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封建华;卢国元;叶建明;郁丽霞

关键词:血液灌流, 难治性高血压, 尿毒症
摘要: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应用于维持性HD患者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方法 将46例维持性HD伴难治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为HD组和HP组,HD组进行每周3次常规透析,HP组在常规透析基础上每两周接受一次HD+HP治疗,两组同时根据血压调整降压药用量,治疗时间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及使用降压药种类情况,再根据平均动脉压比较两组的血压下降幅度.结果 两组血压均有下降,HP组血压下降更为明显,同时HP组使用降压药种类较HD组少.结论 对于维持性HD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HP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

    目的 研究与乳腺癌骨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探讨有助于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乳腺外科行改良根治切除术的124例乳腺癌患者的随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52例发生骨转移.探讨骨转移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ER、临床分期、HER-2、P53、肿瘤部位的关系.结果 乳腺癌骨转移好发于腰椎、胸椎、骨盆、肋骨,中位发生时间为31个月,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41.9%(52/124),肿瘤大小≤2cm组骨转移率30.8%,2cm<肿块≤5cm组骨转移率40.4%,>5cm组骨转移率75.0%,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分期Ⅰ-Ⅱ期组骨转移率19.8%,Ⅲ-Ⅳ期组骨转移率83.7%,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淋巴结阴性组骨转移率21.4%,淋巴结1~3个阳性组骨转移率40.9%,淋巴结4~9个阳性组骨转移率64.3%,>10个阳性组骨转移率72.2%,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ER-2阴性组骨转移率35.7%,HER-2阳性组骨转移率55.0%,二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而与年龄、绝经状况、组织学分级、ER、P53、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HER-2是乳腺癌骨转移的高危因素,该类病例要开展密切随访及积极的综合治疗.

    作者:何战洋;何萍青;应学翔;林燕苹;王富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血液流变性、血小板参数与血脂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 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l-Basilar Insufficiency,VBI)的发病机制.方法 对29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血液流变学、血小板参数及血脂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比分析.结果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沉、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发病与血液高黏度、早期发生血小板变化及高血脂密切相关,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血脂增加及血液流变性损害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程多智;朱名安;张吉才;杜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soluble endothelialcell protein C receptor,sEPCR)的水平,初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双抗夹心法对65例NS及48名正常对照组血浆的sEPCR进行检测,同步检测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结果 NS组患者血浆sEPCR(357.0±156.80ng/mL)较正常对照组(155.68±32.01ng/mL)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NS组中,膜性肾病组血浆sEPCR水平比微小病变组及系膜增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在各组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PCR可能参与NS患者血栓形成过程,是高凝状态的预测指标之一.

    作者:赵里曼;卢国元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与血小板数量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陈玉梅;潘建玲;毛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PPH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

    目的 探讨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对策.方法 选择行吻合器痔上粘膜环切除术(PPH)257例患者进行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处理对策.结果 该组患者于术后8~12h下床,术后发生尿潴留47例,术后下腹部坠胀31例,肛门区严重疼痛7例,肛门出血2例,术后吻合口感染2例,肛门水肿90例,平均住院7d(4~19d).随访6个月,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257例患者均无大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PPH术后正确的并发症护理,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作者:许文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清肿瘤标记物CYFRA21-1、CEA和NSE联合检测在肺癌诊断的应用

    目的 探讨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CYFRA21-1、CEA 和NSE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及与肿瘤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技术测定经病理确诊的187例肺癌患者、33例肺良性疾病和30名健康对照的血清中CYFRA21-1、CEA 和NSE水平,应用SPSS18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7例肺癌患者血清中NSE、CEA、CYFRA21-1的水平显著高于肺良性疾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三组间行方差分析有显著差别,但肺良性病与健康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别;三项血清肿瘤标记物在鳞癌、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有显著差别,CYFRA21-1、CEA 和NSE分别在肺鳞癌、肺腺癌和小细胞肺癌中的水平较高.单项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敏感性:NSE>CYFRA21-1>CEA;在腺癌中CEA敏感性高(43.1%),鳞癌中CYFRA21-1敏感性高(60.0%),小细胞肺癌中NSE敏感性高(83.8%);NSE、CYFRA21-1、CEA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5±0.027、0.782±0.031、0.657±0.036,NSE显示诊断准确性较高.在肺癌诊断中NSE、CEA、CYFRA21-1组合敏感性高(77.5%),特异性也较好(76.2%).结论 NSE、CEA、CYFRA21-1对肺癌的诊断均有一定意义,不同病理类型各有特点,选择合适的组合有利于对肺癌的鉴别诊断.

