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淑英;甘云飞;朱锦兵;邱玉瑾;黄定华;毛存兰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的血液凝固状态的改变.方法检测4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1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患者术后24 h血液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Ⅷ因子活性(Ⅷ:C)、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两组的入选标准均为缓解期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既往无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选择OC者为经济条件不佳或对腹腔镜技术心存疑虑者;LC组手术时间为30~165 min,平均(63.5±36.1)min;OC组手术时间为35~100 min,平均(64.5±1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SS 10的软件包对LC和OC的上述血凝指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术后24 h两组PT、APTT、AT-Ⅲ:A均值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WF、D-D、Ⅷ:C均值均明显超出正常范围,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LG均值在正常范围,但LC组比OC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技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但与传统的剖腹手术相比,并无更严重的改变,也无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作者:蒋飞照;郑晓风;周蒙滔;张启瑜;李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治疗胆管残余结石及肝内胆管膜性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经T管逆行胆管造影及纤维胆道镜诊疗后判定为疑难胆管残余结石12例,共有肝内外胆管残余结石29颗,其中3例合并肝内胆管严重膜性狭窄5处,均采用钬激光碎石及膜性狭窄切开矫形术.结果12例疑难胆管残余结石均于纤维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并取净.5处肝内胆管膜性狭窄切开矫形成功.11例获得随访未见明显的症状及结石复发.结论胆道镜下钬激光在液体环境中粉碎胆管结石及汽化切开胆管膜性狭窄的方法简便,效果确切,安全可靠.
作者:尹淑新;邢国璋;张建生;张月寒;张增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44岁,因呕血、黑便20 d,再发呕血3 h急诊入院.入院查体:重度贫血貌,心率120次/min,血压10.67/7.33kPa,血红蛋白48g/L,红细胞2.3×1012/L,血小板130× 109/L.
作者:李银鹏;朱惠明;黄勋;罗伟香;钟运莲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传统治疗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目前国际上推荐经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我们将三腔二囊管改良成二腔一囊管压迫的同时,联合应用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红;涂湘华;吴铁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胃石碎石治疗方法很多,但对坚硬胃石只有内镜下炸药头激光引爆和圈套碎石效果显著,且其成本高,难以普及[1,2].我们利用廉价材料制成可变式圈套碎石器,内镜下碎石,速度快、对患者创伤小,报道如下.
作者:薄元恺;张金宝;兰素华;周爱华;兰永臻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腔内超声检查和内镜下直视检查技术的联合应用.与体外超声检查相比,检查医生可以在直视下将超声探头贴近病变部位,定位准确;无腹壁衰减和胃肠道气体的干扰;可采用较高频率的超声波,从而获得清晰的图像.
作者:张柏林;胡敬群;王贵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各种食管癌致食管狭窄、食管癌致食管-气管瘘均较理想.我院于1998年3月至2002年5月共收治食管癌致食管-气管瘘患者9例,采用内镜直视下置入带膜记忆合金支架,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作者:辛献运;李宗风;白玉秋;粘芙蓉;辛晓林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cagG基因在不同上消化道疾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tlori,Hp)感染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合成特异性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扩增145株分离培养自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菌株cagG片段,其中慢性胃炎72例,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8例,复合溃疡8例.比较cagG阳性、阴性的胃黏膜炎症程度.结果Hp菌株cagG片段总检出率为91.7%(133/145),在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中cagG阳性率分别为90.3%、88.2%、93.8%和100.0%,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agG有较高的保守性,在不同的消化道疾病患者的Hp中均有较高的检出率,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无特异性,与胃黏膜炎症程度无明显关系,cagG尚不能单独作为某种疾病致病的相关基因.
作者:徐灿;李兆申;屠振兴;许国铭;龚燕芳;满晓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58岁,因间断性上腹饱胀不适伴反酸10年,黑便1 d住院.患者近10年常在进食不当后出现反酸、上腹饱胀不适,自服药物可缓解,未行胃镜及钡餐检查.
