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汉市洪山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严志春

关键词:武汉市, 洪山区, 急性血吸虫病, 流行特点, 城市, 报告
摘要:急性血吸虫病在我国城市的流行已屡见不鲜,武汉市洪山区自1 989~1 998年期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下称急感)1 95例,现将其流行特点报告如下.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武汉市洪山区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分析

    急性血吸虫病在我国城市的流行已屡见不鲜,武汉市洪山区自1 989~1 998年期间发生急性血吸虫病(下称急感)1 95例,现将其流行特点报告如下.

    作者:严志春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骨架系统的研究

    目的研究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的骨架系统.方法将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接种于小盖玻片上,以RPMI-1 640含20%小牛血清附加常量抗菌素的培养基培养,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和鬼笔环肽荧光染色法显示培养细胞骨架.结果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日本血吸虫成虫细胞骨架呈网络状结构,均匀分布于胞质中;用(NH4)2SO4抽提后考马斯亮蓝染色显示细胞骨架无明显改变:鬼笔环肽荧光染色后可见细胞内有均匀荧光亮点.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培养细胞骨架呈致密网络状结构,以中间纤维为主,缺乏粗大的微丝束.

    作者:范虹;董惠芬;蒋明森;钟沁萍;明珍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在改革中前进的安徽省东至县血吸虫病防治站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鄂州市杨叶镇三浃村流动人口血吸虫病调查分析

    鄂州市杨叶镇三浃村为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人口3312人,钉螺面积9.34×105m2,钉螺感染率1.48%,人群血吸虫感染率17.1 5%.三浃村与黄石市城区相邻,外来居住的流动人口高达1 3.65%,均在黄石城区打工和做生意.由于流动人口的血防意识淡薄,流动性大,难以管理,一部分人来此后感染血吸虫病成为新的传染源.为了解流动人口血吸虫感染情况,我们于1999~2000年对杨叶镇三浃村流动人口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春风;余水生;陈新苗;汪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粪孵法检测水牛日本血吸虫病漏检问题探讨

    吴城镇地处鄱阳湖西岸,四面环水,属洲岛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该镇存栏牛约4 000头,血吸虫感染严重.为此,我们在立冬前后,采用粪孵方法进行了牛的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漏检情况较为严重,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爵记;樊建新;熊道国;熊培鑫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国务院血防试点南昌试区控制血吸虫病效果分析

    南昌市血吸虫病流行于南昌、新建、进贤、安义4个县和昌北开发区,分别为湖沼型和山丘型疫区.1 995~1 997年被列国务院综合防治血吸虫病试点,现将3年的防治效果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邱慈桂;万保平;邓小梅;熊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潜江市周矶办事处发生血吸虫急性感染的调查报告

    潜江市周矶办事处属血吸虫病轻疫区.今年春季的特大干旱,导致垸内沟渠全部干涸,生产和生活用水只能从垸外汉江引入,经二级堤水到达四支渠和沿堤河,成人在沿堤河抗旱打坝堤水和小孩在四支渠玩水时造成了成批血吸虫急性感染(简称急感)的发生,现将3个村20例急感发生的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李祚文;余春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铜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分析

    铜陵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境内长江全长55.5 km,是血吸虫病重流行县之一.至1 999年底,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有5个乡(镇)71个村,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病标准的有5个乡(镇)30个村,尚有8个乡(镇)34个村未能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分别占流行乡、村的44.4%和25.2%.现将1998~1999年的疫情分析如下.

    作者:金江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吴江市疟疾疫情高峰及趋势变化的定量研究

    吴江市疟疾发病在严重流行时期呈现明显的季节高峰,当发病率自1 978年起降至1/万以下后,发病高峰似有变化.为制定防治对策,曾于1 987年将发病率1/万上下两个时期,应用圆形分布法定量描述集中发病趋势及变化.将此圆变量资料进一步分析其历年的逐月发病情况,发现又具有年周期性特征,拟呈余弦曲线分布.本项研究采用周期性回归等方法,对此类资料进行深入分析,以获取更多的资料信息,更好地为防治服务.

