检测植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排斥或吸引作用.结果 10%茅草根、野胡萝卜草茎、猫眼草叶和根、地菜叶、苔草茎等洲滩草本植物的浸出液能够非常显著地排斥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而小蓟、问荆浸出液作用则相反.结论 植物的他感作用能够影响毛蚴的趋向性.
作者:张爱华;边藏丽;邓德明;杨建明;彭小春;刘洋;何昌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大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 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作者:陈栋良;李岳生;粟占三;李静;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传播与水密切相关,而渔船民是接触水体为频繁的特殊群体之一.长江流域的渔船民等水上流动人员因生产、生活的需要,经常接触疫水而反复感染,许多研究已表明这类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显著高于一般居民.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本文通过显微镜观察服用过灵芝类保健品患者的粪便涂片及正常华支睾吸虫虫卵涂片.灵芝孢子为长圆形、壁厚、无盖、无肩峰和小棘,内无毛蚴;而华支睾吸虫虫卵似芝麻粒,呈淡黄褐色,有卵盖及肩峰结构,卵壳内含有一成熟毛蚴.在常规涂片镜检中应仔细观察,正确鉴别,以防误诊.
作者:高绪锋;张松涛;张守勇;黄新明;郑勇;孙召金;杨承夺;王媛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