    作者:赵连爽;赵俊华;白露;范增慧;曹丽艳;赵玉霞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摄取18F-FDG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测定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方法及用吉西他滨化疗后对A549细胞摄取18FFDG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条件下测定A549细胞的18F-FDG细胞结合率,细胞浓度5×104~1×107/瓶;18F-FDG放射性活度1.85~29.6KBq;反应时间20~120min;葡萄糖浓度0~11.1mmol/L.MTT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细胞抑制率.测定加入不同剂量0~120mmol/L吉西他滨24h后18F-FDG细胞结合率.结果 18F-FDG细胞结合率随细胞数量、反应时间的增加而增高,随葡萄糖浓度的增高而降低,与18F-FDG放射性活度无关;加入不同剂量吉西他滨后,细胞结合率随剂量增加而下降,两者呈负相关(r=-0.78,P<0.01).结论吉西他滨作用24h后引起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 18F-FDG细胞结合率下降,可用18F-FDG显像早期观测吉西他滨对人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作者:邹惠峰;邓胜明;章斌;吴翼伟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苏州市老年人群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以人群为基础按1:2的比例进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性质相匹配的病例对照研究,病例为调查的人样本群中确诊的AD患者81例,对照为同人群中符合匹配条件的认知功能正常者162例.用SAS8.2软件进行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脑卒中和高血脂者患AD的危险较大,OR值(95%CI)分别为2.441(1.282~4.641)、1.875(1.015~3.464)、1.770(0.976~3.199).结论冠心病、脑卒中、高血脂可增加AD患病的危险性.

    作者:惠晓萍;徐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4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的对比研究

    目的 研究4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搜集79例可疑或已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进行40层螺旋CT扫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79例患者共有711个冠状动脉节段,其中675个(94.94%)可用于评价,结果显示40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敏感性为88.04%,特异性为91.08%,阳性预测值为77.47%,阴性预测值为93.56%.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0.66%.结论 40层螺旋CT对冠心病的诊断及病变程度的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作者:唐旦华;朱玉兴;顾文豪;蔡俊;陆署;王彩红;王健;王治国;王晓芳;许大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预测放射性肺损伤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CTPI)技术,探讨CT灌注参数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价值.方法 对37例胸部肿瘤患者于放疗前中后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得到肺组织感兴趣区(ROI)各灌注参数值,分析放射性肺损伤的肺灌注的变化.结果 37例胸部肿瘤患者观察期间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为21.62%(8/37),经不同剂量照射后,肺组织灌注值总体呈上升趋势.rBF、rBV、rPS可能用作预测指标;rBF、rBV联合指标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价值明显优于单个预测指标.结论 CT灌注成像在预测放射性肺损伤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翟小明;王建平;顾科;张军宁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 探讨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12月~2009年3月所有经冠脉造影术明确为冠心病并行支架置入治疗225例老年患者,分为置入单支血管组(n=83)和多支血管组(n=142),多支血管组再分为经皮桡动脉(TRI)组(n=103)和经皮股动脉组(TFI)组(n=39)两个亚组.所有患者均完成了至少一年的临床随访.结果 多支血管组,经皮股动脉途径较经皮桡动脉途径支架置入成功率(97.4% vs 97.1%,P=1.00)无明显统计学意义,而经皮股动脉较经皮桡动脉出血并发症增多(15.4% vs 3.9%,P=0.02)、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0.5±2.61d vs 7.9±1.15d,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一年随访结果显示,不管经桡动脉入路还是股动脉入路,多支血管组较单支血管组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14.8% vs 10.8%,P=0.401)、靶病变血运重建(7.0% vs 6.0%,P=0.76)、支架内再狭窄(4.9% vs 3.6%,P=0.91)均有所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桡动脉行多支血管支架术临床预后佳.

    作者:李渊;徐卫亭;陈建昌;肖飞;赵良平;顾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病与低钠血症的关系——附131例病例总结

    目的 探讨住院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中发生低钠血症的情况及原因.方法 对2009年12月~2010年4月的慢性阻塞性肺病13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和评估.结果 治疗前低钠血症患者数为48例,其中男31例,占男患者总数的35.23%.女17例,占女患者总数的39.53%.治疗中低钠血症患者数为56例,其中男37例,占男患者总数的42.05%.女19例,占女患者总数的44.19%.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发生低钠血症应积极纠正,同时消除引起低钠血症的因素,尤其是医源性因素.

    作者:叶珣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云克(99Tc-MDP)对亚急性衰老小鼠肝脏抗氧化作用的影响

    目的 研究云克对D-半乳糖亚急性衰老小鼠模型肝脏抗氧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健康雌性昆明种小鼠4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维生素E组、云克低、中、高剂量组.给药6周后脱臼处死,取出肝脏,制成肝脏组织匀浆液,测定其对肝脏中的SOD(超氧化物歧化酶)、MDA(丙二醛)、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MAO(单胺氧化酶)的影响.结果 云克能显著提高衰老小鼠肝脏SOD、GSH-PX的活性,降低衰老小鼠肝脏中MDA、MAO的含量,云克组、维生素E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云克能保护机体免受自由基的损伤,进而发挥抗氧化作用及延缓衰老.

