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根明;赵琦;陈贤义;王立英;郝阳;何纳;韦建国;姜庆五
修建水利工程可改变生态环境从而加剧或扩散血吸虫病的流行,国内外屡有报道.如埃及阿斯旺低坝建成后,埃及血吸虫病感染由1934年的2%-11%上升至1937年的45%-75%[1].国内的湖南黄石水库及其灌溉系统修建于1960年代,当时被认为是血吸虫病非流行区,但1996年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进而查到钉螺,从而被确定为血吸虫病流行区[2,3].K.E.Mott(1992)[4]和WHO血吸虫病专家委员会(1985,1993)[5,6]均认为非洲大陆血吸虫病的流行与大型水利工程有关.Dazo(1971)等也认为大型农业水利项目常引起水传寄生虫病的流行[7].
作者:王汝波;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鉴定新的裂体吸虫χ的基因组DNA.方法应用随机引物多态性DNA聚合酶链反应(RAPD-PCR)对裂体吸虫χ(S.χ) 和日本血吸虫(S.j)的基因组DNA进行分析鉴别.感染了S.χ和S.j尾蚴的兔45 d后杀死,各取成虫50条,磨碎,用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基因组DNA.反应在PCR扩增仪上进行,应用29个随机引物,1.4%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照相.结果 29个引物中2个引物,J01碱基CCCGGCATAA和L12碱基GGGCGGTACT的扩增产物在两者间显示出明显的差异带.引物J01S.χ特异性条带1条,S.j特异性条带1条.引物L12 S.χ特异性条带3条,S.j特异性条带1条.结论 S.χ和S.j的基因组DNA在J01和L12的6个位点的序列有所不同,出现了差异带,这在种间进化方面有鉴别价值.
作者:徐国余;陈广梅;田海生;朱昌亮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我市城区儿童寄生虫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于2001年春对城区部分小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寄生虫病检查和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何结宝;郝加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1 临床资料患儿曾某,男,9岁,学生.居住血吸虫病重疫区,有血吸虫病治疗史2次.因低热、盗汗、干咳2个月,于2001年9月12日入院.3个月前曾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其父1995年患肺结核,经短程化疗治愈.
作者:郭厚祥;廖红保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日本血吸虫组织蛋白酶B(Sj31)b、c片段蛋白,并对表达产物进行免疫保护效果测定.方法分别将重组质粒pGEX-Sj31b,pGEX-Sj31c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ER2566,在IPTG诱导下进行表达,表达产物GST-Sj31b、GST-Sj31c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免疫第3次后进行攻击感染,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结果在IPTG诱导下,表达载体中的SjGST基因与重组Sj31b和Sj31c基因获得了高效融合表达,用这两种融合蛋白免疫小鼠,分别诱导产生了22.71%和13.6%的减虫率;减卵率分别为54.21%及45.01%.结论重组质粒pGEX-Sj31b,pGEX-Sj31c可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GST-Sj31b能诱导小鼠产生一定程度的抗Sj保护性免疫力,而GST-Sj31c的减虫率为13.6%.
作者:罗秀菊;易新元;曾宪芳;黄复深;张顺科;Larry McReynolds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除了可能存在的经胎盘传播外,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疫水是血吸虫感染的必要条件.调查接触疫水可以充分了解影响血吸虫病传播的因素,明确疫区高危人群、易感季节和主要感染方式等,从而为制订防治策略, 特别是健康教育规划,提供依据.近年已有较多接触疫水的调查研究报告,但有些调查研究,特别是调查的方法不够规范,得出的结论难以使人信服.现就本人的实践经验和知识,重点就调查接触疫水的方法学,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并与有关作者商榷.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设立观测点掌握血吸虫病疫情变化趋势,为今后防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湖北省3个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于1990-1998年期间连续进行流行病学观测.结果 3个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观测点疫情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变为中度或轻度流行区.结论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采用选择人群化疗加易感地带灭螺防治措施,对于降低病情是一种正确的策略.