    作者:梅火根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胶体染料试纸条在消灭血吸虫病地区现场应用效果评价

    江西省德兴市位于赣东山区,全市人口 30万人,历史流行区人口18706人.该市于1 984年达消灭血吸虫病标准,之后转入巩固监测阶段,至今已连续1 5年未发现钉螺,24年未发现病人.为寻找敏感、快速、操作简便的监测方法,并评价当地血吸虫病监测效果,我们应用胶体染料试纸条在原流行区人群中开展血清学普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朱明;黄爱群;徐明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氯硝柳胺缓释剂杀灭血吸虫尾蚴与钉螺的研究进展

    缓释技术是一门正在发展的高新技术,它不仅用于农业、林业、航空等领域,近年来医疗药品工业也广泛应用.随着药物控制理论的深入研究,已将一些稳定性较差,副作用大、有效期短的药物制成缓释剂,起到了缓慢释放,降低毒性,增强药效,提高生物利用度和减轻污染的良好效果.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缓释杀螺剂的研究,近取得了很大进展.

    作者:阳桂芬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日本血吸虫病人群获得性免疫与再感染Ⅴ.日本血吸虫人群易感和拮抗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用流行病学方法确定易感者和拮抗者,为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年龄依赖性抗性提供依据.方法 1996年,选择南洞庭湖日本血吸虫病洲岛型流行区经常接触疫水的居民250人作为研究对象,行吡喹酮顿服治疗.随后,观察了研究对象日常接触疫水情况141d,暴露指数以平均每天接触疫水皮肤面积(m2)与时间(min)的乘积(m2·min/d)计,并对其行四次方根标准化换算.1 998年,其中21 3入接受了粪检,并根据粪检结果和疫水接触程度对21 3名对象进行流行病学易感和拮抗的分类.结果 1998年,感染率为23.0%,感染度(EPG)几何均值为64.5;感染率在低年龄组(<10岁)人群中高,并随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在感染人群中,男性感染率和感染度均高于女性(P<0.01).21 3名对象可分为3组:易感组(23.0%)、抗性组(1 3.6%)和不确定组(63.4%);平均暴露指数换算值为6.2m2·min/d,男性高于女性.年龄组的暴露指数和治后再感染度之间存在剪刀差关系.结论本研究表明,流行区人群治后存在对日本血吸虫再感染年龄依赖性抗性.

    作者:李岳生;张新跃;李毅;A.C.Sleigh;A.G.P.Ross;G.M.Williams;M.Tanner;D.P.McManus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总管田村单纯化疗控制血吸虫病远期效果

    1981年在云南省永胜县高山峡谷地区的总管田村发现流行血吸虫病.1 982年粪检查病人群阳性率为62.2%,牛群阳性率为1 6.1%,钉螺感染率为0.1 2%.1 982年起在该村采取单纯人、畜司步用吡喹酮化疗防治血吸虫病的对策,每年粪检查病,对查出的病人、病畜用吡喹酮化疗,不灭螺,而连续10年进行定期观察钉螺的分布和感染率变化情况.结果,1987年起无血吸虫病人,1 988年起无感染性钉螺,1 989年起无血吸虫病畜.而后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1 989~1991年调查,该村已终止血吸虫病流行.2000年9月对该村再次作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显青;王秀芬;杨学文;王琼英;李灿兴;罗有登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山丘型血吸虫病中度疫区8年监测结果分析

    白云镇横塘村位于玉山县东部,总人口1 734人,耕地面积1.01×106m2,耕牛72头.历史钉螺面积4.6×105m2,历史累计患血吸虫病人数612人,属山丘型血吸虫病中度疫区.从1992年起,按江西省统一要求,进行了连续8年的防治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邱邑骏;李坚仁;徐立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应用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1998年特大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

