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英辉;张啸;张筱凤
消化道狭窄或梗阻多以恶性肿瘤压迫、浸润所致.由于肿瘤性病变引起梗阻时往往已是病程晚期,外科手术创伤大,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消化道介入治疗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微创治疗新技术,成为胃肠道狭窄或梗阻的首选方法.我科于2005年1月及12月对1例胰腺癌患者分别实施经内镜胆道支架置入及经内镜十二指肠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对同一患者,在胆道支架置入术后再行十二指肠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术的情况较少见.现报告如下.
作者:闫军红;刘建军;黄永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71岁.患者1年前开始出现上腹胀痛,半年来症状加重,进食后上腹痛伴有呕吐,吐后症状减轻.2 d来,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频繁呕吐,吐出胃内容物,无法进食进水.无口渴、尿少、发热等.体检:体温36.9℃,脉搏85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6/72 mm Hg.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弹性尚可,未见明显脱水征.心肺无异常.腹部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上腹可触及一活动性肿块,质中,轻压痛,无振水音、移动性浊音,肠鸣音稍活跃.胃镜检查:食管下段见片状糜烂,贲门变形,缓慢进入见变形胃体、胃窦腔;倒转镜身见胃体大弯侧有一粗条状皱襞横跨过胃角上方嵌塞胃窦区,胃窦收缩时可见粗大反转弧形皱襞,末端似半球形(图1).胃黏膜色泽正常,胃壁柔软.胃镜诊断:胃窦幽门口肿物嵌顿,胃平滑肌瘤?外科手术见:胃变形,胃窦幽门内可触及肿物,大小约8 cm×6 cm ×6 cm,胃窦幽门完全被肿物堵塞.手术切开将胃肿物从胃窦幽门口挤拉出,并将肿物完整切除.肿物面光整大小约7 cm×5 cm×5 cm.术后讨论胃巨大平滑肌瘤引起胃窦幽门嵌顿者病例报道较少见,本例可能因肿瘤呈椭圆体,活动度较大,加上年老胃壁张力低,肿瘤体反复坠入胃窦幽门,导致胃窦幽门口肿物嵌顿.胃小平滑肌瘤可行镜下摘除,胃巨大平滑肌瘤内镜下治疗易出血或胃穿孔,宜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杨连酬;郭淑华;肖先水;吴翠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48岁.因便血15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丝,渐加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于2005年7月14日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斑片状发红,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图1、2),进镜40 cm达降结肠,进镜阻力大,未见新生物,患者诉疼痛难忍,放弃进镜检查.
作者:田正凤;于永征;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肠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5年间术中发现14例胆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评价术中诊断、处理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手术中确诊,1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胆囊结肠瘘,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约100min;术后1周左右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胆肠内瘘,腹腔镜手术在诊断和治疗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陶凯雄;王国斌;鲁发龙;卢晓明;蔡开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位肝移植术移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临床上处理较棘手,再次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重复性差.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使用,使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倾向于简单.我院共行9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3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通过内镜治疗,取得近期满意疗效,结合文献复习,以探讨内镜治疗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贾国法;胡宗宇;王美玲;李祥兵;张书民;朱良松;王秀侠;单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7岁,发现眼黄尿黄1周住外院.查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胆红素100 μmol/L,直接胆红素78μmol/L,谷丙转氨酶正常,癌胚抗原200μg/L,CA19-9 170U/ml,甲胎蛋白(-).上腹部B超及CT示胰头4.5 cm×4cm占位伴肝内广泛转移,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胰腺癌.遂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癌块较大并包绕门静脉与肠系膜上血管,无法手术切除,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术后黄疸消退,胃纳如常.予以肝脏及胰腺介入栓塞化疗2次,见肝内病灶明显缩小,但胰腺癌块变化不大,即行健择+氟尿嘧啶方案化疗,1次/月,共10个周期,期间体重略有增加,CA19-9下降至68 U/ml.以后停止化疗,拟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后因消化道出血(间隙性黑便),无法放疗.近2个月出现上腹饱胀,进食减少,伴有呕吐.1个月前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及水平部不规则隆起,有溃烂渗血,水平部肠腔明显狭小,胃镜勉强通过,考虑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致十二指肠多发狭窄并出血.由外院转入,查体:一般情况尚好,略消瘦,贫血貌,心肺(-),腹膨隆,见胃形及蠕动波,腹水征(-).血红蛋白80g/L,血钾3.2 mmol/L,血钠126 mmol/L,白蛋白30g/L,给予胃肠减压,补液、补钠钾、营养支持、输红细胞悬液,2 d后行十二指肠金属支架植入术.