作者:蔡顺祥;戴裕海;黄希宝;徐兴建;魏风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上饶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全市9个县(市、区)114个乡(镇、场)906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疫区大致可分湖沼型和山丘型两类,波阳、余干县为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7个山丘型流行区有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玉山、上饶县1995年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市现有钉螺面积27 705 hm2,尚有血吸虫病人约5万人.现就传播控制地区疫情动态及监测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赵山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992-2000年湖南省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吸虫病控制项目的防治成果.方法疫区以行政村为单位,按居民感染率分为高、中、低三层,针对不同的层次,相应地采用吡喹酮人、畜化疗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及环改灭螺防治策略;每年选择50个不同层次流行村为流动疾病监测点,进行疫情监测.结果项目开始时全省35个流行县(市、区、农场)、471个流行乡,至2000年,先后有8个县(农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有25个县、300个乡(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高度流行村由762个,减少到271个,中度流行村由1 728个,减少到1 053个,低度流行村由1 447个,增加到2 716个;居民感染率由11.59%下降至5.64%.结论项目的实施使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有较大幅度降低,取得了预期的防治效果.
作者:蔡凯平;李以义;李晓阳;姜琼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波阳县是全国血吸虫病重流行县,有晚期血吸虫病(下称晚血)850余例,1999-2000年对全县部分晚血病人进行康复治疗,现将住院治疗晚血患者40例随访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熊衍琨;杨国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大陆钉螺分布的潜在影响,探讨钉螺适生性中的生态因子之一的越夏致死高温和夏蛰现象.方法对采自江苏省江滩地区的湖北钉螺指名亚种(O.hupen-sis hupenssi),采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逐步改变温度的方法,测定钉螺的越夏致死高温,并观察其夏蛰现象等.结果钉螺在干燥和潮湿环境中的半数致死高温(LT50)分别为40.01℃(95%可信区间为39.76-40.27℃)和42.13℃(95%可信区间为41.59-42.68℃).高温和钉螺死亡率的回归趋势可分别拟合logistic方程为:Y干=101/(1+e61.402269-1.535058X)(F=69.997,P<0.001)潮=101/(1+e76.445825-1.842068X)(F=24.699,P<0.001)高温对钉螺的活动抑制较明显,39℃时100%钉螺呈闭厣状态,但仅有14.94%的钉螺出现夏蛰现象;即使温度上升至40℃,也仅为27.78%的钉螺表现出夏蛰状态.结论部分钉螺可表现出夏蛰现象,但似乎没有冬眠现象普遍;处于潮湿环境中的钉螺比在干燥环境中,对极限高温的耐受性更强些.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杨国静;杨坤;黄轶昕 刊期: 2003年第01期
松滋市血防所(站)始建于1956年春.40多年来,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血防所(站)面临着新的挑战.
作者:沈新华;周世新;裴光黎;苏以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索银杏果皮制剂杀灭钉螺的效果.方法采用0.3%-3.0% 6种不同浓度制剂,室内浸杀法观察杀螺效果.结果 1.0%银杏果皮液浸泡钉螺24、48、72 h后的LC50分别为28.8、12.6 mg/L和0.48 mg/L;用2.0%浸泡钉螺24、48、72 h后的LC50分别为19.9、11.2 mg/L 和0.48 mg/L;用3.0%浸泡钉螺24、48、72 h的LC50分别为19.1、10.9 mg/L 和0.48 mg/L,显示不同浓度均有杀螺作用,随着浓度的提高,杀螺作用增强.并且,其对农作物及鱼的毒性极低.结论银杏果外皮制剂有较高的杀螺作用,是一种高效、低毒,有进一步研究价值的候选或配伍的杀钉螺药物.
作者:许义祥;黄社来;陈雪峰;巩六兵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制氯硝柳胺悬浮剂,测定其性能及杀螺效果.方法将氯硝柳胺原药与润湿剂、分散助悬剂和粘度调节剂等助剂按一定工艺混合,经砂磨机研磨,制成悬浮剂;进行分散性、悬浮性、稳定性等性能评价,确定佳配方组成及产品的技术质量指标,并对产品进行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评价.结果佳配方(W/W)为:25%氯硝柳胺、1.5%-2.0%润湿剂(RS3)、4%分散助悬剂(FS2)和0.10%增稠剂,少量其它助剂和水;技术质量指标:含量氯硝柳胺≥25%(W/W),悬浮率≥90%,pH 4-7,细度(≤44 μm的粒子)≥98%,粘度≤600 mpa.s,冷、热贮稳定性符合国家农药标准.室内浸杀钉螺24、48、72 h,氯硝柳胺悬浮剂的LC50分别为0.047 4、0.041 2、0.041 2 mg/L;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的LC50分别为0.094 7、0.058 3、0.044 2 mg/L.2.0 g/(L*m2 )25%氯硝柳胺悬浮剂[含氯硝柳胺0.5 g/(L*m2)]现场进行喷洒灭螺,3、7、15 d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5.77%、99.07%、97.09%;2.0 g/(L*m2 )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含氯硝柳胺1.0 g/(L *m2 )] 的钉螺死亡率分别为97.37%、95.19%、97.41%.结论新研制的悬浮剂,质量稳定,分散性好,方便使用,2.0 g/(L*m2 ) 25%氯硝柳胺悬浮剂喷洒杀螺效果与2.0 g/(L*m2 )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杀螺效果相似,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剂型.
