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锋;董仁寿
目的探讨3种药物对高原人体运动时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对进驻海拔3 700m高原6个月的40名健康青年随机分为高原维康片组、乙酰唑胺组、红牛饮料组和安慰剂组,每组10名.在安静时、服药前、服药第10d及停药第10d分别采用功率自行车进行渐增负荷运动至力竭,测定红细胞压积(HCT)、血液粘度(ηb)、血浆粘度(ηp)、还原粘度(ηr)、红细胞刚性指数(IR)、红细胞变形系数(TK)、红细胞聚集系数(VAI)及血栓形成系数(TFL).结果①力竭运动后较安静时HCT、ηb、ηp、ηr、IR、TK、VAI、TFL均升高(P<0.05或0.01).②给予乙酰唑胺、高原维康片及红牛饮料后能明显降低血液粘滞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且乙酰唑胺效果更好.结论乙酰唑胺、高原维康片及红牛饮料均具有改善组织微循环及血液流变性的作用,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血液粘度下降,血流速度增加.
作者:崔建华;王引虎;张西洲;张芳;哈振德;王伟;马勇;李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低分子肝素的干预,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探讨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的降纤、抗凝药物,是提高肺心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5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5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凝血功能(TT、PT、APTT、FIB)、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表观粘度)、肺功能(FEV1),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改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功能有所改善(P<0.05),显示常规治疗虽能使肺心病患者得到改善,但无法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而且治疗后肺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肺心病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必需配合降粘、抗凝及降纤治疗,效果肯定,对病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重视.
作者:黄林锋;董仁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代谢因素与血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4月~6月参加常规体检者729名,其中男性:597人,女性:132人,平均年龄43.6±10.1岁.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全血SHR200.0,全血SHR1.0、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4项血流变学指标归纳为血流变综合指标(F_rheology贡献率为94.6%),以F_rheology=0.653(75百分位点)将受试者分为高粘血症组及对照组.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粘度增高的危险因素为腰围(OR 1.016,95%CI1.001~1.032),保护性因素为HDL(OR 0.275,95%CI 0.116~0.650).按代谢异常程度,将入选者分为3组,分别是无代谢异常组(n=225)、1~2项代谢异常组(n=381)、3~4项代谢异常组(n=123),组间方差值为7.552(P<0.05),说明,随着代谢异常程度加重,血流变综合指标升高.结论高粘血症的发生是多种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代谢异常、戒烟是高粘血症的防治关键.
作者:张雷;孟永霞;浦奎;李惠敏;郭峰;王津胜;胡渝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AD患者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老人的的血清Apo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AD组ApoE为(39±5)mg/L、TG为(1.35±0.31)mmol/L、TC为(4.4±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8)mg/L、(1.55±0.22)mmol/L、(4.8±0.6)mmo1/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D患者体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杨虹;李栋;高锦声;徐培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的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为研究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移植后肾脏损伤的关系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腹正中切口,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在后腹膜间隙游离左、右侧肾蒂、肾脏和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8只.A组:阻断左侧肾脏血流,24GA静脉留置针经腹主动脉缓慢匀速灌注10mL0℃~4℃HC-A液至肾脏颜色变白,缺血1h后恢复左肾血流,切除右肾;B组:假手术组,采用同样方法游离左右侧肾脏后,不实施阻断左肾脏血流和肾脏灌注,切除右肾;A、B组分别于肾脏复灌后1d、3d、7d检测肾功能和切除左肾作病理检查.结果 A组1d和3d血清Cr、Bun值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7d时血清Cr、Bun值略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d和3d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典型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变,B组未见明显改变.结论大鼠肾脏冷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成功率高,充分模拟临床上肾移植时以冷缺血为主的特点,是研究肾脏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吕金星;平季根;严春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对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影响,从而判断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中、术后出现的急性冠状动脉并发症是否与血液流变学因素有关.方法对照组与实验组于术前、术后即刻取血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中以血小扳聚集率增高明显;冠状动脉造影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变.结论血液流变学中的血小板聚集率可作为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术后的另一监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作者:巨丹;杨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并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心源性休克病人3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引起者22例,重症心肌炎引起者5例,多脏器功能不全并发的心源性休克5例.合并高血压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者7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结果 32例心源性休克存活20例,死亡12例,抢救成功率62.5%.死于泵衰竭8例、脑血管意外2例、肾衰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必须尽早明确诊断,鉴别病因,采取措施稳定血流动力学,应用血管活性药、迅速恢复组织的血液灌注,对心肌梗死者进行溶栓或冠脉内放置支架,进行床边血流动力学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施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注意消除诱因,纠正酸中毒、稳定内环境;还要强调严密观察,动态分析,包括意识和表情、心跳、脉搏和血压、呼吸和尿量及末梢循环.
