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预防用药对激素性股骨头血流量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李景田;邹锦慧;吉燕翔;张慧明;周小璜;李伯灵;陈秀琴;林拓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 股骨头坏死, 放射性微球技术, 血液流变学, 预防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药物预防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方法给予类固醇激素,诱导出兔股骨头坏死动物模型,同时使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治疗,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和股骨头血流量.结果该方法可增加模型动物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其增加或改善幅度与激素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长程使用类固醇激素同时应用血塞通、脂必妥和阿仑膦酸钠可提高股骨头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预防或减缓激素性股骨头坏死.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驻守海拔5000m以上高原1年返回平原后血液流变学的随访调查

    目的研究驻守海拔5000m以上地区1年返回平原5个月的健康青年血液流变学恢复情况.方法对进驻高原前(对照组,n=30)、守防1年(高原组,n=54)及返回平原5个月(返平组,n=54)的青年分别检测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等指标.结果高原组较对照组和返平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高切相对指数和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0.001),红细胞聚集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平原组各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高海拔地区使机体红细胞代偿增多,血液粘度增加,返回平原5个月可完全恢复到上高原前的水平.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高亮;李彬;张西洲;王宏运;王伟;马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及分析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北京赛科希德SA-6000自动血液流变测试仪分别测定门诊、住院患者830例(其中中青年组280例、中老年组290例、高龄老年组260例)和健康对照组838名(其中中青年人300名、中老年人280名、高龄老年人258名)的血液流变学结果的变化;同时按男女及年龄分组,分别比较两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中青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趋于增高,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01).中老年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也随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而高龄老年组与正常老年组相比,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全血粘度指标的升高存在青年化趋势;中老年组血液粘度及血液凝固性的增高,可作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治的依据;75岁以上的高龄老年组全血粘度偏低与老人各种功能衰退及血管动脉硬化以及进行药物治疗相关.

    作者:黄美群;周德轩;梁雪冰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中药颈复贴外敷治疗椎动脉性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中药穴外敷来治疗CSA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将颈敷贴(NA)贴在穴位上,并与单纯口服西比灵做对比.结果颈复贴外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同时它能有效的扩张小血管,从而改善了血流变学的变化.结论该研究证实颈复贴能抑制红细胞聚集,因而能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的缺血、缺氧状态.

    作者:李宗兴;吕霞;李宗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血清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前后血清肌钙蛋白Ⅰ(cTnI),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测定值的变化.探讨cTnI对早期诊断AMI的价值.方法对50例AMI患者和50例健康人血清进行cTnI和CK-MB的检测.结果AMI后3h内cTnI阳性检出率94.0%,明显高于CK-MB24.0%,AMI5d后cTnI阳性84.0%,而CK-MB仅为6.0%.结论血清cTnI能早期确切诊断AMI,具有较宽的诊断窗,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较敏感和特异的血清标志物.

    作者:王莹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电图表现

    脑血管意外发生后,由于血循环障碍,常损害自主神经中枢,引起神经体液调节功能紊乱,可导致心脏的功能改变,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若不及时处理可使病情严重恶化以至死亡,故临床上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情恶化或死亡往往是并发症引起的.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近2年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的心电图表现,旨在提醒临床医生要重视脑血管病人的心电图表现.

    作者:吴金秀;卢全兴;朱剑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失血对心脏功能的动态模拟

    目的在急性失血条件下,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评价心脏功能的变化.方法利用包含多种心血管反射的血流动力学模型,采用ODE45可变步长算法模拟急性失血.结果失血后主动脉压力、输出量和每搏输出量均减少.在血容量减少时,静脉非压力容积与血管阻力相比,对重建稳态起了更重要的调控作用.结论仿真模型可以作为动物实验的预研手段.

