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关键词: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血管造影术, 核磁共振
摘要: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代谢综合征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MS患者,每天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法测定血脂,放免法测定胰岛素,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8(IL-18).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MS组患者血清CRP(2.70±0.59 vs.1.26±0.23,P<0.01)、TNF-α(17.34±4.46 vs.11.43±2.49,P<0.01)及IL-18(308.61±52.53vs.230.60±29.15,P<0.01)等炎症因子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干预后,CRP(2.70±0.59 vs.2.40±0.34,P<0.01)、TNF-α(17.34±4.46 vs.13.74±3.09,P<0.01)及IL-18(308.61±52.53 vs.291.19±30.54,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非诺贝特能够显著降低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孔颖宏;沈玄霖;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不同状态人体血浆黏度在不同切变率下的表现

    目的 探讨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测定在观察血浆黏度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用LIANG-100型水平细管式黏度仪在30℃条件下测试慢性肾病尿毒症期患者血液透析前、后以及正常人运动前、后,等不同状态下切变率分别为10s-1、20s-1、40s-1、70s-1和110s-1下的血浆黏度.结果 血浆黏度随切变率的降低而升高(P<0.01);尿毒症患者10~11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透析前、后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正常人只有 10s-1和20s-1切变率下血浆黏度运动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血浆黏度表现为随切变率的变化而改变的非牛顿流体特性,测试不同切变率血浆黏度用作血浆黏度分析符合血浆非牛顿流体特性的要求,低切变率下测试血浆黏度有助于分析血浆成分的细微变化.

    作者:程守科;黄玉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感染发作期的临床分析——附34例报告

    目的 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感染发作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COPD感染发作期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4%,细菌清除率为9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对照组总有效率85%,细菌清除率为8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两组的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 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COPD感染发作期疗程显著,不良反应少.

    作者:姚建华;郭小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胸腔积液和乳酸脱氢酶对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的价值

    目的 探讨胸腔积液和乳酸脱氢酶在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9年7月1日~2010年6月30日123例急性胰腺炎病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按照中国急性胰腺炎诊治指南(草案)分为轻症急性胰腺炎组(76例)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47例),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及ROC曲线分析入院后24h内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72h内胸腔积液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 胆道疾病是急性胰腺炎常见的原因(55.28%),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和C-反应蛋白在急性胰腺炎轻症组和重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三者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8、0.875、0.873;经Z检验,胸腔积液与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两指标ROC曲线下面积的分别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13),乳酸脱氢酶、C-反应蛋白两指标ROC曲线下面积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976);胸腔积液和乳酸脱氢酶联合应用其平行试验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73、0.548,其序列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623、0.939.结论 胸腔积液、乳酸脱氢酶对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沈阳;许春舫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低钠血症的关系——附131例病例总结

    目的 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0年4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1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评估.结果 治疗前低钠血症患者数为48例,其中男31例,占男患者总数的35.23%.女17例,占女患者总数的39.53%.治疗中低钠血症患者数为56例,其中男37例,占男患者总数的42.05%.女19例,占女患者总数的44.19%.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应积极纠正,同时消除引起低钠血症的因素,尤其是医源性因素.

    作者:叶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肿瘤标志物正确度验证及评价

    目的 探讨罗氏E-601全自动免疫测定仪,正确评定检测项目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各参数的准确度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 水平.结论 六项肿瘤标志物5个样品分析结果与上次室间质评结果靶值、实验室测定值的偏倚,其结果均在室间质评的允许范围内,均通过100%符合.另外CEA、CA12-5、CA15-3、CA19-9、T-PSA、F-PSA该次测定结果均在卫生部回报的室间质评允许范围内.

    作者:高中芳;张建荣;郭小龙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高压氧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高压氧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的疗效.方法 选取上肢周围神经完全损伤术后的患者60例,等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和系统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高压氧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6个月时分别做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MCV)和肌电图(EMG)检查.结果 治疗后3、6个月时手功能评定及神经传导速度和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合高压氧治疗是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术后患者恢复功能的有效治疗措施.

