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日本血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交叉抗原的筛选和鉴定

王英;张锡林;何谐;牛慧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 斯氏狸殖吸虫, 交叉抗原, 筛选, 鉴定
摘要:目的 筛选和鉴定可与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产生交叉反应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或其排泄分泌(ES)抗原组分,为筛选血吸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然后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其中能够与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条带,后取下对应的阳性条带进行质谱检测,对该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成功采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进行了分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S蛋白中出现了一阳性条带,分子量约为53 kDa;质谱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为未知蛋白.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ES成分中的53 kDa蛋白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交叉抗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2006~2008年南京市栖霞区七里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结果显示,监测区血吸虫病疫情逐年下降.

    作者:侯宁;刘宁;王飚;张科;章求平;龚云华;丁有杰;洪青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分析

    目的 分析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1999~2008年云南省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相关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08年,云南省发生的重要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细菌、螺旋体病类的鼠疫、布鲁氏菌病、炭疽、钩端螺旋体病,病毒类的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以及寄生虫病类的疟疾、血吸虫病共10种疾病,病人109 445例,死亡795例,病死率为0.73%.疟疾发病人数多,其次为流行性乙型脑炎和钩端螺旋体病,狂犬病病死率为100%.鼠疫、血吸虫病流行得到有效控制;狂犬病、登革热、钩端螺旋体病和布鲁氏菌病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全省16个州(市)中,除迪庆、怒江、曲靖、玉溪外均为重病区.发病群体男性显著高于女性,特别是炭疽、狂犬病、疟疾为明显.不同疾病发病年龄组不同,高发群体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和民工,以疟疾发病群体广泛.结论 云南省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形势严峻.加强监测与预警、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和严防大疫发生是防控的主要策略.

    作者:栾玉泉;杨春光;张再兴;董兴齐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植物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观察

    目的 研究洲滩草本植物的他感作用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Roberts比较法检测植物对日本血吸虫毛蚴趋向性的排斥或吸引作用.结果 10%茅草根、野胡萝卜草茎、猫眼草叶和根、地菜叶、苔草茎等洲滩草本植物的浸出液能够非常显著地排斥日本血吸虫毛蚴的趋向运动,而小蓟、问荆浸出液作用则相反.结论 植物的他感作用能够影响毛蚴的趋向性.

    作者:张爱华;边藏丽;邓德明;杨建明;彭小春;刘洋;何昌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健康教育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以及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目标人群分类研究、效果评价指标研究、材料设计制作研究、不同目标人群干预模式和干预终目标研究.

    作者:殷晖;胡广汉;陈海婴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效果

    目的 观察四川省普格县血吸虫病综合治理4年的效果,为高山峡谷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收集综合治理试点2005~2008年的血吸虫病干预措施和疫情等资料,对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经过4年的综合防治,各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均降低并维持在1%以下,2008年试点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较2005年下降93.91%(X2=162.27,P<0.01);家畜感染率迅速下降至1%以下,2008年家畜平均感染率较2006年下降94.69%(X2=97.95,P<0.01);有螺面积下降近1/3,活螺密度由2005年的0.42只/0.1 m2下降到2008年的0.09只/0.1 m2;2007年后未再发现阳性钉螺.结论 高山峡谷型流行区实施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防治措施能迅速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依火伍力;周艺彪;刘刚明;吴子松;汪仕安;徐亮;刘洪斌;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活性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品系及不同性别淡色库蚊非特异性酯酶(NSE)活性的差异,为应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蚊虫抗药性提供依据.方法 以β-乙酸萘酯为底物,坚固蓝B盐为显色剂,测定单个蚊虫NSE活性.结果 抗敌敌畏(Rd)和抗残杀威(Rp)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明显高于敏感(S)品系,抗氯氰菊酯(Rc)品系淡色库蚊NSE活性水平与S品系相近.S、Rd、Rp、Rc 4种品系淡色库蚊3日龄雌雄成虫NSE活性均为雌性大于雄性.结论 测定NSE活性可判断蚊虫抗药性状况,不同性别蚊虫应分别制定判断标准.

