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查螺员的年龄和业务培训对钉螺检出率的影响

刘永元;袁首刚;储金奎

关键词:年龄, 业务培训, 钉螺, 检出率, 重流行区, 业务知识, 血吸虫病, 巩固阶段, 改革形势, 传播阻断, 苏州市, 农村, 麻痹, 监测, 标准
摘要:苏州市曾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区,于1995年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后,转入监测巩固阶段.但由于该市很多乡(镇)村已多年未查到钉螺,加上农村改革形势的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查螺工作厌烦、麻痹松劲,以及村级查螺员年龄偏大、年轻查螺员业务知识匮乏等问题.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中小学生暑假前血防健康教育效果

    暑假学生离校时间长,又是血吸虫病易感季节,暑假前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为此,在1998-2001年对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学校进行了健康教育干预措施,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常跃钢;郑水芳;廖玉生;李坚仁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重要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了解江苏省苏南地区农村人体寄生虫感染的现状和特点,以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方法按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实施细则的要求和方法,在江苏省苏南地区中签的8个点中的4 082人进行粪检.结果寄生虫平均感染率为6.7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4.77%和8.42%,两者差异非常显著(P<0.01).共查见寄生虫5种,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44%(18/4 082)、钩虫5.46%(223/4 082)、鞭虫0.78%(32/4 082)、姜片虫0.02%(1/4 082)、蛲虫2.19%(9/411).有2种虫感染者占感染人数的3.30%.蛔虫、鞭虫、蛲虫感染率15岁以下年龄组高,钩虫感染率高的是50岁以上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结论江苏省苏南地区人体寄生虫感染率较10年前已有大幅度下降,感染虫种以钩虫为主,而且以美洲钩虫为优势虫种,少数未系统防治的乡、村,中、老年女性和儿童为今后防治寄生虫病重点地区和人群.

    作者:陈锦英;孙凤华;钱益新;赵兰凤;曹汉钧;徐振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粪检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查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粪便检查在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查病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一血吸虫病低度流行村,对6-65岁居民应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和改良加藤氏法同时进行粪便检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者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受检463人,孵化法阳性率为3.5%(17/463),加藤法阳性率为1.9%(9/463),经x2测验,两法差异有显著性.本次调查,共查出粪检阳性18例,其中两法阳性8例,孵化法阳性加藤法阴性9例,加藤法阳性孵化法阴性1例,孵化法漏检率为5.6%(1/18),加藤法漏检率为50.0%(9/18),两法漏检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结论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比改良加藤氏法阳性检出率高,漏检率低,更适宜作为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查病的病原学诊断方法.

    作者:宋鸿焘;梁幼生;戴建荣;纪长生;神学慧;殷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PH对ICR-170诱变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腺的影响

    目的探讨溶液pH对诱变剂ICR-170诱变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腺的影响程度.方法用5种pH值(pH 7.2-8.0)的ICR-170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尾蚴30 min或45 min后,经皮肤接种小鼠观察雌虫诱变率和成虫回收率.结果溶液pH值对ICR-170的诱变作用影响较大,诱变率随着溶液pH值的上升而下降.10μg/ml 45 min组和15μg/ml 30 min组在pH 7.2时的雌虫诱变率分别为pH 7.8时的13倍和6倍,当pH>7.4时,2种浓度的ICR-170引起的诱变率基本接近.溶液pH值对于成虫回收率的影响程度远低于对诱变率的影响程度.结论在诱变日本血吸虫雌虫生殖腺时,ICR-170具有较强的pH依赖型特性.

    作者:蒋守富;潘彩娥;陆钦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2001年汉寿县五一村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目的掌握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特点,为优化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设框查螺.整群抽取5-65岁居民为观察对象,建立个案卡,询问接触疫水史及体检,并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Kato-Katz法粪检查病,用集卵孵化粪检法对耕牛查病.垸内有螺环境进行药物灭螺,对粪检阳性、血检阳性和频繁接触疫水者以及全村所有耕牛予以化疗.结果垸外湖洲活螺框出现率76.71%,活螺平均密度2.26只/框,钉螺阳性率0.11%;垸内活螺框出现率1.04%,活螺平均密度0.02只/框,未发现阳性钉螺.居民疫水暴露率43.1%,症状、体征阳性率分别为14.4%和37.5%,IHA阳性率36.4%,粪检阳性率12.3%;耕牛粪检阳性率6.06%.结论五一村仍属重度流行村,血吸虫重复感染严重,应采取健康教育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等综合性防治对策,才能控制血吸虫病.

