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严重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许翔聪;孙泽光;杨永熙;姚楚征

关键词:严重烧伤, 血液流变学, 进行性损害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烧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条件烧伤病人100例,其中,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21d内愈合者46例列入A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因创面进行性损害并感染造成创面加深需清创植皮者22例列入B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三度面积≥5%、需早期清创植皮并于伤后7d内进行手术者32例列入C组.正常对照组30例列入D组.全部病例在伤后12h内、第3d及第7d各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1)严重烧伤患者的A、B、C组在伤后12h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伤后第3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伤后第7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监测,在严重烧伤治疗过程中,指导及时进行稀释治疗及判断早期手术清创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观察及对策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作者对2003年~2005年收治的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与及时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

    作者:汤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山市社区男性高尿酸血症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高尿酸血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健康组120例对照,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15项指标中有12项异常,主要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增高的高粘滞血症,红细胞电泳指数显著增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变化,提早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饮食及运动控制,应该可以减少痛风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勇;濮欣;彭明;吴楚燕;王伟英;李素平;朱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胸腺球蛋白为主的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治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或ATG/ALG联合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治疗65例住院再障患者,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39例接受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方案的有70%的人有反应,有48%的人达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TG/ALG+雄激素+G-CSF+CSA+甲强龙是治疗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孙谕;傅晋翔;李军;袁育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连续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泥鳅粉15d,末次给药后1h,进行密闭缺氧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和亚硝酸钠中毒缺氧实验,以存活时间、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作为指标,观察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结果泥鳅粉可延长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也可提高小鼠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数量.结论泥鳅粉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金华;张玉英;张惠琴;龚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位移时的钻钉技术研究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方向位移时的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活动范围,以此提高特殊情况下下腰椎的椎弓根钻钉技术.方法选用45具成人干燥脊住尸体标本,观察L3~L5的椎弓根形态并确定其进行钉点,对其中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2mm、4mm、6mm后的测量,确定允许位移范围及不同位移时的进钉方向活动范围及大允许角度.结果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钻孔点在L3~L5有±4mm的活动幅度,而在内外移6mm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或椎体上下终板的穿破.结论该研究显示:L3~L5各椎体的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有一定的范围,钻孔点位移不同时其钻孔方向与活动范围也不同.

    作者:邹天明;郑祖根;黄士中;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造血干细胞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对骨髓移植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与主动脉-性腺-中肾(Aorta-gonad-mesonephros,AGM)区来源的基质细胞联合移植对同基因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小鼠BMT后骨髓造血的影响.方法建立同基因骨髓移植小鼠模型,随机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BMT组、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组(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另设正常组.分别于BMT后第7、14、21、28d检测外周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s,BMMNC)、第3、7、10、14、21、28d检测骨髓组织学变化.结果联合移植组骨髓单个核细胞较川芎嗪组恢复快,联合移植组及川芎嗪组外周血血细胞、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组织恢复均较单纯BMT组快,有显著性差异.结论BMT联合AGM基质细胞移植对骨髓移植造血重建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陶思;孙汉英;刘文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PESV对荷Lewis肺癌小鼠血流变学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蝎毒多肽提取物(PESV)抑制荷Lewis肺癌C57/B16小鼠肺癌生长及对荷瘤小鼠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0.2mL Lewis肺癌细胞悬液给C57/B1 6小鼠尾静脉注射,8d后将小鼠随机分组,治疗组用PESV腹腔注射,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隔日1次,共10次.第30d取全血做血流变学分析,并处死小鼠,取小鼠肺脏,进行分析.结果PESV抑制荷Lewis肺癌小鼠肺转移作用明显(治疗组和对照组肺肿瘤数为3.2±1.2和13.5±5.3,P<0.01),血流变学分析显示,与对照组相比,PESV组血流变学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全血低切表观粘度、全血高切表观粘度、Casson粘度、Casson屈服应力,其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ESV对荷Lewis肺癌的C57/B16小鼠肺转移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降低血液粘度实现对Lewis肺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贾金秋;王兆朋;张维东;贾青;黄山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药颈复贴外敷治疗椎动脉性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中药穴外敷来治疗CSA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颈敷贴(NA)贴在穴位上,并与单纯口服西比灵做对比.结果颈复贴外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它能有效的扩张小血管,从而改善了血流变学的变化.结论该研究证实颈复贴能抑制红细胞聚集,因而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的缺血、缺氧状态.

