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方伟敏
目的探讨代谢因素与血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3年4月~6月参加常规体检者729名,其中男性:597人,女性:132人,平均年龄43.6±10.1岁.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全血SHR200.0,全血SHR1.0、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等4项血流变学指标归纳为血流变综合指标(F_rheology贡献率为94.6%),以F_rheology=0.653(75百分位点)将受试者分为高粘血症组及对照组.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粘度增高的危险因素为腰围(OR 1.016,95%CI1.001~1.032),保护性因素为HDL(OR 0.275,95%CI 0.116~0.650).按代谢异常程度,将入选者分为3组,分别是无代谢异常组(n=225)、1~2项代谢异常组(n=381)、3~4项代谢异常组(n=123),组间方差值为7.552(P<0.05),说明,随着代谢异常程度加重,血流变综合指标升高.结论高粘血症的发生是多种代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纠正代谢异常、戒烟是高粘血症的防治关键.
作者:张雷;孟永霞;浦奎;李惠敏;郭峰;王津胜;胡渝生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作者:李景文;龙村;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健康人甲襞微循环对艾灸的效应.方法选健康人30名,年龄21±3岁,采用江西协达公司生产的XDM-Ⅰ型微循环仪,专人操作,于艾灸前及艾灸后测试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后,甲襞微循环各指标有明显变化,血流速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红细胞聚集程度、流态积分、管周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八邪及三阴交可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红细胞积聚性下降,血流速度加快.
作者:张周良;李斌;马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血凝及血液流变的实验研究探讨精泰来颗粒的活血化淤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精泰来颗粒组(3个剂量)灌胃给药7d.通过检测PT、APTT、FIB及血液各流变学参数观察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精泰来组能显著延长PT、APTT、FIB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结论精泰来能够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作者:彭丽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肾炎(HBV-GN)与血清干扰素α(IFN-α)量的相关性,及IFN-α治疗HBV-GN的必要性.方法将56份受检血清分4组,通过ELISA法,分别检测血清IFN-α浓度.结果实验组Ⅰ血清IFN-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Ⅰ(P<0.01),并明显低于对照组Ⅱ(P<0.01);实验组Ⅱ血清IFN-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Ⅰ(P<0.01),并低于对照组Ⅱ.结论乙型肝炎患者是否伴有肾脏损伤,与患者内源性IFN-α浓度有关,当机体IFN-α浓度降低时,HBV就有可能引起肾脏损伤,所以有应用外源性IFN-α治疗的必要性.
作者:阚周密;王侠;张艳宁;冯江敏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期、肿瘤大小等特点的关系.方法用放免法测胃癌术前、术后血清T3、T4、TSH,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姑息手术、根治手术前血清T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T4、TSH无显著性变化,且根治术后血清T3有显著升高(P<0.05),而T4、TSH无显著变化(P>0.05),进展期胃癌以血清T3降低为主,其降低程度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受累、远处转移相一致.结论血清T3浓度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及临床分期,监视病情的参考指标.
作者:周江;徐峰;张海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金钠多注射液对冠心病(CHD)的疗效.方法病人分为金钠多治疗组(44例)和复方丹参对照组(30例),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心电图、心功能、微循环、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症状、体征及上述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0.01),但金钠多治疗组明显优于复方丹参对照组(P<0.01).结论金钠多注射液对冠心病有明显疗效,比复方丹参疗效佳.
作者:颜建忠;翁丽;陈佩莹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究肢体缺血再灌注炎性介质血栓素B2(TXB2)、白细胞介素-8(IL-8)、过氧化脂质(LPO)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方法 21例择期手术病人随机分非缺血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以放射免疫法、ELISA法、硫代巴比妥法和硝酸还原酶法分别测定TXB2、IL-8、LPO和NO的值.结果肢体缺血的灌注后10min,LPO显著升高.再灌注后18min TXB2、IL-8和LPO均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的病理过程是一种炎症反应,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由炎症反应引起的自身免疫损伤.
作者:王洪震;沈施仁;董启榕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h血糖>11.1mmol/L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与餐后血糖<8.0mmol/L的病例比较.方法对2000年~2004年8月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空腹血糖<6.1mmol/L维持1个月,剔除8.0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6例.对餐后血糖>11.1mmol/L和<8.0mmol/L病例作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结果两组血栓指数Q值、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餐后血糖>11.1mmol/L组,血液仍处于粘、聚、浓状态,易形成血栓,增加并发症危险.提示对糖尿病治疗的监测,必须要注意餐后血糖的控制,方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凝治疗是DM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李军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μ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d,较对照组24±6.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老年人血小板内钙浓度([Ca2+]i)的变化.方法以Fura/AM为荧光指示剂,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分离的老年及成年人血小板内[Ca2+]i.结果在细胞外钙为1mmol·L-1的情况下,静息状态老年人血小板[Ca2+]i及对高钾除极化的反应均明显低于青年对照组(P<0.01),高钾使血小板内[Ca2+]i增加的绝对值在老年人与青年人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人血小板[Ca2+]i降低,但在相同情况下老年人血小板胞内钙超载更加明显,从而较青年人更易发生细胞的损害.
