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耀宗;鲍建忠;华明贵;王建祥
2005~2007年对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都昌县花桥村进行了疫情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1 基本情况花桥村属湖沼型疫区.全村人口1572人,耕地面积64.40 hm2,其中水田36.27 hm2.居民主要从事水稻、棉花种植和外出打工,辅以草洲放牧、水上运输和捕鱼、虾等.
作者:黄昌保;张宝龙;付华民;邹小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江苏省东海县属非恶性疟疾流行区,但由于近年来劳务输出,到非洲经商人员增多,在这部分人群中恶性疟疾时有发生.2008年4月本县发生一起归国劳务人员恶性疟疾疫情,在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东海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对疫情进行了调查处理.
作者:张振宇;吴同浩;葛恒明;孙玲莉;马进;臧丽;陈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诱导宿主免疫应答下调的机制.方法 6~8周龄雌性队LB/c小鼠分为2组,实验组小鼠口服血吸虫虫卵10 000个以及尾静脉注射可溶性虫卵抗原(SEA)200μg,每周免疫1次,共4次;对照组注射PBS.流式细胞仪检测SEA免疫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与CD4+CD25-T细胞共同培养,检测CD4+CD25+T细胞抑制功能;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25+T细胞表达IL-4、IL-10与IFN-γ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静脉血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组小鼠CD4+CD25+T细胞数量为14.7%,对照组为7.4%;实验组IL-10为29.2 pg/ml,对照组为11.0 pg/ml.与CD4+CD25-T细胞相比,CD4+CD25+T细胞主要合成IL-10及少量IFN-γ.CD4+CD25+T细胞显著抑制CD4+T细胞增殖. 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可能通过诱导CD4+CD25+T细胞和IL-10下调机体免疫应答.
作者:杨江华;贺蕾;侯为顺;苏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知识、态度、信念、行为(KABP)的状况,为制定预防血吸虫病再流行的干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07年选择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粤中4区,每区按经济发展程度高、中、低随机抽取22个县(市、区)作为调查点,每点选择来自疫区>10岁的流动人口500人,调查龙门县来自非疫区的人群作为对照.采用血防KABP问卷调查,统计流动人口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态度、信念及行为的正确率.结果 调查22个县(市、区)来自疫区人群7 047人和非疫区人群233人,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42.32%、1.72%,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79.09%、79.83%,血防信念正确率分别为2.24%、0,血防正确行为形成率分别为45.55%、47.21%.另外,在流动人口中知道如何感染血吸虫的占30.07%;认识钉螺的人数来自疫区的占50.73%,来自非疫区的仅占8.15%.认为自己患血吸虫病后对其他人没有影响的占67.63%.有在野外大便史的占59.41%,7.14%的人有经常野外大便的习惯.88.29%的人不知向何部门报螺.27.95%会到明知可能感染血吸虫的区域接触水体,34.11%的人不愿意接受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 结论 广东省流动人口血防KABP是消极因素占主导地位,应重视对流动人口开展有针对性的血防健康教育干预.
作者:黄少玉;张启明;林荣幸;骆雄才;李建中;邓卓晖;张贤昌;黄金龙;尹冬梅;吴景赠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重组人IFN-γ对感染弓形虫孕鼠细胞免疫状态及垂直传播的影响.方法 取BALB/c孕鼠60只随机分为阳性感染对照组、治疗组及空白对照组.感染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孕鼠妊娠第8天用弓形虫速殖子攻击.治疗组于妊娠第7、8、9天用1 000 U IFN-γ治疗.所有各组孕鼠在妊娠第10、12天尾静脉采抗凝血,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水平.并在妊娠第12天解剖孕鼠,观察活胎率及胎仔脑组织弓形虫感染情况.结果 感染对照组及IFN-γ治疗组与空白对照组比,在孕后第10、12天CD4+T细胞水平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水平显著升高,CD4+/CD8+T细胞比值倒置明显;但治疗组与感染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妊娠第10、12天CD4+T细胞显著升高,CD8+T细胞显著降低,CD4+/CD8+T细胞比值明显升高,活胎率也明显升高,宫内胚胎弓形虫感染率明显降低. 结论 IFN-γ治疗可以改善感染弓形虫孕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提高孕鼠免疫力,减少垂直传播概率.
