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虚大鼠血流变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研究

彭欣;夏雷;李继贵;秦林;李辉;宋月芹

关键词:血虚, 血流变, 凝血, 出血, 大鼠
摘要:目的采用注射APH致血虚造模方法,对照观察正常与造模后大鼠的血常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等状况,探讨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结果血虚模型大鼠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和足底微循环等均较正常大鼠有明显异常.表现为WBV(高、中、低切)、PV、WBRV(高、低切),以及EI和IR均有明显升高;足底微循环显著障碍;而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脏器组织均可见缺血损伤、瘀血、出血的病理改变.结论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反应,与伴有血流变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穿刺扩张气管造口术36例护理体会

    危重病人常用气管造口术来建立人工气道.传统的气管造口术操作比较复杂费时,且并发症较多[1].2005年我科年采用英国SIMS公司生产的Portex一次性气管造口器械实施了36例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造口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佩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压低猫前磨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受压入力7d后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猫一侧上颌恒前磨牙施加40g垂直向压入力,另一侧同名牙为对照组,7d后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膜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牙周膜根中1/3,根尖1/3的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变窄,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颈1/3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2)颈部牙周膜微血管墨汁充盈良好,血管网沿力的方向被拉成椭圆形或长四边形.根中段与根尖牙周膜微血管充盈缺损,汇入牙槽骨的血管也出现充盈缺损.结论40g压入力作用于猫上颌恒前磨牙7d时牙周膜血流量减少,循环受阻.提示临床医生应用压入力值要小,加力间隔要长.

    作者:韩丹;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静息及激活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钙调素含量的实验研究

    目的探讨血小板静息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激活状态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c)、钙调素含量(CaM)在脑血栓形成(CT)急性期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应用Fura-2荧光标记示踪法及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了 31例CT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浓度和CaM含量.结果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分别为(152.25±30.57)nmol/L,(200.36±33.62)nmol/L,(441.67±209.31)fg/102个血小板;正常对照组含量分别为(111.31±21.85)nmol/L,(158.43±22.44)nmol/L,(301.88±218.10)fg102个血小板,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血小板[Ca2+]i、[Ca2+]ic、CaM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P<0.05).结论脑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应用钙拮抗剂降低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可抑制血小板功能.

    作者:戚其学;王艳忠;李玉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黛力新对躯体疾病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及黛力新在焦虑忧郁性神经症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90例,随机分成三组:黛力新治疗组,黛力新加内科治疗组,单用内科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未用其它抗焦虑忧郁药物.连续治疗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对三组治疗前后焦虑忧郁程度进行评分,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黛力新治疗组评分6周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非黛力新治疗组(内科治疗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三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黛力新治疗组明显低于非黛力新治疗组(P<0.010;3)单用黛力新治疗组与黛力新+内科治疗组比较,治疗6周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刘秋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脑血管意外发生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损害自主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心脏的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可使病情严重恶化以至死亡,故临床上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死亡往往是并发症引起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的心电图表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要重视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吴金秀;卢全兴;朱剑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粘度计的选择

    为正确选择血液粘度计,我们在回顾国际及国内有关文献的同时简述了国内专家的主要工作,做一综述,供广大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张惠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崎病心肌损伤的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川崎病(KD)急性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TnI及CK-MB水平和不同方法治疗后两者的水平变化.结果①KD急性期cTnI、CK-MB的阳性率均较高,且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与非IVIG治疗cTnI和CK-MB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nI、CK-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均有诊断价值;两者相比,cTnI具有更高特异性、敏感性.CTnI可作为指导临床应用IVIG和动态评定疗效的指标.

    作者:李小彩;常永超;张诺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氯血症71例报告分析

    报告脑外伤及垂体瘤术后低氯血症病例71例.通过动态监测血电解质K+、Na+、Cl-及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低氯血症可单独存在,亦可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同时存在,可伴有尿崩,合理使用垂体后叶素,补充氯化钠、枸椽酸钾,应用白蛋白、血浆,有利于电解质恢复平衡,有利于原有疾病的转归.