作者:蔡洪培;沈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应用胃镜术中定位联合腹腔镜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腹腔镜外科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术中难以定位的患者,应用术中胃镜定位技术,共治疗胃良性肿瘤11例、十二指肠良性肿瘤2例.结果 11例在双镜联合下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行局部切除,无并发症.手术时间50~98 min,平均69 min,出血约20~100 ml,术后2~4 d恢复流质饮食,平均住院时间5.7 d;1例术中胃镜下病灶隐匿,分离胃小弯侧系膜后在单纯腹腔镜下找到肿瘤并切除;另1例为LC术后1年患者,超声内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占位,术中未发现肿瘤.结论 应用腹腔镜及胃镜联合治疗胃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具有定位准确迅速、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作者:何雁飞;杨秀疆;江道振;仇明;郑向民;陆蕾;蔡洪培;董志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不均匀,体重增加.它和遗传、生理、代谢、营养饮食、心理及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轶群;姚礼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微转移不但影响胃癌预后[1],也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研究表明:存在淋巴结微转移的早期胃癌患者存活时间明显短于阴性的患者.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及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是早期胃癌的治疗的重要方法,EMR的安全性主要取决于严格的术前分期、肿瘤直径及有无淋巴结转移[2,3].内镜超声(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是可靠的影像学胃癌分期方法.治疗前,用EUS对胃癌进行TNM分期,其准确率分别为89.8%和83.7%,可指导治疗、评估预后,但难以发现淋巴结微转移及癌组织微浸润[4].本文探讨早期胃癌的EUS分期、HE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检测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的差别.
作者:赖少彤;邱冰;邓兆斌;薛洪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类病因未完全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严重,肠外表现多样,而且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的变异程度较大,给诊治带来较大困难[1].国内有关IBD并发症和肠外表现的大宗病例报道较少.本文总结武汉地区IBD并发症和肠外表现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一;夏冰;姜黎;邓长生;丁一娟;罗和生;任宏宇;侯晓华;侯伟;刘南植;许桦林;李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食管狭窄和(或)瘘是晚期食管癌、贲门癌或者是食管放疗术后等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营养摄入,危及患者生命.食管内支架置入,有效地消除了梗阻,改善患者饮食,提高了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虽然食管内支架置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该技术仍有许多不完善之处.我院自1998年以来,采用自行设计和改良的用于内镜下食管支架置入或取出治疗等相关的系列的技术,治疗了219例患者.疗效令人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马兴;施立雪;安瑞霞;马晶晶;董红晨;辛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82例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学民;毛根军;许龙堂;张家敏;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6岁.咽部异物感1年,咽下固体食物困难2个月.胃镜检查于进镜25、27、28 cm处各见一隆起性病变,大小分别为2.5 cm×2.5 cm、0.5 cm×0.5 cm、1 cm×1.5 cm,表面黏膜为正常食管黏膜且完整、光滑、无糜烂,活检钳推之有一定的活动度,触之质硬感.超声内镜显示2个较大的起源于肌层,另1个源于黏膜肌层,呈均质低回声光团,边界清楚;细针穿刺活检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排除凝血障碍性疾病,术前2周没有用过非甾体抗炎药及其它抗凝血药物,患者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后,行内镜下食管平滑肌瘤结扎术.
作者:刘冰熔;刘晓珺;杜雅菊;陈晶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的电子肠镜和粪便潜血试验(faecal occult blood testing,FOBT)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分析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186例的电子肠镜和FOBT的筛查结果.FOBT应用试纸免疫法和氨基比林化学法.结果 在186例亲属的肠镜检查中阳性病变检出率高达80.1%,其中癌前病变占41.1%,恶性疾病占23.6%.而FOBT的检出率只有22.3%,明显低于肠镜的检出率(P<0.001).大肠息肉、息肉癌变和大肠癌在一级亲属的检出率分别为56.5%、6.5%和17.2%,在对照组分别为25.7%、0.5%和6.5%,两组比较,P均小于0.001.本组小于40岁的患者占阳性病变的20.1%和恶性病变的17.1%.肠镜检查检出Dukes A期大肠癌18例,占56.3%,B期12例,占37.5%,C期2例,占6.3%,D期0例.所有大肠癌患者均可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结论 在大肠癌先证患者的一级亲属中进行结肠镜筛查明显优于FOBT,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并可预防大肠癌和早期诊断大肠癌和提高根治手术率.
作者:钟英强;邹勇男;李海刚;朱兆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腹腔镜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发展,腹腔镜在儿科临床上的应用已逐渐广泛.我院利用带操作孔的手术腹腔镜既能观察又能操作的特点,采用脐部单孔手术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手术快捷、简单,患儿创伤小,恢复快,术后效果理想.
作者:李功俊;董明武;张晓军;李庆皋;周正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发性食管破裂是指非异物、创伤、器械或医源性等原因引起的食管全层破裂.本病发病急,易误诊,往往错过修补手术的佳时期,死亡率高.我们行食管内置支架术成功治疗1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宗晔;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开胸Heller手术、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消化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探讨贲门失弛缓症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4组: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18例;开胸Heller手术21例;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22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2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和各组有效率.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胸腔镜组为94.4%、开胸组为95.2%、球囊扩张组为63.6%、肉毒素注射组为55.0%,Heller手术较消化内镜下治疗更为有效(P<0.05).结论 Heller手术治疗效果较球囊扩张及肉毒素注射为佳,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较开胸Heller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杨光海;詹曦;马千里;石思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门静脉高压症是我国的常见病,每年有大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是由于肝脏本身的病变依然存在,静脉曲张仍可能存在并恶化[1].2001年4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硬化疗法(EVS)治疗门脉高压术后再次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27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Dieulafoy病(DL)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破裂出血.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由于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灶小、位置隐匿,以及诊断技术的相对滞后,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困难、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急诊内镜广泛开展,本病的确诊率有很大提高.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DL 56例,均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并立即行内镜下注射治疗,获良好效果.
作者:蒋伟;沈云志;汪良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