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沉螺池阻截山丘地区沟渠钉螺扩散的效果

丁兆军;李正松;王道芬;张官保

关键词:沉螺池, 山丘地区, 沟渠, 钉螺扩散, 血吸虫病, 经济效益, 钉螺分布, 山丘型, 流行区, 荆门市, 湖北省, 引水, 选择, 效果, 投资, 提灌, 群众, 农业, 农田, 控制
摘要:湖北省荆门市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许多大型河流两岸有钉螺分布,群众为了农业灌溉,在有螺河边提灌引水,导致钉螺向沟、农田、村庄周围蔓延.为控制钉螺扩散,近年来,本市投资修建沉螺池.为了解沉螺池阻螺效果和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一处沉螺池进行了观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007年永胜县新民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3月在云南省建立了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开展为期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本文就监测点之一永胜县星光华乡新民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史记梅;杨从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资料整理工作进展顺利,在各流行省认真核对全年疫情及防治工作资料的基础上,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负责审核全国资料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现将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析结果通报如下.

    作者:郝阳;吴晓华;郑浩;王立英;郭家钢;夏刚;陈朝;周晓农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浙江省达标后首例病原学阳性历史慢性血吸虫病

    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迄今已有15年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及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1].但在2007年7月发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首例本地病原学阳性历史遗留慢性血吸虫病人.

    作者:俞丽玲;朱明东;林丽君;严晓岚;张剑锋;李理;闻礼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楚雄州血吸虫病防治现状调查

    楚雄州属血吸虫病高原山丘型轻、中度流行区.州内血吸虫病主要分布在楚雄市、禄丰县的10个乡(镇)28个行政村305个自然村,历年累计共查出病人8 021人,晚期血吸虫病人87人,病牛748头,钉螺面积1 000 hm2,两县分别于1986、1993年达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陈耀宗;鲍建忠;华明贵;王建祥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5~2007年汉寿县凤阳冲村血吸虫病监测

    湖南省汉寿县凤阳冲村于2005年4月被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为了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于2005~2007年对凤阳冲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未龙;欧阳善文;王一林;李艳;王恬;李晓阳;贾铁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初步开发

    目的 开发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报表网络直报系统.方法 使用C++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对血吸虫病疫情报表实现ASP,NET形式的网络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可完成各种疫情数据录入、汇总、贮存、查询,并可输出各级疫情报表、个案卡、花名册及统计图表,实现规范打印等功能. 结论 实现网络直报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可节约人力资源.

    作者:彭孝武;朱惠国;王加松;李飞飞;胡合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目的 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资料,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7年的监测结果. 结果 2007年全国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为0.92%,比2006年下降了42.31%;80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均<5%;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0~60岁组;黄牛和水牛仍是主要感染家畜,总的家畜感染率比2006年下降明显;活螺平均密度为0.430 0只/0.1 m2,感染螺框出现率为0.06%,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7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6%,都比2006年有所下降. 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牛感染率和钉螺疫情已连续3年下降.

    作者:党辉;朱蓉;郭家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传播控制地区血吸虫病防治体系建设

    自2002年以来,应城市血吸虫病疫情有所回升,其主要原因是血吸虫病预防控制与疫情监测网络不健全、应急反应不及时、工作效能低下,各项防治措施难以落到实处.特别是2005年按湖北省血防机构改革要求实施血防机构改革后,问题尤为突出,给血防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作者:丁明;黄友阶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人救治效果

    目的 掌握2004~2007年湖北省晚期血吸虫病(晚血)患者基本救治情况,并分析救治效果.方法 收集2004~2007年湖北省晚血救治统计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07年全省共救治晚血病人20 899人,腹水型、巨脾型、结肠增厚型、侏儒型分别占71.29%、26.56%、1.80%、0.35%.男女性别比为2.23:1.平均复治率77.62%,实际救治率96.01%.临床治愈率16.73%,好转率80.07%,治后死亡率3.20%. 结论 经过4年的免费救治,晚血病人总数和新发晚血病人趋于稳定并缓慢下降,病人死亡率大大降低,达到了症状改善、病情好转的基本救治目标.

