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效果

肖瑛;戴裕海;朱惠国;刘冰;朱红;周晓蓉

关键词:晚期血吸虫病, 救治效果, 湖北省
摘要:目的 掌握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基本救治情况,并分析救治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7年湖北省晚血救治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全省共救治晚血病人20 899人,腹水型、巨脾型、结肠增厚型、侏儒型分别占71.29%、26.56%、1.80%、0.35%.男女性别比为2.23:1.平均复治率77.62%,实际救治率96.01%.临床治愈率16.73%,好转率80.07%,治后死亡率3.20%. 结论 经过4年的免费救治,晚血病人总数和新发晚血病人趋于稳定并缓慢下降,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达到了症状改善、病情好转的基本救治目标.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005~2007年都昌县花桥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2005~2007年对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都昌县花桥村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基本情况花桥村属湖沼型疫区.全村人口1572人,耕地面积64.40 hm2,其中水田36.27 hm2.居民主要从事水稻、棉花种植和外出打工,辅以草洲放牧、水上运输和捕鱼、虾等.

    作者:黄昌保;张宝龙;付华民;邹小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土壤残留药物对钉螺和鱼类的毒性

    目的 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后土壤残留药物的持续灭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方法 选择3个试验点开展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0、4、6、8、10 g/m2剂量,灭螺后7、15、30、90、180 d将试验药泥取回实验室,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放入活螺和活鱼;现场将水引入试验沟渠,各组筑坝隔离,投放活螺和活鱼.观察室内和现场试验钉螺和鱼的死亡情况.结果 残留药物灭螺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64%和60.00%,30 d时室内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16.07%,钉螺死亡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X2=207.578,P<0.05).残留药物鱼毒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鱼死亡率分别为5.83%和14.17%,表明钉螺死亡率高于鱼类. 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1月内环境残留药物仍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泥敷灭螺15 d后环境残留药物对鱼类的毒性已明显减小.

    作者:吴子松;张晓胜;徐亮;张惠;邓启华;赵剑波;毛勇;杨羽;钟波;王天贵;许发森;邱东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苏州市农村不同人群血清弓形虫抗体检测

    资料表明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4%~9%[1].为了解苏州市弓形虫感染状况,我们对苏州市农村不同人群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

    作者:徐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沼垸内型流行区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调查

    目的 掌握湖沼垸内型重度流行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外出地区和外出期限等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建立血防健康档案等措施.结果 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33.39%,血检阳性率为20.94%,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3.30%和18.99%,男性高于女性.在本市企业务工者和在广东、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4.31%和17.79%;40~岁年龄组感染率高为24.92%,小学以下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感染率分别为23.78%和19.11%. 结论 由于漏查漏治,湖沼垸内型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严重.疫区政府和血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类人群的管理和查治力度,杜绝和控制其传染源向非疫区扩散和传播.

    作者:张玉其;徐乾成;王正才;熊元强;田建平;张娟;张瑞;杨伏玲;孙维山;章伟;杨晖;杨荣;胡合举;王文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搅拌荡洗机用于血吸虫病粪检查病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搅拌荡洗机在血吸虫病人群粪检查病中的应用效果和效益.方法 采用搅拌荡洗机集卵法(机械集卵法)和常规集卵法开展人群查病,对用工人数、用时、用水量、检出率、交叉污染、平均费用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应用搅拌荡洗机开展人群粪检查病较常规集卵法节省用工50%,每份标本平均耗费时间较常规集卵法少8.2 min,节约用水1.33 kg;虫卵检出率提高33.3%(X2=4.900 0,P<0.05),无交叉污染发生;每份标本平均节省费用1.3元. 结论 搅拌荡洗机在人群粪检查病中综合效益明显,有应用推广价值.

