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核磁共振
摘要: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苏州市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按1:2的比例进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调查的人样本群中确诊的AD患者81例,对照为同人群中符合匹配条件的认知功能正常者162例.用SAS8.2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脂者患AD的危险较大,OR值(95%CI)分别为2.441(1.282~4.641)、1.875(1.015~3.464)、1.770(0.976~3.199).结论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可增加AD患病的危险性.

    作者:惠晓萍;徐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

    目的 探讨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减少或尽量消除诱发因素,减少癫痫再发,提高抗癫痫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8年10月~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已经确诊为癫痫、正规抗痫药(AED)治疗中、因痫性发作再次来院的70例患儿进行调查,分析其诱发因素.结果 <6岁患儿中感染是主要的诱发因素,≥6岁患儿中诱发因素依次为感染、学习压力大、睡眠不足、劳累、电视电脑等.结论 癫痫患儿再次痫性发作的诱发因素在不同年龄组儿童表现不同,诱发因素的存在直接影响癫痫的治疗效果,控制或减少诱发因素,可以减少癫痫发作,以进一步提高抗癫痫治疗效果.

    作者:戚月凤;汤继宏;张利亚;顾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摄取18F-FDG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测定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方法及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对A549细胞摄取18FFDG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细胞浓度5×104~1×107/瓶;18F-FDG放射性活度1.85~29.6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MTT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细胞抑制率.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18F-FDG细胞结合率.结果 18F-FDG细胞结合率随细胞数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高,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18F-FDG放射性活度无关;加入不同剂量吉西他滨后,细胞结合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两者呈负相关(r=-0.78,P<0.01).结论吉西他滨作用24h后引起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18F-FDG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DG显像早期观测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作者:邹惠峰;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胸部结节病17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对胸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以提高结节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7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胸部结节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影像常为唯一依据,CT检查有助于胸部结节病的诊断.

    作者:吴忠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应用于维持性HD患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46例维持性HD伴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HD组和HP组,HD组进行每周3次常规透析,HP组在常规透析基础上每两周接受一次HD+HP治疗,两组同时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用量,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使用降压药种类情况,再根据平均动脉压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幅度.结果 两组血压均有下降,HP组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同时HP组使用降压药种类较HD组少.结论 对于维持性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HP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作者:封建华;卢国元;叶建明;郁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与血小板数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梅;潘建玲;毛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MS患者,每天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法测定血脂,放免法测定胰岛素,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8(IL-18).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MS组患者血清CRP(2.70±0.59 vs.1.26±0.23,P<0.01)、TNF-α(17.34±4.46 vs.11.43±2.49,P<0.01)及IL-18(308.61±52.53vs.230.60±29.15,P<0.01)等炎症因子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干预后,CRP(2.70±0.59 vs.2.40±0.34,P<0.01)、TNF-α(17.34±4.46 vs.13.74±3.09,P<0.01)及IL-18(308.61±52.53 vs.291.19±30.54,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非诺贝特能够显著降低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孔颖宏;沈玄霖;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微生态制剂治疗婴幼儿肺炎相关性腹泻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肺炎相关性腹泻的发病率、发病因素,进一步探讨抗生素应用对腹泻严重程度的影响以及微生态制剂治疗是否缩短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病程.方法 对102例婴幼儿肺炎相关性腹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微生态制剂治疗组52例与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结果 婴幼儿肺炎并腹泻发生率35.66%,不同年龄组腹泻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122),肺炎并腹泻发生率与年龄呈负相关(P=0.045),抗生素应用时间长等是重要的诱发因素,微生态制剂治疗可缩短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病程.结论 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应避免由低级到高级频繁更换抗生素.使用微生态制剂已成为婴幼儿肺炎相关性腹泻的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沈美琴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动态增强CT对肺孤立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同层动态CT增强扫描对肺孤立结节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 选用直径≤3cm的肺孤立结节38例,先行平扫,再静脉注入碘剂(Omnipaque)100mL,间隔1min,延迟10min,对结节中心层面动态扫描,检测增强前后CT值,并绘出时间-密度曲线.结果 结核球强化净值<20Hu,动态曲线呈平坦型.恶性肿瘤和炎性结节强化净值>20Hu,动态曲线呈上升型,延迟至10min.两者强化净值出现明显差异,动态曲线可分开.结论 ①动态同层增强扫描提高了肺孤立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②动态同层CT增强扫描的延迟时间应延长至10min,增加数据采集点.③时间-密度曲线延迟至10min,恶性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动态曲线可以分开.

