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炼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WBC)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与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了58例年龄≤75岁确诊AMI病人.所有病人均作WBC计数检测,48例进行了LVEF测定.结果WBC计数升高(>10.0×109/L)的AMI病人30天病死率高于WBC正常者(P=0.037);WBC升高的AMI病人其LVEF呈下降趋势;LVEF≤50%,且WBC>10.0×109/L的AMI病人(13例)30天病死率显著高于LVEF>50%的病人.结论WBC升高与AMI后低LVEF是影响30天病死率的高度危险因素.
作者:陈炼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32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与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有多项异常,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可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及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书昌;常永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下腰椎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方向位移时的椎弓根螺钉进钉方向、活动范围,以此提高特殊情况下下腰椎的椎弓根钻钉技术.方法选用45具成人干燥脊住尸体标本,观察L3~L5的椎弓根形态并确定其进行钉点,对其中6具标本进行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2mm、4mm、6mm后的测量,确定允许位移范围及不同位移时的进钉方向活动范围及大允许角度.结果垂直方向、水平方向钻孔点在L3~L5有±4mm的活动幅度,而在内外移6mm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椎弓根壁或椎体上下终板的穿破.结论该研究显示:L3~L5各椎体的椎弓根钻孔点垂直、水平位移有一定的范围,钻孔点位移不同时其钻孔方向与活动范围也不同.
作者:邹天明;郑祖根;黄士中;董启榕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确诊为癫痫的80例患儿家长进行癫痫知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相应的健康教育.帮助癫痫患儿家长提高对癫痫的认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减少癫痫的发作次数,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作者:查志宇;庄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新的方法与途径,它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发展而来的,逐渐被应用于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上,并迅猛发展.该方法是一种微创、简洁、安全的治疗方法.护理人员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密切配合对手术的成功及并发症的预防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的术中配合,准确的用药,密切的病情观察,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在手术的护理工作中只有严格掌握常规,了解并发症的原因及临床表现才能及时、准确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问题.
作者:栾洁;马艳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西洋参制剂主要有胶囊剂、颗粒剂、含片、口服液、浸膏剂等.西洋参是各种制剂的要药,起着补肺降火、养胃生津的作用.因此,我们对各种制剂中的西洋参作了定性分析,寻找出共同的鉴别方法.
作者:陆文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主动脉夹层是严重的心血管病,起病急,发展快,死亡率高.作者对2003年~2005年收治的7例主动脉夹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提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预后与及时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密切相关.
作者:汤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对15例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维持性血透患者分别用管通、低温序贯钠、管通加参麦注射液、白蛋白/血浆进行个体化治疗.结论是治疗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唐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在重型颅脑损伤颞叶钩回疝病人抢救中的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5年5月对受治的32例幕上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病人,在开颅清除颅内血肿的基础上,在显微镜下行天幕缘切开,罂粟碱盐水冲洗.结果GCS 3~5分20例,6~8分12例.27例患者得到随访.根据GCS预后评分,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废5例,重度残废2例,植物生存3例.结论显微镜下天幕缘切开可有效解除天幕对脑干,动眼神经,大脑后动脉等的机械压迫,减少颞叶牵拉和挫伤,防止Labbe氏静脉损伤;结合罂粟碱盐水冲洗易于清除环池中的蛛网膜下腔积血,缓解脑血管痉挛,降低病残率.
作者:陈华群;王宏盛;朱维国;施宏明;桂群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经颈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兔ARDS模型,颈动脉插管心室采血测定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ARDS早期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测定红细胞MDA增高,而SOD降低.结论ARDS兔早期出现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ARDS时氧化应激可促使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
作者:陈希;邢俊杰;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方法连续灌胃小鼠不同剂量的泥鳅粉15d,末次给药后1h,进行密闭缺氧实验、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和亚硝酸钠中毒缺氧实验,以存活时间、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数作为指标,观察泥鳅粉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结果泥鳅粉可延长小鼠在不同缺氧条件下的存活时间,也可提高小鼠血红蛋白的含量和红细胞数量.结论泥鳅粉具有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
作者:李金华;张玉英;张惠琴;龚珊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快速医用胶在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中对骶前间隙渗血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04年3月行miles术患者21例,术中均于骶前间隙应用医用胶,分析其术后骶前引流情况,拔管时间,会阴部创口感染率,并另选2000年3月~2002年6月行miles术21例,未曾使用医用胶患者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使用医用胶组骶前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拔管时间(天数)明显缩短(P<0.05),会阴部感染率也有一定降低(P>0.05).结论医用胶通过减少骶前间隙渗血,对miles术患者的术后恢复,减少会阴部感染发生等方面起到积极意义.
