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寅;朱兴国;赵宏;孙凤勇
目的 观察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运动员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省水校2006年冬训期间在队训练的男性划船运动员19名,于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其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WBC、W-NCR在20d的大强度训练中无明显变化,但有下降趋势,训练第10d、20d时IgG较训练前显著下降,训练第20d时IgA较训练前显著下降,并存持续下降趋势,IgM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划船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训练可能过量,在此期间应合理安排训练,警惕过度训练,防止疲劳发生,避免因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感染.
作者:邹明;虞亚明;马建;刘波;涂禾;张鑫;徐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罗氏E-601全自动免疫测定仪,正确评定检测项目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各参数的准确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 水平.结论 六项肿瘤标志物5个样品分析结果与上次室间质评结果靶值、实验室测定值的偏倚,其结果均在室间质评的允许范围内,均通过100%符合.另外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该次测定结果均在卫生部回报的室间质评允许范围内.
作者:高中芳;张建荣;郭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9年3月所有经冠脉造影术明确为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治疗225例老年患者,分为置入单支血管组(n=83)和多支血管组(n=142),多支血管组再分为经皮桡动脉(TRI)组(n=103)和经皮股动脉组(TFI)组(n=39)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一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多支血管组,经皮股动脉途径较经皮桡动脉途径支架置入成功率(97.4% vs 97.1%,P=1.00)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经皮股动脉较经皮桡动脉出血并发症增多(15.4% vs 3.9%,P=0.02)、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0.5±2.61d vs 7.9±1.15d,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随访结果显示,不管经桡动脉入路还是股动脉入路,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8% vs 10.8%,P=0.401)、靶病变血运重建(7.0% vs 6.0%,P=0.76)、支架内再狭窄(4.9% vs 3.6%,P=0.91)均有所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预后佳.
作者:李渊;徐卫亭;陈建昌;肖飞;赵良平;顾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用99Tcm-DMSA肾显像评价急性肾盂肾炎(APN)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80例临床首次诊断为泌尿道感染的女性患者分别检测血清CRP水平和行99Tcm-DMSA肾显像,将CRP水平检测结果和显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血清CRP水平,APN患者组(15.7±9.8mg/L)明显高于单纯尿路感染组(4.3±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P水平检测结果和肾显像结果吻合度一般(K=0.61,P<0.01).检测血清CRP水平诊断APN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0%、95.7%、80.0%、94.6%和71.4%,且血清CRP水平和肾脏的损伤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血清CRP水平对APN的早期诊断有价值,且其水平可反映肾脏损伤的程度.
作者:邵小南;张云;张玮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克栓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血瘀模型对照组,克栓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对照组.均采用灌胃给药,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给药第七天,采用力竭游泳加注射肾上腺素的方式制备动物血瘀模型.而后心脏采血,进行血流变学分析.结果 血瘀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指标升高(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克栓胶囊各剂量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指标显著改善,与血瘀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克栓胶囊具有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全血中切、全血高切的作用,能够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流变性,增加血液流动性.
作者:白秀萍;杨富德;李学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0年4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1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评估.结果 治疗前低钠血症患者数为48例,其中男31例,占男患者总数的35.23%.女17例,占女患者总数的39.53%.治疗中低钠血症患者数为56例,其中男37例,占男患者总数的42.05%.女19例,占女患者总数的44.19%.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应积极纠正,同时消除引起低钠血症的因素,尤其是医源性因素.
作者:叶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且未服用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的药物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65~80岁)4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n=20)患者以七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并维持麻醉;Ⅱ组(n=20)患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并维持麻醉.术中监测麻醉期间心率、无创血压、脉氧、呼末二氧化碳值、脑电双频指数,并根据以上监测调节麻醉深度;术后镇痛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前、术后1d、7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麻醉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1d及7d与术前比较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毛一群;嵇福海;钟丽敏;姜宏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作者:时玥;马虹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作者: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测定在观察血浆黏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LIANG-100型水平细管式黏度仪在30℃条件下测试慢性肾病尿毒症期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以及正常人运动前、后,等不同状态下切变率分别为10s-1、20s-1、40s-1、70s-1和110s-1下的血浆黏度.结果 血浆黏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升高(P<0.01);尿毒症患者10~11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透析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正常人只有 10s-1和2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运动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黏度表现为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测试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用作血浆黏度分析符合血浆非牛顿流体特性的要求,低切变率下测试血浆黏度有助于分析血浆成分的细微变化.
作者:程守科;黄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胸痛疑诊冠心病患者二尖瓣口舒张期的血流峰值速度(E)与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a)的比值(E/Ea)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胸痛疑诊冠心病患者66例,均接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造影术,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A组为冠脉狭窄<50%或阴性者(对照组)20例,B组为冠脉狭窄50%~75% 18例,C组为冠脉狭窄≥75% 28例,分析三组间E/Ea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E/Ea值C组患者显著高于A组、B组患者(11.36±2.05 vs8.40±1.82、8.66±2.70,均P值<0.01).结论 冠脉严重狭窄者的E/Ea值升高,E/Ea值可反映患者的心脏舒张功能受损.
