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后迟发性穿孔一例

何梦江;钟芸诗;姚礼庆

关键词:结肠息肉, 氩离子凝固术, 术后, 迟发性, 结肠镜, 息肉电切术, 患者, 病理检查, 表面光滑, 直视下, 麻醉下, 活检钳, 活动性, 回盲部, 系统, 门诊, 流量, 静脉, 功率, 穿孔
摘要: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盲部一0.6 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ERBE海博刀系统,流量1.5 L/min,功率60 W)处理息肉残基,过程顺利,结肠镜直视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图1),患者安返.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相关文献
  • 腔内射频消融治疗胆管恶性狭窄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内镜下应用腔内射频消融技术姑息性治疗胆管恶性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胆管恶性梗阻无法手术切除的12例患者实施ERCP,在胆管插管成功后,循导丝导入专用双极射频电极,于肿瘤部位进行射频烧灼,然后留置胆道支架,观察术后恢复情况并密切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治疗并留置胆道支架(塑料支架6例,金属支架6例,其中3例患者同期放置胰管支架).出现胆管炎1例,胰腺炎1例,均短期保守治疗控制.黄疸迅速缓解率为58.3% (7/12);平均随访3.4个月(0.5 ~5.5个月),1个月末支架通畅率为100% (12/12),3个月末通畅率为80% (8/10);1例患者死于心脑血管意外,其余患者均存活无特殊不适.结论 对于胆管恶性狭窄,经内镜进行腔内射频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初步疗效满意,但远期疗效及佳治疗方案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作者:胡冰;吴军;高道键;潘亚敏;时之梅;黄慧;王淑萍;陆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胃黏膜下血管球瘤一例

    患者女,46岁,因反复上腹部胀痛1年余加剧半个月余收治入院.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上腹胀痛,体位改变不能缓解,进食后能缓解,未向他处放射,偶伴反酸、恶心、呕吐酸性胃内容物,以冬春季多发.当地县医院诊断为“胃炎”,予以奥美拉唑、雷尼替丁等治疗后症状能缓解.

    作者:郑林福;王雯;王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消化管上皮癌前病变的分类和病理学诊断

    内镜和病理学诊断始自食管止于肛管的消化管上皮癌前病变很具挑战性.这是因为病灶小、多样、活检组织少等.但是,准确诊断癌前病变对于即时遏止癌变进展,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这要依靠消化内镜和病理医师密切配合.现结合维也纳、WHO第4版消化系统肿瘤分类,对癌前病变的诊断作简要评述.

    作者:黄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腔内隧道式电切疏通在内镜治疗胆管重度狭窄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腔内隧道式电切疏通在ERCP治疗胆管重度狭窄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4例胆管良恶性重度狭窄只能勉强通过导丝而扩张导管等器械不能通过的ERCP治疗患者,将双腔针状切开刀沿导丝插至狭窄处并伸出刀丝,在X线监测下向前推进行腔内电切疏通,形成隧道至可通过扩张导管或柱状气囊以达到延续治疗的目的.结果 14例患者成功12例(85.7%),7例恶性胆道狭窄患者均植大金属支架,5例良性狭窄患者经柱状气囊扩张后3例植入双塑料支架、2例植入单根塑料支架.失败2例(14.3%),为恶性胆管狭窄,由于肿瘤组织位于肝门部并侵及左、右肝管,使狭窄段管腔呈直角形弯曲,针状刀电切至弯曲处时与导丝不能平行推进,故放弃继续治疗.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 采用胆管腔内隧道式电切疏通狭窄的方法,可实现对部分危重患者、常规ERCP下因操作困难而放弃治疗的患者达到成功治疗的目的,从而提高了内镜下治疗重度胆道狭窄的成功率.

    作者:张炳印;庞勇;白文涛;刘丹青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横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目的 探讨横开口法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T-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3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采用T-POEM治疗,随访观察手术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3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手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78.6 min,平均随访时间(6.3±5.4)个月,症状缓解率100%,术后患者Eckardt评分为0.7±0.5,较术前的7.8±0.9明显降低(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9.4%(6/31).结论 T-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近期疗效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作者:令狐恩强;李惠凯;冯秀雪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经食管黏膜下隧道内镜治疗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肿物的价值

    目的 探讨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治疗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的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经超声内镜诊断胃底贲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18例,行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法内镜切除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8例患者治疗均取得成功,剥离病变大小0.7~7.2cm,平均大小约(2.43 ± 1.91)cm,病变均完整切除.术中出现腹膜后、纵隔、皮下气肿2例,3d后自行吸收.术后24h内出现发热1例,伴有WBC升高,抗炎对症处理后第2天完全缓解.无严重出血、穿孔及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术后3d可正常进流质食,1周后复查食管隧道愈合创面形成.结论 内镜经食管黏膜下隧道技术是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起源肿物剥离切除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内镜切除胃底贲门部固有肌层病变的难度.