    作者:侯国弘;张献忠;姚孝明;周应彩;屈贵顺;田子英;刘德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与其他寄生虫病网络精选Ⅰ(2003.01.01-2003.04.30)

    1血吸虫病1.1曼氏血吸虫与恶性疟原虫的交叉反应Naus等[1]报告,在肯尼亚、乌干达和苏丹恶性疟疾和曼氏血吸虫感染者中,检测针对恶性疟原虫裂殖体和曼氏血吸虫虫卵、成虫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G1和IgG3.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弓形虫诱导巨噬细胞COX-2的表达增加PGE2合成

    目的探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过程中前列腺素E2(PGE2)的产生途径.方法用LPS及弓形虫作用于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系.用气相色谱、ELISA方法分别检测培养上清液中PGE2及花生四烯酸(AA)含量;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环加氧酶-1(COX 1)、环加氧酶-2(COX-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特异性抑制剂阻断作用于细胞后检测PGE2含量,COX-1/COX 2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结果PGE2的合成在弓形虫侵染巨噬细胞4-8 h开始升高,12-16 h后达到饱和水平;COX-2 mRNA表达在4-8 h出现高峰,在特异性COX-2抑制剂Nimesulide及Indomethacm作用下其表达水平下降,而蛋白质表达水平不受影响.COX-1的mRNA及蛋白质表达在抑制剂处理前后及不同的时间点都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弓形虫可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表达COX-2增加PGE2的合成.

    作者:彭碧文;章涛;蒋明森;林建银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靖江市慢性丝虫病调查

    靖江市曾是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1996年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为掌握慢性丝虫病现况和评价防治工作,按照<江苏省慢性丝虫病现状调查实施方案>,于2002年在全市开展了慢性丝虫病(简称慢丝)的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耿国旺;刘金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Ⅲ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环境温度对毛蚴感染钉螺的影响程度,推算毛蚴感染钉螺的低临界温度.方法现场采集无血吸虫感染的钉螺,分别在5、6、8、10、15、20℃的环境中,以钉螺:毛蚴为1:20比例进行实验感染,25℃环境中饲养70 d后解剖观察,计算不同温度组钉螺的感染率,分析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钉螺在5、6、8、10、15、20℃的环境中的感染率分别为0、0.92%、1.43%、2.40%、8.96%、17.39%,钉螺感染率与环境温度间的回归方程为y=0.062 2x2-0.403 5x+0.670 3(r=0.998 8,P<0.01),从中推算出毛蚴感染钉螺的低临界温度为3.24℃.结论毛蚴对钉螺的感染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而下降,理论上环境温度在3.24℃以下,钉螺不能被毛蚴感染.

    作者:孙乐平;周晓农;洪青标;杨国静;黄轶昕;奚伟萍;姜玉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都昌县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研究

    目的阐明堵汊蓄水工程对血吸虫病传播的影响,为鄱阳湖控制工程对血防利弊关系提供实践依据.方法收集都昌县新妙湖和西湖流域41座有螺湖汊建坝蓄水后的水位以及螺情和病情资料;调查新妙湖区2个自然村的血吸虫病流行现状一人、畜感染率和钉螺密度;分析水位变幅与螺口消亡的相关性.结果该县各湖汊建坝后的坝内低限止水位为12-13 m,高水位在一般年份为16-18 m,洪水年可达19 m以上;在被调查的41座堵汊蓄水工程中,约有50%在7年内达到无螺标准,全部无螺需15-17年;病情下降趋势与螺情一致,且下降后无反弹现象,本次调查2个自然村的人、畜粪检阳性率均为零,村旁洲滩无螺.结论堵汊蓄水后不断出现的不利于钉螺生存和繁殖的水位年份,可导致有螺面积逐年压缩,终达到无螺和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

    作者:胡飞;林丹丹;张宝龙;傅华明;刘跃民;胡林生;张绍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血吸虫DNA重复序列的研究进展

    DNA重复序列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是真核生物基因组的重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它们在基因组中的分布,DNA重复序列主要被分为两类:①成簇排列的重复序列,即串联重复序列,也称卫星DNA,主要分3类;第1类:微卫星DNA序列,在基因组的间隔顺序和内含子等非编码区广泛存在,由2-5 bp作核心单位,在多串联拷贝上重复而成.

    作者:郭肖岩;何纳;姜庆五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诊断血吸虫病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诊断血吸虫病应用价值.方法用DDIA检测急性、慢性血吸虫病和健康人,观察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用DDIA、IHA和ELISA筛查5个血吸虫病流行村的677人,比较3种方法的结果.结果急性、慢性血吸虫病人DDIA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6.2%,健康人均为阴性.DDIA、IHA和ELISA在5个流行村的阳性率分别为25.8%、24.2%和24.1%,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DDIA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现场快速诊断和大规模筛查.