    作者:肖瑛;戴裕海;朱惠国;刘冰;朱红;周晓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土壤残留药物对钉螺和鱼类的毒性

    目的 观察氯硝柳胺泥敷灭螺后土壤残留药物的持续灭螺效果和对鱼类的毒性.方法 选择3个试验点开展氯硝柳胺泥敷灭螺,设0、4、6、8、10 g/m2剂量,灭螺后7、15、30、90、180 d将试验药泥取回实验室,配制成各种浓度的溶液,放入活螺和活鱼;现场将水引入试验沟渠,各组筑坝隔离,投放活螺和活鱼.观察室内和现场试验钉螺和鱼的死亡情况.结果 残留药物灭螺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9.64%和60.00%,30 d时室内试验平均钉螺死亡率16.07%,钉螺死亡率随时间增加而降低(X2=207.578,P<0.05).残留药物鱼毒试验,泥敷15 d时室内和现场试验鱼死亡率分别为5.83%和14.17%,表明钉螺死亡率高于鱼类. 结论 氯硝柳胺泥敷灭螺1月内环境残留药物仍具有一定的灭螺作用;泥敷灭螺15 d后环境残留药物对鱼类的毒性已明显减小.

    作者:吴子松;张晓胜;徐亮;张惠;邓启华;赵剑波;毛勇;杨羽;钟波;王天贵;许发森;邱东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一起归国劳务人员恶性疟疾疫情的调查处理

    江苏省东海县属非恶性疟疾流行区,但由于近年来劳务输出,到非洲经商人员增多,在这部分人群中恶性疟疾时有发生.2008年4月本县发生一起归国劳务人员恶性疟疾疫情,在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东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了调查处理.

    作者:张振宇;吴同浩;葛恒明;孙玲莉;马进;臧丽;陈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2007年洱源县前甸村血吸虫病疫情监测

    握洱源县血吸虫病疫情现状和流行动态,为制定全县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有关要求,2007年完成了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前甸村的监测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武良;杨文灿;李艳琴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吡喹酮治疗晚期血吸虫病111例临床观察

    本站采用吡喹酮免费治疗晚期血吸虫病111例,报告如下.1 病例资料晚期血吸虫病111例,均有疫水接触史,有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脾肿大、腹水等症状和体征.其中男性83例,女性28例.年龄小为11岁,大71岁,平均50.3岁.

    作者:郑梦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试点健康教育效果

    血防健康教育对于疫区居民普及血防知识,增强自我防护能力,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和行为,减少血吸虫感染具有重要意义.于2003-2007年在公安县血防综合治理项目试点夹竹园各闸口两个乡镇开展了健教工作.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越耀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CD4+CD25+T细胞及其细胞因子表达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下调的机制.方法 6~8周龄雌性队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口服血吸虫虫卵10 000个以及尾静脉注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0μg,每周免疫1次,共4次;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免疫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IL-4、IL-10与IFN-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静脉血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为14.7%,对照组为7.4%;实验组IL-10为29.2 pg/ml,对照组为11.0 pg/ml.与CD4+CD25-T细胞相比,CD4+CD25+T细胞主要合成IL-10及少量IFN-γ.CD4+CD25+T细胞显著抑制CD4+T细胞增殖. 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可能通过诱导CD4+CD25+T细胞和IL-10下调机体免疫应答.

    作者:杨江华;贺蕾;侯为顺;苏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高浓度氯硝柳胺悬浮剂喷雾灭螺效果

    目的 了解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实验室和现场灭螺效果.方法 实验室配成40.0、20.0、10.0、5.0、3.3、2.5 g/L和2.0 g/L高浓度SCN药液,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杀螺实验;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进行喷雾灭螺实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清水进行对照试验,观察3、7、15 d杀螺效果.结果 在不同用水量条件下,实验室2 g/m2SCN喷雾灭螺(有效成分含量0.5 g/m2)3、7、15 d钉螺死亡率为86%~100%;4 g/m2(有效成分含量为1.0 g/m2),钉螺死亡率为94%~100%;8 g/m2(有效成分含量2.0 g/m2),钉螺死亡率为98%~100%.现场SCN按有效成分含量0.5、1.0、2.0 g/m2以不同用水量喷雾灭螺,3、7 d和15 d钉螺死亡率为86.08%~98.30%;随着用水量的减少,SCN杀螺效果下降不明显,而WPN杀螺效果下降较明显,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和现场SCN喷雾灭螺时钉螺死亡率均高于对应的WPN各浓度组钉螺死亡率;实验室SCN有效成分含量0.5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杀螺效果相仿;SCN有效成分含量1.0 g/m2与WPN有效成分含量2.0 g/m2杀螺效果相仿. 结论 SCN低水量高浓度喷雾灭螺,既减少用水量又可达到较好的杀螺效果,大大节省灭螺费用,适用于水源缺乏或远离水源地区的灭螺需要.