    作者:赵志峰;麻树人;张宁;杨卓;宫照杰;孙亚男;田浩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双孔道内镜全层切除法在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中的应用

    近年来,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和自然腔道手术发展的基础上,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突向浆膜下生长并与浆膜层紧密粘连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 submucosal tumor,SMT),提出了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 resection,EFR)的概念.我们采用双孔道内镜运用抓取后圈套( grasp-and-snare)技术全层切除法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庞勇;张炳印;曹永宽;张林;张国虎;王培红;龚加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大肠黑变病86例内镜及病理分析

    大肠黑变病是指结肠固有膜内巨噬细胞含有脂褐素样物质的一种黏膜色素沉着性病变.也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少见疾病.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结肠黑变病的检出率明显增加.我院2005年至2012年经高清晰电子结肠镜检查1960例患者,发现结肠黑变病86例,占同期检出率的4.38%,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吴秋珍;韩丽芳;孙海霞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抗血栓治疗患者消化内镜干预的风险评估及临床应对策略

    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随着人们对心血管疾病发病机理及危险因素认识的不断加深,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级预防体系”在临床工作中早已深入人心,与之相伴的是抗血栓药物的广泛应用[1].抗血栓药物的应用降低了血栓事件的发生率,但同时也增加了消化道出血风险[2],当这类患者进行消化内镜干预时比普通患者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包括抗血栓治疗相关性出血、内镜操作相关性出血及中断抗栓治疗所致血栓事件[3].现就抗血栓治疗患者内镜干预的风险及临床应对策略作一综述.

    作者:吴进峰;刘锦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上消化道腺瘤与结直肠肿瘤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评估上消化道腺瘤患者中结直肠肿瘤(腺瘤和癌)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1年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选取经病理证实为上消化道腺瘤并且行结肠镜检查的39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行胃肠镜检查而胃镜示无腺瘤并且性别年龄匹配的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结直肠肿瘤患病情况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51.3% (20/39),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38.5%(15/39),癌的检出率为12.8%(5/39).对照组中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为14.1%(11/78),其中腺瘤的检出率为12.8%(10/78),癌的检出率为1.3%(1/78).病例组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01),其中结肠腺瘤和结肠癌的检出率也均分别高于对照组(50.0%比12.5%和52.2%比15.2%).分别将胃、十二指肠腺瘤进行单独比较,亦发现两组结直肠肿瘤检出率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上消化道腺瘤的患者结直肠肿瘤的检出率较高,建议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作者:朐蕊;曹海龙;王邦茂;王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食管颗粒细胞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颗粒细胞肿瘤(granular cell tumors,GCTs)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其来源于雪旺氏细胞[1-2].GCTs好发于皮肤、舌等组织,发生于消化道的少见,仅占全部GCTs的8%~10%[2].食管GCTs约占消化道GCTs的30%~ 50%,国内关于食管GCTs的报道不足20例.我们对本院近年诊治的8例食管GCTs患者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了总结,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明;樊祥山;李运红;吴毓麟;吕瑛;张晓琦;邹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镜下金属夹治疗消化道急性穿孔17例临床体会

    消化内镜介入治疗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ERCP、ESD等多种微创疗法已在临床广泛开展,近年来还出现了经口内镜肌切开术、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等,但上述治疗手段在给更多患者带来益处的同时,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也在逐渐增多.目前,采用金属钛夹夹闭作为内镜下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的首选方法在国内外已有诸多文献报道,而用于消化道穿孔的内镜下治疗报道则不多.2007年2月至2012年1月间我院采用内镜下钛夹夹闭治疗多种原因导致的消化道穿孔 1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庄耘;孙克文;邵东;徐馥;秦怡;陈建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镜下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食管炎性肉芽肿性狭窄一例

    患者男,35岁,主因吞咽困难5个月前来就诊.患者5个月前因出现吞咽不适2d就诊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发现梨状窝积液,上消化道造影诊为食管炎,按反流性食管炎给予多潘立酮及埃索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约1个月后于当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入院期间各项血液化验检查均正常,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狭窄,给予萨氏探条(直径0.9 cm)扩张1次,效果不佳,仍持续吞咽困难.

