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白细胞计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关系探讨

陈炼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 急性心肌梗塞, 左心室射血分数, 30天病死率
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了58例年龄≤75岁确诊AMI病人.所有病人均作WBC计数检测,48例进行了LVEF测定.结果WBC计数升高(>10.0×109/L)的AMI病人30天病死率高于WBC正常者(P=0.037);WBC升高的AMI病人其LVEF呈下降趋势;LVEF≤50%,且WBC>10.0×109/L的AMI病人(13例)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LVEF>50%的病人.结论WBC升高与AMI后低LVEF是影响30天病死率的高度危险因素.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49例宫外孕保守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宫外孕保守治疗的适当指征.方法选择2004年03月~09月住院的宫外孕病人,条件适合的49例,停经38d~57d,年龄21~39岁,平均29岁,所有病人生命体征平稳,血HCG 10 000u/mL,B超提示:有盆腔包块及积液,但未见胎心管搏动,采用MTX肌注+息隐口服方法保守治疗,将病人按血HCG值,包块直径大小及盆腔积液深浅分三组,分别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9例宫外孕病人,保守治疗成功44例,失败5例,总的治愈率90%,结论MTX肌注+息隐口服,保守治疗宫外孕效果好,且可适当放宽保守治疗指征.

    作者:杨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

    国内外临床研究证实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安全有效[1,2].为研究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我院对自2004年07月至2005年12月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分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降纤酶,依达拉奉及丹参治疗各40例对照,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顾平;刘淑英;程立群;范建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母乳性黄疸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

    目的探讨母乳性黄疸患儿T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并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T细胞亚群各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观察组选择母乳性黄疸患儿38例,按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A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B组(血清胆红素≥205μmol/L);对照组选择健康儿40例为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0L.结果B组CD 3+、CD4+、CD8+、CD4+/CD8+、CD401.明显低于A组及C组,A组与C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205μmol/L时可降低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

    作者:朱国际;陆小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严重烧伤患者血液流变学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烧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符合条件烧伤病人100例,其中,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21d内愈合者46例列入A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为二度、因创面进行性损害并感染造成创面加深需清创植皮者22例列入B组;入院诊断烧伤创面三度面积≥5%、需早期清创植皮并于伤后7d内进行手术者32例列入C组.正常对照组30例列入D组.全部病例在伤后12h内、第3d及第7d各做一次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1)严重烧伤患者的A、B、C组在伤后12h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而A、B、C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2)伤后第3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B、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3)伤后第7dA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A、C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监测,在严重烧伤治疗过程中,指导及时进行稀释治疗及判断早期手术清创时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许翔聪;孙泽光;杨永熙;姚楚征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山市社区男性高尿酸血症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男性高尿酸血症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对112例确诊为高尿酸血症的男性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健康组120例对照,观察两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2例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15项指标中有12项异常,主要是全血粘度、血浆粘度显著增高的高粘滞血症,红细胞电泳指数显著增高,统计学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男性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变化,提早对高尿酸血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饮食及运动控制,应该可以减少痛风及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勇;濮欣;彭明;吴楚燕;王伟英;李素平;朱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心肌梗塞的预后与白细胞计数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了58例年龄≤75岁确诊AMI病人.所有病人均作WBC计数检测,48例进行了LVEF测定.结果WBC计数升高(>10.0×109/L)的AMI病人30天病死率高于WBC正常者(P=0.037);WBC升高的AMI病人其LVEF呈下降趋势;LVEF≤50%,且WBC>10.0×109/L的AMI病人(13例)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LVEF>50%的病人.结论WBC升高与AMI后低LVEF是影响30天病死率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陈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8例临床分析

    对8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状况进行观察.结果: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有效率为50%,静脉用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有效率为33.3%,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率为66.7%.提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患者应早期联合用药,是自身免疫病并发重度血小板减少治疗中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张华勇;王红;孙凌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低氯血症71例报告分析

    报告脑外伤及垂体瘤术后低氯血症病例71例.通过动态监测血电解质K+、Na+、Cl-及临床治疗观察,结果显示:低氯血症可单独存在,亦可与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同时存在,可伴有尿崩,合理使用垂体后叶素,补充氯化钠、枸椽酸钾,应用白蛋白、血浆,有利于电解质恢复平衡,有利于原有疾病的转归.

