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0例急性血吸虫病误诊分析

林志强;李开顺;周世国;王静国

关键词:急性血吸虫病, 误诊原因分析, 住院治疗, 医院门诊, 基层医院, 入院前
摘要:1996年2月至2002年3月,我院收治急性血吸虫病(急血)60例.由于误诊,入院前曾在当地基层医院及多家综合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5 d至30 d.现将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弓形虫P30抗原诱导小鼠抗弓形虫感染免疫保护的研究

    目的探讨弓形虫主要表膜p30抗原免疫小鼠后的抗感染保护作用.方法用单克隆抗体分离纯化的p30抗原免疫小鼠,然后用RH株速殖子和Fukaya株包囊攻击感染,观察急性感染后小鼠死亡时间及慢性感染脑包囊形成的影响,并观察感染后不同时间抗体水平、细胞因子和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p30抗原免疫小鼠后对攻击感染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感染小鼠的存活时间,减少脑包囊的形成数量.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水平及IFN-γ、IL-2水平均高于同期对照组,而且免疫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在感染早期升高较快,第4周达高峰,CD4+/CD8+比值随感染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结论p30抗原免疫小鼠对攻击感染能特异性刺激小鼠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明显的抗感染作用.

    作者:陈秀春;李永华;刘锦华;杨春贵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护理

    1 临床资料共收治45例晚期血吸虫病人中,男性36例,女性9例,年龄33-74岁,平均51岁.病程多数在5-15年.本组病人多为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型,占82%,其中重度腹水8例.

    作者:张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Ⅲ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环境温度对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程度,推算毛蚴感染钉螺的低临界温度.方法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分别在5、6、8、10、15、20℃的环境中,以钉螺:毛蚴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25℃环境中饲养70 d后解剖观察,计算不同温度组钉螺的感染率,分析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钉螺在5、6、8、10、15、20℃的环境中的感染率分别为0、0.92%、1.43%、2.40%、8.96%、17.39%,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0.062 2x2-0.403 5x+0.670 3(r=0.998 8,P<0.01),从中推算出毛蚴感染钉螺的低临界温度为3.24℃.结论毛蚴对钉螺的感染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理论上环境温度在3.24℃以下,钉螺不能被毛蚴感染.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洪青标;杨国静;黄轶昕;奚伟萍;姜玉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查螺员的年龄和业务培训对钉螺检出率的影响

    苏州市曾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于1995年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后,转入监测巩固阶段.但由于该市很多乡(镇)村已多年未查到钉螺,加上农村改革形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查螺工作厌烦、麻痹松劲,以及村级查螺员年龄偏大、年轻查螺员业务知识匮乏等问题.

    作者:刘永元;袁首刚;储金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1年汉寿县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掌握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设框查螺.整群抽取5-65岁居民为观察对象,建立个案卡,询问接触疫水史及体检,并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Kato-Katz法粪检查病,用集卵孵化粪检法对耕牛查病.垸内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对粪检阳性、血检阳性和频繁接触疫水者以及全村所有耕牛予以化疗.结果垸外湖洲活螺框出现率76.71%,活螺平均密度2.26只/框,钉螺阳性率0.11%;垸内活螺框出现率1.04%,活螺平均密度0.02只/框,未发现阳性钉螺.居民疫水暴露率43.1%,症状、体征阳性率分别为14.4%和37.5%,IHA阳性率36.4%,粪检阳性率12.3%;耕牛粪检阳性率6.06%.结论五一村仍属重度流行村,血吸虫重复感染严重,应采取健康教育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综合性防治对策,才能控制血吸虫病.

    作者:侯国弘;张献忠;姚孝明;周应彩;屈贵顺;田子英;刘德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农田水利设施对钉螺分布影响情况的初步调查

    石台县地处皖南山区,境内山峰起伏、沟壑纵横,雨量充沛,水力资源丰富,1970年代前后兴建了大量水利设施,为了解这些工程建成后对钉螺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本次调查.

    作者:吴明耀;曹四清;崔应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1992-2002年巍山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

    魏山县是云南省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全县11个乡(镇)均流行血吸虫病,累计钉螺面积5 674 hm2,累计血吸虫病人6.4万余人,晚期血吸虫病人5 671例.1992年实施世界银行贷款血防项目,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德量;赵吉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都昌县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目的阐明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利弊关系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收集都昌县新妙湖和西湖流域41座有螺湖汊建坝蓄水后的水位以及螺情和病情资料;调查新妙湖区2个自然村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一人、畜感染率和钉螺密度;分析水位变幅与螺口消亡的相关性.结果该县各湖汊建坝后的坝内低限止水位为12-13 m,高水位在一般年份为16-18 m,洪水年可达19 m以上;在被调查的41座堵汊蓄水工程中,约有50%在7年内达到无螺标准,全部无螺需15-17年;病情下降趋势与螺情一致,且下降后无反弹现象,本次调查2个自然村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为零,村旁洲滩无螺.结论堵汊蓄水后不断出现的不利于钉螺生存和繁殖的水位年份,可导致有螺面积逐年压缩,终达到无螺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作者:胡飞;林丹丹;张宝龙;傅华明;刘跃民;胡林生;张绍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吸虫DNA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

    DNA重复序列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分布,DNA重复序列主要被分为两类:①成簇排列的重复序列,即串联重复序列,也称卫星DNA,主要分3类;第1类:微卫星DNA序列,在基因组的间隔顺序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广泛存在,由2-5 bp作核心单位,在多串联拷贝上重复而成.