    作者:薛秀青;张彦军;黄赛男;苏成海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Nemo-like kinase(NLK)在胶质瘤细胞U87MG凋亡中作用的研究

    目的 探讨Nemo-like kinase(NLK)在胶质瘤细胞U87MG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NLK的过表达和小干扰质粒干扰NLK在胶质瘤细胞株U87MG中的表达.CCK-8和细胞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NLK和胶质瘤细胞U87MG凋亡指标caspase-3的关系.结果 构建的过表达和小干扰质粒能明显地影响NLK的表达.CCK-8和细胞免疫印迹的结果显示NLK能够诱导胶质瘤细胞U87MG的凋亡.结论 NLK能够通过激活经典的凋亡途径而诱导胶质瘤细胞U87MG的凋亡.

    作者:王津津;李向东;惠国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探讨MRI联合DSA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TOBS患者的MRI和DSA检查资料,观察MRI显示病变的分布范围和DSA显示椎基底动脉血管结构.结果 梗死灶分布于两侧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呈对称性病变13例,单侧分布8例.76.2%(16/21)的患者中存在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形态异常,23.8%(5/21)椎、基底动脉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MRI联合DSA检查为临床提供较为完整的诊断信息,可以作为TOBS筛选和首选的诊断方法.

    作者:周勇;徐树军;朱淼;白海涛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克栓胶囊对实验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目的 观察克栓胶囊对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血瘀模型对照组,克栓胶囊高、中、低剂量组,阿司匹林对照组.均采用灌胃给药,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于给药第七天,采用力竭游泳加注射肾上腺素的方式制备动物血瘀模型.而后心脏采血,进行血流变学分析.结果 血瘀模型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指标升高(P<0.01),具有显著性差异;克栓胶囊各剂量组全血高、中、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指标显著改善,与血瘀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克栓胶囊具有降低血浆黏度、红细胞电泳时间、红细胞压积、全血低切、全血中切、全血高切的作用,能够改善血瘀模型大鼠的血流变性,增加血液流动性.

    作者:白秀萍;杨富德;李学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超声微探头在食管小平滑肌瘤黏膜切除术中的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微探头(ultrasonic miniature probe,UMP)在食管小平滑肌瘤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中的价值.方法 经EUS确诊11例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并行EMR切除肿瘤.结果 11例食管小平滑肌瘤经EMR完整切除.所有病例术前EUS诊断和术后病理诊断完全一致.未发生出血、穿孔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来源于黏膜肌层的食管小平滑肌瘤的超声内镜特征为来源于第二层的内部回声均匀、边界清晰的小低回声团块.UMP可以提供食管平滑肌瘤准确的层次结构图象,并对是否适合内镜治疗进行评估.

    作者:陈涛;占强;夏敏;郭继中;王含芬;王利民;沈苑丹;王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在不同年龄组中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排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31~60岁的体检人员.血液流变学指标增高,女性257人,男性455人.胆固醇指标增高,女性512人,男性1,145人.甘油三酯指标增高,女性642人,男性2,032人.结果 31~40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41~50岁组胆固醇、甘油三酯较其它两组增高明显.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液流变学指标与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作者:国钰梅;张建萍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划船运动员大强度运动训练后免疫指标的变化

    目的 观察大运动量训练前后运动员免疫相关指标的变化.方法 选取四川省水校2006年冬训期间在队训练的男性划船运动员19名,于训练前、后分别测试其免疫相关指标.结果 WBC、W-NCR在20d的大强度训练中无明显变化,但有下降趋势,训练第10d、20d时IgG较训练前显著下降,训练第20d时IgA较训练前显著下降,并存持续下降趋势,IgM训练前后无显著差异.结论 划船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受抑制,训练可能过量,在此期间应合理安排训练,警惕过度训练,防止疲劳发生,避免因免疫功能下降导致的感染.

    作者:邹明;虞亚明;马建;刘波;涂禾;张鑫;徐文 刊期: 2011年第01期

  • 代谢综合征与血清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非诺贝特对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MS患者,每天口服非诺贝特胶囊200mg,干预12周,干预前后采用氧化酶法测定血糖,酶法测定血脂,放免法测定胰岛素,ELISA法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8(IL-18).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MS组患者血清CRP(2.70±0.59 vs.1.26±0.23,P<0.01)、TNF-α(17.34±4.46 vs.11.43±2.49,P<0.01)及IL-18(308.61±52.53vs.230.60±29.15,P<0.01)等炎症因子较健康组明显升高.干预后,CRP(2.70±0.59 vs.2.40±0.34,P<0.01)、TNF-α(17.34±4.46 vs.13.74±3.09,P<0.01)及IL-18(308.61±52.53 vs.291.19±30.54,P<0.05)水平均显著下降.结论 非诺贝特能够显著降低M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作者:孔颖宏;沈玄霖;成兴波 刊期: 2011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