作者:吴玲玉;杨俊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丁基苯酞(dl-3n-butylphthalide,NBP)对蒙古沙土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min再灌注,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土鼠随机分为三组:1)正常对照组(CON);2)模型对照组(I/R);3)NBP治疗组(NBP).采用Nissl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锥体细胞形态及数量的改变,通过蛋白印迹检测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正常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完整,细胞大而圆,尼氏体位于胞浆,深染;模型对照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排列紊乱,胞体缩小、变形、核固缩,并向四周扩散;NBP治疗组锥体细胞排列较整齐,细胞大而圆,尼氏体深染,但仍可见少量胞浆浓染.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1).蛋白印迹检测发现模型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NBP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海马组织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下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丁基苯酞对海马区锥体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Caspase-3的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有关.
作者:耿海威;李嘉姝;王欲立;聂莹雪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的方法对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04年1月~2009年12月48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均先行ERCP+EST,术后再行LC术治疗.结果 该组病例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对于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
作者:毛伯能;蔡海;张云;张学俭;曹惠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减少或尽量消除诱发因素,减少癫痫再发,提高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已经确诊为癫痫、正规抗痫药(AED)治疗中、因痫性发作再次来院的7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其诱发因素.结果 <6岁患儿中感染是主要的诱发因素,≥6岁患儿中诱发因素依次为感染、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劳累、电视电脑等.结论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在不同年龄组儿童表现不同,诱发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癫痫的治疗效果,控制或减少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癫痫发作,以进一步提高抗癫痫治疗效果.
作者:戚月凤;汤继宏;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185例破裂脑动脉瘤采用急诊或早期综合救治措施的效果.方法 所有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应用相关的措施和药物改善和纠正病人生命体征、高颅压、高血压、低氧血症等,尽早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急诊或72h内行显微外科夹闭126例,介入栓塞59例.术中、术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防治脑血管痉挛、脑水肿、胃肠道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185例不同程度病情的患者预后良好131例,总预后良好率为71%.其中开颅显微手术夹闭126例,预后良好87例,良好率为69%,轻残15例,重残9例,植物状态6例,死亡9例(7.2%);介入栓塞59例,预后良好44例,良好率为74.5%,轻残7例,重残4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3例(5.1%).两组预后良好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致残率、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尽早明确诊断,加强围手术期救治管理,急诊或早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开颅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消除动脉瘤再出血破裂危险,利用早期综合救治措施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作者:朱文焕;穆士卿;周岱 刊期: 2011年第01期
血液黏度是血液流变学的基本指标,对某些疾病,尤其是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呼伦贝尔地处北疆、气候寒冷时间长,居民饮食结构不同于其他地区,喜爱牛羊肉等脂类偏高食品.
作者:敖敏高娃;王平;焦湃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A/N比值在诊断腺样体肥大及评价其愈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2例单纯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采取常规标准鼻咽侧位,测得A/N比值,并记录该患儿术前的症状,追踪随访患儿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0.6~0.8组和0.8~1.0组在憋气、憋醒症状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听力下降、涕多症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0.8组治疗有效率为78.9%,0.8~1.0组治疗有效率为97.1%,不同A/N比值组别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比值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及评估腺样体手术愈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全;李慈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31~60岁的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女性257人,男性455人.胆固醇指标增高,女性512人,男性1,145人.甘油三酯指标增高,女性642人,男性2,032人.结果 31~40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41~50岁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国钰梅;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科住院的205例SLE患者,按影像学有无浆膜腔积液表现将其分为有、无浆膜腔积液组,按SLEDAI评分分为有、无活动两组,按统一法获得各观察参数指标数据,分析CRP水平与SLE活动性及浆膜腔积液的关系,并比较分析ESR、C4、C3、IgG与浆膜腔积液的关系.结果 通过分析205例SLE患者,有积液组的CRP水平明显高于无积液组(P<0.001),活动组的CRP水平与非活动组无明显差异(P>0.05),ESR、C4、C3、IgG与浆膜腔积液无相关(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CRP水平升高与浆膜腔积液的存在有显著相关性(OR= 86.04,95%CI17.85~373,P<0.001).结论 SLE患者的CRP水平在反映疾病活动性方面意义不大,但CRP水平升高与浆膜腔积液的存在显著相关.
作者:贾凤云;顾美华;王鸣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胃苏颗粒联合盐酸雷尼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并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及腹胀.对照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药维生素B6100mg静推,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口服;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予维生素B6100mg静推的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和胃苏冲剂10g口服,并观察2h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2h显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5),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结论 作为祖国传统中成药,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的功效,可作为辅助性用药迅速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特别为单独使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喜福;曲华清;姚谨秋;王硕;陈学智;唐群中;史震涛;唐强 刊期: 201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