    作者:郭肖岩;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吡喹酮治疗儿童急性血吸虫病58例分析

    1996-2000年以吡喹酮治疗儿童急性血吸虫病(简称急血)5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翠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0-2002年新湖村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

    目的调查分析血吸虫病在湖沼水网型地区的疫情变化情况,为制定该类地区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的监测方案,每年对监测点的病情、螺情及其它相关资料进行监测调查和分析.结果通过3年的人畜化疗、血防宣教及易感地带灭螺等主要防治措施的实施,新湖村2002年各项疫情指标均有大幅度下降.结论保质保量地做好化疗、血防宣教及易感地带灭螺,对湖沼水网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效果是明显的,血吸虫病危害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减轻的.

    作者:董相林;舒克刚;柯善道;王能日;袁修柏;夏柱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食管静脉出血和再出血的新方法[1].我院自1999年以来共收治EVL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育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特点,以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中签的8个点中的4 082人进行粪检.结果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77%和8.42%,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共查见寄生虫5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44%(18/4 082)、钩虫5.46%(223/4 082)、鞭虫0.78%(32/4 082)、姜片虫0.02%(1/4 082)、蛲虫2.19%(9/411).有2种虫感染者占感染人数的3.30%.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15岁以下年龄组高,钩虫感染率高的是5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已有大幅度下降,感染虫种以钩虫为主,而且以美洲钩虫为优势虫种,少数未系统防治的乡、村,中、老年女性和儿童为今后防治寄生虫病重点地区和人群.

    作者:陈锦英;孙凤华;钱益新;赵兰凤;曹汉钧;徐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星子县疟疾防治情况回顾分析

    星子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南临鄱阳湖,北连庐山.境内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全年平均气温17.3℃.疟疾曾是严重危害该县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地方病,1969年疟疾发病率高达91 8.82/万,占到该县同年传染病发病总数的62.65%.

    作者:朱洪东;陈彩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晚期血吸虫病切脾术的效果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肝功能尚处于代偿期患者切脾麻醉用药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Ⅰ组)与单纯全麻(Ⅱ组)2种不同方法用于晚血巨脾切除术.结果Ⅰ组维持氨氟醚浓度为(0.5±0.1)%,低于Ⅱ组(1.2±0.5)%;术中监测时段的HR、MAP变化,Ⅰ组均较Ⅱ组小且稳定.结论采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符合门脉高压麻醉时用药原则,具有良好的可行性.

    作者:刘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脾动脉瘤的诊治

    目的探讨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中的脾动脉瘤(SAA)的诊治方法.方法对1974年10月-2000年12月诊治的12例脾动脉瘤回顾分析.结果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初步诊断1例,B超(BUS)检查怀疑诊断1例,其余10例均在术中探查发现.动脉瘤直径1.8-3.5 cm.动脉瘤连同巨脾一并切除3例;脾切除后,动脉瘤远近端血管均予缝结扎7例;仅作远端缝扎1例,术后因动脉瘤破裂死亡;动脉瘤切除1例.结论晚期血吸虫病门脉高压症中的脾动脉瘤常与巨脾同存,且常在术中探查时发现.术中正确处理脾动脉瘤,合理治疗门脉高压症是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作者:吴厚慧;钱志祥;周梅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湖北省血吸虫病联防协作经验与成效

    湖北省地处中原,江河纵横、湖泊众多、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很适于钉螺的孳生繁殖,是血吸虫病的严重流行区.

    作者:洪志华;余秉圭;王金国;廖洪义;钟国体;丁红;曹勤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氯硝柳胺悬浮剂杀螺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及现场浸杀和喷洒法进行SCN杀螺试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清水做对照试验.结果室内浸杀:SCN 24 h LC50为0.047 4 mg/L;WPN LC50为0.094 7 mg/L;二者间杀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室内喷洒:用SCN 0.25、0.50、1.00、2.00 g/(L@m2)各浓度组杀螺率均高于对应的WPN各浓度组的杀螺率.现场浸杀:用SCN 2 mg/L(有效浓度0.5 mg/L),对投收的螺袋内钉螺和沟内泥土中筛取钉螺的杀螺率均高于WPN 2 mg/L(有效浓度1.0 mg/L)浸杀.现场喷洒也同样显示2 g/(L@m2)SCN杀螺率高于2 g/(L@m2)WPN的杀螺率.结论2 mg/L或2 g/(L@m2)SCN浸杀或喷洒,其杀螺率高于2 mg/L或2 g/(L@m2)WPN;SCN是一种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的新剂型;建议在进一步扩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推广使用.

    作者:戴建荣;梁幼生;徐年凤;徐明;李洪军;许永良;蔡刚;赵勇进;朱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靖江市慢性丝虫病调查

    靖江市曾是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1996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为掌握慢性丝虫病现况和评价防治工作,按照<江苏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在全市开展了慢性丝虫病(简称慢丝)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国旺;刘金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弓形虫诱导巨噬细胞COX-2的表达增加PGE2合成

    目的探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前列腺素E2(PGE2)的产生途径.方法用LPS及弓形虫作用于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系.用气相色谱、ELISA方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PGE2及花生四烯酸(AA)含量;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环加氧酶-1(COX 1)、环加氧酶-2(COX-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作用于细胞后检测PGE2含量,COX-1/COX 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PGE2的合成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4-8 h开始升高,12-16 h后达到饱和水平;COX-2 mRNA表达在4-8 h出现高峰,在特异性COX-2抑制剂Nimesulide及Indomethacm作用下其表达水平下降,而蛋白质表达水平不受影响.COX-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抑制剂处理前后及不同的时间点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弓形虫可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表达COX-2增加PGE2的合成.

    作者:彭碧文;章涛;蒋明森;林建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