    作者:叶阗芬;杨卫新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超声微探头在食管小平滑肌瘤黏膜切除术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ultrasonic miniature probe,UMP)在食管小平滑肌瘤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中的价值.方法 经EUS确诊11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并行EMR切除肿瘤.结果 11例食管小平滑肌瘤经EMR完整切除.所有病例术前EUS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未发生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征为来源于第二层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的小低回声团块.UMP可以提供食管平滑肌瘤准确的层次结构图象,并对是否适合内镜治疗进行评估.

    作者:陈涛;占强;夏敏;郭继中;王含芬;王利民;沈苑丹;王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9年3月所有经冠脉造影术明确为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治疗225例老年患者,分为置入单支血管组(n=83)和多支血管组(n=142),多支血管组再分为经皮桡动脉(TRI)组(n=103)和经皮股动脉组(TFI)组(n=39)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一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多支血管组,经皮股动脉途径较经皮桡动脉途径支架置入成功率(97.4% vs 97.1%,P=1.00)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经皮股动脉较经皮桡动脉出血并发症增多(15.4% vs 3.9%,P=0.02)、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0.5±2.61d vs 7.9±1.15d,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随访结果显示,不管经桡动脉入路还是股动脉入路,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8% vs 10.8%,P=0.401)、靶病变血运重建(7.0% vs 6.0%,P=0.76)、支架内再狭窄(4.9% vs 3.6%,P=0.91)均有所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预后佳.

    作者:李渊;徐卫亭;陈建昌;肖飞;赵良平;顾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改良根治切除术的124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2例发生骨转移.探讨骨转移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临床分期、HER-2、P53、肿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好发于腰椎、胸椎、骨盆、肋骨,中位发生时间为31个月,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41.9%(52/124),肿瘤大小≤2cm组骨转移率30.8%,2cm<肿块≤5cm组骨转移率40.4%,>5cm组骨转移率75.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Ⅱ期组骨转移率19.8%,Ⅲ-Ⅳ期组骨转移率83.7%,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阴性组骨转移率21.4%,淋巴结1~3个阳性组骨转移率40.9%,淋巴结4~9个阳性组骨转移率64.3%,>10个阳性组骨转移率72.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ER-2阴性组骨转移率35.7%,HER-2阳性组骨转移率55.0%,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P53、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R-2是乳腺癌骨转移的高危因素,该类病例要开展密切随访及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何战洋;何萍青;应学翔;林燕苹;王富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31~60岁的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女性257人,男性455人.胆固醇指标增高,女性512人,男性1,145人.甘油三酯指标增高,女性642人,男性2,032人.结果 31~40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41~50岁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国钰梅;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在脑脊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在脑脊液细胞分析中的应用.方法 无菌采集脑脊液后,用UF-100i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对标本进行分析及传统手工方法分别计数脑脊液细胞,对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UF-100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检测红细胞、白细胞与显微镜目测法计数经配对t检验,无显著差异.结论 全自动尿有形成份分析仪计数脑脊液中的细胞快速、结果准确且重复性好,适合临床常规检测脑脊液标本.

    作者:王金行;宋鉴清;潘莹;戚其学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与血小板数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梅;潘建玲;毛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七氟醚与丙泊酚对老年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影响的比较

    目的 比较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且未服用影响神经精神系统功能的药物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65~80岁)4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n=20)患者以七氟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并维持麻醉;Ⅱ组(n=20)患者以靶控输注丙泊酚、芬太尼、维库溴铵全麻诱导并维持麻醉.术中监测麻醉期间心率、无创血压、脉氧、呼末二氧化碳值、脑电双频指数,并根据以上监测调节麻醉深度;术后镇痛采用病人自控静脉镇痛,镇痛效果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术前、术后1d、7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麻醉时间及术后镇痛效果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1d及7d与术前比较简易智力状态检查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七氟醚与丙泊酚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显著差异.