作者:林军;唐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黑变病是种较少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我们回顾了近几年中经肠镜和病理证实的44例M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小结如下.
作者:童卫东;刘宝华;张胜本;张连阳;何渝军;陆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十二指肠溃疡(DU)是消化道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后可治愈溃疡,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1].有关Hp如何诱发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DGM)、DGM与DU及胃窦炎关系的报道国内尚少,我们初步研究后报告如下.
作者:廖旺娣;王崇文;陈江;谢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应激蛋白,在幽门螺杆菌(Hp)及人胃黏膜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Hp和宿主胃黏膜细胞所表达的Hsp具有一致的抗原结构,因此可能诱导宿主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多种疾病[1,2].我们初步研究Hp感染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其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严洁;占强;朱晓红;夏敏;尤一萍;杜虎;张国强;郭继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我们在胃镜下对14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Dieulafoy患者,进行射频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冯凯祥;邵亚梅;林凤琼;章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探索一种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理想方案,我们应用雷尼替丁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的十二指肠溃疡,对不同疗程的Hp根除率和溃疡愈合率进行对比研究.
作者:郑宝轩;赵东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先用卢戈液染色,再用美蓝染色,比较2次染色后食管病灶着色及范围,大致判断浸润深度,并用超声小探头观察病灶侵犯深度,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手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共11处癌灶,卢戈液染色后9处较好地显示了病灶范围,表现为正常食管黏膜染为棕色,病灶不着色;加用美蓝染色后,11处均清楚地显示了病灶,表现为正常黏膜不染色,病灶黏膜为水蓝色,边界清晰.1例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切除,8例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黏膜癌6处,黏膜下癌4处,与其对照,胃镜和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均为80%,两者联合的准确率为90%.结论卢戈液-美蓝染色较单一卢戈液染色,显示早期食管癌病灶及其范围更加清楚,可较准确地判断早期癌的侵犯深度.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赵京晶;李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低频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LFMPS)在胰腺内分泌肿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期间21例临床拟诊为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患者术前行腹部B超、螺旋CT、磁共振(MRI)及LFMPS探查(Fujinon7.5 MHz低频小探头超声及超声系统),检查结果与外科术中定位和病理结果对照,评估LFMPS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中17例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内分泌肿瘤,4例未手术.其中胰岛素瘤16例(头部9例、体部3例、尾部4例),胰腺外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检出病灶的平均直径2.02 cm.LFMPS确诊14例(82.4%),B超确诊9例(52.9%),螺旋CT确诊15例(88.2%),MRI确诊12例(70.6%),其中LFMPS对位于胰腺头、体部肿瘤以及直径<1 cm病灶的确诊率优于其他常规影像方法.结论LFMPS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且与肿瘤的位置与大小有关.
作者:诸琦;谭继宏;孙蕴伟;夏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和其它二十烷类的限速酶,至少存在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前者呈原生性表达,其表达量不受刺激因素的影响,后者呈诱导性表达,很多因素如细胞因子、内毒素及致癌物等均可诱导其产生[1].
作者:徐萍;周小江;吕农华;陈江;谢勇;王崇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按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胃镜检查得出的诊断,其病理和幽门螺杆菌(Hp)间的关系目前难以确定[1].我院对2002年间胃镜检查所见的15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了一分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的Hp检查,探讨二者间关系如下.
作者:吴杰;李承红;舒细记;贾业贵;李红燕;刘丽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应用多种方法深入研究食管癌,认为其发生发展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复杂过程,从病理形态学上表现为食管鳞状上皮单纯增生→异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
作者:刘春英;康凯夫;吕梅;夏允;于庆功;李玉兰;周庆华;舒敏;穆鑫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便血4~5年入院.9年前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2 d诊断为P-J综合征并肠梗阻在我院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一般情况尚好.
作者:杨天赐;陈宝英;刘麒樱;林淑惠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