    作者:李国华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胃苏颗粒联合盐酸雷尼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胃肠道反应的观察

    目的 观察胃苏颗粒联合盐酸雷尼替丁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出现胃肠道反应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2月~2010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并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反酸、嗳气、恶心、呕吐及腹胀.对照组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药维生素B6100mg静推,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口服;治疗组出现胃肠道反应后常规给予维生素B6100mg静推的同时给药雷尼替丁0.15g和胃苏冲剂10g口服,并观察2h后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2h显效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50%(P<0.05),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75%).结论 作为祖国传统中成药,胃苏颗粒具有理气消胀的功效,可作为辅助性用药迅速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胃肠道反应,特别为单独使用H2受体拮抗剂无效的患者提供了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喜福;曲华清;姚谨秋;王硕;陈学智;唐群中;史震涛;唐强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浆肌钙蛋白I、脑钠肽联合D-二聚体检查对肺血栓栓塞的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联合应用脑钠肽(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D-二聚体(DD)检查在血压正常的肺血栓栓塞(PTE)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47例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和(或)肺动脉CT成像(CTPA)明确诊断的非大面积肺血栓栓塞病例,以超声心动检查结果将其分为A组(次大面积PTE组)21例和B组(非大面积PTE组)26例,通过其血浆中的cTnI、BNP和DD的水平高低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A、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NP和cTnI血浆水平在A、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查有助于排除诊断,血浆cTnI、BNP水平在次大面积PTE患者中明显升高,联合应用血浆cTnI、BNP和D-二聚体检查在血压正常的PTE患者中有助于筛选出高危患者.

    作者:张胜利;施敏骅;房三友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未分类肾细胞癌10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探讨未分类型肾细胞癌(URC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方法 收集2001年~2009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常规外检肾细胞癌(RCC)422例,对10例未分类型肾细胞癌,作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0例URCC患者年龄55~81岁(平均年龄67岁),男性5例,女性5例,肿瘤大径6~12cm(平均直径8cm),5例伴有肾包膜侵犯,2例伴有肾门淋巴结转移,1例伴有远处肺转移.组织学:各例均未伴有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等细胞学特征,10例肿瘤瘤细胞均显示出多形性,部分区域排列成腺管状,滤泡状,条索状,或呈实性片状,可见梭形瘤细胞区域及瘤巨细胞.瘤细胞胞浆丰富,核仁明显.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均Vimentin(+),CK、EMA、CD10、CK7部分阳性,CK20、34βE12均阴性,P53阳性率30%~70%.随访8例,均死亡.结论 未分类肾细胞癌为目前现有WHO组织学标准难以分类的一组肾细胞癌,具有形态的多形性及临床高侵袭性特点,预后多不佳.其发病率低,文献资料少,尚有待于更大样本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研究总结.

    作者:詹升华;康苏娅;邓敏;吴德明;顾冬梅;虞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开放性胫腓骨骨折69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使用外固定支架和钢板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09年10月胫腓骨开放骨折69例,其中AOD外固定支架32例,AO加压钢板37例,比较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结果 两组Ⅰ、Ⅱ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Ⅲ型骨折平均愈合时间、骨折感染率、骨折延迟愈合及不连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Ⅲ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优于钢板内固定,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景少博;魏晋山;焦军胜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发作期的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感染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COPD感染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细菌清除率为9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细菌清除率为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感染发作期疗程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建华;郭小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偏钒酸钠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偏钒酸钠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生长抑制情况;琼脂糖电泳检测DNA条带;Hoecst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偏钒酸钠处理HL-60细胞,24h采用MT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的偏钒酸钠促进细胞增殖,高剂量的偏钒酸钠抑制细胞的生长;24h时高浓度偏钒酸钠处理HL-60细胞可见到DNA出现梯形条带,且细胞核呈现细胞核浓缩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偏钒酸钠5×10-7mol/L、1×10-7mol/L、1×10-8mol/L、1×10-9mol/L、1×10-11mol/L处理HL-60细胞,24h细胞凋亡率分别是(69.1±2.3)%、(56.3±4.9)%、(39.6±6.5)%、(31.4±1.6)%、(12.2±3.4)%,而培养24h的HL-60细胞自然凋亡率仅为(1.2±0.5)%(P<0.05).结论 偏钒酸钠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郭毅;顾文超;姜智;孙妍君;徐岚;吴士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小儿肠套叠的临床及腹部平片分析