    作者:李士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泥敷与堆敷灭螺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及其灭螺效果

    目的 观察泥敷、堆敷灭螺中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含量和分布、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灭螺效果的关系.方法 土壤样品分别采自四川省普格县的4个地区,经超声萃取、离心、浓缩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其含量;灭螺试验分别计算3 d和7 d钉螺死亡率.结果 各组土壤中的氯硝柳胺含量分布很不均匀,采用堆敷火螺的特兹乡甲木村先锋组、长寿村新建组表层土与深层土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泥敷灭螺的荞窝镇安木足村五组与特兹乡长寿村米石组因间隔时间不同,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堆敷灭螺法在灭螺13个月后,土壤中仍残留一些氯硝柳胺,并且还有一定的灭螺效果,钉螺死亡率高达21.26%;钉螺3、7 d死亡率与土壤中氯硝柳胺含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354、0.306(P均<0.05).结论 堆敷灭螺法因结合了环境改造,灭螺效果优于泥敷法;2种灭螺方法的氯硝柳胺在土壤中的分布不均匀,其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灭螺效果与氯硝柳胺含量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作者:何明祯;周艺彪;周颖;王海银;依火伍力;刘刚明;姜庆五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儿童急性肺型血吸虫病1例

    本文报道了儿童急性血吸虫病患者1例,常规胸部X线片,表现为非常典型的肺型血吸虫病.

    作者:蔡雨;李浩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南水北调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

    目的 观察南水北调工程输水模式中相关因素在钉螺扩散中的作用,以评估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钉螺北移扩散的影响.方法 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吸附于载体并漂浮于水面上,用水泵现场抽提,统计过泵钉螺数.将一定数量标记钉螺投放于不同深度水塘(沟)水下,经一定时间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面漂浮的稻草把上查找钉螺,观察钉螺迁移扩散情况.钉螺幼螺雌雄配对后,采用螺笼法在现场按不同密度进行放养,观察1个生殖年后笼内钉螺密度.结果 附着于漂浮物上的钉螺在距进水管口100、50 cm和2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80 em的水泵通过率分别为2.45%、3.93%和43.46%;钉螺在距进水管口20 cm和10 cm处,随水被吸通过进水管径为20 cm水泵的通过率分别为72.07%和91.00%.在5个现场水塘或沟,共投放36 600只标记活钉螺,在投螺15~120 d后,沿水塘(沟)水线及在水上漂浮的稻草把上均未检获标记钉螺.当幼螺密度≤2 对/0.16 m2时,难以增殖.结论 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设中,只要采取必要控螺措施完全有可能降低或消除钉螺向北扩散的危险.

    作者:梁幼生;汪伟;李洪军;陶永辉;许永良;神学慧;黄轶昕;戴建荣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湖北省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初期效果

    目的 评价湖北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初期实施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4个疫情较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选择8个疫情较严重的流行村(项目村)为试点,开展改水改厕、建沼气池、安全用水、耕牛淘汰等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调查项目实施后的血吸虫病疫情控制效果.结果 项目实施1~2年后,8个项目村改厕和建沼气池覆盖率、安全用水覆盖率和耕牛淘汰率分别为37.1%、65.9%和18.4%;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1.99%,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70.66%,阳性螺密度下降了76.75%,钉螺感染率下降了58.97%.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有效控制血吸虫病流行.

    作者:朱红;蔡顺祥;黄希宝;涂祖武;曹慕民;代凌风;高华;陈艳艳;利国;肖瑛;周晓蓉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地区的防治效果.方法 2006~2008年,分年度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秋浦河流域,长江、九华河流域,以及升金湖流域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以上流域的40个流行村中随机抽取13个流行村,观察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后病情和螺情变化,评价综合防治策略效果.结果 2008年秋浦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5年分别下降了68.60%、96.00%和96.00%;长江、九华河流域人群平均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6年分别下降了51.55%、71.15%和68.97%;升金湖流域人群血吸虫平均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较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下降了49.58%、73.58%和51.78%.综合防治策略实施后,以上流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明显减少.结论 在湖沼型地区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疫情.

    作者:汪天平;陈更新;操治国;何宗贵;张世清;韩世民;崔道永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慢性血吸虫病误诊为慢性结肠炎1例

    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慢性结肠炎的慢性血吸虫病病例.

    作者:郭向东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况调查

    目的 了解湖沼地区家庭主妇血防健康教育现状.方法 采用现场随机问卷方式调查荆州市20~65岁家庭主妇,统计正确应答数,计算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结果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96.80%和98.40%,不同年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文盲血防知识知晓率为87.50%,低于小学至高中文化程度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主妇获取血防知识途径主要来自宣传年画.结论 家庭主妇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均达到现行目标要求,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受教育程度有关.

    作者:范青兰;何亮才;赵耀升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国务院血防联系点四川省普格县特兹乡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为探索高山峡谷型地区血吸虫病防治模式,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2005年4月普格县特兹乡被确定为国务院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系点,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乡干部群众4年来的共同努力,取得了预期效果,现将防治成果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日本血吸虫与斯氏狸殖吸虫交叉抗原的筛选和鉴定

    目的 筛选和鉴定可与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产生交叉反应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或其排泄分泌(ES)抗原组分,为筛选血吸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奠定基础.方法 首先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然后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其中能够与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条带,后取下对应的阳性条带进行质谱检测,对该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 成功采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进行了分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S蛋白中出现了一阳性条带,分子量约为53 kDa;质谱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为未知蛋白.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ES成分中的53 kDa蛋白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交叉抗原.

