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源性休克32例诊治分析

张海;方伟敏

关键词:心肌梗死, 急性, 心肌炎, 心源性休克
摘要:目的探讨心源性休克的诊断并总结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资料完整的心源性休克病人32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引起者22例,重症心肌炎引起者5例,多脏器功能不全并发的心源性休克5例.合并高血压者17例,合并糖尿病者11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者7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4例.结果 32例心源性休克存活20例,死亡12例,抢救成功率62.5%.死于泵衰竭8例、脑血管意外2例、肾衰1例、消化道大出血1例.结论要提高心源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必须尽早明确诊断,鉴别病因,采取措施稳定血流动力学,应用血管活性药、迅速恢复组织的血液灌注,对心肌梗死者进行溶栓或冠脉内放置支架,进行床边血流动力学和中心静脉压监测,施行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注意消除诱因,纠正酸中毒、稳定内环境;还要强调严密观察,动态分析,包括意识和表情、心跳、脉搏和血压、呼吸和尿量及末梢循环.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液流变学检测结果与形态学观察

    目的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外周血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与血液流变学检测的关系.方法对39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进行外周血、血液流变学检测和分析.结果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中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及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沉高于正常对照(P<0.01).结论外周血观察到的成熟红细胞成缗钱状排列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时血清铁、铁蛋白增高的原因所致.

    作者:姒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脑梗塞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指标在脑梗塞(CI)中的变化规律及其致病机理.方法测定158例CI患者血液流变学6项指标[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压积(HCT)、血沉(ESR)和纤维蛋白原],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CI患者两性全血低切和高切粘度、血浆粘度以及纤维蛋白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001);两性HC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异常是CI的病理机制之一;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是造成CI患者血液粘度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曹伟建;钱义兵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血液平衡对高甘油三酯伴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探讨高甘油三酯对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以及血液平衡疗法对甘油三酯、胆固醇和胰岛素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30例高TG血症患者(治疗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前后及32例正常对照者的血脂(TC、TG)、血糖(GLU)及胰岛素(Ins)浓度,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 (1)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2)高TG血症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差异无显著性(P>0.05);胰岛素(Ins)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高TG血症组经血液平衡治疗后Ins明显降低(P<0.05);ISI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高TG血症患者血浆胰岛素浓度高于正常,血脂水平的升高对胰岛素的分泌具有促进作用;通过血液平衡疗法的治疗在降脂的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

    作者:王子布;王保平;张凤岭;商秀娟;陈沛源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己酮可可碱对血管成形术后管腔狭窄的影响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兔髂动脉球囊损伤术后修复过程中血管狭窄的干预作用.方法建立兔髂动脉球囊损伤后狭窄模型50只,随机分成:(1)单纯球囊损伤组(n=20);(2)PTX组(n=20);(3)假手术组(n=10),于血管成形术后4周处死各组动物,取目标血管段计算机图象分析检测血管管腔面积、新生内膜面积、胶原特殊染色平均灰度值.结果用药组与空白对照组的内膜胶原染色平均灰度分别为18.6±1.56与29.3±2.71,P<0.01;两组血管管腔面积差异显著(1.18±0.15vs.0.84±0.11;P<0.01);用药组较空白对照组的新生内膜面积减少(0.67±0.07vs.0.90±0.13:P<0.01).结论 PTX能通过显著抑制内膜胶原的增生,提高管腔面积,从而降低了血管损伤后狭窄的程度.

    作者:曾哲;曾欣;刘小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外阴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鉴别诊断

    目的探讨血管肌纤维母细胞瘤(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通过4例AMF的病理形态和免疫组化研究,结合复习文献,总结A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结果肿瘤境界清楚,瘤细胞梭形或卵圆形,常围绕血管排列,呈疏密交替分布特征.免疫组化表型:瘤细胞Vimentin(4/4)、Actin(2/4)、SMA(2/4)、CD34(2/4)、ER(2/4)、PR(2/4)阳性,Desmin、S-100、Ck均阴性.结论 AM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生育期女性外阴的良性软组织肿瘤,需与侵袭性血管粘液瘤、浅表性血管粘液瘤、富细胞性血管纤维瘤等鉴别.