    作者:陈伦超;黄文荣;王绍平;张徐周;何坚;裴光旭;程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4~200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 了解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探讨今后的防治监测策略.方法 根据广西区19个流行县(市)2004~2007年血防监测工作年报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4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粪便检查确诊,对26 345名当地居民查病,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在393名外来人员中发现9例血吸虫病人;粪检当地耕牛14 326头,解剖野鼠8 566只,均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累计在289个乡(镇)开展螺情监测,查螺面积12 095.1 hm2,共发现2个残存螺点,面积4.6 hm2.结论 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在监测中发现输入性病人和较大面积的残存螺点,提示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作者:张鸿满;黎学铭;谭裕光;阮廷清;林睿;江河;黄福明;欧阳颐;张陆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

    目的 克隆日本血吸虫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Sj TGR)基因,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制备日本血吸虫成虫mRNA,反转录合成c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Sj TGR基因片段.通过TA克隆技术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中进行DNA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采用PCR技术成功地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中扩增出TGR基因片段,TA克隆后DNA序列分析显示该基因长度为1791 bp,编码596个氨基酸残基,理论分子质量65 kDa,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与曼氏血吸虫TGR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2%,含有吡啶核苷酸二硫化物氧化活性中心CVNVGC序列,在氨基端含有谷氧还蛋白特征性的活性位点CPFC基序. 结论 Sj TGR基因克隆获得成功,为发展抗日本血吸虫新药及疫苗候选分子奠定了基础.

    作者:谢曙英;殷旭仁;华万全;曾小军;陈红根;梁幼生;高琪;余传信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沉螺池阻截山丘地区沟渠钉螺扩散的效果

    湖北省荆门市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许多大型河流两岸有钉螺分布,群众为了农业灌溉,在有螺河边提灌引水,导致钉螺向沟、农田、村庄周围蔓延.为控制钉螺扩散,近年来,本市投资修建沉螺池.为了解沉螺池阻螺效果和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一处沉螺池进行了观察.

    作者:丁兆军;李正松;王道芬;张官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洱源县前甸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握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和流行动态,为制定全县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有关要求,2007年完成了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前甸村的监测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武良;杨文灿;李艳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估算慢性丝虫病患病人数.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所调查乡(镇),在抽取的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调查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 75个流行县共调查249个流行乡(镇),708个流行村,703489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74例.患者以象皮肿为主,占92.88%;年龄以>60岁居多,占89.91%;病程以≥20年者为主,占93.62%.全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0.10%.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推算数为24 103人. 结论 江西省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众多,关怀照料工作任务繁重.

    作者:龚艳凤;李志宏;金锦扬;张昆照;郑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童虫cDNA文库的免疫筛选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筛选新的可能具有诊断意义的血吸虫蛋白分子,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以血吸虫病人血清筛选日本血吸虫15 d肝期童虫cDNA文库,对阳性克隆插入片段的核苷酸进行序列分析,将结果通过Intemet送人NCBI GenBank进行同源性比较并利用蛋白质分析软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结果经3轮筛选,共获15个阳性克隆,对其进行测序,获得11个基因,其中5个为编码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的基因,1个为编码日本血吸虫肌球蛋白的基因,其他5个分别为编码SjCHGC05315、SjCHGC01371、SjCHGC04782、SjCHGC05166、SjCHGC09769的基因.结论 从日本血吸虫肝期童虫cDNA文库中筛选到一批日本血吸虫基因,为血吸虫病新的诊断候选分子的研究提供了材料.

    作者:张云霞;王晓楠;张薇娜;沈际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南省实施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效果

    目的 观察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项目实施4年的效果,为下阶段制定疫情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按居民粪检阳性率将流行区以村为单位分类,对居民、家畜进行吡喹酮化疗;对垸内、山丘地区有螺环境、垸外有感染螺分布环境采用氯硝柳胺灭螺,汛期用氯硝柳胺缓释剂对垸外易感环境灭蚴;结合水利、生产开发等进行环境改造灭螺;开展健康教育和管水管粪等措施. 结果 2007年居民感染率下降49.88%,推算病人数减少39.62%;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病例大幅度减少;晚期血吸虫病人总数和新发病例有所增加;家畜感染率下降66.36%;垸内钉螺面积减少33.31%,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及垸外易感地带面积有所增加,感染性钉螺密度仍较高;一类和二类流行村全部下降为三、四类流行村;31个未控制流行的县(市、区、农场)中有7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24个达到疫情控制标准.结论 项目实施以来,居民感染率下降,急血发病人数减少,但垸外洲滩钉螺面积大,且有增加趋势,感染螺密度仍较高,感染威胁依然存在.