    作者:周希平;王国卿;邹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兔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油酸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早期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及其机制.方法经颈静脉注射油酸复制兔ARDS模型,颈动脉插管心室采血测定血液流变性,红细胞电泳率、渗透脆性、膜流动性变化,观察红细胞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ARDS早期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取向指数、小变形指数降低,红细胞电泳率和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测定红细胞MDA增高,而SOD降低.结论ARDS兔早期出现红细胞流变学特性的改变,ARDS时氧化应激可促使红细胞流变学的改变.

    作者:陈希;邢俊杰;贺东奇;文宗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CD105在子宫腺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Envision二步法)检测41例子宫腺肌病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并应用计算机图象分析系统分析CD105表达的积分灰度.结果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高于在位内膜(P<0.01),黄体期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略强于卵泡期,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痛经症状者异位内膜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无痛经症状者(P<0.01).结论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中CD105的表达明显强于在位内膜,且与痛经症状具有相关性,CD105的过度表达提示血管生成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作者:陈莉;黄曙光;许培箴;刘嘉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抗胸腺球蛋白为主的方案在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免疫抑制治疗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分别采用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或ATG/ALG联合短疗程甲强龙的方案治疗65例住院再障患者,并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39例接受ATG/ALG联合环孢菌素A、G-CSF和短疗程甲强龙方案的有70%的人有反应,有48%的人达缓解.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ATG/ALG+雄激素+G-CSF+CSA+甲强龙是治疗重型再障标准的免疫抑制治疗.

    作者:孙谕;傅晋翔;李军;袁育青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临床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探讨本地区乙肝病毒基因型的分布状况及其与临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无抗病毒治疗史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慢性重型肝炎病人、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者、YMDD变异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以及1896位点变异阳性的慢性乙肝病人共120例,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法(PCR ELISA)技术进行HBV-DNA基因分型,比较各组基因型分布特点和不同基因型的临床资料.结果120例病人中B型22.5%,C型65.8%,BC混合型10.0%;慢性重型肝炎组(B组)与慢性肝炎轻中度组(A组)相比BC混合型明显增多,以C型及BC混合型为主,并显示统计学差异;拉米夫定治疗48周未达有效人群中(C组)B型比例较高,而1896位点变异组(E组)则显示C型比例更高,但与A组相比基因型的分布并末提示统计学差异.B、C基因型间病毒载量相似,C基因型病人血清转氨酶高于B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乙肝病毒绝大多数为B型和C型,且以C型为主;C型和BC混合型可能与乙型肝炎肝组织损害加重有关;拉米夫定疗效、YMDD变异以及1896变异与HBV基因型之间未显示必然的联系.

    作者:董莉;李军;刘婷;陈念;黄祖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银杏达莫对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对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66例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银杏达莫组(36例)和维脑路通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血液流变学检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临床症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银杏达莫对脑梗死的疗效显著且安全可靠.

    作者:郭艳芹;何冬梅;王彤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并与维生素B12治疗作比较.方法20例弥可保治疗患者与18例维生素B12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治疗21d后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恢复的情况,同时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改良Portmann评分和面神经电图(EnoG)检测潜伏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功能恢复优于维生素B12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Portmann评分为4.21±2.11和17.11±3.10,维生素B12为3.88±2.02和11.32±4.12.治疗前后弥可保治疗组面神经电图潜伏期为3.12±0.41ms和1.12±0.20ms.维生素B12组为2.95±0.32ms和2.23±0.22ms.治疗后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弥可保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并且优于维生素B12.