    作者:赵华;陆以农;印永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荧光染料CFSE检测淋巴细胞增殖的研究

    目的评价荧光染料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CFSE)用于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增殖状况追踪的效果.方法利用荧光染料CFSE作为细胞标记,结合荧光标记的抗体,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体外增殖情况.结果该方法不仅可以测定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增殖情况,而且可以估算细胞分裂的周期.结论荧光染料CFSE是一种可以监测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增殖状况的很好的示踪剂.

    作者:丘凌;何珊;黄瑞;张雁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9例的治疗体会

    高白细胞性白血病为白血病的一特殊症候群.早期病死率较高.我科2000年9月~2004年6月共收治9例高白细胞白血病,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金哈斯;杨雪梅;李红燕;李昕权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临床观察

    目的评价沈阳三生的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1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和7例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1.0μg/kg·d),动态监测注射后血小板生长情况.结果肿瘤化疗组使用rhTP09d后,血小板计数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血小板恢复至100×109/L需19±9.4d,较对照组24±6.2d明显缩短.难治性ITP组显效6例,良好1例,总有效率100%.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rhTPO对化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及难治性ITP患者的血小板严重减少有促进增生作用,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梅;张东华;孙汉英;邓金牛;周剑锋;刘文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白血病细胞株K562和SHI-1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差异

    目的探讨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表达的差异.方法应用RT-PCR法研究白血病细胞株K562与SHI-1糖基转移酶mRNA表达的差异.结果 K562和SHI-1细胞株均表达OGnT、β3GnT1、β3GnT5、β3GalT2,但表达量不同.K562细胞株主要表达ppGalNacT2、T4、T5、T7,但表达量有差异,而SHI-1细胞株ppGalNacT1、T2、T3、T4均有表达但表达量亦有不同.

    作者:郭向红;仇灏;潘浩;金美芳;吴士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

    目的总结1996年11月~2001年12月收治急性颅脑伤硬膜外血肿39例GCS3~9分,不同程度颅骨骨折及脑挫裂伤.经头颅CT平扫描明确诊断.根据病情就诊时间,采用不同救治方法.结论尽早清除硬脑膜外血肿.大骨瓣减压,如脑压力增高,去骨瓣,硬脑膜敞开.早期亚低温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及防治并发症等措施.

    作者:许海金;沈雪峰;刘丰年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国产BW-8100A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血液的流变学和成分分析

    目的为节约宝贵的血液资源,减少库血的应用,预防血液传染病,使国产血液回收技术更安全可靠.方法分别使用国产BW-8100A型和进口Hemonetics Cell Saver V型自体血回收机分离20例心外手术患者的术野失血;从血液流变学和生化方面与患者自体血进行比较,明确回收血液的性质.结果①血液流变学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全血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高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浆粘度低于自体血组(P<0.05);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聚集指数高于自体血组(P<0.01).②生化方面: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红细胞压积高于自体血组(P<0.01);前两组回收血液的血小板数、游离血红蛋白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总蛋白含量都低于自体血组(P<0.01).结论国产血液回收机组和进口血液回收机组回收血液的血液流变学、生化指标相似,经洗涤、浓缩处理后可安全回输.

    作者:李景文;龙村;刘凯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相关因素,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9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论多发性骨髓瘤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受累靶器官先后顺序、轻重程度及伴随症状不同,极易误诊、误治.同时利用有关检查,可正确评估疾病的预后.

    作者:徐荣香;杨建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液流变学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血凝及血液流变的实验研究探讨精泰来颗粒的活血化淤作用.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精泰来颗粒组(3个剂量)灌胃给药7d.通过检测PT、APTT、FIB及血液各流变学参数观察精泰来颗粒对大鼠血凝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精泰来组能显著延长PT、APTT、FIB时间,明显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值.结论精泰来能够抗血凝和改变血液流变性、具有活血化淤作用.