作者:黄连春;施文艳;陶如华;曹永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观察2005~2007年进贤县金红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变化,为科学制定此类疫区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和<江西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实施方案>,调查人群和家畜血吸虫病病情、洲滩螺情和血吸虫病防治措施.结果 金红村实施健康教育结合人群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综合防治措施,2005~2007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5.22%、0、0;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3.33%、5.63%、2.35%;洲滩感染螺密度分别为0.005 8、0.004 5、0.003 9只/0.1 m2. 结论 金红村监测点3年人群血吸虫感染率显著下降,但洲滩感染螺密度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处较高水平,应加大易感环境灭螺和控制传染源工作力度.
作者:胡卓辉;洪献林;王鑫英;胡美珍;胡神助;范云龙;张晶;胡广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慢性丝虫病的患病情况,估算慢性丝虫病患病人数.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所调查乡(镇),在抽取的每个乡(镇)中,随机抽取3个村调查慢性丝虫病患病情况.结果 75个流行县共调查249个流行乡(镇),708个流行村,703489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74例.患者以象皮肿为主,占92.88%;年龄以>60岁居多,占89.91%;病程以≥20年者为主,占93.62%.全省慢性丝虫病患病率为0.10%.全省慢性丝虫病患者推算数为24 103人. 结论 江西省遗留慢性丝虫病患者人数众多,关怀照料工作任务繁重.
作者:龚艳凤;李志宏;金锦扬;张昆照;郑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湖沼垸内型流行地区建沼气池、改厕、改圈、改厨(一建三改)和人群化疗措施对控制血吸虫病传播的效果.方法 在潜江市血吸虫病疫区选择不同疫情的8个村为试点村,对居民的一建三改设施进行现场凋查,检测构筑物合格率和寄生虫卵死亡率、大肠菌群值、氨氮及综合治理措施后疫情变化.设未进行一建三改的1个村为对照村.结果 8个村所建沼气池合格率为85.78%,血吸虫卵死亡率为100%,蛔虫卵死亡率95.83%,粪大肠菌群值由进料口4×10-5~4×10-7至出料口4×10-3~4×10-5,氨氮有所增高,保氮率96.81%;钉螺密度与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67.9%及93.85%,较对照村下降显著(P<0.01);人群感染率下降51.97%,耕牛感染率下降65.95%,与对照村比较下降非常显著(P<0.01). 结论 一建三改结合人群化疔措施可有效控制血吸虫病传播.
作者:王文梁;朱方平;熊元强;刘凤春;孙华山;章伟;何其林;张力平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湖北省荆门市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许多大型河流两岸有钉螺分布,群众为了农业灌溉,在有螺河边提灌引水,导致钉螺向沟、农田、村庄周围蔓延.为控制钉螺扩散,近年来,本市投资修建沉螺池.为了解沉螺池阻螺效果和经济效益,我们选择一处沉螺池进行了观察.
作者:丁兆军;李正松;王道芬;张官保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掌握湖沼垸内型重度流行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情况,为制定有针对性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血清免疫学检测,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外出地区和外出期限等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同时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查治病和建立血防健康档案等措施.结果 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农村总人口的33.39%,血检阳性率为20.94%,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23.30%和18.99%,男性高于女性.在本市企业务工者和在广东、上海及江浙等沿海地区务工者的阳性率分别为24.31%和17.79%;40~岁年龄组感染率高为24.92%,小学以下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感染率分别为23.78%和19.11%. 结论 由于漏查漏治,湖沼垸内型疫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血吸虫感染严重.疫区政府和血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该类人群的管理和查治力度,杜绝和控制其传染源向非疫区扩散和传播.
作者:张玉其;徐乾成;王正才;熊元强;田建平;张娟;张瑞;杨伏玲;孙维山;章伟;杨晖;杨荣;胡合举;王文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的疫情数据,了解监测点的疫情变化趋势,为及时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人群及家畜病情、螺情和相关因素调查资料,数据汇总整理,分析2007年的监测结果. 结果 2007年全国监测点总的居民感染率为0.92%,比2006年下降了42.31%;80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均<5%;不同年龄组感染率高峰出现在50~60岁组;黄牛和水牛仍是主要感染家畜,总的家畜感染率比2006年下降明显;活螺平均密度为0.430 0只/0.1 m2,感染螺框出现率为0.06%,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为0.000 7只/0.1 m2,钉螺感染率为0.16%,都比2006年有所下降. 结论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牛感染率和钉螺疫情已连续3年下降.
