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芙蓉;都健;崔丽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了58例年龄≤75岁确诊AMI病人.所有病人均作WBC计数检测,48例进行了LVEF测定.结果WBC计数升高(>10.0×109/L)的AMI病人30天病死率高于WBC正常者(P=0.037);WBC升高的AMI病人其LVEF呈下降趋势;LVEF≤50%,且WBC>10.0×109/L的AMI病人(13例)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LVEF>50%的病人.结论WBC升高与AMI后低LVEF是影响30天病死率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陈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拮抗外周NK-1受体后对关节炎大鼠痛行为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单发局限性佐剂关节炎模型,并检测多次皮下注射不同剂量CP-96345(NK-1受体拮抗剂)后对其热痛阈值和IL-1β mRNA表达的影响情况.结果皮下注射0.01 M CP-96345可提高关节炎大鼠的热痛阈值,且可抑制CFA组大鼠IL-1β mRNA的表达增加(P<0.01).结论NK-1受体拮抗剂可抑制关节炎大鼠的痛觉过敏和IL-1 β mRNA的表达,其作用有可能是通过IL-1 β阳性神经细胞上的NK-1受体这一潜在作用靶点起作用.
作者:王丽娜;杨建平;李熳;张育文;关新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连续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泥鳅粉15d,末次给药后1h,进行密闭缺氧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和亚硝酸钠中毒缺氧实验,以存活时间、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作为指标,观察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结果泥鳅粉可延长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也可提高小鼠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数量.结论泥鳅粉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金华;张玉英;张惠琴;龚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给予类固醇激素,诱导出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血流量.结果该方法可增加模型动物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增加或改善幅度与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作者:李景田;邹锦慧;吉燕翔;张慧明;周小璜;李伯灵;陈秀琴;林拓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西洋参制剂主要有胶囊剂、颗粒剂、含片、口服液、浸膏剂等.西洋参是各种制剂的要药,起着补肺降火、养胃生津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各种制剂中的西洋参作了定性分析,寻找出共同的鉴别方法.
作者:陆文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AGM区基质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及GVHD的影响.方法以7.5GY60Co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为骨髓移植模型,将小鼠分为四组,A:正常对照组、B:空白对照组、C:异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单纯移植组、D:异基因AGM区基质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组,计数并比较各组小鼠骨髓移植后第4、11、18d的WBC及BMMNC数目,观察并记录比较C、D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等各项GVHD指标.结果联合移植组在照射后第11、18d的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单纯移植组,至第18d已趋近于正常.且联合移植组GVHD发生时间较晚,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结论AGM区基质细胞不仅能加快造血重建,还能延缓移植后GVHD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移植成功率.
作者:罗曼;孙汉英;徐慧珍;周晟;刘文励;陶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方向位移时的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活动范围,以此提高特殊情况下下腰椎的椎弓根钻钉技术.方法选用45具成人干燥脊住尸体标本,观察L3~L5的椎弓根形态并确定其进行钉点,对其中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2mm、4mm、6mm后的测量,确定允许位移范围及不同位移时的进钉方向活动范围及大允许角度.结果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钻孔点在L3~L5有±4mm的活动幅度,而在内外移6mm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或椎体上下终板的穿破.结论该研究显示:L3~L5各椎体的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有一定的范围,钻孔点位移不同时其钻孔方向与活动范围也不同.
作者:邹天明;郑祖根;黄士中;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报告脑外伤及垂体瘤术后低氯血症病例71例.通过动态监测血电解质K+、Na+、Cl-及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低氯血症可单独存在,亦可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同时存在,可伴有尿崩,合理使用垂体后叶素,补充氯化钠、枸椽酸钾,应用白蛋白、血浆,有利于电解质恢复平衡,有利于原有疾病的转归.
作者:徐红永;周幽心;邵忠;张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分别测定门诊、住院患者830例(其中中青年组280例、中老年组290例、高龄老年组260例)和健康对照组838名(其中中青年人300名、中老年人280名、高龄老年人258名)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同时按男女及年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青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趋于增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中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随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高龄老年组与正常老年组相比,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全血粘度指标的升高存在青年化趋势;中老年组血液粘度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的依据;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全血粘度偏低与老人各种功能衰退及血管动脉硬化以及进行药物治疗相关.
作者:黄美群;周德轩;梁雪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为正确选择血液粘度计,我们在回顾国际及国内有关文献的同时简述了国内专家的主要工作,做一综述,供广大临床工作者参考.
作者:张惠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在急性失血条件下,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评价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急性失血.结果失血后主动脉压力、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均减少.在血容量减少时,静脉非压力容积与血管阻力相比,对重建稳态起了更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仿真模型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脂血症的四种类型对血液流变学血浆粘度的影响.方法测定各型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血浆粘度和血脂指标(各50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各型高脂血症患者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血浆粘度的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各类型高脂血症患者的血浆粘度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以混合型的影响尤为明显,其次为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
作者:张卫云;孙朝晖;张飞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探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方法对11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血液流变性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作了对照.结果糖尿病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和对照组比较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血液粘度等血液流变性检测指标增高,导致微循环、微血管血流减慢或瘀积,出现微循环障碍.红细胞变形性降低,聚集性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原因之一.
作者:黄萍;李德奎;冯景;曹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及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采用注射APH致血虚造模方法,对照观察正常与造模后大鼠的血常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等状况,探讨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结果血虚模型大鼠的血流变以及出、凝血时间和足底微循环等均较正常大鼠有明显异常.表现为WBV(高、中、低切)、PV、WBRV(高、低切),以及EI和IR均有明显升高;足底微循环显著障碍;而出、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0.01或P<0.05).脏器组织均可见缺血损伤、瘀血、出血的病理改变.结论血虚模型的血瘀出血反应,与伴有血流变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彭欣;夏雷;李继贵;秦林;李辉;宋月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1].近来将AMI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于1912年由Herfick首先提出,20世纪30年代得到进一步认识,1971年提出UA的概念[2].
作者:何作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入院的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患者30例,结果发现:①HoPP以散发多见,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14:1.以青年组多,占70%;②合并甲亢占17%;③低血钾可以出现心脏异常表现;④肢体瘫痪程度与血钾下降程度无平行关系;⑤低血钾可出现感觉异常而无肌肉麻痹症状;③补镁治疗可加快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王艳忠;王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