作者:张海;方伟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5DF血球分析仪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传统的瑞氏染色镜检计数结果之间的差异.方法用5分类血球分析仪和瑞氏染色法同时对100份血样进行分类计数,并用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中性粒细胞、嗜酸、嗜碱性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两法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单核细胞分类计数仪器法比镜检法结果偏高(P<0.001).结论对于一般血液常规检查可选用仪器法筛查,而血液系统疾病或某种原因引起的细胞结构改变应选用镜检法.
作者:胡泽溪;刘凤琴;杜月娟;王亚辉;张宁宁;孙魁明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髌股关节排列紊乱的CT检查价值.方法膝关节疼痛患者21例(26膝),对膝关节屈曲0°、15°、30°髌股关节进行CT检查,对髌骨的位置作出定性评价.结果在伸展状态下至屈膝30°股肌收缩导致髌骨出现移位和倾斜.常见的异常是髌骨移外侧位伴倾斜.在屈膝30°股肌收缩时,在患膝组中10个未发现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膝中,有3例出现外移和/或倾斜.余下7个未发现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膝中,在屈膝15°股肌收缩时,发现有3个为潜在性髌骨位置异常.结论屈膝0°~30°在股肌收缩状态下,髌股关节CT扫描是检出髌股关节排列紊乱的有效手段.
作者:宦坚;龚建平;董启榕;汪益;钱铭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临床常见、多发病,病情严重,死亡率极高,治疗效果差,其发病机制复杂,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本文通过对48例CRF患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并与42例健康人进行对比,以期从血液流变学角度对CRF的发生、发展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作者:薛卡明;刘建国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对30位跆拳道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前后观察血液流变的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大强度训练后测定的全血粘度(高切,中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运动前(P<0.01).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运动员能力下降和运动性疲劳的原因之一.
作者:樊道明;顾洪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对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等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老年脑梗塞患者除血沉以外,其它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结论提示血液呈高度的浓、聚、粘状态造成血液流变异常,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中芳;席向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等特点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胃癌术前、术后血清T3、T4、TSH,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姑息手术、根治手术前血清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T4、TSH无显著性变化,且根治术后血清T3有显著升高(P<0.05),而T4、TSH无显著变化(P>0.05),进展期胃癌以血清T3降低为主,其降低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相一致.结论血清T3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分期,监视病情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江;徐峰;张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克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Vascular endothelail growth factor165,VEGF165)并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用RT-PCR法从人白血病细胞株TF1扩增VEGF165 DNA片段,将该片段插入质粒pUCmT中并测序鉴定.将测序正确的pUCmT-VEGFl65与PET20b(+)均用EcoRI和SalⅠ双酶切,回收纯化目的基因片段与表达载体,构建VEGF165的原核表达载体PET20b(+)-VEGF165,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Ni-NTA Resin纯化,SDS-PAGE及Western Blot鉴定重组蛋白.结果表示:1.测序结果示扩增的VEGF165序列与文献报道相符;2.SDS-PAGE电泳示IPTG诱导后出现分子质量约23kd的重组蛋白条带;3.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与兔抗人VEGF单克隆抗体特异性结合.成功克隆、表达及纯化VEGF165,为研究其功能奠定基础.
作者:张明辉;安广宇;董宁征;白霞;余自强;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液化石油气本身无毒,当氧气充足时,它完全燃烧,生成CO2;而当氧气不充足时,将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有强烈毒性的CO气体,从而造成CO中毒死亡.
作者:戴明华;许长表;卞士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作者:李景文;龙村;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比较Amicus血细胞分离机与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方法检测Amicus单采机与MCS+单采机采集后血小板袋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结果两种机采集后的血小板袋中的血小板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与红细胞有明显差异.结论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白细胞污染极低,而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要严格控制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作者:项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一种新型颈动脉滤器脑保护装置对颈动脉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与人颈动脉血流比较接近的中华小型猪为动物模型,在猪颈动脉内置入滤器后分别应用激光衍射仪测量滤器远端和近端血液的流变学参数,研究颈动脉滤器置入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结果发现颈动脉滤器置入后,远端和近端血液的流变学参数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此新型颈动脉滤器保护装置确实能起到对脑的保护作用.
作者:谢利德;杨敏;蒋玉辉;郭俊;邹英华;谭文长;孙大公;文宗曜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VWF裂解蛋白酶(ADAMTS-13,vWP-cp)活性水平的检测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残余胶原结合实验(Residual-Collagen Binding Assay)分别对35例ITP、6例TTP及32例健康人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ITP及T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47.62±24.22)%、(12.54±11.69)%]显著低于正常人[(78.60±10.03)%](P<0.01),I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明显高于TTP患者(P<0.01),ITP患者血浆ADAMTS-13活性水平阳性率[68.57%(24/35)]明显低于TTP患者[100%(6/6)](P<0.01).结论 ADAMTS-13活性水平检测在ITP与TTP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的意义.
作者:崔宇杰;刘芳;白霞;阮长耿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