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云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与肾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改良的TRAP法对肾细胞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肾癌组织中和癌旁正常肾组织中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高分化组与低分化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早期肾癌组与中晚期肾癌组端粒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肾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较正常组织高,肾癌端粒酶活性与其恶性程度无相关性,端粒酶活性测定可能作为肾癌诊断的分子水平标志物.
作者:王祖峰;温端改;侯健全;严春寅;欧阳骏;潘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作者对2003年~2005年收治的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与及时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
作者:汤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36例)和维脑路通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血液流变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临床症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对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郭艳芹;何冬梅;王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VCF)在深静脉血栓(DVT)手术治疗过程中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E)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手术指征.方法术前经股静脉植入腔静脉滤器15例,其中上腔静脉滤器1例,下腔静脉滤器14例.所有病例均手术取栓,其中单纯取栓9例,取栓+球囊扩张4例,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结果所有滤器均成功放置.术后随访3~24个月,无肺栓塞发生,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滤器倾斜2例,倾斜角度小于15°.滤器后撤1例,无其它相关并发症.1例颈内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明显;14例下肢DVT中11例效果显著,显效率为78.6%(11/14),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9%(13/14).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栓塞,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清华;黄彧禾;吴醒;李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给予类固醇激素,诱导出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血流量.结果该方法可增加模型动物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增加或改善幅度与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作者:李景田;邹锦慧;吉燕翔;张慧明;周小璜;李伯灵;陈秀琴;林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激活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c)、钙调素含量(CaM)在脑血栓形成(CT)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Fura-2荧光标记示踪法及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 31例CT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浓度和CaM含量.结果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分别为(152.25±30.57)nmol/L,(200.36±33.62)nmol/L,(441.67±209.31)fg/102个血小板;正常对照组含量分别为(111.31±21.85)nmol/L,(158.43±22.44)nmol/L,(301.88±218.10)fg102个血小板,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应用钙拮抗剂降低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作者:戚其学;王艳忠;李玉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威胁病儿生命,惊厥时多伴有意识丧失,有时可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做好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收治的惊厥病儿的资料,收集时间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
作者:金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两种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对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分别用两种药物治疗方案进行治疗,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ELISA法进行检测.结果P1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果胶铋)优于P2组(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甲硝唑).结论该研究为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药物选择提供了依据.
作者:陈慧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并与胰岛素抵抗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检测正常糖耐量(NGT)者、糖调节受损(IGR)者及2型糖尿病(T2DM)者的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全血黏度等指标,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IR)指数和HOMA-β细胞功能指数,并将全血黏度与糖脂代谢指标及HOMA-IR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GR组及T2DM组全血黏度均明显高于NGT组,而且全血黏度与糖代谢指标及HOMA-IR指数呈正相关.结论不仅T2DM者存在高黏血症及IR,早在IGR阶段就已经存在明显的IR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参与了 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曾芙蓉;都健;崔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在急性失血条件下,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评价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急性失血.结果失血后主动脉压力、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均减少.在血容量减少时,静脉非压力容积与血管阻力相比,对重建稳态起了更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仿真模型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血管病组40例和条件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1例的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其肺炎支原体IgG和IgM抗体.结果中风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IgG抗体阳性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2%(P<0.005);IgM抗体阳性率70.0%亦较对照组(28.6%)明显高(P<0.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心、脑血管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肺炎支原体进行监测和控制,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预防中风.
作者:邱晨红;董万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男性高尿酸血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健康组120例对照,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15项指标中有12项异常,主要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增高的高粘滞血症,红细胞电泳指数显著增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变化,提早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饮食及运动控制,应该可以减少痛风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勇;濮欣;彭明;吴楚燕;王伟英;李素平;朱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入院的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患者30例,结果发现:①HoPP以散发多见,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14:1.以青年组多,占70%;②合并甲亢占17%;③低血钾可以出现心脏异常表现;④肢体瘫痪程度与血钾下降程度无平行关系;⑤低血钾可出现感觉异常而无肌肉麻痹症状;③补镁治疗可加快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王艳忠;王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15例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分别用管通、低温序贯钠、管通加参麦注射液、白蛋白/血浆进行个体化治疗.结论是治疗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拮抗外周NK-1受体后对关节炎大鼠痛行为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单发局限性佐剂关节炎模型,并检测多次皮下注射不同剂量CP-96345(NK-1受体拮抗剂)后对其热痛阈值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皮下注射0.01 M CP-96345可提高关节炎大鼠的热痛阈值,且可抑制CFA组大鼠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P<0.01).结论NK-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关节炎大鼠的痛觉过敏和IL-1 β mRNA的表达,其作用有可能是通过IL-1 β阳性神经细胞上的NK-1受体这一潜在作用靶点起作用.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李熳;张育文;关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注射APH致血虚造模方法,对照观察正常与造模后大鼠的血常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等状况,探讨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结果血虚模型大鼠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和足底微循环等均较正常大鼠有明显异常.表现为WBV(高、中、低切)、PV、WBRV(高、低切),以及EI和IR均有明显升高;足底微循环显著障碍;而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脏器组织均可见缺血损伤、瘀血、出血的病理改变.结论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反应,与伴有血流变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彭欣;夏雷;李继贵;秦林;李辉;宋月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经颈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兔ARDS模型,颈动脉插管心室采血测定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ARDS早期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测定红细胞MDA增高,而SOD降低.结论ARDS兔早期出现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ARDS时氧化应激可促使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
作者:陈希;邢俊杰;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性重症监护室(1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药物敏感性特点,以助于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了 2005年01月~12月ICU综合性重症监护室发生VAP的29例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结果.结果ICU中机械通气患者VAP的发生率为69.05%.革兰阴性杆菌是主要的病原菌,占74.17%,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21.25%),其次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2.08%)、鲍曼氏不动杆菌(10.00%)、肺炎克雷伯菌(8.75%)和大肠埃希菌(6.67%).上述革兰阴性菌对β-内酰胺酶类等多种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尤其是对二、三代头胞菌素耐药性更高;革兰氏阳性球菌占20.00%,主要为表皮葡萄球菌(5.00%)、金黄色葡萄球菌(3.33%)、粪肠球菌(3.33%)、屎肠球菌(3.33%)等,对万古霉素药物敏感性高;真菌较少见,占3.1%,对制霉菌素、两性霉素B等敏感性高.结论ICU内VAP的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多重耐药现象普遍.因此,有必要密切关注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变化,合理选择抗生素,提高治愈率.
作者:连一新;施敏骅;胡华成;周慧琴;刘励军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