作者:查建华;陈淑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分析了1999年至2004年入院的低血钾型周期性瘫痪(HoPP)患者30例,结果发现:①HoPP以散发多见,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男:女为14:1.以青年组多,占70%;②合并甲亢占17%;③低血钾可以出现心脏异常表现;④肢体瘫痪程度与血钾下降程度无平行关系;⑤低血钾可出现感觉异常而无肌肉麻痹症状;③补镁治疗可加快肌力恢复正常.
作者:王艳忠;王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变化.方法对50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抗凝血酶Ⅲ活性的检测.结果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组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沉、全血低切还原粘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低切相对粘度及抗凝血酶Ⅲ活性与正常组对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和微循环障碍.测定血液流变学和抗凝血酶Ⅲ活性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张国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术后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50眼)原发性和复发性翼状胬肉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术,观察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角膜愈合情况,新生血管及胬肉组织增生.结果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术后不适症状轻,时间短,角膜创面愈合快,随访1~3年,成功率高,仅4眼复发(8.89%).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游离结膜瓣移植有助降低胬肉术后复发率,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作者:林夕梅;夏旭辉;黄金土;庄栗;迟晓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及黛力新在焦虑忧郁性神经症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90例,随机分成三组:黛力新治疗组,黛力新加内科治疗组,单用内科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未用其它抗焦虑忧郁药物.连续治疗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对三组治疗前后焦虑忧郁程度进行评分,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黛力新治疗组评分6周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非黛力新治疗组(内科治疗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三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黛力新治疗组明显低于非黛力新治疗组(P<0.010;3)单用黛力新治疗组与黛力新+内科治疗组比较,治疗6周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刘秋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诊断川崎病(KD)急性期心肌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测定治疗前(急性期)血清cTnI及CK-MB水平和不同方法治疗后两者的水平变化.结果①KD急性期cTnI、CK-MB的阳性率均较高,且两者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②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与非IVIG治疗cTnI和CK-MB的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nI、CK-MB对KD患儿急性期心肌损伤均有诊断价值;两者相比,cTnI具有更高特异性、敏感性.CTnI可作为指导临床应用IVIG和动态评定疗效的指标.
作者:李小彩;常永超;张诺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系统研究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的大鼠脑出血后血液流变学变化情况.方法应用0.125U/μL Ⅰ型胶原酶2μL和2 U/L的肝素钠注射液1μL定位注射至大鼠右侧尾状核,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3μL),分别检测大鼠术后1h、3h、6h、12h、24h、48h、72h和7d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参数.结果对照组大鼠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和脑血肿形成.Ⅰ型胶原酶-肝素注射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脑血肿和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行为学评分以H6h、H12h和H24h组重;全血及血浆粘度的部分参数在H3h-48h不同程度增高.红细胞聚集指数在H6h-48h是明显升高的,但变形指数各组没有差异.血纤维蛋白原在H12h-72h显著升高.结论Ⅰ型胶原酶-肝素诱导建立的大鼠脑出血模型是成功可靠的,大鼠脑出血后不同时限部分血液流变学参数可以发生有统计学意义的变化.
作者:曹勇军;陈孝东;王引明;刘春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分别测定门诊、住院患者830例(其中中青年组280例、中老年组290例、高龄老年组260例)和健康对照组838名(其中中青年人300名、中老年人280名、高龄老年人258名)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同时按男女及年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青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趋于增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中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随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高龄老年组与正常老年组相比,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全血粘度指标的升高存在青年化趋势;中老年组血液粘度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的依据;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全血粘度偏低与老人各种功能衰退及血管动脉硬化以及进行药物治疗相关.
作者:黄美群;周德轩;梁雪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