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捷;柴忆欢;何海龙;叶建新
目的研究妊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成因,为预防和治疗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检测了580例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WBC、Hb、RBC、HCT、MCV、MCH、MCHC、RDW、PLT等全血细胞指标及患者骨髓细胞分析检查.结果①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180例Hb低于45g/L,220例白细胞低于3.2×109/L,253例血小板低于62×109/L,398例MCV和MCH低于正常值.②骨髓表现为增生明显活跃或增生极度活跃;可见典型巨幼红细胞及粒系统巨幼变.结论孕妇产前定期检查是必要的.而对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的原因预防更重要.发现妊娠巨幼红细胞贫血,尽早应用叶酸治疗,均可取得好的疗效.
作者:张周良;冯志华;张黎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分析青年组与老年组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1998年~2004年收治的胃癌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青年人与老年人胃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结果青年组与老年组发病性别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青年组女性多发,老年组男性多发;胃癌部位,青年组以胃窦部居多,老年贲门部比例增高;青年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老年组好于青年组,分化好;其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青年组胃癌恶性度高,进展快,预后差, 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两组治愈率的关键.
作者:胡端敏;王建凯;王少峰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通过对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结病(AILD)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分析,为AILD诊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AILD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AILD临床表现多样,误诊率较高,确诊靠淋巴结活检,AILD联合疗效尚可.结论 AILD必须靠淋巴结活检确诊,目前已被划为恶性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方法,应该采取联合化疗进行治疗.
作者:常伟;孙汉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评价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救治儿童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时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CBP治疗儿童MODS患者10例,观察治疗前后的血压、心率、血BUN、Cr、电解质和血气变化,对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结果 10例患儿年龄2~10岁,治疗前存在2个以上脏器功能障碍、严重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同时合并少尿无尿.治疗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血压、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血BUN、Cr、电解质和血气变化明显好转.结论 CBP治疗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循环衰竭患儿也能进行CBP治疗.CBP能有效纠正氮质血症和水电解质酸碱紊乱,是治疗儿童MODS合并少尿无尿者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
作者:谢敏慧;王新;华军;顾凤珍;李莺;徐仑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侧脑室脑膜瘤发病率低,手术入路亦有差别,特别在优势半球尤为明显.该文讨论侧脑室脑膜瘤佳手术方案.方法通过13例侧脑室脑膜瘤手术治疗,使手术入路大限度暴露肿瘤及供血血管,而不损害高级功能区;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分块切除肿瘤.结果 9例经项枕入路;2例经颞入路;1例经额入路;1例经胼胝体后入路.肿瘤全切除,无死亡;仅1例发生偏盲,其他病人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肿瘤大小、位置、供血影响手术入路的选择;顶枕入路适合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运用显微技术,分块切除肿瘤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作者:陈华群;王宏盛;桂群峰;许为涛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总结因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1993年~2004年间共收治绞窄性肠梗阻154例,其中因门静脉高压肠系膜血栓形成致绞窄性肠梗阻11例,对其诊断和治疗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上腹部胀痛,仅7例出现剧烈腹痛,5例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证实为绞窄性肠梗阻,原因均为门静脉高压症所致的肠系膜血栓形成,其中2例为保守治疗24h后未见明显好转而剖腹探查时发现.行部分小肠切除8例,3例术中发现肠系膜广泛血栓形成而放弃手术.术后死亡5例,3例为广泛血栓形成患者,2例为小肠部分切除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肠系膜血栓形成所致的急性绞窄性肠梗阻起病隐匿,常导致诊断困难而延误病情.同时应加强术后护肝、支持治疗,尽量降低死亡率.
作者:邵秀根;朱兴国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瘫,是以面神经麻痹及口眼歪斜为临床症状的针灸科常见病,笔者近年来采用综合疗法治疗本病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晓文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提高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报告非肿瘤性成人脑积水V-P术后15例并发症,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主要并发症是分流管梗阻和感染,其它可出现颅内出血、癫痫、腹部症状等.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并发症率较高,需重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手术操作技巧和术后处理.