    目的了解1998年洪水对扬州市江滩钉螺分布的影响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的实用价值.方法采用现场人工调查和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相结合的方法,按周晓农报道的模型在ERDAS软件上分别进行卫星遥感图象的叠加、校正、提取,用红色在图上标出钉螺的可疑孳生环境,并与地面调查结果进行核对验证.结果1 998年洪水后,江滩钉螺面积增加了 27.20%,25个抽样可疑钉螺孳生地洪水后钉螺面积增加了 61.48%,洪水前(1 998年)和洪水后(1 999、2000年)钉螺密度分别为0.945只/框、1.278只/框和1.289只/框,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预测的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与洪水后两年春季查出钉螺分布范围总符合率为88.00%,其中30×104m2以上环境的符合率为90.00%,10×104~30×104m2环境的符合率为100%,10×104m 2以下环境的符合率为75.00%.结论 1998年洪水后,扬州市钉螺明显扩散,钉螺孳生地分布模型对快速筛选钉螺可疑孳生地范围和确定钉螺孳生高危地带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扬;张晓波;何日;王裔林;朱霞章;田斌;孙乐平;洪青标;杨国静;周晓农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洞庭湖区危险水位及退水期血吸虫水体感染性研究

    目的研究洞庭湖及长江水域在防汛危险水位时以及退水期间不同水位下血吸虫水体感染性变化规律.方法在东洞庭湖及长江各设1个观察现场,1 998年8~9月,在当地4种不同水位,分别采用一组哨鼠进行常规感染性检测.结果洞庭湖水域感染率分别为危险水位7.7%,警戒水位0,防汛水位7.5%,常年水位100.0%;长江水域感染率分别为危险水位43.6%,警戒水位20.0%,防汛水位47.5%,常年水位7.6%.结论东洞庭湖(除警戒水位)及长江水域在4种水位时段均有感染性,且退水期长江水域感染率明显高于洞庭湖水域;但两水域感染虫荷数均很低(0.60~2.26条/只);当水退至常年水位时,则洞庭湖水域感染率显著高于长江水域.

    作者:谢木生;厉素勤;赵正元;刘兆春;刘启立;周艺彪;阳桂芬;蔡凯平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9例血吸虫病人误诊分析

    1 临床资料9例血吸虫病人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年龄大68岁,小9岁.都来自新疫区,均有疫水接触史和尾蚴性皮炎史.临床表现有发热、乏力、头痛、咳嗽、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增多等症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后经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IHA试验、ELISA试验)和粪检(Katz法)至少有1项以上强阳性或2~3项阳性而确诊.

    作者:资佐;吴健萍;唐坚;冯兴才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目平湖沿堤居民血吸虫病病情分析

    为了解湖沼型疫区沿堤居民血吸虫病流行特点和重复感染情况,我们选择目平湖西岸沿堤的南堤、五一、车石昏、全兴4个村进行了病情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孝明;周应彩;田子英;屈贵顺;张孝云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血水草总生物碱灭钉螺的初步探讨

    血水草(Eomecon Chionantha Hance)别名水黄连、土黄连、广扁线等,系罂粟科血水草属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华东、华南、西南大部分省区,野生草本,资源丰富.民间常用其根茎捣烂外敷治疗痈疖,取鲜汁滴眼治疗急性眼结膜炎[1].

    作者:刘年猛;彭飞;黄琼瑶;杨华中;胡琦;冯芳;周雪仙;周天达 刊期: 2001年第05期

  • 江阴市丝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江阴市原为班氏丝虫病低度流行区,流行范围遍及全市,病例呈散在性分布,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为主,历史高微丝蚴阳性率为2.44%.经过多年的反复防治,到80年代微丝蚴阳性率降至0,于1982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丝虫病标准.1984~1999年实施监测,现将16年来丝虫病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怀根娣 刊期: 2001年第05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