    作者:李宗兴;吕霞;李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烧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条件烧伤病人100例,其中,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21d内愈合者46例列入A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因创面进行性损害并感染造成创面加深需清创植皮者22例列入B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三度面积≥5%、需早期清创植皮并于伤后7d内进行手术者32例列入C组.正常对照组30例列入D组.全部病例在伤后12h内、第3d及第7d各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1)严重烧伤患者的A、B、C组在伤后12h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伤后第3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伤后第7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监测,在严重烧伤治疗过程中,指导及时进行稀释治疗及判断早期手术清创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翔聪;孙泽光;杨永熙;姚楚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35例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护理体会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的方法与途径,它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发展而来的,逐渐被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上,并迅猛发展.该方法是一种微创、简洁、安全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密切配合对手术的成功及并发症的预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准确的用药,密切的病情观察,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手术的护理工作中只有严格掌握常规,了解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才能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

    作者:栾洁;马艳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压低猫前磨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受压入力7d后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猫一侧上颌恒前磨牙施加40g垂直向压入力,另一侧同名牙为对照组,7d后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膜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牙周膜根中1/3,根尖1/3的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变窄,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颈1/3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2)颈部牙周膜微血管墨汁充盈良好,血管网沿力的方向被拉成椭圆形或长四边形.根中段与根尖牙周膜微血管充盈缺损,汇入牙槽骨的血管也出现充盈缺损.结论40g压入力作用于猫上颌恒前磨牙7d时牙周膜血流量减少,循环受阻.提示临床医生应用压入力值要小,加力间隔要长.

    作者:韩丹;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兔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经颈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兔ARDS模型,颈动脉插管心室采血测定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ARDS早期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测定红细胞MDA增高,而SOD降低.结论ARDS兔早期出现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ARDS时氧化应激可促使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

    作者:陈希;邢俊杰;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30例临床分析

    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入院的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患者30例,结果发现:①HoPP以散发多见,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14:1.以青年组多,占70%;②合并甲亢占17%;③低血钾可以出现心脏异常表现;④肢体瘫痪程度与血钾下降程度无平行关系;⑤低血钾可出现感觉异常而无肌肉麻痹症状;③补镁治疗可加快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王艳忠;王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毒鼠强中毒诊治与处理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29例确诊为毒鼠强中毒的病人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拟定合适的诊治方案.结果确诊后立即给予清除毒物、迅速控制抽搐、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适当应用解毒剂,积极防治MOD.结果29例病人均抢救成功,随访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毒鼠强中毒抢救的关键是及时诊断、综合方法彻底清除毒物,迅速控制神经系统症状.

    作者:金建荣;施宝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105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析CD105表达的积分灰度.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1),黄体期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略强于卵泡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痛经症状者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经症状者(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位内膜,且与痛经症状具有相关性,CD105的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莉;黄曙光;许培箴;刘嘉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及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不同糖耐量水平者血液流变学改变并与胰岛素抵抗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别检测正常糖耐量(NGT)者、糖调节受损(IGR)者及2型糖尿病(T2DM)者的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全血黏度等指标,计算HOMA胰岛素抵抗(IR)指数和HOMA-β细胞功能指数,并将全血黏度与糖脂代谢指标及HOMA-IR指数作相关性分析.结果IGR组及T2DM组全血黏度均明显高于NGT组,而且全血黏度与糖代谢指标及HOMA-IR指数呈正相关.结论不仅T2DM者存在高黏血症及IR,早在IGR阶段就已经存在明显的IR和血液流变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可能参与了 T2DM及其血管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曾芙蓉;都健;崔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系统研究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应用0.125U/μL Ⅰ型胶原酶2μL和2 U/L的肝素钠注射液1μ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尾状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μL),分别检测大鼠术后1h、3h、6h、12h、24h、48h、72h和7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血肿形成.Ⅰ型胶原酶-肝素注射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脑血肿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以H6h、H12h和H24h组重;全血及血浆粘度的部分参数在H3h-48h不同程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在H6h-48h是明显升高的,但变形指数各组没有差异.血纤维蛋白原在H12h-72h显著升高.结论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是成功可靠的,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限部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作者:曹勇军;陈孝东;王引明;刘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脂血症对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影响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的四种类型对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的影响.方法测定各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浆粘度和血脂指标(各5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型高脂血症患者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粘度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各类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粘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混合型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作者:张卫云;孙朝晖;张飞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脂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Met)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制备食饵性高脂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洛伐他汀(Lov)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与Lov组相比Met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DM组相比,Met及Lov均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结论Met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血糖,也可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Met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王嫘;滕赞;张锦;林杰;李庭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