作者:傅元贵;王中;孙晓欧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中加服米索前列醇(简称:米索)是否能够减少阴道流血量,缩短流血时间,提高完全流产率.方法对照组按国家计生委颁发计划生育药物流产技术常规方法米索600μg,实验组在上述方法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600μg.结果阴道流血时间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01);流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刮宫情况实验组11例,对照组24例(P>0.05);完全流产率实验组91.4%,对照组82.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全流产率实验组8.6%,对照组17.4%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药物的副作用及月经恢复两组无差别(P<0.05).结论在原有药流方法的基础上加服米索前列醇可以缩短药流后阴道流血时间、减少流血量;提高完全流产率.药物的副作用无增加.
作者:赵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输血前交叉配合试验是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测受、供者血液间有无不相配合的抗原、抗体成分,有效地预防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很多,有盐水介质法、酶法、凝聚胺法(MPT)、抗人球蛋白法(AGT).近年来,微柱凝胶试验(MGT)由于其明显的优点已在国外成为常规的输血检测方法[1].我院从2002年应用LISS/Coombs凝胶卡,常规开展交叉配血试验.现将近二年多遇到的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分析如下.
作者:虞秀兰;翟菊萍;周志英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由于血液流变学特性是影响血液循环的重要因素,而妊娠期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为此研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贺斯)对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剖腹产手术患者40例,行连续硬膜外麻醉.开放前臂静脉,以10mL/kg/h的速度持续输液,输平衡液500mL后开始硬膜外腔注局麻药,并根据继续补液性质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平衡液组(B组,n=20)和贺斯组(H组,n=20).监测记录HR、MAP、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手术结束时的失血量、尿量.并于输注治疗药前后采输注治疗药对侧前臂肘静脉血样5mL, EDTA抗凝,送检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全血低、中切粘度,H组与B组比较降低明显;而血浆粘度B组有明显降低,但H组无明显变化.H组与B组全血还原低切粘度均有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全血还原中切粘度、血沉方程K值变化在B组不明显,H组则明显降低;红细胞聚集指数两组均见明显降低,但H组比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间比较差异非常显著;纤维蛋白原数量B组与H组均有非常明显减少.结论贺斯改善剖腹产患者术中血液流变学功能方面优于晶体液--平衡液.剖腹产手术患者适当应用胶体液--贺斯,有利于血液流变学改善,从而改善微循环.
作者:王哲银;任永功;王定一;龚文胜;许为敏 刊期: 2005年第03期
对61眼青光眼合并白内障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视力<0.1者4眼(6.56%),0.1~0.5者34眼(55.74%),≥0.6者23眼(37.70%).眼压均降至正常范围,平均1.94±0.8kPa.无一例出现术后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等术后并发症.术后前房虹膜反应经局部用药一周后均能恢复.分析认为:联合术能有效控制眼压,提高视力并减少术后并发症.在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的情况下,联合手术明显较分期手术优越.
作者:朱若晖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小骨窗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果按王忠诚的脑出血分级,Ⅱ级11例,Ⅲ级18例,Ⅳ级17例,血肿位于外囊区16例,内囊区5例,内外囊区25例,从发病至手术时间:2~4h手术16例,4~6h手术24例,6~8h手术6例.出院时恢复良好10例,轻度残废26例,重度残废5例,死亡5例.结论临床病情分级是决定脑出血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尽早手术可提高疗效.
作者:何海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观察阿拓木兰在脑出血应用甘露醇脱水中对肾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302例脑出血病人分为阿拓木兰组(A组,n=150)和对照组(B组,n=152),均用甘露醇脱水,治疗前后检查血肌酐水平,肌酐>97.5μmol/L为有肾功能损害.结果阿拓木兰组中出现肾功能损害为6.67%,对照组肾功能损害为21.05%(P<0.01).结论脑出血病人用甘露醇脱水的同时使用阿拓木兰,有肾功能保护作用.
作者:许红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的胸水腺苷脱氨酶(ADA)、TB-DNA检测、以及ADA、TB-DNA联合检测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诊断试验的方法,检测87例疑为结核性胸膜炎患者胸水ADA、TB-DNA,ADA用酶法连续监测法,TB-DNA采用PCR方法用金标准将患者分为患病组和对照组,计算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胸水AD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7.7%,90%,85.5%,TB-DNA对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0.2%,83.3%,74.7%,ADA和TB-DNA联合检测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3.0%,93.3%,93.1%.结论采用酶法连续监测法检测胸水ADA可大幅度提高诊断价值,敏感性、特异性都比以往报道有所提高,如果联合TB-ADA检测更加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且基本满足临床需要,不必做过多的检测,以减轻病人负担.