    作者:徐红永;周幽心;邵忠;张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HLA-B2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目的了解HLA-B27阳性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免疫功能和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C反应蛋白(CRP),同时对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患者IL-6、CRP和免疫球蛋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8+与正常组比较明显降低;CD4+与正常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血液流变学检测示患者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电泳指数均增加.结论HLA-B27阳性AS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亢进与紊乱,血液流变学有明显的改变.HLA-B27抗原在AS发病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对机体的免疫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作者:董青;杨达人;刘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分别测定门诊、住院患者830例(其中中青年组280例、中老年组290例、高龄老年组260例)和健康对照组838名(其中中青年人300名、中老年人280名、高龄老年人258名)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同时按男女及年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青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趋于增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中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随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高龄老年组与正常老年组相比,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全血粘度指标的升高存在青年化趋势;中老年组血液粘度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的依据;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全血粘度偏低与老人各种功能衰退及血管动脉硬化以及进行药物治疗相关.

    作者:黄美群;周德轩;梁雪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后发型白内障形成的抑制作用

    目的证明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对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后后发性白内障(after cataract)形成有抑制作用同时初步确定其药物作用的有效浓度.方法应用含不同浓度全反式维甲酸的手术灌注液在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中进行灌注冲洗,观察术后一个月时后囊膜PCO的形成情况作为评判后发性白内障的指标并与空白对照相比较.同时对晶体后囊膜进行光镜、电镜的组织形态学检察.结果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随着全反式维甲酸的浓度升高而减轻,各组间在统计学上差异显著(P<0.01),但10μg/mL与20μg/mL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544).组织学检查结论相同.结论全反式维甲酸能有效地抑制兔眼晶体囊外摘除术术后早期残留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进而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在以手术灌注液方式应用时,其药物有效作用浓度为2~10μg/mL.

    作者:石磊;濮伟;陈晓隆;高殿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5例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体会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的方法与途径,它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发展而来的,逐渐被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上,并迅猛发展.该方法是一种微创、简洁、安全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密切配合对手术的成功及并发症的预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准确的用药,密切的病情观察,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手术的护理工作中只有严格掌握常规,了解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才能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

    作者:栾洁;马艳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安全有效[1,2].为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院对自2004年07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依达拉奉及丹参治疗各40例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平;刘淑英;程立群;范建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液流变学检测指标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性检测指标增高,导致微循环、微血管血流减慢或瘀积,出现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萍;李德奎;冯景;曹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NK-1受体拮抗剂CP-96345对关节炎大鼠痛行为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拮抗外周NK-1受体后对关节炎大鼠痛行为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单发局限性佐剂关节炎模型,并检测多次皮下注射不同剂量CP-96345(NK-1受体拮抗剂)后对其热痛阈值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皮下注射0.01 M CP-96345可提高关节炎大鼠的热痛阈值,且可抑制CFA组大鼠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P<0.01).结论NK-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关节炎大鼠的痛觉过敏和IL-1 β mRNA的表达,其作用有可能是通过IL-1 β阳性神经细胞上的NK-1受体这一潜在作用靶点起作用.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李熳;张育文;关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母乳性黄疸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T细胞亚群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母乳性黄疸患儿38例,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B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对照组选择健康儿40例为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0L.结果B组CD 3+、CD4+、CD8+、CD4+/CD8+、CD401.明显低于A组及C组,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时可降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朱国际;陆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个体化治疗

    对15例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分别用管通、低温序贯钠、管通加参麦注射液、白蛋白/血浆进行个体化治疗.结论是治疗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癫痫患儿家长的健康教育

    对确诊为癫痫的80例患儿家长进行癫痫知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帮助癫痫患儿家长提高对癫痫的认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查志宇;庄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胸腺球蛋白为主的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治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或ATG/ALG联合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治疗65例住院再障患者,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39例接受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方案的有70%的人有反应,有48%的人达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TG/ALG+雄激素+G-CSF+CSA+甲强龙是治疗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孙谕;傅晋翔;李军;袁育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