    作者:李叶芳;王琳;神学慧;王和生;陈熙;刘琳;陈祥平;季伟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丘陵山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反复喷粉灭螺效果

    目的 观察丘陵山区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反复喷粉的灭螺效果.方法 选择5个丘陵山区有螺环境为试验现场,采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进行反复喷粉灭螺,并进行近期和远期灭螺效果观察.结果 近期效果:5个有螺环境中,有2个经1次喷粉灭螺后近期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即达100.00%;1个经2次喷粉灭螺后近期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达100.00%;1个经2次喷粉灭螺后复现钉螺1次,经再次喷粉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达100.00%;1个经反复5次喷粉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和活螺密度下降率呈逐步提高,当年分别达到99.35%和99.25%.远期效果:5个有螺环境经反复喷粉灭螺6次,连续3年均未查获活钉螺. 结论 喷粉灭螺效果好、便于操作、不依赖水源,适合丘陵山区灭螺;丘陵山区一般有螺环境采用喷粉法1~2次即可消除钉螺,复杂环境反复多次喷粉灭螺也可有效消除钉螺孳生.

    作者:陈世军;李水明;吴晓军;陈锡庆;章荣平;张建荣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KABP)的状况,为制定预防血吸虫病再流行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07年选择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粤中4区,每区按经济发展程度高、中、低随机抽取22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每点选择来自疫区>10岁的流动人口500人,调查龙门县来自非疫区的人群作为对照.采用血防KABP问卷调查,统计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信念及行为的正确率.结果 调查22个县(市、区)来自疫区人群7 047人和非疫区人群233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2.32%、1.72%,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79.09%、79.83%,血防信念正确率分别为2.24%、0,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45.55%、47.21%.另外,在流动人口中知道如何感染血吸虫的占30.07%;认识钉螺的人数来自疫区的占50.73%,来自非疫区的仅占8.15%.认为自己患血吸虫病后对其他人没有影响的占67.63%.有在野外大便史的占59.41%,7.14%的人有经常野外大便的习惯.88.29%的人不知向何部门报螺.27.95%会到明知可能感染血吸虫的区域接触水体,34.11%的人不愿意接受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结论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KABP是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应重视对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干预.

    作者:黄少玉;张启明;林荣幸;骆雄才;李建中;邓卓晖;张贤昌;黄金龙;尹冬梅;吴景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估算慢性丝虫病患病人数.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所调查乡(镇),在抽取的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调查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 75个流行县共调查249个流行乡(镇),708个流行村,703489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74例.患者以象皮肿为主,占92.88%;年龄以>60岁居多,占89.91%;病程以≥20年者为主,占93.62%.全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0.10%.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推算数为24 103人. 结论 江西省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众多,关怀照料工作任务繁重.

    作者:龚艳凤;李志宏;金锦扬;张昆照;郑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 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研究

    目的 探索建立南通市血吸虫病疫情预警监测系统,为及时处置突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全市设立13个监测点,开展当地居民和外来流动人员监测查病,监测调查历史有螺区和输入性钉螺等.结果 当地居民查病23 426人,血检阳性率为0.38%,居民感染率为0;外来渔船民等流动人员监测查病3 401人,血检阳性率为0.62%,外来居民感染率为0.029%,发现1例输入性急性感染病人.查出钉螺复现面积1.38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未查到输人性钉螺.历史有螺环境改造率为34.90%. 结论 南通市仍有一定数量的残存钉螺孳生;有外来输入性病人存在,对本市血吸虫病的再流行将会构成潜在威胁,今后应加强疫情预警监测.

    作者:丁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