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保守性手术的临床分析

王锋;张荣花

关键词:输卵管妊娠, 超声学, 开窗取胚, 输卵管碘酒造影
摘要:1997年3月~2004年3月,对26例异位妊娠,即输卵管妊娠施行了保守性手术,术后随访并分析随访结果,术后妊娠14例、异位妊娠1例(对侧输卵管妊娠)、继发异位妊娠1例.操作方法是对输卵管作线型切开,排出妊娠物,切口开窗缝合,术后造影通水通畅,元瘘管,早期诊断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是开窗取胚保守性手术的重要条件.B超,尿、血HCG的测定,腹腔镜检查可助诊断.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来源的基质细胞联合移植对同基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小鼠BMT后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建立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BMT组、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另设正常组.分别于BMT后第7、14、21、28d检测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第3、7、10、14、21、28d检测骨髓组织学变化.结果联合移植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川芎嗪组恢复快,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外周血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恢复均较单纯BMT组快,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对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陶思;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小儿惊厥的急救和护理体会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威胁病儿生命,惊厥时多伴有意识丧失,有时可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做好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收治的惊厥病儿的资料,收集时间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

    作者:金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后发型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初步确定其药物作用的有效浓度.方法应用含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的手术灌注液在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中进行灌注冲洗,观察术后一个月时后囊膜PCO的形成情况作为评判后发性白内障的指标并与空白对照相比较.同时对晶体后囊膜进行光镜、电镜的组织形态学检察.结果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浓度升高而减轻,各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1),但10μg/mL与20μg/m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544).组织学检查结论相同.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有效地抑制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术后早期残留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进而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在以手术灌注液方式应用时,其药物有效作用浓度为2~10μg/mL.

    作者:石磊;濮伟;陈晓隆;高殿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皮穿刺扩张气管造口术36例护理体会

    危重病人常用气管造口术来建立人工气道.传统的气管造口术操作比较复杂费时,且并发症较多[1].2005年我科年采用英国SIMS公司生产的Portex一次性气管造口器械实施了36例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造口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佩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研究

    目的用血液流变学探讨冠心病发病机制.方法分析了68例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及体外忖血栓形成指标变化;与68例健康人比较.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还原粘度,全血低切还原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均高于正常人.体外血栓形成指标:血栓长度、血栓湿重、血栓干重也明显大于健康人.结论血液粘度增高是冠心病的诱因,也是其结果;调整冠心病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有益于冠心病患者治疗;健康人定期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作者:张周良;李斌;张黎君;彭旭升;马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崎病心肌损伤的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川崎病(KD)急性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TnI及CK-MB水平和不同方法治疗后两者的水平变化.结果①KD急性期cTnI、CK-MB的阳性率均较高,且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与非IVIG治疗cTnI和CK-MB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nI、CK-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均有诊断价值;两者相比,cTnI具有更高特异性、敏感性.CTnI可作为指导临床应用IVIG和动态评定疗效的指标.

    作者:李小彩;常永超;张诺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系统研究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应用0.125U/μL Ⅰ型胶原酶2μL和2 U/L的肝素钠注射液1μ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尾状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μL),分别检测大鼠术后1h、3h、6h、12h、24h、48h、72h和7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血肿形成.Ⅰ型胶原酶-肝素注射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脑血肿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以H6h、H12h和H24h组重;全血及血浆粘度的部分参数在H3h-48h不同程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在H6h-48h是明显升高的,但变形指数各组没有差异.血纤维蛋白原在H12h-72h显著升高.结论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是成功可靠的,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限部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作者:曹勇军;陈孝东;王引明;刘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值的变化.探讨cTnI对早期诊断AMI的价值.方法对5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cTnI和CK-MB的检测.结果AMI后3h内cTnI阳性检出率94.0%,明显高于CK-MB24.0%,AMI5d后cTnI阳性84.0%,而CK-MB仅为6.0%.结论血清cTnI能早期确切诊断AMI,具有较宽的诊断窗,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莹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连续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泥鳅粉15d,末次给药后1h,进行密闭缺氧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和亚硝酸钠中毒缺氧实验,以存活时间、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作为指标,观察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结果泥鳅粉可延长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也可提高小鼠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数量.结论泥鳅粉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金华;张玉英;张惠琴;龚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105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析CD105表达的积分灰度.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1),黄体期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略强于卵泡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痛经症状者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经症状者(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位内膜,且与痛经症状具有相关性,CD105的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莉;黄曙光;许培箴;刘嘉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安全有效[1,2].为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院对自2004年07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依达拉奉及丹参治疗各40例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平;刘淑英;程立群;范建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保守性手术的临床分析

    1997年3月~2004年3月,对26例异位妊娠,即输卵管妊娠施行了保守性手术,术后随访并分析随访结果,术后妊娠14例、异位妊娠1例(对侧输卵管妊娠)、继发异位妊娠1例.操作方法是对输卵管作线型切开,排出妊娠物,切口开窗缝合,术后造影通水通畅,元瘘管,早期诊断未破裂的输卵管妊娠是开窗取胚保守性手术的重要条件.B超,尿、血HCG的测定,腹腔镜检查可助诊断.

    作者:王锋;张荣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FIZZ1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抵抗素样分子家族是由105~11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家族,富含半胱氨酸(Cys),成员包括PIZZ1(RELMα),FIZZ2(RELM β),FIZZ3(抵抗素,resistin)[1,2]和RELM γ[3].研究表明,FIZZ1在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矽肺等动物疾病模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此对其结构分布特点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红明;何作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癫痫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对确诊为癫痫的80例患儿家长进行癫痫知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帮助癫痫患儿家长提高对癫痫的认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查志宇;庄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应用降纤酶个体化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6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降纤酶10U+0.9%生理盐水100mL静滴.每日一次,根据凝血六项指标调整个体化剂量,以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2%,对照组74.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降纤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且剂量应个体化.

    作者:金明磊;赵晓玲;王乃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压低猫前磨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受压入力7d后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猫一侧上颌恒前磨牙施加40g垂直向压入力,另一侧同名牙为对照组,7d后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膜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牙周膜根中1/3,根尖1/3的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变窄,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颈1/3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2)颈部牙周膜微血管墨汁充盈良好,血管网沿力的方向被拉成椭圆形或长四边形.根中段与根尖牙周膜微血管充盈缺损,汇入牙槽骨的血管也出现充盈缺损.结论40g压入力作用于猫上颌恒前磨牙7d时牙周膜血流量减少,循环受阻.提示临床医生应用压入力值要小,加力间隔要长.

    作者:韩丹;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为正确选择血液粘度计,我们在回顾国际及国内有关文献的同时简述了国内专家的主要工作,做一综述,供广大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张惠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兔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经颈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兔ARDS模型,颈动脉插管心室采血测定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ARDS早期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测定红细胞MDA增高,而SOD降低.结论ARDS兔早期出现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ARDS时氧化应激可促使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

    作者:陈希;邢俊杰;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脂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Met)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制备食饵性高脂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洛伐他汀(Lov)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与Lov组相比Met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DM组相比,Met及Lov均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结论Met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血糖,也可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Met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王嫘;滕赞;张锦;林杰;李庭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