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枫;邹晓平;李兆申;施新岗
患者男,57岁,发现眼黄尿黄1周住外院.查甲、乙、丙、丁、戊肝炎病毒(-),胆红素100 μmol/L,直接胆红素78μmol/L,谷丙转氨酶正常,癌胚抗原200μg/L,CA19-9 170U/ml,甲胎蛋白(-).上腹部B超及CT示胰头4.5 cm×4cm占位伴肝内广泛转移,肝内外胆管扩张,考虑胰腺癌.遂行外科手术,术中发现癌块较大并包绕门静脉与肠系膜上血管,无法手术切除,行胆总管空肠吻合术.术后黄疸消退,胃纳如常.予以肝脏及胰腺介入栓塞化疗2次,见肝内病灶明显缩小,但胰腺癌块变化不大,即行健择+氟尿嘧啶方案化疗,1次/月,共10个周期,期间体重略有增加,CA19-9下降至68 U/ml.以后停止化疗,拟行体部伽玛刀放射治疗,后因消化道出血(间隙性黑便),无法放疗.近2个月出现上腹饱胀,进食减少,伴有呕吐.1个月前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及水平部不规则隆起,有溃烂渗血,水平部肠腔明显狭小,胃镜勉强通过,考虑胰腺癌侵犯十二指肠致十二指肠多发狭窄并出血.由外院转入,查体:一般情况尚好,略消瘦,贫血貌,心肺(-),腹膨隆,见胃形及蠕动波,腹水征(-).血红蛋白80g/L,血钾3.2 mmol/L,血钠126 mmol/L,白蛋白30g/L,给予胃肠减压,补液、补钠钾、营养支持、输红细胞悬液,2 d后行十二指肠金属支架植入术.
作者:蔡洪培;沈建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开胸Heller手术、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及消化内镜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疗效,探讨贲门失弛缓症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81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4组: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18例;开胸Heller手术21例;消化内镜下球囊扩张22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20例.比较各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和各组有效率.结果 4组患者治疗前后相比,症状评分、食管末端直径、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食管末端P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胸腔镜组为94.4%、开胸组为95.2%、球囊扩张组为63.6%、肉毒素注射组为55.0%,Heller手术较消化内镜下治疗更为有效(P<0.05).结论 Heller手术治疗效果较球囊扩张及肉毒素注射为佳,胸腔镜辅助Heller手术较开胸Heller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作者:何泽锋;王建军;汪文东;杨光海;詹曦;马千里;石思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表达,探讨3种食管黏膜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 选取反流性食管炎30例、Barrett食管18例及食管腺癌2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食管上皮黏膜2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x2和MUC2的表达,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dx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表达,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66.7%和28.0%,在Barrett食管中表达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P<0.05),亦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MUC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和反流性食管炎组织无表达,在Barrett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和24.0%,Barrett食管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两者表达情况相似.结论 Cdx2是肠上皮化生的始动因素,MUC2的表达是肠上皮化生的晚发事件.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支持这3种食管黏膜疾病间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李姝;王邦茂;张洁;方维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胆肠内瘘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5年间术中发现14例胆肠内瘘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评价术中诊断、处理方法以及临床疗效.结果 全部病例均在腹腔镜手术中确诊,11例胆囊十二指肠瘘,3例胆囊结肠瘘,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约100min;术后1周左右治愈出院,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对于胆肠内瘘,腹腔镜手术在诊断和治疗上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陶凯雄;王国斌;鲁发龙;卢晓明;蔡开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类病因未完全明确的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严重,肠外表现多样,而且统计资料显示其发生率的变异程度较大,给诊治带来较大困难[1].国内有关IBD并发症和肠外表现的大宗病例报道较少.本文总结武汉地区IBD并发症和肠外表现的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临床诊断与治疗.
作者:李一;夏冰;姜黎;邓长生;丁一娟;罗和生;任宏宇;侯晓华;侯伟;刘南植;许桦林;李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原位肝移植术移胆道并发症是肝移植后常见的并发症,胆道并发症临床上处理较棘手,再次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重复性差.近几年,随着内镜技术的使用,使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治疗倾向于简单.我院共行9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3例术后发生胆道并发症,通过内镜治疗,取得近期满意疗效,结合文献复习,以探讨内镜治疗的价值,为临床提供参考.
作者:贾国法;胡宗宇;王美玲;李祥兵;张书民;朱良松;王秀侠;单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4岁,因发现便血9 d门诊以结肠息肉入院.患者入院前9 d大便颜色略发红、发黑,为成形软便,次日出现鲜红色便,与大便相混,量约100 g,不伴有腹痛、头晕、心悸.