    作者:徐红永;周幽心;邵忠;张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中快速医用胶的运用

    目的研究快速医用胶在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中对骶前间隙渗血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04年3月行miles术患者21例,术中均于骶前间隙应用医用胶,分析其术后骶前引流情况,拔管时间,会阴部创口感染率,并另选2000年3月~2002年6月行miles术21例,未曾使用医用胶患者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使用医用胶组骶前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拔管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5),会阴部感染率也有一定降低(P>0.05).结论医用胶通过减少骶前间隙渗血,对miles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会阴部感染发生等方面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查建华;陈淑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毒鼠强中毒诊治与处理

    目的探讨毒鼠强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案.方法对29例确诊为毒鼠强中毒的病人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拟定合适的诊治方案.结果确诊后立即给予清除毒物、迅速控制抽搐、痉挛等神经系统症状,适当应用解毒剂,积极防治MOD.结果29例病人均抢救成功,随访无明显后遗症.结论毒鼠强中毒抢救的关键是及时诊断、综合方法彻底清除毒物,迅速控制神经系统症状.

    作者:金建荣;施宝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栓与急性冠脉综合征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1].近来将AMI分为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早于1912年由Herfick首先提出,20世纪30年代得到进一步认识,1971年提出UA的概念[2].

    作者:何作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失血对心脏功能的动态模拟

    目的在急性失血条件下,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评价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急性失血.结果失血后主动脉压力、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均减少.在血容量减少时,静脉非压力容积与血管阻力相比,对重建稳态起了更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仿真模型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川崎病心肌损伤的检测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川崎病(KD)急性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TnI及CK-MB水平和不同方法治疗后两者的水平变化.结果①KD急性期cTnI、CK-MB的阳性率均较高,且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与非IVIG治疗cTnI和CK-MB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nI、CK-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均有诊断价值;两者相比,cTnI具有更高特异性、敏感性.CTnI可作为指导临床应用IVIG和动态评定疗效的指标.

    作者:李小彩;常永超;张诺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患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脑血管病组40例和条件匹配的正常对照组21例的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其肺炎支原体IgG和IgM抗体.结果中风患者血清肺炎支原体IgG抗体阳性率80.0%,明显高于对照组31.2%(P<0.005);IgM抗体阳性率70.0%亦较对照组(28.6%)明显高(P<0.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心、脑血管病发生有一定的关系,对肺炎支原体进行监测和控制,有可能从某种程度上预防中风.

    作者:邱晨红;董万利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AGM区基质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及GVHD的影响

    目的探讨AGM区基质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后造血重建及GVHD的影响.方法以7.5GY60Coγ射线照射的BALB/C小鼠为骨髓移植模型,将小鼠分为四组,A:正常对照组、B:空白对照组、C:异基因骨髓单个核细胞单纯移植组、D:异基因AGM区基质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组,计数并比较各组小鼠骨髓移植后第4、11、18d的WBC及BMMNC数目,观察并记录比较C、D两组小鼠的一般情况和存活时间及存活率等各项GVHD指标.结果联合移植组在照射后第11、18d的白细胞及骨髓单个核细胞计数均高于单纯移植组,至第18d已趋近于正常.且联合移植组GVHD发生时间较晚,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纯移植组.结论AGM区基质细胞不仅能加快造血重建,还能延缓移植后GVHD的发生,降低死亡率,提高移植成功率.

    作者:罗曼;孙汉英;徐慧珍;周晟;刘文励;陶思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脂作用的研究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Met)对2型糖尿病大鼠糖代谢、脂代谢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制备食饵性高脂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洛伐他汀(Lov)为阳性对照药物,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大鼠血糖、血脂的影响.结果与Lov组相比Met组有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与DM组相比,Met及Lov均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TG、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结论Met可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血糖,也可明显降低空腹胰岛素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Met能明显改善2型糖尿病伴高血脂大鼠脂质代谢紊乱.

    作者:王嫘;滕赞;张锦;林杰;李庭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药颈复贴外敷治疗椎动脉性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中药穴外敷来治疗CSA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颈敷贴(NA)贴在穴位上,并与单纯口服西比灵做对比.结果颈复贴外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它能有效的扩张小血管,从而改善了血流变学的变化.结论该研究证实颈复贴能抑制红细胞聚集,因而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的缺血、缺氧状态.

    作者:李宗兴;吕霞;李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