    作者:周水茂;徐明星;刘勇;李秋玲;付秀章;耿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江苏省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动态观察

    目的掌握江苏省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以下简称阳性钉螺)的现状分布和消长规律,为控制成批急性血吸虫感染(以下简称急感)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县(市、区)为单位,随机抽检5-10个有螺滩,每滩采样5-10个点,每点捕捉钉螺50-100只,然后由专业人员采用解剖镜检法检测钉螺的自然感染情况,同时对查出的阳性钉螺滩块及螺点即时进行药物杀灭.结果5年共检测沿江有螺滩467个(条块),捕捉钉螺1 69 200只,检出阳性螺滩(条块)102个和阳性钉螺433只,覆盖于12个县(市、区),已占全省沿江县(市、区)的75.0%(12/16).结论经连续5年的观察,江滩阳性钉螺面积和阳性钉螺的螺口数呈逐年增长态势,存在着发生成批急感的潜在威胁.因此,加强江滩和通江河道的治理,提高阳性滩地的灭螺覆盖率和灭螺质量以及反复查治江滩散养畜牧的是今后工作的关键.

    作者:吴锋;姜玉骥;洪青标;黄轶昕;孙乐平;奚伟萍;张燕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葛洲坝库区2个血吸虫病流行村15年监测结果

    葛洲坝库区血吸虫病流行区有2处,即长江南岸点军区点军乡的紫阳村(葛洲坝库区右岸)和长江北岸伍家区伍家乡的共联村.钉螺分布以长江小支流为主.

    作者:秦长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江阴市石庄镇血吸虫病3年监测结果分析

    石庄镇位于江苏省江阴市西北部,濒临长江,与常州市武进区接壤.该镇下辖14个行政村,总人口 23 739人,历史上血吸虫病流行村4个,1981年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作者:卫文学;赵荣兴;翟建裕;周菊静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德兴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18年疫情监测报告

    德兴市地处赣东北地区,属山丘流行区.历史上有3个乡(镇)、12个行政村流行血吸虫病.累计有螺面积612.95 hm2,累计血吸虫病人4 505人,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221人,病牛147头.

    作者:朱明;杨根珠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晚期血吸虫病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在晚期血吸虫病肝、脾纤维化患者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39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的肝活检标本和脾切除标本行常规病理检查,进行肝、脾纤维化程度分期,光镜下测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以5例正常肝、脾标本作对照.结果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并随肝纤维化程度的升高有一定程度的增厚增宽,脾被膜厚度和脾小梁宽度都与肝纤维化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58和0.73(P均<0.01).与脾纤维化程度也有一定的相关性,r分别为0.59和0.41(P均<0.01).结论脾被膜厚度与脾小梁宽度都可作为评价晚期血吸虫病肝、脾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作者:陶君;蔡若夫;陈家琳;张燕萍;金利方;蔡卫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抗血吸虫感染保护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性效果.方法用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子代小鼠及该小鼠血清经尾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在感染血吸虫尾蚴42 d后解剖检虫,检测小鼠对血吸虫感染的保护效果.结果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减虫率为24.31%,其小鼠血清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减虫率分别为18.65%和20.77%.结论旋毛虫感染母鼠产小鼠及小鼠血清静脉和肌肉注射被动转移小白鼠均可产生抗血吸虫感染的保护力.

    作者:彭飞;黄琼瑶;刘年猛;冯芳;胡琦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的护理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术(EVL)是近年来开展的治疗食管静脉出血和再出血的新方法[1].我院自1999年以来共收治EVL患者2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育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氯硝柳胺悬浮剂杀螺效果研究

    目的评价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采用实验室及现场浸杀和喷洒法进行SCN杀螺试验,同时以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清水做对照试验.结果室内浸杀:SCN 24 h LC50为0.047 4 mg/L;WPN LC50为0.094 7 mg/L;二者间杀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室内喷洒:用SCN 0.25、0.50、1.00、2.00 g/(L@m2)各浓度组杀螺率均高于对应的WPN各浓度组的杀螺率.现场浸杀:用SCN 2 mg/L(有效浓度0.5 mg/L),对投收的螺袋内钉螺和沟内泥土中筛取钉螺的杀螺率均高于WPN 2 mg/L(有效浓度1.0 mg/L)浸杀.现场喷洒也同样显示2 g/(L@m2)SCN杀螺率高于2 g/(L@m2)WPN的杀螺率.结论2 mg/L或2 g/(L@m2)SCN浸杀或喷洒,其杀螺率高于2 mg/L或2 g/(L@m2)WPN;SCN是一种高效、价廉、使用方便的新剂型;建议在进一步扩大试验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推广使用.

    作者:戴建荣;梁幼生;徐年凤;徐明;李洪军;许永良;蔡刚;赵勇进;朱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