    作者:毓珊;薛刚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吻合钉致直肠异物性肉芽肿误诊一例

    我院收治1例结肠癌根治术后,吻合钉残留导致直肠异物性肉芽肿误诊的患者,报道如下.患者女,56岁,住院1个月余前进刺激性食物后出现不成形便,2~3次/d,偶有低热,就诊于外院行结肠镜发现直肠黏膜隆起病变.2008年曾于外院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

    作者:程芮;王青釭;俞力;赵海英;李巍;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单气囊小肠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单气囊小肠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单气囊小肠镜对72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78次检查,其中经口进镜40次,经肛进镜38次.记录检查时间、深度、阳性率.结果 40次单气囊小肠镜经口进镜检查用时15 ~ 110 min,平均60 min,插入深度为屈氏韧带远端30 ~ 240 cm,平均195 cm;38例次单气囊小肠镜经肛进镜检查用时30~120 min,平均75 min,插入深度为回盲瓣近端50~200 cm,平均160 cm;62.5%的患者发现足以解释患者出血原因的小肠病变.结论 单气囊小肠镜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李运红;吕瑛;张晓琦;刘明东;姚玉玲;于成功;吴毓麟;邹晓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通过调控神经系统黏附分子-1促进食管癌发展的研究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 (VEGF-C)在食管癌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VEGF-C与神经系统黏附分子-1(CNTN-1)的关系.方法 运用实时定量PCR分析食管癌标本和相应的癌旁组织中VEGF-C/VEGFR的mRNA的表达水平,并构建VEGF-C过表达和基因沉默载体,转染食管癌细胞株TE-1,检测转染前后CNTN-1的表达差异,并运用染色质免疫沉淀(ChIP)法测定细胞转染前后转录因子C/EBP与CNTN-1启动子的相对结合量,以研究VEGF-C是否通过调控CNTN-1基因转录参与食管癌进展.结果 VEGF-C及VEGFR mRNA、CNTN-1 mRNA在肿瘤组织中高表达,且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相关性.转染VEGF-C过表达载体的TE-1细胞中CNTN-1 mRNA表达显著增强,而转染了两种shRNA载体的细胞,CNTN-1 mRNA水平均降低(P<0.01).ChIP测定结果发现在CNTN-1上有C/EBP的结合位点,转染VEGF-C过表达载体后,TE-1细胞中C/EBP与CNTN-1启动子的相对结合量显著增高(P<0.05).结论 食管癌组织中VEGF-C及其受体呈高表达,与食管癌发展相关;VEGF-C可通过影响C/EBP对CNTN-1的转录活性来影响肿瘤细胞TE-1的生长和转移.

    作者:刘兵团;钟进锋;刘鹏飞;沈卫东;张舒羽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超声内镜对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超声内镜对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26例行内镜超声检查术(EUS)和内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术(EUS-FNA)检查且终确诊为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资料.结果 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在EUS下表现为内部回声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的低回声肿块,血流信号丰富;肿瘤位于胰腺头部3例,钩突部2例,胰腺颈部2例,胰腺体部11例,胰腺尾部8例;其中有功能的胰神经内分泌肿瘤16例,瘤体平均直径9 mm,无功能的内分泌肿瘤10例,瘤体平均直径29 mm.EUS-FNA检查22例结果阳性,4例结果阴性.23例患者进行了外科手术治疗,其术前EUS定位准确率为100%.结论 EUS能对病变进行准确的术前定位,还可以通过EUS-FNA提供病变的病理学资料,在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中具有一定优势.

    作者:郭瑾陶;刘治军;孙思予;刘香;王晟;葛楠;王国鑫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结肠息肉氩离子凝固术后迟发性穿孔一例

    患者男,62岁,因外院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至我院门诊,静脉麻醉下行结肠镜息肉电切术.结肠镜下见回盲部一0.6 cm息肉,无蒂,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以活检钳咬除送病理检查,咬除后行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ERBE海博刀系统,流量1.5 L/min,功率60 W)处理息肉残基,过程顺利,结肠镜直视下未见活动性出血及穿孔(图1),患者安返.

    作者:何梦江;钟芸诗;姚礼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曲张静脉上食管早期癌一例

    患者男,61岁.患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多年,虽经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但重度食管静脉曲张仍持续存在,半年前出现间断柏油样黑便,术前1个月外院诊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食管早癌,肝功能Child分级C级.患者于我院内镜中心气管插管全身静脉麻醉下行食管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检查示:距门齿24 cm食管见片状发红区域(图1),黏膜欠光滑,大小约1.5 cm×1.0cm,内镜窄带成像观察到褐色病变区域,静脉消失,食管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呈V1或V2型,部分区域IPCL消失,局部呈VN型(图2,图3).

    作者:令狐恩强;秦治初;卜保国;杜红;王向东;孟江云;朱静;王红斌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炎症性肠病病情活动度的内镜评估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 Crohn 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UC).随着对IBD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治疗方法的不断完善,临床治疗终点已从单纯临床症状和血清学指标缓解,发展到内镜缓解(endoscopic remission)及黏膜愈合( mucosal healing,MH).

    作者:许瑞蕊;陈梦诗;曹晓沧;王邦茂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