作者:戴建荣;徐年凤;梁幼生;张瑶;朱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掌握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2年来的疫情变化规律.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对2000-2001年全国20个疫情监测点的疫情进行纵向观察.结果全国多数监测点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所下降,但各监测点螺情普遍较为严重,12个监测点螺情有所回升,部分监测点活螺框率较高;各点耕牛感染率高低不一,且存在着地区上的差异.结论现有防治措施在病情控制上有一定的成效,但需长期坚持,并应进一步加强水灾后各流行区的监测工作.
作者:赵根明;赵琦;陈贤义;王立英;郝阳;何纳;韦建国;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克隆和表达日本血吸虫免疫素Sjp50的编码基因,初步研究其免疫反应性.方法根据EST测序的结果设计引物,从含有免疫素基因片段的克隆中扩增得到该编码基因,亚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表达,然后用ELISA方法初步检测重组蛋白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克隆和表达了日本血吸虫Sjp50基因.该重组蛋白用于血吸虫抗体的ELISA检测,在动物实验中检测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4.12%和76.67%,非治疗组兔体内的抗体在感染后9-11周上升到高水平,并在感染后21周仍维持在高水平,而治疗组兔血清中抗SjFp50抗体水平在治疗后11周迅速下降至感染前抗体水平.用于血吸虫病人血清中的抗体检测的特异性为98.30%,急性病人和慢性病人检测的敏感性分别为95.20%和63.20%.结论获得了Sjp50的重组蛋白,该蛋白能被日本血吸虫病人的血清所识别,且在动物实验中其抗体水平在药物治疗后11周降至感染前的水平,具有诊断现症感染病人和疗效考核的潜能.
作者:胡薇;王兆军;武小文;王聚君;韩泽广;沈大康;冯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近几年来群体化疗作为血吸虫病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尤其是1992年世行贷款项目实施以来,湖沼型重度血吸虫病流行区将病原治疗作为控制项目的重要对策,并将人群感染率的下降作为防治效果评价的主要指标.本文就1995-1999年在龙湾镇有关实施群体化疗的陀口、李台2个村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回顾性的疫情动态分析,其结果如下.
作者:蔡宗大;高克义;湛正祥;张朝涛;舒儒荣;漆良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解放以后,我国在血吸虫病流行区建立了一批县级血吸虫病防治机构,为防治血吸虫病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血防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管理模式的变化,人们对卫生服务的需求增加,血防专业队伍存在着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等许多问题.为了解全国血防卫生人力资源的状况,探讨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及合理的血吸虫病防治管理和评价模式,提高血吸虫病防治的效率和效果,采用信访方式对全国血防专业人员进行了抽样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伟炳;沈洁;王立英;赵根明;何纳;郝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为了解基本消灭疟疾后的发病特点及三间(时间、空间、地区)分布规律,做好后期监测及制定防治对策,我们对嘉兴市辖区内的各县(市)区1991-2000年疟疾监测年报表及疟疾病例个案调查卡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作者:俞文美;徐文贤;王金荣 刊期: 2003年第01期
袁某,男,34岁,武汉市洪山区个体户主,住血吸虫病流行区.否认有癫痫史和药物过敏史,无任何病史.2001年6月10日到疫水水塘摸鱼游泳,继而全身红痒,并起密集小红丘疹,尤以四肢明显,融合成片,数日后未治自愈.7月23日开始发烧、畏寒、腹泻、全身乏力,每日午后发烧次日渐退.
作者:陈柳燕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