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巨让
环氧合酶(COX)是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和其它二十烷类的限速酶,至少存在COX-1和COX-2两种同工酶,前者呈原生性表达,其表达量不受刺激因素的影响,后者呈诱导性表达,很多因素如细胞因子、内毒素及致癌物等均可诱导其产生[1].
作者:徐萍;周小江;吕农华;陈江;谢勇;王崇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女,39岁.因吞咽疼痛、异物感2个月就诊.曾呕吐出一块软组织团块,自己送还回咽部,当时有憋气、呼吸道阻塞感,自行缓解.无进行性吞咽困难、消瘦、呕血、黑便.
作者:杨小民;马红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黑变病是种较少见的疾病,可发生在大肠、回肠、十二指肠、食管、甚至胆囊.临床上较常见的是大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我们回顾了近几年中经肠镜和病理证实的44例MC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小结如下.
作者:童卫东;刘宝华;张胜本;张连阳;何渝军;陆坷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评价低频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LFMPS)在胰腺内分泌肿瘤术前定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0年6月至2002年6月期间21例临床拟诊为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患者术前行腹部B超、螺旋CT、磁共振(MRI)及LFMPS探查(Fujinon7.5 MHz低频小探头超声及超声系统),检查结果与外科术中定位和病理结果对照,评估LFMPS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价值.结果21例患者中17例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内分泌肿瘤,4例未手术.其中胰岛素瘤16例(头部9例、体部3例、尾部4例),胰腺外血管活性肠肽瘤1例,检出病灶的平均直径2.02 cm.LFMPS确诊14例(82.4%),B超确诊9例(52.9%),螺旋CT确诊15例(88.2%),MRI确诊12例(70.6%),其中LFMPS对位于胰腺头、体部肿瘤以及直径<1 cm病灶的确诊率优于其他常规影像方法.结论LFMPS对胰腺内分泌肿瘤的术前定位诊断准确率较高,且与肿瘤的位置与大小有关.
作者:诸琦;谭继宏;孙蕴伟;夏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种应激蛋白,在幽门螺杆菌(Hp)及人胃黏膜细胞中均有表达.研究表明Hp和宿主胃黏膜细胞所表达的Hsp具有一致的抗原结构,因此可能诱导宿主产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多种疾病[1,2].我们初步研究Hp感染的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患者及其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之间的关系,报告如下.
作者:严洁;占强;朱晓红;夏敏;尤一萍;杜虎;张国强;郭继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32岁,因反复便血4~5年入院.9年前因阵发性腹痛伴呕吐2 d诊断为P-J综合征并肠梗阻在我院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一般情况尚好.
作者:杨天赐;陈宝英;刘麒樱;林淑惠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水平.方法先用卢戈液染色,再用美蓝染色,比较2次染色后食管病灶着色及范围,大致判断浸润深度,并用超声小探头观察病灶侵犯深度,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手术治疗.结果10例患者共11处癌灶,卢戈液染色后9处较好地显示了病灶范围,表现为正常食管黏膜染为棕色,病灶不着色;加用美蓝染色后,11处均清楚地显示了病灶,表现为正常黏膜不染色,病灶黏膜为水蓝色,边界清晰.1例行内镜下食管黏膜切除术切除,8例手术切除.病理结果均为鳞状细胞癌,其中黏膜癌6处,黏膜下癌4处,与其对照,胃镜和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率均为80%,两者联合的准确率为90%.结论卢戈液-美蓝染色较单一卢戈液染色,显示早期食管癌病灶及其范围更加清楚,可较准确地判断早期癌的侵犯深度.
作者:彭贵勇;房殿春;赵京晶;李向红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十二指肠溃疡(DU)是消化道常见病和多发病.幽门螺杆菌(Hp)是DU的重要致病因素,根除后可治愈溃疡,但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1].有关Hp如何诱发十二指肠胃上皮化生(DGM)、DGM与DU及胃窦炎关系的报道国内尚少,我们初步研究后报告如下.
作者:廖旺娣;王崇文;陈江;谢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门静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病情凶险,病死率高,传统治疗采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目前国际上推荐经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我们将三腔二囊管改良成二腔一囊管压迫的同时,联合应用内镜硬化和套扎治疗,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作者:全红;涂湘华;吴铁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腹腔镜辅助下巨结肠根治术由于损伤小、伤口美观、术后恢复快,其应用越来越多,也日益受到重视,一般采用四戳孔或五孔进腹[1].