作者:冯桂建;许红梅;刘玉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胃镜检查是上消化道疾病诊断和治疗重要的方法之一.常规胃镜经口插入,因接触舌根大多都会出现咽反射而感到恶心呕吐,超细胃镜经鼻插入可不接触舌根就到达了食管和胃,减少了患者的咽喉反射,有效的避免了恶心反应,减轻了患者检查时的不适及痛苦.2005年8月至9月我们应用Olympus GIF-XP260超细胃镜经鼻插入检查102例,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黄秀江;刘杰民 刊期: 2006年第05期
1998年10月至2005年5月,我们对182例急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学民;毛根军;许龙堂;张家敏;沈蔚;郑樟栋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自发性食管破裂是指非异物、创伤、器械或医源性等原因引起的食管全层破裂.本病发病急,易误诊,往往错过修补手术的佳时期,死亡率高.我们行食管内置支架术成功治疗1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宗晔;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上接第23卷第4期296页)六、胃大部切除术后BillrothⅡ术后患者进行ERCP检查或治疗,对消化内镜医师是一个挑战.难点在于:首先,内镜需经过胃肠吻合口输入襻逆行到达十二指肠降段,进镜路径长、角度大,极易发生十二指肠穿孔;其次,到达十二指肠降段后,乳头方向相反,插管困难、切开更难,取石、支架植入等治疗不易完成.建议:(1)对BillrothⅡ术后患者提倡使用前视胃镜,进镜较灵活,相对较为安全;(2)插管好用没有预先弯曲塑型的新刀;(3)宜先植入胆管支架后再用针状刀切开(图10,友谊医院冀明);(4)采用碎石网篮取石、随时准备碎石后取石;(5)必要时采用双孔道胃镜进行治疗,该内镜特点是其中一个孔道有抬举器装置,利用一个孔道进行插管,另一孔道进行针状刀切开(图11,北医三院黄永辉);(6)建议熟练内镜医师操作.
作者:郭学刚;冀明;张澍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51岁,1年前患子宫颈癌,行手术及放疗,术后病理诊断为低分化鳞癌.因呕吐、不能进食2周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自上角始至降段4 cm肠段,黏膜发白、呈结节状隆起,失去正常环形皱襞,管腔狭窄(图1、2).取活检5块,病理报告:十二指肠黏膜固有膜及淋巴管内有成团肿瘤性鳞状细胞团(图3).结合临床,诊断为转移性鳞状细胞癌.
作者:曾敏;刘丽萍;霍维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女,48岁.因便血15 d入院.患者15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中带血丝,渐加重,无腹痛、腹胀,无恶心、呕吐,于2005年7月14日来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直肠、乙状结肠黏膜斑片状发红,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图1、2),进镜40 cm达降结肠,进镜阻力大,未见新生物,患者诉疼痛难忍,放弃进镜检查.
作者:田正凤;于永征;梁晓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患者男,52岁,主因上腹部疼痛1个月接受胃镜检查,常规用利多卡因胶浆口服咽部表面麻醉,应用富士能450型胃镜进行检查,插镜及检查过程顺利,出镜后患者声音嘶哑,喉部有不适感,经局部雾化治疗3天后仍声音嘶哑,胃镜下观察发现左侧声带松弛,闭合差,左杓状软骨活动受限,高于右侧(图1).经耳鼻喉科医师会诊考虑环杓关节脱臼,先后进行2次纤维喉镜下拨动复位及1次间接喉镜下拨动复位,于脱臼后3周声音嘶哑症状消失,随诊半年病情无反复.
作者:范东俊;孙克义;王晓东;王亚丽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肥胖症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不均匀,体重增加.它和遗传、生理、代谢、营养饮食、心理及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
作者:张轶群;姚礼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析探讨内镜超声(EUS)下胰腺假性囊肿经胃置管引流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顾分析2001年以来经胃置管引流胰腺假性囊肿的24例患者病历及随访资料.引流方法采用EUS引导下穿刺囊肿,插入导丝,用探条或扩张水囊行针道扩张,置入鼻囊肿引流管或1~4根双猪尾型塑料支架引流.术后定期随访,囊肿消失后拔除支架.结果 24例患者均完成囊肿穿刺、置管,手术成功率100%,死亡率为0.发生并发症8例(33.3%),其中严重并发症3例(12.5%),分别为出血、感染、支架移位各1例.平均随访21.2个月,2例失访,17例假性囊肿完全消失,2例囊肿明显缩小但持续存在2年以上,腹痛症状消失,1例感染性假性囊肿内镜引流无效转外科手术.内镜引流总的有效率为86.4%(19/22),无一例复发.结论 US下经胃置管引流治疗胰腺假性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常见并发症为出血和感染.
作者:李兆申;杨秀疆;金震东;苏军凯;邹多武;孙振兴;麻树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门静脉高压症是我国的常见病,每年有大批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目的是控制和预防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是由于肝脏本身的病变依然存在,静脉曲张仍可能存在并恶化[1].2001年4月至2005年12月,我们采用硬化疗法(EVS)治疗门脉高压术后再次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27例患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美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Dieulafoy病(DL)又称黏膜下恒径动脉畸形破裂出血.可发生于消化道的任何部位.由于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病灶小、位置隐匿,以及诊断技术的相对滞后,导致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困难、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急诊内镜广泛开展,本病的确诊率有很大提高.我院自1997年以来,共收治DL 56例,均经急诊内镜检查确诊,并立即行内镜下注射治疗,获良好效果.
作者:蒋伟;沈云志;汪良芝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 初步评价经肛型肠梗阻减压导管在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5年12月,11例急性完全性机械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患者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冲洗引流7 d后手术.结果 11例患者9例成功,2例失败,其中1例系导丝无法通过狭窄部、另1例是肿块位于横结肠中部.成功9例患者的腹围由术前的(91±4)cm,减小到(82±2)cm;导管内每天引流量-600~3 200ml不等,术后7 d腹部平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 肠梗阻减压导管治疗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是有效的,安全的,有望成为治疗急性低位结直肠梗阻的首选措施.
作者:姚礼庆;钟芸诗;许剑民;周平红;王萍;王红美;徐美东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