    作者:彭丽晨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胃粘膜病变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表达的关系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胃癌及不同胃粘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9例病例,包括慢性胃炎20例、肠上皮化生18例、轻度不典型增生41例、中重度不典型增生76例及胃癌54例;HP检测采用Giemsa染色、快速尿素酶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SP法检测MMP-9的表达.结果慢性胃炎粘膜组未见MMP-9表达,肠上皮化生粘膜组MMP-9阳性率为44.4%,轻度不典型增生粘膜组MMP-9阳性率为48.9%,中、重度不典型增生粘膜组MMP-9阳性率为71.1%,胃癌组MMP-9阳性率为83.3%,明显高于慢性胃炎粘膜组(P<0.01),高于不典型增生粘膜组(P<0.01).MMP-9在不典型增生及胃癌的HP阳性组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P<0.05).结论 MMP-9在胃癌中有较高的阳性率,与HP感染密切相关,可作为诊断胃癌的一个参考指标.

    作者:李岩;蒋小猛;王少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lzheimer病血脂代谢异常的研究

    目的探讨Alzheimer病(AD)与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对25例AD患者和对照组30例健康老人的的血清ApoE、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进行定量测定.结果 AD组ApoE为(39±5)mg/L、TG为(1.35±0.31)mmol/L、TC为(4.4±0.5)mmol/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43±8)mg/L、(1.55±0.22)mmol/L、(4.8±0.6)mmo1/L],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AD患者体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

    作者:杨虹;李栋;高锦声;徐培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10例CO中毒致死者心血中COHb浓度分析

    液化石油气本身无毒,当氧气充足时,它完全燃烧,生成CO2;而当氧气不充足时,将发生不完全燃烧而生成有强烈毒性的CO气体,从而造成CO中毒死亡.

    作者:戴明华;许长表;卞士忠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治疗用降纤酶对血纤溶系统及血小板的影响

    目的通过研究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对血液中纤溶系统和血小板的影响,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2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常规治疗组,测定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 血小板大聚集率(Pamax)及血浆11-去氢-血栓烷B:(11-DH-TXB2).结果降纤酶有显著抗栓作用,引起血浆Fg水平显著降低,D-二聚体浓度升高,但用药后易引起体内血小板活化. 结论降纤酶治疗脑梗死应在实验室监测下使用,应适时加抗血小板活化类药物.

    作者:蔡秀英;孔小明;王兆钺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CD40-CD40L的表达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CD40-CD40L的表达与免疫紊乱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HSP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CD40-CD40L的表达以及免疫功能,同时以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1)HSP组CD40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40L的表达较对照组增高(P<0.01).(2)HSP患儿TH2类细胞因子中的IL-4,IL-5及IL-6明显增高,TH2的特异性膜蛋白分子CD30表达也显著高于正常水平,TH1类细胞因子IL-2及IFN-γ分泌减少.(3)HSP存在选择性的IgG的异常增高,血浆中仅IgA、IgE水平高于对照,IgG、IgM无差别.结论 HSP儿童存在CD40-CD40L表达异常与免疫功能紊乱,且二者有内在的联系.

    作者:朱国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Amicus与MCS+单采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比较

    目的比较Amicus血细胞分离机与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血小板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数量.方法检测Amicus单采机与MCS+单采机采集后血小板袋中的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结果两种机采集后的血小板袋中的血小板无明显差异,白细胞与红细胞有明显差异.结论 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白细胞污染极低,而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血小板时要严格控制白细胞和红细胞污染,才能保证产品质量.

    作者:项军 刊期: 2005年第01期

  •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研究进展

    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ymph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 LFA-1, CD11a/CD18),即白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eukocyte function associated antigen-1).属白细胞整合素(leukocyte integrin)亚家族(β2亚家族),或白细胞黏附分子(leukocyte cell adhesion molecule)亚家族.LFA-1局限在白细胞上表达,分布广泛,可参与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lympholyte,CTL),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 cell,NK细胞)和淋巴细胞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 activated kill cell, LAK细胞)的杀伤效应;辅助性T淋巴细胞对外来抗原和丝裂原的增生反应;粒细胞及单核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白细胞的定位、渗出和迁移、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的归巢(homing)等.近来发现LFA-1在骨髓造血、干细胞归巢和移植免疫中也具有重要作用.以下就这一方面作一综述.

    作者:常保萍;刘文励;孙汉英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