作者:刘继炎;徐小群;易军;姜斌;李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比较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和开腹胆囊切除术后的血液凝固状态的改变.方法检测41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19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患者术后24 h血液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维蛋白原(FIB)、Ⅷ因子活性(Ⅷ:C)、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两组的入选标准均为缓解期的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既往无导致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选择OC者为经济条件不佳或对腹腔镜技术心存疑虑者;LC组手术时间为30~165 min,平均(63.5±36.1)min;OC组手术时间为35~100 min,平均(64.5±19.1)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SS 10的软件包对LC和OC的上述血凝指标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术后24 h两组PT、APTT、AT-Ⅲ:A均值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VWF、D-D、Ⅷ:C均值均明显超出正常范围,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PLG均值在正常范围,但LC组比OC组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技术能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但与传统的剖腹手术相比,并无更严重的改变,也无更高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作者:蒋飞照;郑晓风;周蒙滔;张启瑜;李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自膨式带膜金属支架是治疗晚期食管癌食管瘘简便而有效的姑息性方法.现将放置支架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钱俊波;陆华生;李玉明;王亚民;陈天敏;葛振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所致的胆管梗阻的影像特点,评估通过ERCP治疗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从2000年5月至2003年3月,292例因HCC所致的梗阻性黄疸患者共行ERCP诊疗358例次.患者年龄(51.9±10.6)岁,术前血清总胆红素为(232±158)μmol/L.ERCP时记录下其胆管影像特点,260例接受了内镜下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括约肌切开及胆管内坏死组织清除、鼻胆管引流术、塑料或金属支架置入和多方法联合应用.观察术后2周内患者体温、胆汁引流量和肝功能的变化,依据这些指标确定疗效.结果根据放射影像的特点,将患者分成5种类型:Ⅰ型为肝内胆管狭窄或梗阻型(5.9%)、Ⅱ型为肝门部狭窄或梗阻型(19.0%)、Ⅲ型为肝外胆管狭窄或梗阻型(18.4%)、Ⅳ型肝门部胆管内癌栓型(49.4%)和Ⅴ型胆管内游离瘤栓型(7.3%).267例次治疗后患者接受随访,黄疸症状得到有效控制者占82.0%,其中血清胆红素显著降低者为65.5%.结论ER-CP对于诊断和姑息性治疗HCC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胡冰;周岱云;吴萍;潘亚敏;王书智;龚彪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患者男,58岁,因间断性上腹饱胀不适伴反酸10年,黑便1 d住院.患者近10年常在进食不当后出现反酸、上腹饱胀不适,自服药物可缓解,未行胃镜及钡餐检查.
作者:林军;唐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我院应用电子胃镜对活动性出血的小动脉周边注射硬化剂的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11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唐淑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隆起糜烂性胃炎是按慢性胃炎的悉尼分类,胃镜检查得出的诊断,其病理和幽门螺杆菌(Hp)间的关系目前难以确定[1].我院对2002年间胃镜检查所见的151例隆起糜烂性胃炎进行了一分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学的Hp检查,探讨二者间关系如下.
作者:吴杰;李承红;舒细记;贾业贵;李红燕;刘丽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十二指肠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加口服吡喹酮治疗重症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方法内镜下鼻胆管引流组58例,手术T管引流组26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有可比性,均于术后8~48 h口服吡喹酮驱虫(1.2g/次,每日3次,连服2 d).结果鼻胆管引流组腹痛、发热、黄疸等症状迅速改善,与手术T管引流组比较,鼻胆管引流症状缓解快、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及治疗费用低.结论内镜下放置鼻胆管引流加口服吡喹酮治疗重症华支睾吸虫病,是有效、安全的.
作者:刘旭明;智发朝;刘泽权;林炎;陈淑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探求一种精确、简便、无痛苦、患者乐意接受的诊断胃肠疾病的方法,我们对经胃镜确诊的168例溃疡进行胃电图综合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杨君佑;刘建芝;周太国;龙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因其创伤小、患者痛苦少、术后恢复快,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患的主要方法[1].目前国内外有关LC后肝外胆管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已有较多文献报道,但有关LC后胆漏鉴别诊断的系统资料甚少.
作者:巴明臣;陈训如;毛静熙;周正东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虽然少见,但在结外淋巴瘤中为多见,也是胃癌以外为多见的胃恶性肿瘤,一些研究已显示此种疾病有增多之势[1].
作者:张大真;权正良;李增烈 刊期: 2003年第06期