    作者:蔡凯平;赵正元;李岳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CD4+CD25+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下调的机制.方法 6~8周龄雌性队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口服血吸虫虫卵10 000个以及尾静脉注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0μg,每周免疫1次,共4次;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免疫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IL-4、IL-10与IFN-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静脉血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为14.7%,对照组为7.4%;实验组IL-10为29.2 pg/ml,对照组为11.0 pg/ml.与CD4+CD25-T细胞相比,CD4+CD25+T细胞主要合成IL-10及少量IFN-γ.CD4+CD25+T细胞显著抑制CD4+T细胞增殖. 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可能通过诱导CD4+CD25+T细胞和IL-10下调机体免疫应答.

    作者:杨江华;贺蕾;侯为顺;苏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试点健康教育效果

    血防健康教育对于疫区居民普及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减少血吸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于2003-2007年在公安县血防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夹竹园各闸口两个乡镇开展了健教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越耀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初步开发

    目的 开发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方法 使用C++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对血吸虫病疫情报表实现ASP,NET形式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可完成各种疫情数据录入、汇总、贮存、查询,并可输出各级疫情报表、个案卡、花名册及统计图表,实现规范打印等功能. 结论 实现网络直报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可节约人力资源.

    作者:彭孝武;朱惠国;王加松;李飞飞;胡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浓度氯硝柳胺悬浮剂喷雾灭螺效果

    目的 了解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实验室配成40.0、20.0、10.0、5.0、3.3、2.5 g/L和2.0 g/L高浓度SCN药液,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杀螺实验;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灭螺实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清水进行对照试验,观察3、7、15 d杀螺效果.结果 在不同用水量条件下,实验室2 g/m2SCN喷雾灭螺(有效成分含量0.5 g/m2)3、7、15 d钉螺死亡率为86%~100%;4 g/m2(有效成分含量为1.0 g/m2),钉螺死亡率为94%~100%;8 g/m2(有效成分含量2.0 g/m2),钉螺死亡率为98%~100%.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喷雾灭螺,3、7 d和15 d钉螺死亡率为86.08%~98.30%;随着用水量的减少,SCN杀螺效果下降不明显,而WPN杀螺效果下降较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和现场SCN喷雾灭螺时钉螺死亡率均高于对应的WPN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实验室SCN有效成分含量0.5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杀螺效果相仿;SC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2.0 g/m2杀螺效果相仿. 结论 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灭螺,既减少用水量又可达到较好的杀螺效果,大大节省灭螺费用,适用于水源缺乏或远离水源地区的灭螺需要.

    作者:李叶芳;王琳;神学慧;王和生;陈熙;刘琳;陈祥平;季伟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相关基因及其功能的研究

    血吸虫具有不同于其他吸虫的特殊生殖发育特点及致病机制,从血吸虫的生殖发育人手,加强对血吸虫抗合抱、抗生殖、抗卵胚及其他抗病免疫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血吸虫的生殖调控机制、寻找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或药物靶标、开拓防治血吸虫病的新思路.而对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作者:夏艳勋;李国清;林矫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人血防知识调查

    目的 了解湖沼型疫区血吸虫病住院病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以及对血防健康教育的需求状况.方法 调查以随机问卷式与查阅病历相结合.结果 患者血防知识知晓率和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达89.0%、86.2%,其中农民与职员之问血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63,P<0.01);男、女患者之间血防行为正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3,P<0.05);健康教育形式以听广播、看电视、血防查病咨询、医生传授受欢迎. 结论 血吸虫病患者血防知识知晓率较高,正确行为形成率略低于知识知晓率.

    作者:胡年莉;赵耀升;付正银;何亮才;彭孝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传播控制地区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应城市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其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与疫情监测网络不健全、应急反应不及时、工作效能低下,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2005年按湖北省血防机构改革要求实施血防机构改革后,问题尤为突出,给血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作者:丁明;黄友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种株间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的同源性及其PCR法检测单个尾蚴的敏感性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 血吸虫不同种株问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I、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作者:李洪军;梁幼生;戴建荣;陶永辉;汪伟;曲国立;魏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