作者:党辉;朱蓉;郭家钢 刊期: 2008年第06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5年3月在云南省建立了4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开展为期5年的血吸虫病疫情监测工作.本文就监测点之一永胜县星光华乡新民村2007年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文;史记梅;杨从义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血吸虫具有不同于其他吸虫的特殊生殖发育特点及致病机制,从血吸虫的生殖发育人手,加强对血吸虫抗合抱、抗生殖、抗卵胚及其他抗病免疫途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血吸虫的生殖调控机制、寻找新的疫苗候选抗原分子或药物靶标、开拓防治血吸虫病的新思路.而对血吸虫性别差异表达的研究正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作者:夏艳勋;李国清;林矫矫 刊期: 2008年第06期
1 病历资料患者男性,43岁,2008-07-19因右上腹疼痛人南通市某医院治疗,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阻塞性黄疸,实施胆囊切除+胆道探查+术中胆道造影+T管引流术,术中发现胆管中有华支睾吸虫,T管引流胆汁中可见寄生虫,嘱抗寄生虫治疗.
作者:陈杰;丁桂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资料表明我国人群弓形虫感染率在4%~9%[1].为了解苏州市弓形虫感染状况,我们对苏州市农村不同人群进行了弓形虫抗体检测.
作者:徐晓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荆门市为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流行范围涉及6个县(市、区)42个乡镇294个村,疫区人口39万人.为准确掌握人群血吸虫感染情况,以对流行村进行流行类别调整,2007年以疫区村为单位,对所有流行村进行了血吸虫病普查.
作者:陆静;丁兆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了解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探讨今后的防治监测策略.方法 根据广西区19个流行县(市)2004~2007年血防监测工作年报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4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粪便检查确诊,对26 345名当地居民查病,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在393名外来人员中发现9例血吸虫病人;粪检当地耕牛14 326头,解剖野鼠8 566只,均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累计在289个乡(镇)开展螺情监测,查螺面积12 095.1 hm2,共发现2个残存螺点,面积4.6 hm2.结论 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在监测中发现输入性病人和较大面积的残存螺点,提示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作者:张鸿满;黎学铭;谭裕光;阮廷清;林睿;江河;黄福明;欧阳颐;张陆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湖南省汉寿县凤阳冲村于2005年4月被定为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为了掌握血吸虫病流行动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于2005~2007年对凤阳冲村进行了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未龙;欧阳善文;王一林;李艳;王恬;李晓阳;贾铁武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1996年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迄今已有15年未发现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人、新感染病人(畜)及感染性钉螺,血防成果巩[1].但在2007年7月发现达到传播阻断标准后首例本地病原学阳性历史遗留慢性血吸虫病人.
作者:俞丽玲;朱明东;林丽君;严晓岚;张剑锋;李理;闻礼永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 探索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18S小亚基单位核糖体核酸基因(18S-rRNA)序列的同源性及采用该基因建立PCR法检测水体中低密度血吸虫尾蚴的可能性.方法 提取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及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采用PCR方法检测上述基因组中同一目的DNA片段,比较其同源性;分别以经沸水加热处理、氨水处理及NaOH、HCl、乙醇沉淀处理和未经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为模板,采用PCR法扩增,比较对单个尾蚴的检出率.结果 以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菲律宾株和曼氏血吸虫基因组DNA为模板,均能扩增出长度为469bp的DNA片段.经氨水处理和NaOH、HCl、乙醇沉淀法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PCR方法均能扩增到目的基因.在未经处理或沸水加热处理的单个尾蚴标本中,仅有50%标本能扩增到目的基因.结论 血吸虫不同种株问18S-rRNA基因具有广泛同源性.经氨水处理或NaOH、HCI、乙醇沉淀法处理的标本,采用PCR法对低密度尾蚴的检出率高于未经处理或经沸水加热处理的标本.
作者:李洪军;梁幼生;戴建荣;陶永辉;汪伟;曲国立;魏剑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