    作者:毛一群;嵇福海;钟丽敏;姜宏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膝关节镜微创术后臭氧配合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重度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78例短期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膝关节镜微创术后臭氧(O3)配合玻璃酸钠(SH)关节腔内注射治疗中重度单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行膝关节镜微创术后中重度单膝关节OA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辅助治疗策略分为联合治疗组 (O3 +SH) 78例、O3组66例及SH组72例.采用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评估三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0d、90d及180d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3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O3组僵直评分较SH组显著降低(P<0.01),但与联合治疗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组间功能丧失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9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功能丧失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SH组比较,O3组疼痛评分、僵直评分显著降低(P均<0.01);联合治疗组僵直评分也较SH组显著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和O3组僵直评分无显著差异;而SH组功能丧失评分较O3组显著降低(P<0.05).治疗180d后,与O3组和SH组比较,联合治疗组WOMAC总分、疼痛评分、僵直评分、功能丧失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SH组比较,O3组僵直评分显著降低(P<0.01).结论 膝关节镜微创术后对中重度单膝关节OA患者进行关节腔内O3配合SH注射治疗能尽早显著减轻患者膝部疼痛、改善膝关节整体功能,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预后,远期获益显著.

    作者:王承胜;何利雷;司徒晓鹏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炎病原学及免疫功能的探讨

    目的 探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肺炎常见的病原体及其T细胞亚群,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抽取131例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以128例普通肺炎患儿为对照组;用无菌负压吸引法采集其新鲜痰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病毒,细菌培养检测细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支原体、衣原体抗体,RT-PCR法检测hMPV N基因.同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3+、CD4+、CD8+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结果 1.该组样本131例中单纯细菌感染58例,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其中,多见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10例,葡萄球菌10例,肺炎链球菌7例,卡他布兰汉菌6例,流感嗜血杆菌4例,大肠埃希菌7例,克雷伯杆菌6例,耐药菌(铜绿假单胞菌,葡萄球菌等)较普通肺炎组多见.病毒感染占29例,其中常见病毒为合胞病毒,支原体感染10例低于对照组.2.先心肺炎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较对照组低( P<0.05),CD8+T细胞、CD4+/CD8+比值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并发肺炎病原细菌多见,且耐药菌感染显著高于普通肺炎组,左向右分流型先心病患儿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与肺炎发病率高及住院时间延长有关.

    作者:黎璇;严文华;周万平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青春期肥胖超重儿大、中动脉内中膜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超声研究

    目的 分析青春期肥胖儿颈总动脉、足背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流动力学变化与BMI指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40名肥胖青少年、37名超重青少年和42名正常体重青少年颈总、足背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化分析法检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和超重组的BMI、颈总及足背动脉IMT、空腹血糖(FBS)、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足背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肥胖、超重组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肥胖超重组青少年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颈总、足背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与肥胖程度有关,提示肥胖超重组青少年的血管内皮功能受损.

    作者:张忠新;胡小蓉;徐海燕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探讨研究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及硬化程度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病例60例,正常健康体检对照40名,对其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与脑梗死病人临床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糖、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H-C)、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高血压、吸烟、饮酒者比率均明显增高(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厚度、斑块形成及狭窄发生率,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50%与≥50%脑梗死病人的临床症状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 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急性脑梗死的易患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管腔狭窄的程度与患者的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作者:沈雪莉;张斯萌;隹梦遥;戚其学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偏钒酸钠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偏钒酸钠对HL-60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MTT法观察生长抑制情况;琼脂糖电泳检测DNA条带;Hoecst33258染色后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核的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凋亡率.结果 不同浓度的偏钒酸钠处理HL-60细胞,24h采用MTT检测结果显示低剂量的偏钒酸钠促进细胞增殖,高剂量的偏钒酸钠抑制细胞的生长;24h时高浓度偏钒酸钠处理HL-60细胞可见到DNA出现梯形条带,且细胞核呈现细胞核浓缩现象;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浓度偏钒酸钠5×10-7mol/L、1×10-7mol/L、1×10-8mol/L、1×10-9mol/L、1×10-11mol/L处理HL-60细胞,24h细胞凋亡率分别是(69.1±2.3)%、(56.3±4.9)%、(39.6±6.5)%、(31.4±1.6)%、(12.2±3.4)%,而培养24h的HL-60细胞自然凋亡率仅为(1.2±0.5)%(P<0.05).结论 偏钒酸钠可诱导HL-60细胞凋亡.

    作者:郭毅;顾文超;姜智;孙妍君;徐岚;吴士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胸部结节病17例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通过对胸部结节病的临床特点分析以提高结节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17例胸部结节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胸部结节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胸部影像常为唯一依据,CT检查有助于胸部结节病的诊断.

    作者:吴忠良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