    目的 探讨腹部平片对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方法小儿均摄立位腹部平片、诊断性空气灌肠与整复、整复失败者均采取手术治疗.结果 腹部平片可表现为:腹部大部分区域较为致密;呈完全性致密状,无任何小肠积气影;肠腔出现明显扩张和积液,呈多发阶梯状气液平面改变;在肠腔气体影衬托下显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影.结论 腹部平片对诊断小儿肠套叠有明显的征象和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高兴波;徐洪俊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放射治疗计划中勾画靶区的主观差异性研究

    目的 了解大体肿瘤靶区(GTV)勾画在不同年资、学科医师及不同时间方面的差异性,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针对鼻咽癌和肺癌患者的CT定位图像,安排12位医师进行了GTV勾画,其中放射治疗科医师9位(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各3位),影像诊断科医师(年资在十年以上)3位.计算患者GTV体积值、层面、冠状面X轴大值及其变化范围,比较两个学科医生和不同年资医生在先后三次勾画中所产生的差异性.结果 影像诊断医生勾画肿瘤GTV体积较肿瘤放疗科医生小.肿瘤放疗科医生年资越高,勾画GTV体积越小.除一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外,各组医生勾画肺癌的GTV的层面和冠状面X轴大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医师先后三次勾画GTV体积、层面及冠状面X轴大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肿瘤放疗科医生与影像诊断科医生勾画靶区存在明显差异.肿瘤放疗科各年资医生间在勾画靶区方面也存在差异.不同年资医生对肿瘤GTV勾画存在的差别应引起足够重视,应加强放射治疗科医生影像诊断水平,采用更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尽量多名医生共同参与来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

    作者:李莉;周菊英;莎莎;徐晓婷;俞志英;秦颂兵;王利利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目的 该研究旨在建立大鼠脑出血的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观察VEGF在出血灶周脑组织中的细胞定位和动态表达.从而探讨VEGF的表达在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组织损伤及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脑内立体定向仪,采用二步法自体血注入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对照组,分别于6h、24h、2d、3d、5d、7d后处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脑内VEGF表达变化;显微镜下计数脑内VEGF表达阳性的细胞.结果 脑出血组VEGF表达阳性细胞数随时间逐渐增多,随着出血时间延长,表达VEGF的内皮细胞数量逐渐增多,存在较多微血管和血管样结构.结论 脑出血灶周VEGF的表达增加,7d达高峰,但主要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提示VEGF可诱导新生血管的生成,对脑出血后继发性缺血性损伤起修复作用.

    作者:刘娜;徐树军;任中秀;耿红梅;王淑荣;朴影;李春双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A/N比值在诊断与治疗腺样体肥大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A/N比值在诊断腺样体肥大及评价其愈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2例单纯行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的患者,术前采取常规标准鼻咽侧位,测得A/N比值,并记录该患儿术前的症状,追踪随访患儿术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0.6~0.8组和0.8~1.0组在憋气、憋醒症状的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听力下降、涕多症状的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6~0.8组治疗有效率为78.9%,0.8~1.0组治疗有效率为97.1%,不同A/N比值组别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比值对于诊断腺样体肥大及评估腺样体手术愈后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李文全;李慈莲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上肢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术后的患者60例,等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做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是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叶阗芬;杨卫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