    作者:蔡斌;赵合庆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黛力新对躯体疾病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治疗价值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焦虑忧郁性神经症的临床特点及黛力新在焦虑忧郁性神经症中的治疗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以躯体不适为主诉的焦虑忧郁性神经症90例,随机分成三组:黛力新治疗组,黛力新加内科治疗组,单用内科治疗组(每组各30例).三组均未用其它抗焦虑忧郁药物.连续治疗6周,分别用汉密尔顿(HAMD)抑郁量表对三组治疗前后焦虑忧郁程度进行评分,数据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黛力新治疗组评分6周后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非黛力新治疗组(内科治疗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三组治疗6周后HAMD评分:黛力新治疗组明显低于非黛力新治疗组(P<0.010;3)单用黛力新治疗组与黛力新+内科治疗组比较,治疗6周后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作者:刘秋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压低猫前磨牙牙周膜微循环变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猫恒前磨牙牙周膜受压入力7d后微血管的改变.方法对猫一侧上颌恒前磨牙施加40g垂直向压入力,另一侧同名牙为对照组,7d后进行墨汁灌注,火棉胶包埋,连续切片,光镜下观察牙周膜微血管形态,用图像分析仪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牙周膜根中1/3,根尖1/3的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变窄,经t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颈1/3的微动脉、毛细血管与微静脉管径改变无统计学意义.(2)颈部牙周膜微血管墨汁充盈良好,血管网沿力的方向被拉成椭圆形或长四边形.根中段与根尖牙周膜微血管充盈缺损,汇入牙槽骨的血管也出现充盈缺损.结论40g压入力作用于猫上颌恒前磨牙7d时牙周膜血流量减少,循环受阻.提示临床医生应用压入力值要小,加力间隔要长.

    作者:韩丹;吴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浅谈小儿惊厥的急救和护理体会

    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处理不当会造成不可逆性脑损伤,甚至威胁病儿生命,惊厥时多伴有意识丧失,有时可造成意外伤害,因此,做好小儿惊厥的急救与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下面是收治的惊厥病儿的资料,收集时间从2000年10月~2005年10月.

    作者:金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踝部骨折80例

    在踝部骨折Lauge-Hansen分类中,旋前外旋型骨折较为多见[1],我院自2001年1月~2005年6月手术治疗Ⅳ度旋前外旋型骨折共计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严家生;王银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FIZZ1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抵抗素样分子家族是由105~11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家族,富含半胱氨酸(Cys),成员包括PIZZ1(RELMα),FIZZ2(RELM β),FIZZ3(抵抗素,resistin)[1,2]和RELM γ[3].研究表明,FIZZ1在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矽肺等动物疾病模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此对其结构分布特点及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张红明;何作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腔静脉滤器在深静脉血栓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VCF)在深静脉血栓(DVT)手术治疗过程中预防致命性肺动脉栓塞(PE)的作用及其安全性、手术指征.方法术前经股静脉植入腔静脉滤器15例,其中上腔静脉滤器1例,下腔静脉滤器14例.所有病例均手术取栓,其中单纯取栓9例,取栓+球囊扩张4例,取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2例.结果所有滤器均成功放置.术后随访3~24个月,无肺栓塞发生,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滤器倾斜2例,倾斜角度小于15°.滤器后撤1例,无其它相关并发症.1例颈内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明显;14例下肢DVT中11例效果显著,显效率为78.6%(11/14),2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2.9%(13/14).结论腔静脉滤器植入能有效预防肺栓塞,手术综合治疗是提高疗效和预防DVT后遗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徐清华;黄彧禾;吴醒;李晓强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特点.方法对32例消化道肿瘤术后患者与40例正常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人相比有多项异常,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可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异常,及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预防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书昌;常永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3组(A组和B组各10人,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其自身动静脉内瘘反复失败;C组10人,为健康志愿者,做为对照组),A组病人口服阿司匹林75mg/d,B组不服用阿司匹林,观察3个月内血透病人自身动静脉内瘘的存活情况,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治疗前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CD63,PAC-1)的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阿司匹林治疗后,A组活化血小板百分率明显低于B组,但仍高于C组(CD62P:A组2.63±1.08,B组5.21±1.90,C组1.31±0.88,PA-B<0.002,PA-C<0.01;CD63:A组1.34±0.53;B组1.92±0.88,C组0.77±0.47,PA-B>0.05,PA-C<0 05;PAC-1:A组1.35±0.68,B组2.13±0.87,C组0.81±0.41,PA-B<0.05,PA-C<0.05).结论阿司匹林能部分抑制血小板活化.

    作者:汤立;侯健全;戴兰;沈文红;陈凤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