    作者:王英;张锡林;何谐;牛慧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无害化处理效果评价

    目的 调查2008年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建造和使用情况,评价其对粪便处理的卫生学和环境学效果,为指导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江苏省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80%的10个县(市、区)的20个改厕村,随机抽取300座已经改造的无害化卫生厕所,现场勘察三格式化粪池的建造是否符合要求.采集无害化卫生厕所进口粪稀、出口粪液样品,实验室检测粪大肠菌群(FC)、寄生虫卵、化学需氧量(C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氨氮(AN)等指标.计算进、出口FC的平均合格率,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结果 在调查的300座无害化卫生厕所中,构筑物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600份样品中均未检出寄生虫卵.进、出口FC平均合格率分别为16.00%和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783,P<0.01),出口COD、BOD5和A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3.00%、47.67%和8.67%.结论 2008年江苏省农村改厕工作完成情况较好.无害化卫生厕所对粪便中FC有很好的杀灭作用,但对COD、BOD5和AN的去除效果不够理想,需做进一步处理.

    作者:李健;金小林;徐祥珍;沈明学;吉兆华;江文才;高琪;陈晓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洪泽湖地区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洪泽湖地区钉螺孳生情况以及当地居民、渔船民血吸虫感染情况、疫区生活史和对血吸虫病的知晓情况.方法 选择洪泽湖东侧的西河底滩和南侧的马庄引水渠开展钉螺调查;选择3个渔船民集散点及邻近洪泽湖的3个村进行病情调查,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对调查者进行血清学检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进行粪便检查.结果 2007~2008年,共调查面积13 440 m2,打捞漂浮物412 kg,投放稻草帘80块,调查船只86只,均未发现钉螺.DDIA检查2 495人,阳性31人,阳性率为1.24%.女性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阳性者全部为渔船民和农民,年龄多为30~60岁.粪检29人,未发现阳性病人.2.81%的受检者到过血吸虫病疫区,0.36%患过血吸虫病,其中7.73%的渔船民到过血吸虫病疫区,1.29%的渔船民患过血吸虫病.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17.43%.结论 洪泽湖地区未发现钉螺和血吸虫感染者,渔船民和农民是监测的主要对象.应做好长期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加强健康教育.

    作者:孙道宽;杨文洲;李倩;桑从杰;王启龙;李书梅;张翠萍;许金峰;袁守国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书评

    欣悉朱荫昌、吴观陵、管晓虹教授主编的<血吸虫感染免疫学>一书已出版,并有幸获得赠本,拜读后感到眼前一亮,倍感兴奋.

    作者:陈红根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影响血水草生物碱灭螺效果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影响血水草生物碱(ECA)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实验室配置不同浓度的ECA溶液,20、25、30℃浸泡钉螺,观察浸泡24、48、72、96 h钉螺死亡率;同时在现场观察不同浓度ECA在不同时间的浸泡灭螺效果.结果 实验室浸泡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不同浓度、时间和温度下钉螺死亡率有明显差异(P<0.01);在温度为30℃、浓度为1.25 mg/L,或温度为25℃、浓度为2.5、5、1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达100%.现场灭螺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6~28℃,浓度为10 mg/L和20 mg/L时,浸泡72 h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和9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浓度、作用时间及温度均为ECA灭螺效果的影响因素.结论 影响ECA灭螺效果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和作用时间;随着浓度增加和浸泡时间的延长,灭螺效果增强.

    作者:刘铭;黄琼瑶;彭飞;刘年猛;孙慧;吕媛 刊期: 2009年第04期

  • 晚期血吸虫病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研究晚期血吸虫病(晚血)合并HBV感染对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对94例晚血患者的肝脏活检组织进行HBsAg免疫组化检测,根据HBsAg是否阳性对病例进行分组.采用Masson三色、苦味酸大狼猩红特殊染色法,对患者慢性肝炎炎症活动和肝纤维化程度进行分级和分期.结果 94例晚血患者中,合并HBV感染者40例(42.55%),43例患者(45.74%)肝组织中查出血吸虫卵.患者合并HBV感染后,慢性肝炎炎症活动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均较单纯晚血患者严重(P均<0.01);肝组织虫卵阳性与阴性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晚血合并HBV感染患者肝脏炎症活动程度和肝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加重.

    作者:陈栋良;李岳生;粟占三;李静;李广平 刊期: 2009年第04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