作者:曹云鹏;李智;丛华;聂华;魏敏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低分子肝素的干预,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探讨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有效的降纤、抗凝药物,是提高肺心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关键.方法 (1)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51例,对照组(常规治疗)45例,治疗前后分别检测各组凝血功能(TT、PT、APTT、FIB)、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全血表观粘度)、肺功能(FEV1),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对照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改善,但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功能有所改善(P<0.05),显示常规治疗虽能使肺心病患者得到改善,但无法有效地改善患者血液的高粘、高凝状态;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肺功能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而且治疗后肺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显示在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同时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肺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论肺心病患者常规治疗同时必需配合降粘、抗凝及降纤治疗,效果肯定,对病情的控制及转归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重视.
作者:黄林锋;董仁寿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RT-PCR法研究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 K562和SHI-1细胞株均表达OGnT、β3GnT1、β3GnT5、β3GalT2,但表达量不同.K562细胞株主要表达ppGalNacT2、T4、T5、T7,但表达量有差异,而SHI-1细胞株ppGalNacT1、T2、T3、T4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亦有不同.
作者:郭向红;仇灏;潘浩;金美芳;吴士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Vimentin(4/4)、Actin(2/4)、SMA(2/4)、CD34(2/4)、ER(2/4)、PR(2/4)阳性,Desmin、S-100、Ck均阴性.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浅表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作者:赵华;陆以农;印永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方法对2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全血粘度(高切、低切)和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血沉、纤维蛋白原等有关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老年脑梗塞患者除血沉以外,其它全血粘度(高切、低切)、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明显增高.结论提示血液呈高度的浓、聚、粘状态造成血液流变异常,是诱发脑梗塞的重要因素.
作者:高中芳;席向红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通过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液中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常规治疗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 血小板大聚集率(Pamax)及血浆11-去氢-血栓烷B:(11-DH-TXB2).结果降纤酶有显著抗栓作用,引起血浆Fg水平显著降低,D-二聚体浓度升高,但用药后易引起体内血小板活化. 结论降纤酶治疗脑梗死应在实验室监测下使用,应适时加抗血小板活化类药物.
作者:蔡秀英;孔小明;王兆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爱维治对脑卒中引起瘫痪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全部病例分成爱维治组(治疗组)及丹参组(对照组),将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肌力增加2级以上者达70%,对照组为41.48%,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爱维治治疗脑卒中瘫痪优于丹参.
作者:褚长荣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价髌股关节排列紊乱的CT检查价值.方法膝关节疼痛患者21例(26膝),对膝关节屈曲0°、15°、30°髌股关节进行CT检查,对髌骨的位置作出定性评价.结果在伸展状态下至屈膝30°股肌收缩导致髌骨出现移位和倾斜.常见的异常是髌骨移外侧位伴倾斜.在屈膝30°股肌收缩时,在患膝组中10个未发现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膝中,有3例出现外移和/或倾斜.余下7个未发现髌股关节异常排列的膝中,在屈膝15°股肌收缩时,发现有3个为潜在性髌骨位置异常.结论屈膝0°~30°在股肌收缩状态下,髌股关节CT扫描是检出髌股关节排列紊乱的有效手段.
作者:宦坚;龚建平;董启榕;汪益;钱铭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氢化考地松对脂肪栓塞综合征血液流变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血液流变学检测技术,测定了治疗组、未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全血粘度(ηb)、血浆粘度(ηp)、红细胞压积(Ht)、校正全血粘度(ηb′)、红细胞聚集指数(EAI)、及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并对三者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组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指标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而未治疗组则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和纤维蛋白原增高.未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治疗组纤维蛋白原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2) 治疗组、未治疗组及对照组三组间ηb无显著差异(P>0.05).经校正后,治疗组与对照组间ηb′仍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未治疗组与治疗组、对照组比较:未治疗组ηb′显著增高(P<0.05或P<0.01).(3)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ηp、Ht、EAI均无显著差异(P>0.05).未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比较,ηp、EAI显著增高,Ht显著下降(P<0.05或P<0.01).结论 FES血液多呈高粘滞状态,其原因是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和血小板的聚集破坏所致.
作者:戚其学;张晓鹏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