作者:顾炳权;白慧霞;罗鸣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脱氧皮质酮-盐型高血压大鼠(DHR)心脏微小血管重塑中作用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30只雄性SD大鼠,切除左侧肾脏后一周,随机等分为3组.其中,一组为对照组,饮自来水;另两组分别为模型组和波生坦组,开始予脱氧皮质酮(DOCA)(50mg·kg-1·week-1)皮下注射,连续5周.5周末处死动物,按相应的要求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分别行血浆ET-1浓度、微小血管密度及MMP-2/TIMP-2蛋白和基因表达的检测.结果在DHR左心室心内膜下心肌中存在微小动脉密度增加和毛细血管密度减少,MMP-2的mRNA和MMP-2/TIMP-2的蛋白表达上调;波生坦能抑制血压升高,减轻微小血管损害,下调MMP-2/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MMP-2的表达同微小血管密度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在DHR心脏中存在微小血管病变,MMP-2/TIMP-2表达可能参与微小血管病变的病理机制,内皮素-1可能是通过调节MMP-2/TIMP-2表达参与微小血管病变.
作者:王学忠;章萍;王岳松;钱钧;洪小苏;陈建昌;焦阳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定量(HBV DNA)与免疫标志物(HBV-M)及谷丙转氨酶(ALT)的关系.方法用Tag酶荧光定量PCR法、ELISA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法分别检测HBV DNA、HBV-M和ALT.结果 HBs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61.9%;HBsAg阴性者中HBV DNA阳性率1.7%;HBsAg、HBeAg、和/或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99%,其中载量>106为91%;HBsAg、抗HBe、抗HBc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38.3%,其中>106为9%;其它HBV-M模式下,HBV DNA阳性率1.3%~18.3%;HBV-M全阴模式下,HBV DNA 阳性率1.3%;HBV DNA阳性者ALT升高,与阴性组间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HBV阳性而病毒载量不同的两组间,ALT值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HBsAg阴性者,HBV DNA也可阳性.HBeAg的阴转不能说明是病毒复制的静息与好转,有些HBeAg/抗HBe的转换后,HBV DNA>106.ALT的升高常伴有HBV DNA阳性,HBV DNA阳性者不一定ALT升高,且ALT的升高程度不与HBV DNA值正相关.
作者:朱蓉;王国政;邹红香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Cystatin C对2型糖原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诊断价值,并与传统的肌酐指标进行比较.方法对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白蛋白排泄率(AER)分成三组.A组:AER<20μg/min,为白蛋白尿正常组;B组,AER20~200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C组,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同时测定三组的Cystatin C和血清肌酐.结果 A、B、C三组的Cystatin C和肌酐水平分别为0.73 mg/L、79.6μmol/L;1.17 mg/L、86.2μmol/L;1.43 mg/L、105.6μmol/L.B组Cystatin C水平显著高于A组 (P<0.01),肌酐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C组Cystatin C、肌酐水平均显著高于B组(P<0.001).结论血清Cystatin C是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的敏感指标,比肌酐更加灵敏.
作者:张晓宇;朱雪明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进行血液流变学指标测定,并与4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作比较分析.结果两组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青年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变化,有必要预防各危险因素,可利用血液流变学作为治疗依据.
作者:刘小军;赵合庆 刊期: 2005年第03期
目的探讨CO的作用机制及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联二亚硫酸盐法及电阻法测定61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与20例健康晚孕妇女(对照组)血浆CO水平、全血血小板聚集性(PAg)、血小板计数(PLT)水平.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浆CO、PLT水平随病情加重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轻度、重度子痫前期组CO、PLT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各组全血PA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3)各组患者血浆CO与PAg之间均呈显著直线负相关(P<0.01).结论 (1) HO-CO系统参与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2)血小板聚集性和血小板计数的检测对预测妊高征病情、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黄同森;韦德华;耿正惠;廖予妹 刊期: 2005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